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天由命的诗句(精选26条)
关于听天由命的诗句
1、 为什么“远取譬”会成为现代诗在修辞方面的重要特征呢?这和现代诗歌对新奇的事物和事物的新异性的探索密不可分。现代诗和现代艺术一样,是以发掘对事物的新的关系为己任的。而要实现这一艺术目标,传统的“近取譬”往往不足以描绘出诗人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只有从不同事物的异质性入手,诗的比喻才可能传达出诗人对事物的新的观感,也才有可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2、 这样的言论传达出了一个新的诗学信息。胡适等人在最初对新诗方案的设计很可能存在着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对诗歌的含蓄特征的忽视。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对诗的含蓄的美学呼吁,已经给人们对诗歌的认识打下了一个深刻的烙印。含蓄/朦胧,不仅影响着人们欣赏诗歌的习惯,而且已经成为人们鉴别何为诗歌的一个标尺。不过,在周作人对早期新诗的批评中,他完全忽略了胡适把明晰作为新诗的本质特征时所指示的那种文化涵义。在胡适看来,弊端也许存在,但明晰的方向是对的,因为它符合现代文化所确立的目标。而在周作人看来,弊端也许不只是局部的现象,它可能关涉到目标是否需要在文化实践中不断调整。周作人很快从李金发的诗中,看到了纠正早期新诗的直白诗风的样本。李金发的诗,从审美观念到表现方式,都深受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在题材的选择上,李金发的诗已与“五四”时期的新诗有了很大的差别。所以,周作人在向诗坛推介李金发时,宣称他的诗是“别开生面”的。所谓“别开生面”,不仅指诗歌的风格面貌,而且涉及新诗的发展道路。这种指认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五四”时期新诗所走的道路的修正。而李金发的诗也确实导致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崛起。
3、 在这场争论中,左翼诗人使用的文学的道义观念,对很多诗人都产生了影响。在这种道义观念的文学框架里,像梦、潜意识、内心的主观感受、纯粹的想象这样的文学领域,都被描绘成一种文学的“堕落”;因为这些文学领域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大众的文化需求相脱节。这样,一种无形而巨大的伦理压力就围绕着“晦涩”而形成了。这也造成了新诗历史上“晦涩”的一个特殊的含义,它暗指一种自私的眼界、狭窄的缺少责任感的文学行为。没有多少严肃的诗人能长期经受住这样的指责。不过,把美学意义上的“晦涩”强行纳入到文学伦理意义来讨论是否合适始终都是一个问题。
4、 象征主义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诗学观念上,将诗看成是一种灵魂的内在的冲动。这就涉及新诗在题材和内容方面的转变。如李金发宣称:“诗是一种观感灵魂的将所感到所想象用美丽或雄壮之字句将刹那间的意象抓住,使人人可传观的东西……诗人之所想象超人一等而为普通人不能追踪,于是诗人遂为人所不谅解,以为他是故弄玄虚。”①而我们知道,在胡适的那篇具有纲领性的文献《谈新诗》中,胡适将新诗的范围限定在观察与经验上。换句话说,就是把新诗题材和主题都限定在乐观的理性主义的框架内。而且,胡适明确表示,新诗的想象范畴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两相比照,李金发的主张显然突破了早期新诗所规划的诗学框架。不仅如此,李金发的观念中,还显露了一种不同于胡适的非理性主义的美学趋向。在另一处,他声称“诗意的想象,似乎需要一些迷信于其中,如此它不宜于用冷酷的理性去解释其现象。”②这里,李金发意识到,从创作的实际情形看,诗歌的思维是一种比理智更宽广的意识活动;而从阅读和批评的角度看,对诗歌的阅读主要不是依赖于人的理智,而是依赖于人的感性。对于诗歌,理智是冷酷的。严格的推理方式只能扼杀美妙而丰富的诗意。当然,这里,李金发的言辞中不无夸张的成分。但是,他也许确实触及了诗歌阅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对诗歌的欣赏,只依赖理智的分析是不够的,而且往往会作茧自缚。诗歌的欣赏应该从培养和发掘人的感受力开始。另外,按照李金发的定义,诗歌的想象本身就带有“迷信”色彩。“迷信”,用今天的术语表述,即“神话”;倒不一定全是指落伍的神秘主义。也就是说,诗歌的思维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东西,用德国思想家卡西尔的话说,诗歌的思维是一种神话思维。这多少表明,中国新诗已经开始自觉地意识到诗歌的想象思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本身包含着仅仅依赖理性所无法解释的东西。这一点,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至少,以后再谈论新诗的“晦涩”问题时,人们应避免一种先入之见,把诗歌的“晦涩”仅仅归咎于诗人所采取的表现手法。诗歌的“晦涩”有它的认识论方面的来源。人的认识本身就包含着“晦涩”的成分。而诗歌作为一种人的认知方式,只不过比其他的认知方式更强化了其中的“晦涩”成分。
5、 这里,马拉美认为只有采用间接的暗示的方式才有可能揭示出生命的秘密。诗歌的写作体现着一种特殊的生命的快乐,即从事创造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其严格的标准,它只能用暗示的方式来进行。一个隐含的多少带有理想色彩的文学观念是:体现在诗歌中的神秘性被视为抵御理性的明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记。无论我们是否赞同马拉美的看法,马拉美至少为我们显示了象征主义的暗示手法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内涵。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到,诗歌的神秘性,它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是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化涵义的。它并不那么简单。
6、霓虹灯变幻不停的街道上,没有春播秋收的消息
7、 曾经对中国象征主义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国象征派大诗人马拉美更是明确地宣称:
