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精选48条)
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1、仲淹每到一地必广游寺院,结交僧徒。如天平山白云寺,为其家功德院,常熟顶山寺、越州翠峰院、雍熙院、广慈院、睦州乌龙山寺、承天寺、虎丘云岩寺、苏州灵岩寺、杭州白塔寺、饶州黄山寺、镇江甘露寺、南康军落星寺、泰州西溪圣果院等,足迹遍及江南名刹。所以释家视其为外护。或许范仲淹从他的方外交游中悟出了些什么,砥励了自己淡泊名利、激浊扬清的操守。
2、作为千年后范仲淹的礼赞者,我更希望很多人的心灵,就是一座“优乐祠”,或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爱的殿堂。(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3、余颇异之,启轴而现,乃十六大阿罗汉,为摩拿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也!……余一句一叹,一颂一悟,以至卷终,胸臆豁然,顿觉世缘,大有所悟。倘非世尊以六通万行圆明惠鉴之圣,则无以致此。(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4、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政治腐败,国力渐弱,忧国忧民的他写下了《阿房宫赋》,通过描写秦朝阿房宫的兴毁,希望统治者吸取教训,有所作为。
5、这些内容很有可能会是本届古诗文大会的考点哦!
6、范仲淹迎请承古禅师后,承占禅师便告诉众人说:“山僧蒙郡侯坚命,此日可为脱珍御服,着垢弊衣,大似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
7、范仲淹祖籍陕西影州,后举家迁到江苏吴县。史载,范仲淹的祖上世代为官。而他的后代,为何来到古老的滦河岸边定居?
8、承古禅师便升座、拈香、跌坐,维那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
9、最初读范仲淹的诗文时,我还不知道燕山南麓的迁安并不在大宋的版图里,而是辽金的属地。亦很难追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从哪朝哪代开始传到了滦河岸边,抵达了迁安大地。
10、这首词,是范仲淹边陲御敌的真实思想和情感写照,但依然让我们看到了他灵魂深处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我忽然突发奇想,假如,在古老的滦河岸边复建一座范公祠,是否,会出现一道很多忧国忧民的人前来朝拜的世道风景呢?
1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13、2011年,宋奎老先生编写的《范仲淹文物在迁安》由中国新时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范仲淹珍贵遗物,亦随之面世。
14、范仲淹的第12代孙范岳,已经生活在明朝。他在湖南任县令时,因受刑事案件牵连被贬辽东卫,居住在沈阳。幸好,他为官的后代只是受了一件刑事案件的牵连,由南方被贬到了北方,并没有因此而辱没范公的千古清名。
15、●河南文坛第一次:ChatGPT写邓州|河南思客
16、《伯夷颂》,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歌颂伯夷的美文。它之所以备受范仲淹的钟爱,或许是因文中所言:“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17、如家族人想卖到外国去,只为得到50根金条。如文革期间,这些文物差一点被红卫兵烧毁……
18、幸运的,多少年来,亦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直在护佑“范氏世宝”,它们终于幸存在如今的太平盛世。
19、 是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对伯夷孤高灵魂的呼应,亦是对伯夷叔齐精神的超越与升华!
20、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1、范仲淹的这种誓愿是源自地藏菩萨的大愿。地藏菩萨深感众生的痛苦,他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以不同身份,四次立弘誓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劫,为是罪恶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不先度罪恶众生,令是安乐得至菩萨,我终未愿成佛……”这是大慈大悲。与一切众生乐,是慈心;拔一切众生苦,是悲心。这种慈悲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范仲淹敏锐地洞察到天下人的忧患,并为此而忧虑,尽其所能,解除大家的忧苦。这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他要先替天下人着想,先让天下人都快乐,然后自己才能安心享有快乐。
22、——————————————————————————
23、诗中的“得食鸦相聚,闻经虎夜回”,说佛法之广大,连禽虎之类听了佛经也被感化。作为一个贬谪之人,范仲淹到了这种佛境仙地,把世间一切荣辱争斗抛在了脑后,并向往“只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诗句来自《升上人碧云轩》诗,碧云轩即在仲淹为其亡母超度的芝山寺内。
24、这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意识,是视一切众生本来与我同体,苦乐相共的。因此,他对天下人的拔苦和与乐是不分亲疏的,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宁愿为天下人担荷一切难行、苫行。范仲淹的深弘誓愿是因地藏菩萨的精神力的感召而发生的,从而形成了他的崇高的人格和精神。范仲淹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佛门居土,他的十四字深弘誓愿是以儒家的语言表述了佛家的大慈大悲精神。
2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6、落花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27、“不易伯夷志”,亦是范仲淹精神世界的写照。
28、这是怎样的高洁的灵泉呢?“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
29、这样,很多人心灵殿堂的大门两侧,就会题写这样的一幅对联:
30、夷齐庙、韩公祠、范公祠相继出现在古老的滦河岸边,跨越了千年时空!
31、●用笔力绘就文化新时代——书法家拜年帖(正月十三)
3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3、范仲淹对佛教的感情不只是表现在建寺度生、亲近高僧等方面,而且他还在政务之余,经常阅读佛教经典,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见解。他曾阅读《金刚经》,深得个中三昧。他还在庆历初年,奉命宣抚河东,在旅途中得到《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一卷。经中讲说善恶因果,是识心达本之法,范仲淹读过之后,法喜充满,特作序赞叹:
34、范仲淹一生喜爱与禅门高僧往来,并从很多高僧那里得到诸多佛法教益。范仲淹在做吴中太守时,曾经问道于琅琊慧觉禅师,禅师留住数日,颇加策发。范仲淹从高僧那里得到诸多启迪。他从慧觉禅师那里回去后,赠给慧觉禅师偈语说:
35、●站在新的起点——写在中国共产d成立101周年(荐读)
36、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37、在迁安,范仲淹的后代不仅居住在马兰庄,还有支脉居住在石岩庄和张里庄。
38、二十多年前,当本土文史研究者开始关注范仲淹在迁安的文物时,保存范氏家族历代传世珍宝的已经是范仲淹第29代孙范传绪老先生。
39、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40、石岩庄的范仲淹后人,曾经负责保存家谱,可惜不幸遗失了。千年的家族历史族谱,难再寻回。但愿范氏家谱只是被世人珍藏,而不是损毁了。
41、数僧出问,禅师尽答:莫!有僧才拟问师问题,师说:“问话且止!直饶问得答得,与道悬殊!大众!似此问话数个阉黎总未有个出家眼目在!若有出家眼目,一万里外,闻有善知识出世,洗耳攒眉,拂袖而去!争肯来这里五体投地,问个如何若何?仁者!还知么?大众各各自己分上,是个甚么门风?是个甚么体格?直得诸佛仰望不及,天下祖师锁口有分!若能如是明见得,佛之与祖,如同梦幻空华!闻甚深法门,也似风声谷响,自己颖脱独拨犹闲,法界有情齐成正觉——岂不是大丈夫汉!岂不是真出家儿……伏惟珍重。”
42、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43、我的目光,沿着史料的文字记载,追溯到了宋朝消失几百年之后的明代。
4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45、宋仁宗景佑四年,范仲淹出守鄱阳,慕承古禅师道风,屡就问道。时荐福院住持虚席,仲淹请师住持。十月初三日,仲淹躬率四众,就芝山迎请,至初九日开堂。仲淹自作请疏,疏文曰:
46、范仲淹此后经常问法于琅琊慧觉禅师,经常有问答录,这些问答录都记载于《禅林宝训》之中。
4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