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阅历丰富的诗句(精选69条)
形容人阅历丰富的诗句
1、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2、这一联,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3、伟大的诗人几乎都有着非人所思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往往像火山一样爆发,瞬间的弥漫升腾,蕴含在诗歌中就是闪光的语言和寓意的深刻。可见思想之于诗歌的重要性和灵魂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里,我们没有看到梁亚军怨天尤人的抱怨,也没有看到其本人及诗歌颓废的影子。相反,梁亚军试图通过亲情方面的诗歌创作,写出恒久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诗歌写作基调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所以,我们说一个好的诗人如果对在所处的环境,甚至更广大的空间没有鲜明深刻的认识和看法,尤其没有对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情事件、所熟悉的事物人物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玩味,就很难写出真正的优秀诗歌作品。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诗人的写作常常忽视了身边这些“最平常的事物”。梁亚军的诗歌《悼金粉》,让我们找回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失去的很多东西。那些本真的、永远也拍打不掉的泥土,还有执著的亲情关爱,对生命的热爱,都是我们诗人的着眼点和歌颂的主题。
4、王可田:内心的不安可能是现代人的通病。重要的还是自我调节,自我疗伤。最后一个问题,你平时读书时间充裕吗?写作在生活能占到什么位置?(形容人阅历丰富的诗句)。
5、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6、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8、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9、表达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痛苦之情,同时也体现出诗人与恋人之间一种生死不渝的精神。
10、《悼金粉》的平淡语序创造的叙事效果同样值得我们驻足。从形式上看,《悼金粉》无非就是写一位弟弟对逝去的姐姐的思念之情,但通观全诗,我们从梁亚军的平淡的语序中,就能展开一个宽阔的场景,进而体会到其诗歌博大的空间和叙事效果是撼人心魄的。
11、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12、★访谈 丨 陈仓:我无论在哪里,写的都是人,弘的都是善
13、“身无彩凤双飞翼”写相思之苦,“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
1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5、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大散岭头春足雨, 褒斜谷里夏犹寒。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 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16、思想性是诗歌的灵魂,那么诗歌的灵魂关乎诗歌的走向和未来。
17、生活不会止步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还有美好的未来值得我们憧憬。任窗外风雨飘摇,我自微笑,与时光同行。
1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9、即便追求是无望的,也要在无望中继续追求,不计希望之有无。
20、记得有人说过,中国历史上才艺最全面的名人是苏轼。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我觉得,比起苏轼,曹操的才艺有过之而无不及。
21、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22、(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23、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婉转,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24、亲情是人类最朴素、最常见的思想寄托和情感表达,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必须经历和亲身体验的。这种情感和我们与生俱来,在生离死别之际和对往事的回顾追溯当中显得愈发浓重。也许,梁亚军对亲情简约而深远的诗歌表达是天生的,不生涩、不急躁、不无病呻吟,他的诗情豁达旷远,骨子里透着一个乡村纯朴孩子的天真与纯净。那么,对于在“时空当中”越来越“远”的姐姐,诗人梁亚军能找出什么诗意和诗歌的切入点?在《悼金粉》中,我们看到,梁亚军以时间的推移恰到好处地拉近了与姐姐之间的“距离”。通过弟弟对28岁就辞世的姐姐的思念,隐含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思念之痛,甚至以超越时空的奇特想象,递进出“姐姐——妹妹——父亲”角色的转换。我们说,梁亚军的这种转换是有悖于常理的,但其效果却是直抵灵魂深处的情感升华,自然地构架了亲情的凝重。不仅如此,他还俨然成为了姐姐的“哥哥”、“父亲”。这种新颖奇特的勾连和创造性的时空、人称转换设计,尤其让人称道,不能不说其构思的妙笔神功。这里,我不妨引用刘春老师在《扬子鳄论坛》上对梁亚军诗歌的评价:“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读到一些注重细节的、切入角度别致的作品。比如梁亚军的《悼金粉》。‘姐姐’在28岁的时候去世了,‘我’非常怀念她,希望她重生。那么,以什么方式重生呢?