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俗的诗句(精选28条)

2024-02-22 09:33:41

关于世俗的诗句

1、苏:据我对秀实的了解,他感情细腻,诚挚豁达,是一位与诗相融相生相依的男子。诗歌是他对生命的诠释。秀实经常会因为对诗歌的过分沉溺,而在世俗中迷失自我。正如秀实所说,现实中的他和文字中的他不同。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一个诗人,这样会更加容易接近他的作品;同时也希望读者从诗人的作品中去发现和了解那个真实的他,以致这个世界。

2、苏:如果一个诗人的道德观不被社会肯定或者认同,而他的这些思想又出现在作品中,世人该如何解读?请您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3、后两句是刻画了长安壁主人虚伪的嘴脸,他口头上可以答应一切,应承一切,但是,如果没有金钱作为纽带,这一切都可以不承认。这就是所谓的翻脸无情,这就是所谓的拜金主义,虽然说的只是长安壁主人,但张谓在前面已经明明白白地说清楚了,这就是中唐时期的社会现状。

4、苏:现实中和文字中有两个〝你〞的存在,只有在文字中才会您找到真实的自己。那么,您在现实中有没有安全感?

5、苏: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疑问。例如,顾城,他的精神状况有问题。刚刚我们讨论过,读一个诗人的作品等于在读他的思想,并与他的灵魂产生共鸣。而您刚才提到过,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会回归自己的忠诚。请问,像顾城这样的一个精神异常的诗人,他是否在写诗的时候是一个正常人反而回归生活中却不正常呢?

6、苏:请问〝婕诗派〞是何时成立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成立〝婕诗派〞?

7、诗句意思是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8、从前我不喜欢别人叫我诗人,现在我是彻底不同。我喜欢称为诗人,不喜欢香港诗人,或台湾诗人,或中国诗人。与诗坛交往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没关连。影响我诗歌创作最大的因素,是阅读,而无关与当下一流或三流诗人的来往。我和古往今来的所有诗人一样,没有身份的迷惑。自己身份的归属,留待日后文学史家给我考证。

9、秀实:有。郑愁予和余光中影响我早期作品很大,这是写作上良好的现象。郑愁予当时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错误》,〝哒哒的马蹄声〞一直流行到现在,可以说是半世纪以来从不衰竭的一首白话诗歌。这是非常罕见的一个新诗的情况。我那时写诗所用的词汇或是技法都有受郑愁予的影响。某些地方甚至刻意模仿他。我觉得自己的路线是正确的。郑愁予的《赋别》句子散文化,我当时读了感到震撼,并思考:为什么白话诗歌可以用散文的句子将诗意表达出来?这首诗令我思考诗歌语言的问题。余光中的《莲的联想》中写到的〝台北公园〞(即现在的二二八公园)和〝圆通寺〞等,我都因诗而寻幽探胜。

10、秀实:〝婕诗派〞成立于2015年10月,当时我在台南参加〝福尔摩莎诗歌节〞。八天的时间内,我对诗歌做了一个很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我回顾了一直以来走过的道路,终于悟出这个诗派来。这是自诗歌本身的觉悟而诞生出来的一个诗派。并非巧立名目。与此同时,我也是通过感情上的际遇而寻找到这个诗派来。所以〝婕诗派〞是上天对我诗歌写作上的眷顾,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孕育而成。有关婕诗派的主张和作品,预计2018年出版的《婕诗派》诗集中会有详细纪述。

11、秀实:我认为天赋就是百分百的努力,客观上并不存在对天赋的诠释。中国自古以来,对于文学创作以及诗歌里面,是有天赋的说法。比如江淹,因为得到仙人授予彩笔,所以他能够写出好的作品。但江淹读书很多,他的天赋是从努力而来的。我觉得诗歌创作90%靠努力,10%靠资质。天赋的形成并非指遗传,而是指你在思想上到了某一个境界,而这个境界与平庸的人不一样。而这个高度使得你对世间的看法,对人性的解释,对未来的预言,都与众不同,这就是〝天赋〞。诗歌创作依赖语言,试问语言不通过学习何来天赋?这已经很明显地推翻天赋说。

12、秀实:我的情况是,我真实的生命只在诗中呈现出来,而非透过社会活动而呈现。很多人看到我人和我的作品截然不同,这种误解是因为他们未曾细读我的诗歌。真实的我存在于作品中,生活中我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可以说是一场〝虚假的上演〞。因为现代人接受社交的假象,并把假象当作真实世相。我的理解是,1/每个人在社交场所的表现都是假的;2/每个人在独处时相对于社交状态都较为真实;3/独处的人若是诗人,他在作品里比独处又更真实。

13、有一种说法是:最好的诗歌尚未写出来。但我不这样说。《秀实诗选》将于本年年底出版,我得以重温四十多年来的诗作。每一个时期都有我喜欢的作品,也看到不同时期语言的差异。目前,我认为最理想的作品就是〝婕诗派〞的作品。原因是,第语言上,找到了与我思想最吻合的语言状态,以繁复的句子书写繁复的世相。第我形成了最核心的思想状态。当思想和语言互相配合的时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诗歌就是形式加上内容。换一种说法:诗歌就是语言加上思想。婕诗派的作品正是如此。

14、山中的宁静惬意及随性;山中的景致,日出日落,菊花及飞鸟,能让一个世俗中的人忘却烦恼。这首诗是多少城市人的向往啊!

