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简介)113条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2)、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
(3)、灵魂是主导性的,而努斯也就是心灵是主导的主导,苏格拉底接受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大量补充。努斯是纯粹的精神与思想本原;它自身是静止的,自身不运动变化,但它安排事物朝向善而有序地运动,在灵魂中使灵魂的活动走向善;它要成为主导者、安排者,使人的生命能呈现出一个和谐秩序的整体,内部不会存在严重的冲突、矛盾、困难;它可能被感觉被习惯,也可能会被遮蔽,但努斯自己不会被扭曲,因此无知是人最大的一个错误。
(4)、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真诚的态度。它既不是欲擒故纵的圈套,也不是大智若愚的讥诮。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
(5)、他先后与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交谈。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最愚蠢”;他还发现“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凭灵感”;最后,他又发现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苏格拉底于是领悟到:别人没有智慧但却自以为有智慧,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
(6)、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没有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今人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尼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色诺芬尼是历史学家,在《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是他的早期对话才基本上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中尤以《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和《菲多篇》记录苏格拉底在审判和狱中的对话为信实资料。
(7)、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8)、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9)、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80-02
(11)、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12)、第德育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教人怎样做人,不仅是对成就的关注,更是对道德德行的看重。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德行,他认为道德并非天生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因此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
(13)、(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14)、广告时间:多特姚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最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
(15)、“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孔子的伟大思想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也指导着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是凝结了丰富智慧的结晶,前面我们已经详细比较论述了二者的教育思想,下面分析带给我们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16)、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则是旨在培养治国人才。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曾说:“真正为正义而困斗的人,要想苟全性命于须臾,除非在野不可。”可见,苏格拉底认为人要积极地参与政治。由于当时社会民主制度的混乱,苏格拉底希望具有丰厚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城邦领导人。他在回答智者安提丰的问题时曾说道:“我若想要影响政治,那么是我一个人参与政治的力量强大一些呢,还是我所培养的人都参与政事的影响大些呢?”苏格拉底认为和自己身体力行参与政治相比,培养出从政人才更为重要。由此可见,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积极从政的治国之才。
(17)、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人被迫接受寡头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是执政的三十寡头的核心人物。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寡头们命令苏格拉底去逮捕政敌,他甘冒受极刑的危险也不愿参与他们的活动。然而,民主制复辟之后,苏格拉底却被视为民主派的政敌,被指控犯有“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两条罪名,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仍然与人讨论哲学问题,最后从容赴死。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还欠阿斯克雷皮阿斯一只公鸡,还了这个愿,别忘记了。”
(18)、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19)、2017年11月22日(周三)18:00,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大讲堂-西方哲学的伟大时刻”系列讲座第2期于中央美术学院17号楼202教室举办。本场讲座的主题为“西方哲学的日出(1)——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申白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主持。
(20)、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简介)
(1)、赵敦华,男,1949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南通。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等著作。
(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了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3)、“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4)、局限性: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5)、另外,古希腊政治思想家把政治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探寻其自然必然性,试图找到其生成的原因和本质。这样,关于城邦(国家)的起源、本质、任务、目的等问题便成为古代希腊政治学说的主题之一。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尚未把政治与道德(伦理)分开,往往把道德作为政治所追求的目标。“至高无上的善”、“正义”,被认为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和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6)、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7)、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试图以“实体”学说取而代之,但他自己也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中陷入了含混。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他的美学和政治思想倡导“中庸”(当然他不认识孔子啦,但是都主张“适中”的是最好的。)他的体系十分庞大,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实在太复杂,几乎说不完了。
(8)、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并且坚持有教无类,吸引了很多学生,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9)、第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凯劳斯,他的老师又承袭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然而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不满意;另一个对其影响很深的思想是毕达哥拉学派灵魂不朽的观点以及对思想的关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与把握真实的真理道路论也对他的哲学思想作用很大;他还对他的母亲作为助产师进行助产活动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0)、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1)、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12)、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 的信条直接影响了他的高徒柏拉图, 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 比如说, 柏拉图的学院 (Academia) 在当时以培养大批数学家而闻名. 亚里士多德更是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说法, 提出了 人活着只有沉思 (contemplation) 才是最有价值的活动.