诗人别出心裁地在‘时间’上打主意:‘我都想好了,姐姐/去年我叫你姐姐,今年我和你同岁。明年你就是/我的妹妹’,如果时间再快一些,姐姐就成了“我”的女儿。这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死者年龄已经定格,活着的人在逐渐变老,当‘我’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永远停留在28岁的姐姐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年轻。在这里,‘姐姐’是一个不变的参照物,时间的变化是发生在活着的人身上的。另一方面,如果以‘我’作为参照物,随着时间流逝,姐姐与我的年龄差距就越大,就‘越变越小’,最后成为少女,成为婴儿,成为妈妈肚子里的一个细胞。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一切可以重新开始。这种无声的抚慰有些像童话,给读者的冲击却刻骨铭心。《悼金粉》让我记住了一个只在人世存留28年的女人,也记住了一个名叫梁亚军的诗人。”这样对亲情的解读和构思的合理铺垫的背后,当然涵盖了作者浓郁的亲情与思念,也让每个阅读者记住了梁亚军的名字。
25、马召平:我刚刚说过,我的青春期是迷茫的,没有任何方向和坐标。没人给我描述和规划未来,正如没有人给我们讲解两性关系,坐下来交心谈心。除了给自己弄一套黄军装,白球鞋外,我在青春期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出门远行,去少林寺或者传说中的特区深圳。这种渴望的背后是想挣脱父母的束缚,想走出沉闷的村庄,由着自己的性子去闯荡世界。1992年编印的小册子《渴望飞翔》就出自那个时期。的确,今天看来,作品很稚嫩,刻意的抒情无所不在,但很真实,完全是我手写我心。那时候,我已经从外表的焦躁不安到内心郁闷不语了。我从家乡转学到了父亲工作的一个山区县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那时候,我是因为一起打架事件从家乡转学的。事实上,那件事和我没有直接关系,完全是同学间的行侠仗义,但是学校要处分。有趣的是,我写的检讨书感动了学校的校长。校长说不用给你处分,但你要选择转校,以便平息这起事件。就这样,17岁的我跟着父亲到了秦岭山中的一个县城中学。那段离乡的日子里,我背负起的不是家人的希望而是深深的自责。父亲在山里的一家矿山任职,独自一人留在县城里的我几乎天天写诗,诗歌写得多了,开始向杂志投稿。记得学校的邮箱里每天都有我的信件,发表似乎水到渠成。记得最初发表的杂志有语文报社办的《中学生文学》(后来停刊了,一份很好的刊物),还有南京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另外就是一些民间诗歌小报刊。可以说,那种带有虚妄的写作导致的结果是诗歌写作成了我的全部生活。高三那年,我的一首诗歌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一等奖,受邀到北戴河参加了夏令营活动,认识了很多诗人和作家。这个活动是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和十多家学生报刊联办的,当时被称为中学生文学黄埔军校,每届参赛的人数有四五万人。那次获奖对于我的写作来说,就像火上泼油,我陷入了一种痴迷的写作梦想之中,但随后的高考结果不是很理想。至今想起来,这些似乎都是宿命的东西。当初自己掏钱印刷《渴望飞翔》,完全是一种获取小名声的想法。如果在今天的话,那样的习作我是不会结集出版的。
26、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27、诗歌是最能直抒胸臆的文学体裁,我不知道梁亚军是不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我以为《悼金粉》言志咏物,使得不同文化基础、不同人生阅历的人都能够完整地解读。《悼金粉》构思的引人入胜之处,不仅仅因为作者倾心完满地陈述了对姐姐的思念之情,更在于他按照时空转换的逻辑演绎了一场亲情的延续与更迭,舒畅自然地实现了诗歌语境的把握。这个过程,像一朵哀怨的小花,开在秋日的荒野,这花虽不惊艳,但绝不俗不可耐,一样可以弥漫阵阵沁人心脾的芳菲。我不禁为梁亚军能有这样诗歌的奇思妙想叫好。我想,我们的诗歌正因为有这样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才能在创新中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因为有这样真情的歌者,才有了这种对人性的依恋与回归的极致表达;我们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有如此血浓于水的情感,才到处闪现生生不息、温润与善良的光辉!
28、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2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30、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关掉电脑,放下手机,看看书,写写字,多才多艺,读几本名著,试着写一两篇散文,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这个社会更和睦的相处。
31、白话文释义:不去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深。
32、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33、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34、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35、寓意:劝告后人要多实践,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感受到真理。
36、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37、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38、王可田:从《敏感的生活》开始,你的诗歌真正踏入生活的领地,抒写生活中的心酸与无奈,感动与温情。我注意到,集子里面早期的诗,语言比较讲究,注重隐喻和暗示,有浓郁的抒情性;后期的诗朴素平实,叙述性增强。这种转变是出于写作上的考虑有意为之,还是生活经历带给你的改变?