8、 ④⑤马拉美:《谈文学运动》,《象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 一切作品都像一个玻璃球……没有一点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一个余香和回味……
10、 马拉美观念的翻版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阿尔多诺表述的。阿尔多诺赋予“晦涩”一种积极的文化政治含义,他宣称,现代主义所实践的“晦涩”是对资产阶级在文学领域里所散布的价值观念的强力批判。阿尔多诺认为流行的资产阶级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真实的生存状况的伪饰,是对人的生命感受力的麻痹,而“晦涩”恰恰可以激发人的认知活动。这样,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阿尔多诺实际上将一种褒义给予了“晦涩”。这或许有助于拓展人们对诗歌与“晦涩”的关系的认识。
11、 在诗歌中只能有隐语的存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意象从事物所引起的梦幻中振翼而起,那就是诗。帕尔纳斯派抓住了一件东西就将它和盘托出,他们缺少神秘感;他们剥夺了人类智慧自信正在从事创造的精微的快乐。直陈其事,这就等于取消了诗歌四分之三的趣味,这种趣味原是要一点一点去领会它的。暗示,那才是我们的理想。⑤
12、每一种欲念的涌动,都印着地中海的咸涩和热带沙漠的燥烈
13、 新诗历史上,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文体,新诗受到的文学挤压和文化抑制一直都很强烈,也很特殊。强烈是因为新诗在文体上的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古典传统有很大的距离,直到今天,古典传统都在运用它在文化领域里的各种影响力拿新诗的文体是否成熟做文章。特殊是因为新诗不仅面临来自传统的叱责,而且也不断遭受来自新文学内部的袭扰和排斥。这一点,新诗和现代小说在新文学历史的处境有很大差别。现代小说基本上没有受到对其文体本身是否成熟的责难,更没有遇到对其文学实践是否具有表达的合法性的质疑。和现代小说相比,新诗的处境要艰难得多。对新诗的最猛烈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文体的现代性和现代的感受力。而这两个方面都涉及了新诗的“晦涩”问题。从比较浅近的文学性讲,说一种现代文类晦涩,是说从风格学的角度指责它的表达有严重的缺陷。也就是说,只有把晦涩和风格联系在一起时,有关的责难才值得认真对待。但是,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针对新诗的“晦涩”的怨诉,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和诗歌的风格联系在一起的。
14、记得在被上帝流放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一群虔诚的布道者
15、活在人世,无论贫富,都会有午夜梦回的起起落落
16、 在穆木天等一些诗人看来,诗歌的素材和主题都来源于“诗的内生命的反射,一般人找不着不可知的远的世界,深的大的最高生命”。这无疑是对胡适从启蒙主义的角度为新诗所确立的日常的现实生活的主题一个很大的调整。因为“潜在意识的世界”包含了“人的内生命的深秘”。所以,新诗历史上出现的“晦涩”,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好像是由诗人所采用的特殊的表现手法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其实和新诗自身在20年代中后期对其题材和主题的调整有关。
17、 ②李金发:《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载《美育》1929年10月第3期。
18、 从风格的角度辨析,袁可嘉还谈到“晦涩”的另一个原因。诗的“晦涩”同一种独特的美学诉求密切相关。“晦涩”起源于现代诗人对诗歌的美学效果的特殊追求。袁可嘉指出,“晦涩不明多半起于现代诗人的一种偏爱:想从奇异的复杂获得奇异的丰富”。以现代大诗人奥登的创作为例,他认为现代诗的“晦涩”也和诗人努力“从日常事物的巧妙安排”中发掘反讽诗意有关。
19、人类天经地义的婚姻小屋里,月光洒落在痛苦的红烛上
20、 从新诗的发生看,新诗的诞生就不仅只是一个现代的文学类型的兴起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新文化的战略力量中的一个革命环节来设计的。也就是说,从文学的发生学的角度看,新诗是作为推进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犀利的文化步骤来实施的。新诗最初的倡导者和奠基人,胡适就是这样看待新诗的。在他对新诗的最初的设计方案里,新诗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一个现代文类的产生,而且也标识着新诗是作为一个文化类型对古典传统进行了彻底的反叛。胡适更看重后者的意义。换句话说,胡适对新诗的规划和界定,更多的是从文学的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进行的。从文学的社会作用来定义新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自新诗出现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文学时期,新诗也没能跳出这一框架。甚至在今天,这一框架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现代文学的认识。新诗的对立面,是古典传统。而在胡适及其文化战友眼中,古典传统是晦涩的,与现代文化所追求的科学的明晰性格格不入。新诗既然已经被纳入与古典传统进行决裂的革命阵营中,那么,新诗最重要的文学特征当然是一种现代的明晰性,这种明晰性不仅涉及到文学的思维方式,也涉及文学的表达方式。在胡适的文学意识中,新诗在内容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必须遵循明晰的原则,不能有任何晦暗、艰涩的地方。胡适的口号是:在深入浅出的前提下,越是明白,越是好诗。最后,这口号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带有强制色彩的潜在的批评标准:凡好诗没有不明白的。
21、四下的门窗洞开着,一种善意的调侃,连上帝也无从发觉
22、我想与电动工具和机械齿轮,以及任何一个夜晚的甲醇
23、诗歌文本格式,可邮件正文和附件均可,不可图片方式。
24、落在城市的梧桐叶子上,黎明到来之前的风声里
25、我一路迤逦而来,只想把所有的新鲜,全部呈现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