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二有关的诗句(精选51条)

2024-02-23 11:37:56

与二有关的诗句

1、◆一起学诗||几种方法,教你学会诗词中创造含蓄的途径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    刘方平《月夜》也是通过炼字来开拓意境:“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点出时间,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两句是精华所在,其中“透”字是诗眼。诗人用一“透”字突出“虫声”的力度,显示生命的动感美,描绘出春天。

4、    推出当代优秀诗词作品,为诗词爱好者制作专辑,助推诗词发展。诚邀广大诗家踊跃参与。

5、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    通过这两期的交流,希望我们以后在写作时要把炼字重视起来,以上诸多例子可以说明古人在炼字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前面我们提到过“一字师”和“半江水”的故事,都是故人炼字的实例。任蕃因为一个“半”字,走了一百多里却还要返回去改,我们应该想象,古代不比现在,交通工具好,古人走路是靠步行的,顶多骑马。这一百多里往返要受多大的罪。所以古人炼字的重视程度,我们可想而知。(与二有关的诗句)。

8、◆一起学诗||怎样使诗词具有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    这十联诗的诗眼,都是名词。为什么魏庆之把“人、鸟、春、秋、波、雨”这些名词看作诗眼呢?首先,因为它们都处在五言诗第三字和七言诗第五字的关键位置上。再者它们是诗句核心的意象,整个句子主要就是表现它们的情状意态的,所以被魏庆之视为诗眼。所以我们说,名词也可以做诗眼。

12、   《咏怀古迹》中的“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逼真地描摹出山势蜿蜒流走之势。《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一个“潜”字把春雨写得有知有感,也写出了雨丝绵绵,悄临人间的春雨特征。再如《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的“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用“入”、“归”二字,把红、青颜色写成动态,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是从外到内——不说红色是由桃花生出来的,也不说青色是由柳叶生出来的。而说红色、青色是由外部归入其中的,这样写就颇富情趣,而且紧扣题目“早春”二字,把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这瞬间的景物征象表现出来,写出春归大地的盎然生机。《月》中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二句,本是写月亮从山凹之处升起,却炼出一个“吐”字,此字一出,则山立即具备了人的形体、姿态和行为。

13、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4、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介词)孤鹜齐飞,秋水共(介词)长天一色”,把静中之动、寂中之欢,写成了一曲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一个“与”字,使天空和云霞成了孤鹜活动的背景,而孤鹜则是天空和云霞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秋水共长天一色:一个“共”字生动的描绘出了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不仅如此,它把人们的视线从前边的落霞和孤鹜引到了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如果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15、(唐)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6、    致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交流诗词入门知识。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培养格律诗词创作人才。

17、    炼字除了使诗文简洁外,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使其更为准确。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就说到这一点:“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关于用字准确有两个小故事:“一字师”和“半江水”。“一字师”的故事刚才我们讲过了,下边讲讲“半江水”的故事。

18、整理于2022年2月7日到2022年6月19日

1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20、◆一起学诗||赋、比、兴三共的写作方法究竟有何妙处

21、    此诗写于他正当韶年,初离蜀地远游他乡之时,所抒发的也是常见的思乡之情。但此诗历代的诗论家却赞不绝口,奇就奇在于四句短诗中融入了五个地名,而且写得自然流走、清新秀发,看不出任何斧凿的痕迹。明末诗人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诗中的“峨眉”即峨眉山,四川境内的一座名山;“平羌”即平羌江,又称青衣江,岷江的一条支流,在峨眉山的东北;“清溪”即清溪驿,是诗人从犍为到渝州路上的一个驿站;“渝州”即今重庆市,它和三峡皆为人们所熟知。上述五个地名:用“入”、“发”、“向”、“下”等动词和趋向动词关联在一起,串成作者的离乡路线;其中又贮满诗情,很好地抒发了诗人的离乡之思:峨眉谐蛾眉,蛾眉弯弯,山月也弯弯,皆似愁;山月犹有平羌江相伴,人却不见所思之“君”。清溪和三峡一带多猿,啼声清绝,所谓“猿啼三声泪沾裳”,情和景又如此契合关联。

22、    从佳人失手摔破镜子,由此联想到情人的分离。破镜的恶兆,暗示团圆的无期。至于“何日团圆再会君”?诗中没有回答,接下来便引入广阔的空间:“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一片”云在“万里”,不是任其飘荡,无法羁留和再聚吗。

23、    诗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就很见炼字上的功力:正因为“平野阔”,方见星星遥挂如垂。一个“垂”字又反衬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一个“涌”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

24、    能和这种精巧构思和准确炼字相媲美的只有杜甫诗作,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也是连用四个地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用“从”、“穿”、“下”、“向”等动词和趋向动词关联在一起,串成作者的返乡路线;也是一气贯注,气势流走,只不过是返乡而不是离乡路线。难怪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5、    从具体诗例中总结经验,引导更多的诗词爱好者从中领悟诗词创作经验与技巧。

