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观旷达的诗句(精选37条)
古代乐观旷达的诗句
1、数年后,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派人去不若庵查看御笔题诗还在不在,得到回报说诗已经被人洗掉了。朱元璋大怒,派人将寺僧抓来要斩首。寺僧说有重要原因才洗去皇上的诗,皇上问:“到底什么原因,快说!”寺僧战战兢兢写了首诗呈上:
2、苏轼的人生,与我们的很相似,他的更跌宕曲折。谁的人生,不都充斥着一地鸡毛的烦恼呢?有人怨天尤人,有人能将一地鸡毛,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说过:
3、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开头两句,湖水和湖岸齐平,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写出了浩瀚的湖水。这是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波涛奔腾,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而我闲居在家,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诗人以此希望得到对方引荐,为朝庭大干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4、精神富足,追求审美。苏轼是最懂生活审美的古代文人之一。在贬谪岁月,他生活拮据,但仍读书作诗、绘画写字、修禅参道、酿酒饮茶、种花烹饪,一个也不落下。别人过的是粗糙的日子,他过的是审美的人生、艺术的生活。苏轼用行动告诉我们:世间最高级的富裕,是精神的丰盛,它可抵御物质的贫瘠,驱赶命运的荒寒。
5、他,便是北宋第一大V——苏轼(1037-1101)。他是诗词文皆精的文学男神,是《寒食帖》作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大咖,是最先提出文人画概念的画家先锋,是知名美食博主、最佳饭友,是发明东坡肉、提梁壶、东坡帽等的创客,是茶艺师与酿酒师,是幽默感爆棚的段子手……所以说,苏轼是一枚妥妥的斜杠青年,跨界之王。
6、人生缘何乐少,只因未读苏轼。旷达的最高境界,叫苏轼。苏轼对我们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文艺作品,而是他旷达乐观的心态。一个人,一生中,可经受多少次重大打击?苏轼让我们看到,人类抗挫的无限可能性。他把所有的伤,蜕变成精神的深度与乐趣的光泽。这使他穿越千年烟云,让我们灵魂颤抖。
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古代乐观旷达的诗句)。
8、此时的苏轼心态已经完全平衡了,不论得意还是失意,都能够坦然面对。后来,他离开黄州到登州(现山东蓬莱)任知州,一年之内升为翰林学士,从七品到正三品。倒霉时,又从正三品一下子降到七品。直到去世,一直还是一个七品。
9、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写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乐天派苏轼,写出了一场旷达的雨,使这场雨,从两千年古诗词的雨意象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无法超越。而苏轼,亦在这场雨中,印证了逆境人生的真谛。
1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1、三月七日遇微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2、对于感情丰富细腻的苏轼,雨同样爱光顾其笔端。据研究者杨秀科在《苏轼词中“雨”意象探析》一文指出:统计《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含“雨”字之词,有77首。形形色色的雨意象,同样传达了苏轼的喜怒哀乐、人生浮沉与思想变化。而《定风波》,在千古诗词与苏轼诗词的雨意象中,如何突围呢?
