形容古玩的诗句(精选41条)
形容古玩的诗句
1、这个名叫民勤的地域是一块石头,一块在甘肃和内蒙交界的沙漠里顽强存活的石头。沙漠不停地流动,石头固执地漂泊在生死的夹缝。时光的雕刀琢蚀着风物,也在这块石头上刻录了年复一年的掌纹。触抚这些错综的纹路,能看到荒凉围困的沙粒,堆积着迷乱的场景。这些粉末的精灵、岁月的敌人,一旦放大便成了坚如钢铁的暗礁,它们在提醒或暗示:这块石头的掌纹,就是一个边陲县镇的野史。(形容古玩的诗句)。
2、夏收开镰,大人忙,小学生们也忙。高音喇叭唱“我是公社小社员,手拿小镰刀,手提小竹篮。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前几句写实,后一句夸张——谁会越干越喜欢啊!
3、《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唐 柳宗元)
4、清明太平的三百余年,制度文物被毁灭得干净彻底,一切都没有了。
5、一位學生邀請畫家和幾位朋友到她家作客,主人家中收藏了許多陶瓷文物,原來她先生是中國古陶瓷鑒賞的行家。有感於主人研究古玩的雅興,遂將富於裝飾性的文玩器物造型,作為畫作的背景。主人一襲民國盛裝,髮髻簪著的鮮花,似乎剛從花園摘下來,就這麼隨意簪在雲鬢上。鮮花的顏色,與服飾押著相同的韻腳,她手持一柄玫瑰花團扇,不經意間,增加了畫面的韻律感,一種S形、由上至下流動的韻律,如豐沛的泉水,悄無聲息地漫出畫框,流向觀眾......
6、中国汉民族的迁徙,除了汉代匈奴与汉地的反复割据,就是宋代灭亡后南下的客家,再就是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的大移民,我就是洪洞移民的后裔。
7、陳方遠填得一手好詞,難怪他的作品有那麼濃厚的詩意,可以任你的想像力馳騁。喜歡寫微型小說的人,不妨閱讀他的畫,包你靈思泉湧、左右逢源,於文字間如魚得水。
8、刘润和是民勤人,那是一个沙漠化的地方,缺的就是水。出身农村的刘润和,不知道在沙漠下多深的地界,汲取了甘泉,使他的文学素养有着一种天分。但刘润和极少写到家乡的“甘甜的乳汁”把他养大,他总是习惯翻出上衣的布兜,抖落或显摆里面的沙粒。他像自恋一样,强烈地把家乡的沙粒夸张为了石头:
9、「中國瓷」所涵蓋的,是個人對於精神文明和信仰的一種尋覓和回歸。
10、除了固定的短语,与现在的个性化定制首饰一样,诗语戒指为追求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顾客提供了又一极佳选择,他们可以指定对自己或者戒指交换对象而言有特殊意义的语句来雕刻。
11、家长也许烦了,呵斥不断,小孩并不反驳,默默地干着手里的活,汗水在脊背上泛出道道白碱,如同一条条蚯蚓,爬在干涸的地上。
12、即使在记述农村农具的文章里,刘润和都能拐到歌声的记忆中,可见歌声的记忆如此深厚:
13、信誓戒指也发展出了不同的造型,同样是两手交握,戒圈则可能有两到三个,称为GimmelRing,来自拉丁文意思为“双”的“gemellus”。
14、刘润和如今经常在酒桌上借着酒劲唱上几段革命样板戏或那时的革命歌曲,大家一阵言笑附和。年轻人加入不来,但也有过来人不以为然,说他有“文革”情结。就如有人问我:崔健为何总是戴着红五星?我回答:摇滚本身有对抗、造反的情结,时代的逆行,格瓦拉也是。其实从“文革”过来的北岛、王朔、姜文等人身上,多少都有一点时代赋予的符号和色彩。
15、如今,刘润和住在水乡苏州,我感觉他还没有完全融入这个江南城镇,就如他偏爱的那些姑娘类型,和他还是有点格格不入。当然,交际也代表失去了闲暇。好在,他还可以在文字中信马由缰。生活在别处,我们何尝不是一直不尽如意。
16、打开后可以看到铭文:“我的开始,和我的结束”,“神使之结合,无人能分离”
17、分别了的徐郎你在哪里?只有自己独自惆怅,和徐郎也没有理由可以想见了。
18、我对民勤的种种不可思议,也正好说明其魅力所在。
19、《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寿和》(唐 苏颋)
20、张承志也如此说到民勤:“甘肃民勤县人闯关西,下新疆;陕西绥德、米脂,还有榆林府人拉骆驼走西口;冀察热坝前人上坝后奔草地,都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委不外是荒年灾月,夺路逃生,后来,就渐渐成了一带传统的乡风。”他点出了移民和生态的线路,构成了巨大的文化脉络和景观。
21、无论是镌刻铭文的诗语戒指、信誓戒指,还是藏头诗珠宝,它们通过文字和符号得以记录历史、传递情感和承载信仰。每一件“密语”首饰都是一段故事的延续,让我们能够与过去的人们相通,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22、楊亞莉,字懿蘭,國家藝術基金古譜詩詞傳承人、青年吟誦藝術家、儒家樂教倡導者,以色列聖地大學神學碩士在讀。現任教育部二級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常務理事、藝術部副主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新經濟新產業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國學吟誦指導專家。
23、对一座城镇、对一些年代的恐惧,像午夜时分爬上床头的一张血糊糊的猫脸,长久地驻扎于我的记忆。这些恐惧仿若无数有意义的线索,牵引着再现原初情景的时光。
24、我非常奇怪那里的人如何生存得不慌不忙?如同我发现那里的民居门楼非常讲究,都有挂匾题书的习惯,记忆中那些字全是和李白、杜甫、陶渊明有关,浓浓的乡绅文化。后来,我看见民勤民俗专家李玉寿找到的一些民勤老照片,同样让我惊讶:上面的大户人家穿戴烦琐豪华,我就会想,骆驼走多远把这些高贵的衣料运进去的?那锦缎上要是落上沙子怎么办?