26、    唐人祖咏有首《望终南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关于这首诗,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祖咏去参加进士试,试题就是这首《终南望余雪》。月夜幽寂之中的勃勃生机,使意境向外拓展。按当时朝廷规定的格式应写六韵二十句,祖咏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了。试官问他为什么不按规定的格式写,回答是要写的意思已表达完了。试官读后大为赞赏,于是祖咏中了进士。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短小精悍、包孕丰厚,还在于它通过炼字准确地表达了题旨,意境深远:首句“阴岭”二字点明是从北面“望”终南山的,而洛阳正在终南山北,这就为结句“城中增暮寒”埋下伏笔,做到首尾照应。次句“浮云端”三字点出积雪的厚度,也突出了山的高度,至此已把诗题《终南望余雪》五字中的四个字“终南望”、“雪”紧紧扣住,接着的四两句便极力对剩下的诗眼——“余雪”中的“余”进行描绘和渲染。其中“霁色”是描写雪停后白雪红日的美景,暗写“余雪”,这是从视觉落笔;“暮雪”是写傍晚时分,“余”雪的寒气直逼北面的洛阳城。“霜前冷,雪后寒”这符合生活常理,也是在夸张终南山高雪厚的威力,这是从触觉落笔,暗写“余”雪之威。总之,全诗二十个字,从视觉到触觉,从形态到色调到内在的威势,从各个侧面进行描写,增强了抒情效果。紧扣诗题《终南望馀雪》来描述,简练、形象而又精彩,难怪考官要破格录取了。

27、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8、    古典诗词中,这种通过锻炼介词使诗词增色的例子很多。 我们再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下阙:

29、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写的是客中送客,诗人以洗净雕饰、明净自然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其中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更”字就起到这种作用。因为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像一出抒情短剧的背景,仅仅是为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了恰如其分的时间、地点和演出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场景和时间,诗人的送别之情主要在后两句,但限于绝句的体制,已没有多少抒发的空间。因此诗人在四两句让情节来个大幅度的跳跃:另一方面,诗人的千言万语也都寄托在这临别的最后一杯酒中。其中有对友人远去他乡的慰藉,有对友人的良好祝愿,也有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两句诗,前者是富有情感特征的凝重动作,后者是脱口而出的内心表白,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饱和点,也使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显得分外集中和强烈,因此历代曲家为此诗谱曲时,对这两句都加倍强调,反复咏叹。如元代的《大石调•阳关三叠》,把“劝君更尽一杯酒”在曲中重复三遍。据说,当笛子吹到最后一叠高音时,“管为之破”。其中的“更”字是个简洁又精美的诗眼,正因为有了它,才会反复咏叹,才会“管为之破”。

30、(唐)李白《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3、   “半江水”说的是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

34、    大家可能都知道《早梅》诗,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由此可以看出,数词也是可以做诗眼的。这个“一”字,凸显出皑皑白雪中一枝独放的早梅的风姿,堪称诗眼。我们再来看杜牧的《江南春》:

35、◆一起学诗||如何“写景状物”才能使写出来的诗词动人心魄

36、    这两个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使语言形象生动。炼字不仅使诗句简洁准确,也能使诗句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形象地表达诗意。诗圣杜甫就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清诗丽句必为邻”都是他终生的追求,因此,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而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意和主题。如《旅夜书怀》:

37、◆一起学诗||生活中的万物怎样提炼成唯美的诗句?

3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39、    我们说炼字常炼动词和形容词,那么名词能否做诗眼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所举的诗句: 

40、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将千里江南的大好春光尽收眼底,显得场面宏大,气韵丰厚,而且紧扣题面《江南春》,因此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但也有人不理解,明代的杨慎就对此批评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到?千里绿映红,谁人又能看得到?”因此他将“千里莺啼绿映红”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对于这种意见,有人曾反驳道:“即使写成十里,也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圆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所以才命名为《江南春》……”。其实,如从生理上的视听角度说,即使是“十里”,也是无法看得见听得到的。这种批评,既无视想象和夸张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也使画面缺少杜牧原诗的气势。我们再看杜牧的这首《破镜》:

4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42、◆一起学诗||只需四招教你写诗如何做到含蓄

43、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炼字更有特色:

44、    不仅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可以做诗眼,就连数量词也有可能充当诗眼。数量词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些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迸发丰富隽永的诗情。

45、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46、◆一起学诗||一招教你如何使你的诗词具有生命力

47、    其中的“才”、“又”是副词,“若”是连词,他将诗人的惜春和惜别挽合在一起,使抒情氛围更加浓郁。这说明,诗词中无论哪一类字、词,只要锤炼得工妙自然,能够成功地发挥出其绘形传神和表情达意的功能,使诗句富于感情色彩和生命活力,都可以成为诗眼。下面说话炼字的作用。

48、◆一起学诗||怎样才能使你的诗词更有韵味和感染力

49、    南宋叶梦得最先举出杜诗中以虚词为眼的例子,如杜甫的《上兜率寺》“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我们看,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吐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这一联全凭虚字“有”和“自”,倘若没有这两个字,江山、巴蜀,栋宇、齐梁就不成句子。

5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与友人游玩的诗句(精选41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