13、调整认知,变换角度。苏轼在《水调歌头》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全难。”他告诉我们,世事难以称心,人要学会接受生活不完美。他在《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在《蝶恋花》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与上述老庄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天然相通。无论事情多坏,他都能找出好来,无论生活多苦,他都能制造乐子。
14、古诗词中的雨意象,不胜枚举,比如:春夜喜雨、秋雨梧桐、雨打芭蕉、枯荷听雨、江南烟雨、杏花微雨、双燕细雨、空山新雨、巴山夜雨、天街小雨,等等。学界按诗人心境,一般将雨意象,分为喜雨与苦雨,另有禅意之雨、希望之雨、朦胧之雨等划分。无论怎样划分,雨皆寄寓着离情别绪、相思之苦、欢乐憧憬、禅思佛理、人生艰难、仕途险恶等主观情感、哲学思想或社会现象。
15、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一直不得志,有一次当朝宰相张九龄要到湖南视察,张九龄也是著名诗人,孟浩然想抓住这次机会,便赋诗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请人带去:
1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7、此第三首,则俗所谓苦中作乐也。言山行之可畏若此,而于其中强寻乐处,则亦有可喜者。(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
18、公元10湖北黄冈,沙湖道上,大雨突至。一阵阵吟唱的歌声,穿越烟雨丛林,迎着料峭春寒,染着熏然酒意,融入天地间的沙沙雨声里。此歌声,来自一个40余岁的男子。他竹杖芒鞋,悠然缓行,如在享受这场雨。等天晴后,他灵感泉涌,洋洋洒洒作下一首词《定风波》:
19、苏轼一生足迹图(来源:《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20、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未登皇位时,曾带兵路过安徽不若庵。寺僧不知他是谁,就问其尊姓大名。朱元璋心想,我纵横天下,你还问我姓名,实在不像话。他原来也做过和尚,不好发作,只在墙上题诗一首:
21、僧人的意思是:皇上的诗连鬼神见了都发愁,虽然洗了,豪光都能冲到天外的斗宿、牛宿上,皇上的诗神啊!皇上因此留了他一命。这些民间故事,虽然可能多为杜撰,但这些有趣的诗词,足见古人的智慧!
22、王兆鹏教授从一则民间故事开题,将听友引入美妙的古典诗词之中。
23、他到了蛮荒的惠州,绣口一吐,惠州便有了“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的西湖水色;胃口一开,惠州便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荔枝味道。除了麻利地扒开荔枝红裳,他还独创膻味尽除的羊蝎子吃法。他生活穷困,买来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在《众狗不悦》一文诙谐写道:“用此法则众狗不悦矣。”意思是:我把骨头上的肉吃完剔光,让身边围着我转的狗狗不开心哎。
24、曾国藩靠它翻身,季羡林、鲁迅拜读一生,它才是中国的真顶流!
25、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6、一轮残月挂在疏朗的梧桐树梢,半夜时分人们已经睡了,万籁俱静。只见地上一个孤独的人独自徘徊,天空中有一只离群的孤雁身影。突然听到一阵声响,猛地回头看,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孤雁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这首词,透漏出苏轼刚到黄州时内心的恐惧和迷茫。
27、读《周易》就会明白:人要成功,要懂得定位和变卦
28、但历史上很多的文学家诗学家历史家等大家给李白的定位是浪漫主义诗人,以区别杜甫杜总的现实主义诗人,哪么为什么不说李总是豪迈主义诗人呢?
29、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30、除了黄州、惠州、儋州这三次大贬谪,苏轼从仕生涯中,因旧d上台,他曾东山再起,官至正三品;因政见不合,他曾自请出京,辗转奔波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等地,往往屁股还没捂热,又被跨地调任。我查阅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主编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见下图),他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勾勒出一幅“老驴友出行图”。他在地方甩开膀子,浚湖筑堤,兴修水利,抗洪抢险,施药赈灾,立救婴会,或办学亲授,等等。他是创办中国最早公立医院的慈善家,是广州自来水雏形的发明家,是海南岛史上首位举人的老师。他造福当地,颇有政绩,于史有证。
31、无论身在何处,哪怕是天涯海角,只要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的地方,就是家。
32、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他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农民,是在劳动中捕捉诗意的文人,是在苦难中修炼灵魂的哲人。
33、黄州是他的蜕变之地。他握笔的手抡起锄头,身上的青衫换成农服,垦荒种粮,日升日落,与陶渊明成隔世知己,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他贪吃成厨,脑洞大开,发明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等。黄州成了他的大厨房,从此吃货声名鹊起。作为文坛大佬,他亲写《猪肉颂》,为绿色无污染的猪肉打卡。
34、4本书读透55部国学经典:聪明人都靠它来逆袭
35、这两本古代奇书道破了中国人的处世智慧太实用了!每一页都是警句良言!
36、父母的眼界格局,兄弟的知友关系,夫妻的情深意笃——如此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浸染出苏轼一颗积极乐观的暖男心。看来,一个人的层次与格局,不但要拼爹娘,还要拼手足、拼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