25、20世纪以来,藏头诗珠宝逐渐复兴,出现新版本的珠宝情书,如尚美巴黎(Chaumet)的ABC系列和伦敦珠宝设计师JessicaMcCormack的情书(LoveLetters)系列。
26、刘润和其实要比我小六岁,我经常嘲笑他,在我参加“文革”游行时,他才出生。就像我们嘲笑偏远的外地人,北京都庆祝粉碎“四人帮”了,他们还不知道毛主席早就去世了的消息。但刘润和能捕捉到那个时期的尾巴,唤醒我的同感,说明他的脑子里有着超强的记忆。
27、诗会现场同时展出《永恒如新的日常:王嶷木刻小品展》,也是中秋这个日子难得的小欢喜,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日常之美才是恒常。所有这一切加起来就是让中秋节又了诗性的表达。
28、问题又来了,一个人的写作到底需要多少时间的经历?什么阶段的时间经历最为重要和记忆深刻?按理说“文革”时期应该是刘润和精神痛苦和物质贫瘠的时期,刘润和离开家乡后,见到的世面、接触的人、遭遇的事,应该更多和更丰富,更加忙碌和奔波。那么,刘润和选择性记忆是自觉的,还是有意识的呢?
29、偏远的故乡,往往如同偏激的文学效应。福克纳钟情“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拉法叶县,幻化为《喧哗与骚动》的灵感之源,创造了五光十色的“约克纳帕塔法”的世界;马尔克斯把加勒比海沿岸马孔多小镇的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衰的历史,魔幻成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写出《百年孤独》的鸿篇巨著;陈忠实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40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因此,才有《白鹿原》不断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因此说又有谁不承认,他们写出了世界的意义。
30、那个时代是中国由“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动荡与巨变的时代,当然也是刘润和从懂事记忆到初尝文学滋味的阶段,更是他从家乡出走,来到金昌、再到兰州、后到北京、定居苏州之前的故乡生存经历。
31、铭文 ‘pensedemoy’(想着我),与小枝和心形图案一起明确表达了爱意
32、刘润和对电影院装修形象的记忆十分清晰。因此,才有他提到的那些电影:《四○五谋杀案》《东方红》《地道战》《地雷战》、八个样板戏、《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碧海红波》《难忘的战斗》《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卖花姑娘》《原形毕露》《第八个是铜像》《宁死不屈》《小花》《四渡赤水》《今夜星光灿烂》《沸腾的群山》《欢腾的小凉河》《春苗》《红雨》《决裂》《海霞》《春之声》《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蒲田进行曲》《w的悲剧》《人生》《天涯孤旅》等,让我们过目不忘。
33、见到刘润和的散文集书稿,同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他那开篇的一组散文,都非常饱满,属于宏篇叙述,如小说一般,他为什么不把这些当小说发表呢?而且,刘润和一直是一个诗人的身份,当然,他早年也写过小说。可见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我的谱系,文本只是冰山一角。
34、我比较认同张弛的说法。我在一本书里见过这么一段话:小说家哈代、劳伦斯写诗是为了扩大他们写小说未能完全达到满意的理解力而寻找的一种媒介。而乔伊斯的诗更讲究,让我们对他的小说有了吃惊的对照。
35、宝石语为“regard”(问候、想念)的藏头诗珠宝,由红宝石(ruby),祖母绿(emerald),石榴石(garnet),紫水晶(amethyst)以及钻石(diamond)组成
36、(领)伸长脖子去喝水呀,哎咳哟哎咳哟,日日夜夜来浇地呀!
37、脸色青紫的老瞎子猛地跃起,飞离了高耸的八仙桌,一头砸向批斗台下的青石板,脑壳像被铁锤击碎的西瓜,猝然迸溅的五颜六色的浆汁灼伤了高大杆的瞳仁。他感到天上布满了高呼口号的嘴巴,父亲鼻腔里喷出的浊气将他推进了身旁的污水沟,一股势不可当的热流冲进了裤裆,顺着两腿直扑脚跟。
38、著名木刻家王嶷的⽊刻創作在內容上相當靈活,从一震敘事的定格,到抽象的冥想,再到⼈物肖像,均以⼀种强烈的表现⼒传递出作品蘊含的能量。
39、铭文‘I+LYVE+IN+HOPE’(我生活在希望中)
40、畫中人側面而立,站在歷史與現實的臨界點,她的神情泰然自若,顯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眼神卻有些空茫,穿透華美安逸的居所,落在畫外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