39、我是从《星星》诗歌半月刊2010年第十期“20短诗大展特别专号”上读到梁亚军诗歌《悼金粉》的。之后,我又数次登临梁亚军新浪博客,促成了我对这首诗的深入思考。应该说,梁亚军对亲情的关注与凝思表现着一种强烈的爱,而这种强烈的爱又是通过诗歌的方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印证。
40、马召平:工作是生存的需要,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说假话做坏事也是生存和生活的一种需要(应该是一种伎俩)。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一个教化性很强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全球化的浪潮来了,它冲垮的不仅仅是人的观念还有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每个人都要去迎接和接受这种冲击。人活得很累。这种累更多的是心累。自由的心灵没有自由的空间飞翔。懦弱的和强大的相互依存,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矮子也想当将军。当内心的冲突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按捺不下的时候,人就会做凌乱的梦。这首诗歌就是我一场梦后的醒悟。别羡慕强大的也别奚落弱小的。社会的不同分工,财富的不同拥有使得每个人的生活有了差异性,但在人性的本质上没有改变。人都渴望强大,渴望爱与被爱。这或许就是我想传递的一种内心感受。关于这首诗歌,我一直觉得当初的立意好,但是表述的不好,有点啰嗦,诗歌的张力和想象的空间还不大。
41、两个“先”字,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4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43、王可田:是的,在《梦见老虎》的诗集里,我注意到就有一首《一个怯懦的人梦见老虎》,这在你所有的作品中是一种少有的新鲜的表达。一个怯懦的人怎么会梦见老虎呢?你想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内心感受?
44、马召平:是的,红是千千万万城市打工者的一个外在形象。她有疼痛也有喘息。更多的是无奈和被动,在生活的洪流中被裹挟,身不由己。她和时间赛跑,和目不暇接的景色赛跑,和这个社会流行的潜规则赛跑。她是融入这个城市的女子当中最普通却又最具代表性的。生活会瞬间突变,但更多的时候是按部就班的。红有疼痛有快乐,但疼和快乐都在内心隐藏着,她的生活节奏是高度紧张的,是别无选择的。这么多年来,我就一直奔跑着。西方有句谚语:暴风雨来了,连猪都会飞起来。在生存第一的自然法则前,在整个世界飞速前进的时候,在一个社会生态链条变质的时代,我无法停下来。但我已经少了很多抱怨。我付出了我收到馈赠。我现在恐慌的是,我是否还有精力与勇气,坚持自己的写作。为此,我一直是不安的。
45、王可田:诗集《渴望飞翔》产生于你的青春期。以今天的眼光看,那本诗集里的作品也许稚嫩了些,但青春的渴望与梦想被保存下来,那是经历沧桑后会愈加珍视的东西。你的青春期是何种状态,它又是怎样进入你最初的写作的?
46、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华意盎然。正是所谓“诗中有画”。
47、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于谦《石灰吟》
48、(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9、《故洛阳公镇大梁时隐得游门下今之经历事往》
50、“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51、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52、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53、(饱经世故)——饱:充分;经:经历,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54、释义:宝剑是由于不断得磨砺,才能有最后锐利的刀锋的;而梅花是由于熬过了冬季的苦寒,才能发散出飘香。
55、寓意: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56、马召平:人性是分裂的,尤其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很多张面孔。从人性分裂开始,到最后人格分裂,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类似一种传染病,人们包裹自己就是包裹自身的自私性和趋利性。这种包裹,有时代潮流下的无奈也有生存压力下的刻意。刚说了,这种自我保护或者说包裹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就是不良的社会风气害了人。在写作中,我也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写散文就是这样的,有一些虚构的、臆想的、推测的描述与表达,故事可能是道听途说的或是想象的。但是诗歌写作不会,诗歌是自我的敞开,是情感真实的表达。因为虚假的诗歌写作是无法写下去的,也是不会引起阅读者共鸣的。起码对于我来说,做不到。我的诗歌也经历了很多阶段,周围的朋友都说我的诗歌没散文写得好。呵呵,说白了我的诗歌就是平实。我想,我手写我心,从语言到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写诗歌就够了。诗歌自身的意义也就出来了。现在的时代,文章不再是经国之大业,尤其诗歌,更是回到了人的本性上,就是抒发自己的情绪情感。现在流行的口语诗就是靠直白,直接和反讽的意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诗歌。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流派,只有写出自己隐秘的内心才是有个性的有生命力的。如同你刚才说的,写作,是一自我心灵毫无保留的敞开,没有敞开,一味高歌或者浅唱,都是没有力量的,最终都会被遮蔽,消失殆尽。
57、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8、“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5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60、别怕明天不会更好,别怕人生路上没有好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61、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