15、诗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com

16、张谓生活在中唐时代,风气确实大不如从前,长安壁主人也就如同世间的张三李四一样,只是一个代号,也是群体脸谱。张谓以通俗易懂的口气,仅仅用14个字,就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他认为,金钱已经严重腐蚀了人心,让人变得世俗化,变得唯利是图。

17、由于唐朝本身的强势,大多数唐诗的主旨都是积极向上的。初唐诗歌朝气蓬勃,盛唐诗瑰丽神奇,中唐诗沉郁顿挫,晚唐诗艳丽无比。它们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唐朝人的自信和坚毅。然而,有一首诗却是出人意料的世俗,那就是《题长安壁主人》:

18、秀实:妳举顾城的例子非常好。顾城的创作情况正好解答了艺术与道德之间的问题。顾城杀死妻儿是违法的,毋庸置疑。但他诗歌所呈现的感情状态和精神状态,却是忠诚的。一个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不道德,但是在诗歌里,却与道德无关。作品归作品,诗人归诗人。宋朝潘岳,诗歌呈现出高风亮节的精神面貌,但现实上却是一个谄媚权贵,攀龙附凤的官员。这即文学史上〝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潘仁拜路尘〞的典故。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潘岳的人品否定他诗歌的价值。同样,我们也不会因为顾城是一个杀人犯而否定他诗歌的价值。我要说的是:道德不能否定艺术品的价值。这就是读者应该具备的对艺术品鉴的涵养,也因为这样的涵养,我们才会解读到不同作品而不相互排斥。西洋很多文学作品是不道德的。比如:母子恋。我们不会因为母子恋违反社会道德标准而否定莎士比亚,不会质疑莎士比亚为何要宣扬不道德的思想?正因为诗歌本身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而这些艺术价值将会引领人类的精神文明抵达一个更高的层次,超越道德的局限。

19、                                           原载于《海峡小诗人》

20、秀实:我认为诗人创作时,内心并不存有道德和非道德的想法,他处于一个忠诚的思想状态,而这个忠诚的思想状态演绎在文字中,世人会认为他道德或不道德。这与诗人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不赞成用道德的标准去评价一首诗。而且道德会随世风及时代而改变。一件事,今日做是道德明天做是不道德,上世纪做是道德的,本世纪做是不道德。我会问:什么才是究竟?举例说,地域上。一些回教国家,认为女性暴露手脚是不道德的,而在西方社会女性暴露手脚是道德的,是一种人性的行为。时间上。明清时代,妻妾成群,是男性的荣誉,表示他富裕,有社会地位。现在,任何一个男性如果有妻子以外的女性伴侣就是有违社会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所以道德这个问题,诗人是不考虑的,只会考虑创作上的真诚。真诚是一种认知,与个人的经历、阅读和思想相关。我有这样的思想,经历和学问,自然孕育出一个思想来。这个思想存在于一个很复杂的境况中,当我要抽取这个思想出来成为文字时,我必须保持一个忠诚。我不会因为社会认为〝偷情〞不道德我就加以批判,或合理化。这都不是忠诚。当我面对一段感情是真实的,我就会书写出来,至于写成文字后世人认为我的感情有违道德,或足以诵扬,都与我无关,道德并非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21、苏:您与南来作家比较稔熟,与中国大陆和台湾诗坛的联系也频密。您是土生土长的香港诗人,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22、一方面诗歌对于读者是勾魂的,另一方面,诗歌的存在对于社会有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传统诗歌的〝诗教〞。诗教就是诗歌对社会最大的道德和伦理责任。诗教在儒家学说里已经有很深入的诠释,并符合人性。当今诗歌式微,并非每一首诗都有这样的影响。文学作品与社会之间产生的效用并不相等。有的作品能够发挥社会的影响力,有的作品仅仅是诉诸于少数读者的认同。有些作品可以对人类历史产生影响,有些作品只为人类文明带来美感。有关诗歌在社会的作用,有一门课题叫做〝诗歌的功能〞。诗歌的社会功能在诗学概论里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认为艺术不必与社会发生任何关系,就算发生关系也并非艺术家当初的构想。诗歌与社会发生关系这一点与其他艺术品的情况不同,其他艺术品会出现〝公共性〞,例如公共场所的雕塑,舞台上的话剧,但是诗歌做不到。台北有〝捷运诗〞,就是把诗歌放在公共空间内给人欣赏。但乘客对这些作品总是视若无睹的。所以我认为新诗对社会产生的效用不高,不能与古代同日而语。诗歌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不同的价值,不能等同传统的情况。在创作的时候我是不考虑社会责任的,只考虑诗歌写得好不好,这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23、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24、苏:〝诗与远方〞是现时诗界的常用语。请您就〝远方〞二字做出诠释。

25、这首诗非常浅显易懂,主题也很明确,想必很多读者看完之后都会吓一跳:唐诗中还有这样的?诗人首先发出感叹: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就是需要金钱开路,金钱如果不多的话,交往就不会深入。即使是他暂时答应了一些什么,实际上却仍然是路人一样冷漠。

26、苏:您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诗人,诗歌里重复出现孤单和死亡会带给心灵脆弱的读者怎样的影响?您有没有担心他们会受你的诗歌影响而变得消极和悲观?

27、秀实:活在流动的城市里,宽广的心胸是必须的。虚怀若谷是美德,但同时也可能让自己沉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中医文化的诗句(精选44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