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谷的成语和诗句(精选82条)

2024-02-17 12:58:05

关于谷的成语和诗句

1、《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2、出处: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月批风。”

3、“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5、《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6、(解释)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独立”的意思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7、此后,逐渐约定成俗,“廉泉让水”作为风尚朴实的褒词。人们又常用廉泉让水来赞美一方人才荟萃、节俭礼仪成风。清代诗人黄作柽曾有《廉泉让水歌》一首,后几句为:“世风习贪诈,溪壑嗟难填。渴害心为害,尘襟谁涤涧?我愿来此地,卜居远市廛。置身廉让间,仰企范柏年。”诗人对世风日下,贪诈横溢,私欲难涤发出愤叹,愿效法范氏超脱污浊,置身清廉。几年前,汉中博物馆西大门外贴有引典故引伸而来的楹联:“文川武乡英雄地,让水廉泉礼仪邦”,在此典故诞生地悬贴这幅楹联,用来赞美汉中人才济济,民风淳朴,可谓意味深长。 

8、“庐山真面目”出自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成语释义)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10、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见汉王刘邦。此前,张良送刘邦分手时,曾商量招纳贤才的事,但到底推荐谁,张良没有讲。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未交出。刘邦见韩信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读书下棋。丞相萧何心里想,张良走时说有人来投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这么久了,就来了一个韩信,可能就是此人。

11、(成语释义)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非常微小的利润。

12、释义:指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

13、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14、(解释)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①形容女子肌肤光润洁白。②形容梅花、水仙花的清丽高洁。(关于谷的成语和诗句)。

15、(成语释义)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16、出处:苏轼《答黄鲁直书》之一:“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

17、(成语释义)大意为:人的一生就好象一场梦。比喻世事无定,生命短促。这是人们对于人生短暂的感叹和珍稀,珍惜当下。

18、“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出自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19、出处:苏轼《文与可画云当谷偃竹记》(与第一个成语同一个出处)。

20、清新脱俗:一般形容女性,身上的气质让人舒畅,新颖不落俗套。

21、(解释)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

22、苏轼《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3、释义: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场梦。比喻世事无定,生命短促。

24、释义:用风月当菜肴。指吟啸风月,清高自赏。

25、文同,是苏东坡的表兄弟,也是有名的画家,以善画竹著称。他画竹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

26、释义: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连一根毫毛那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为人廉洁,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

27、(成语释义)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

28、“浓妆艳抹”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也形容园林景观呈现的繁丽与恬淡的两种景象。

29、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30、(成语释义)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31、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32、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33、出自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34、东坡先生不仅留下了美妙的诗词佳句,还创造了很多人间美食,从苏轼的诗词和文章里走出的成语也比较多,今天,小编就盘点这些和苏轼有关的经典成语。

35、出处: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3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7、释义: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也形容园林景观呈现的繁丽与恬淡的两种景象。

38、出处: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9、出处: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40、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41、出处:苏轼《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42、释义: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43、(成语释义)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44、释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

45、褒姒生长在古褒国,那里有碧绿的褒水流过,是个生长美女的地方。褒姒是古褒国一民间女子,周伐褒国,得褒姒女,幽王见其容貌出众,乃纳之为妃,甚加宠爱。褒姒的故国古褒国据《史记•周本纪》说: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这个地方在秦岭以南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的周寨。在这里还能找到一个叫褒姒铺的地方,称之为褒姒故里。历史上,褒姒与西周的灭亡紧密相关。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退走。后来,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之父联络鄫侯及犬戎入寇,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弒,褒姒亦被劫掳。“

46、(成语释义)两人夜间对床共语。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

47、出处: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8、    固执己见  纡尊降贵  刚愎自用  目无余子  骄傲自满  恃才傲物  旁若无人  夜郎自大 班门弄斧  唯我独尊  自高自大

49、苏轼《前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50、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51、(成语释义)谓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52、(成语释义)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53、张大千《庐山观瀑》,引《题西林壁》一诗入画。

54、释义: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55、(成语释义)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56、出处: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57、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

58、“俗不可医”语出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比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59、(解释)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也形容园林景观呈现的繁丽与恬淡的两种景象。

60、(成语释义)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61、一日,苏轼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并且大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62、苏轼问他们自己与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随从说:柳郎中的词只可借17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歌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63、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64、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65、出处: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6、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67、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成语),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

68、出处: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69、出处:出自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70、“江山如画”出自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1、出处: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72、释义: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73、出处: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74、出处: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75、韦应物有“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苏辙曾写道:“辙幼从子瞻(辙兄苏轼)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韦应物)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76、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77、中华人”网站在《中华帝国兴亡史•西周》中对这段历史作了公正叙述: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虏走褒姒。

78、(成语释义)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79、释义:原意指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80、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81、释义:指随时,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需要。也作“不时之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责任的诗句古文(精选40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