62、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63、苏轼这种逆境中仍要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64、这一联,很象是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65、从《悼金粉》中,我们不难发现梁亚军的诗歌力透一种真实自然的美。这样的美尽管有些伤感的成分,但不失为一种大美。在对美学的理解与展示过程中,梁亚军以温暖的人性特点舒缓地表露时代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正直、正义、积极向上、德行高尚的体现。即便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不乏潜意识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处处展现着凄美的深情和低沉的吟咏。围绕诗歌美学,梁亚军为这首诗歌,做了精心的铺垫和准备,那些美感让我们触手可及。第营造了一种深厚委婉、朴实无华的氛围和韵味。这样的氛围和韵味,展现一种内在、不张扬的朴实无华品性,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浅显的事物中一以贯之地善于发掘和引申意义的美。从梁亚军的博客上得知,他属于“80后”诗人。过去,我曾偏执地以为,80后的诗歌因为年纪阅历和沉迷于网络的关系,他们的诗歌往往表现为简单浮躁、晦涩难懂,对于生活、生命,以及亲情的理解可能比较淡漠,甚至停滞在“事不关己”或“格格不入”浅显状态当中。然而,当我面对梁亚军这样一首有关亲情的诗歌,不能不改变了我的主观臆断。第递进的情境设置,阶梯式地提高了我们的仰视度,从而身临其境地呈现了自我叙事的铺陈状态。究竟什么才是诗歌应该表现的“思想”或者“寓意之美”呢?这里,我觉得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不是通行的概念,不是司空见惯的意象透露,不是一般的正确道理,而是饱含新鲜的、具体的、刻骨铭心、持久的美的发现创造,以及全方位的揭示与高度概括。让诗歌见证亲情,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关键的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地把握,将“美”如何渗透诗歌的每个语句之中。你看,梁亚军也对春天的美情有独钟,他思念姐姐从春天开始,当这种思念结束于“老泪纵横”的时候,他说:“我希望时间是快的,老的/就像我如果再老一些/我都想好了,姐姐/你就是我的女儿/让我想起你,就老泪纵横/让我想起你,就把自己当作一捧搁在世间的骨灰”。在我品读的梁亚军部分诗歌中,《悼金粉》无疑是写得最饱满、最凄美的一首。如果让我说出最满意的诗歌,我会毫不犹豫地首推这首诗。第诗人不仅对人生亲情有一般记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把对亲情表达方面的反思和认识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了读者。通过对梁亚军诗歌的阅读和其它途径获得了梁亚军的一些情况,生存的艰辛和亲情的遗失,是他一生躲也躲不掉的“真”和“痛”,这样的生活体验积郁在心头,是悲伤,是沉重,同时也是生活与生命的积淀,这些更让梁亚军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
66、寓意:告诉人们要去亲身感受景色而不是光靠书本来想象。
67、马召平:现在已经记不清第一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了。大概的时间段应该是初中阶段。那时候,虽然处于青春期,但我的心理反应还是比较迟钝的。生活在农村,传统的东西特别强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设定有很多次序。文化和知识不是那么实用却为人津津乐道。应该说,那是个压抑的青春期,国家的改革开放漫步前进,人们小心翼翼,热切而又迷茫地观望着各种新鲜事物,镇上的万元户渐渐多了起来,有人天天吃白面馍馍了,谁家的孩子烫了发,外出打工了,谁承包了镇上的农场……还有激荡心脏的摇滚乐,紧身裤,如狂风一般席卷课堂的港台小说。总之,社会风气有些迷乱,一些观念和思想开始土崩瓦解。但是考大学去城市工作吃商品粮对乡下的孩子来说还是痴想,像个梦一样。那时候,兴奋的只有父母,整天早出晚归,忙于责任田到户的紧张劳作。学校的老师也是一样,不是用心地教授我们数理化知识,而是专注于自家承包到户的责任田该种什么新品种的小麦和玉米。所以,对于我和很多的同学来说,因势利导的前途和未来就是种好家里的几亩地,养好一头牛。有能耐,就是买台手扶拖拉机。迷茫的青春使得人无所适从,叛逆又让我热血沸腾,但常常在母亲严厉的责骂下偃旗息鼓。那些日子,当初是多么让人心生怨恨和不满,但现在想起来,却有种美好的感觉。因为在那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我是放任自流的。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我游荡,在庄稼地里打滚,在河流中游泳,在劳作与贫穷中感受生命的延续,自尊和自卑。多年前,诗人远村在他主编的一本刊物上推介我的诗歌时,就说我的诗歌里有种强烈的大地意识和生命意识。如今想想,比起今天年轻的诗人,那种放任自流的日子里,人对自然的感受可能更为集中和敏感一些。后来,我突然安静了下来,这种安静有年龄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接触到了一些文学书籍。比如《译林》杂志刊登的《百年孤独》,还有《诗刊》杂志,那些杂志都是上高中的大姐订阅的,包括连环画,我囫囵吞枣地读着,并不能真正理解其文学意义,但内心莫名其妙地冲动着。总之,这些乱七八糟而交织起来的意识像一条条缰绳拢住了我。我开始想写东西,最初写诗受影响或者说能看到的就是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歌。尽管那时候文学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在我的内心,写作是对莽撞青春期的注释和挣脱。有种乱写乱画的意味,遗憾的是,我真记不清诗歌写作的第一次了。由此来说,我的第一首,肯定不是情诗。
68、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