(13)、 以上图片非经注明均来源于网络
(14)、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15)、 ···END···
(16)、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界作为研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对自己的辩护,阐述了其大部分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学术界现有的期刊文献主要研究了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关于智慧的观点、生死观、教育观以及政治思想,且数量较少,关于其价值观的文献则几乎没有。本文就其在《申辩篇》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做出简要分析及阐述。
(17)、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这一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
(18)、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19)、本次讲座充分围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伟大哲人的具体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以丰富的哲学观点与例证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探析,令人感觉回味不尽。
(20)、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高中历史
(1)、 阅读推荐若有侵权
(2)、在教育内容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对于我们教育内容课程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愈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起德育。一个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卷面上的分数,他的德行他的三观都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令人震惊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在令我们觉得错愕不解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生却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是教育的缺失,在成长的过程中,德育没有做好,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没有达到,他或许只是一个缩影,让我们去反思当今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3)、像苏格拉底那样,柏拉图认为具有良好目的的政治都是为受治理者带来福利的,这才是优良的政体。但是如果不能实行,根据法律来确定的、尊重德性原则的共和制度也是好的。由此他认为由爱智慧者来主导的政体是最好的,这可以通过让爱智慧者被推举为治理者或者通过培养一位崇尚哲学的治理者成为爱智慧者而实现。因此,当爱智慧者被一致推举承担治理责任并且应对那个社会的政治极度恶化时,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应当肩负起责任。
(4)、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5)、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些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6)、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无收获,最后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家的途径错了。他们“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这种感觉观察的方法毫无帮助,思辨的方法也无裨于事。苏格拉底原来对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心灵是安排一切的原因”的原则寄予厚望,但最后却非常失望。他说:
(7)、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8)、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9)、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10)、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的论。
(1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2)、通过对《申辩篇》的研读发现,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已经很明确地说出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即坚持做正确的事。叙述如“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1)16这一句表明了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价值观立场。他甚至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立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死亡或者其他的事情根本无法对他的立场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立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做出选择或判断的决定性因素及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轻易改变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给苏格拉底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关键的准则。
(13)、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并认为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14)、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是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全真全善的理念世界,凡世上的万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也强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著作《对话集》以对话方式写成,循循善诱,非常值得一看。
(15)、知识即美德 的最伟大之处是把知识摆在了核心位置, 而不是空谈美德. 这直接影响后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去把寻找知识的科学活动作为最有价值的活动. Spinoza的神学认为寻求知识就是了解上帝. 爱因斯坦也曾说他只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
(16)、由于各城邦形成发展的特点不同,希腊各城邦的政体也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把幸福生活寄托于城邦,自然就十分关心何种形式的城邦才能达到此目的。从而比较各种组织形式,选择优良政体,保证过好城邦生活,在古代希腊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古代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便与宗教、神权分开,具有世俗性质。
(17)、古希腊是由100多个独立自治的城邦组成的。在城邦内部,以奴隶主为主的公民集团构成城邦的统治阶级。公民的经济与政治权利依赖于所属的集团。公民的一切活动离不开城邦,每个公民把自己的城邦看成实现幸福生活的保障,只有参加城邦的生活和活动才能获得最大幸福。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过好城邦生活。这种情况决定了古希腊的政治思想是围绕着城邦问题展开的。在古希腊"政治学"的含义就是关于城邦的科学。Politics一词就是由Polis(城邦)和Science(科学)所构成的。
(18)、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它稀奇古怪的东西。
(19)、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20)、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4、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认识你自己
(1)、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生活在交替更迭的春秋末年。此时繁荣的社会已经走向了末端,基于血亲伦理的宗法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大夫的统治秩序都已经无法维持,“礼坏乐崩”,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下移使得官学没落、私学兴起,与此同时“士”阶层也随之崛起。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社会上的有志之士渴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碰撞,各大学术流派也纷纷应运而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的盛况空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孔子就处在这一动荡不堪却又思想解放的时代,孔子面对这一社会现实,希望可以通过恢复周礼、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去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
(2)、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伦理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4)、评价: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维形;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论,具有一定的意外但“美德即知识”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忽略了道德的其它方面,如情感和行为等。
(5)、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6)、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8)、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9)、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10)、 一本书,一篇凝聚的力量,带你进入阅读的世界。
(11)、接着是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逐一讨论。首先是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学,廖先生用“苏格拉底为什么选择接受雅典人的死刑判决?”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出讨论,通过苏格拉底的理由来折射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拉尔修认为苏格拉底忠于民主,因为他在寡头制与民主制两者之间更反对寡头制,但他其实更倾向于贵族制,主张政治是一门“技艺”,要达到令公民心灵改善的目的。其次,他认为在一个城邦中生活,就表明一个人默契地承诺或同意接受法律的惩处这样一种约束,享受城邦所提供的公民待遇的同时承受一个公民必须承受的一切,包括法律的惩处:人们可以选择去异邦生活,但如果没有事先离开,就意味着要选择并接受由该城邦政体与法律产生的任何后果。他还认为,如果我们选择生活在一个不理想的政体之下而没有选择离开,也可以将罪名转移、陷害或者嫁祸,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而不去做不正当的事,即如果一种与我们有关的不正义不可逃避的要发生,接受一种不正义的对待就好于去施行一种不正义,因此苏格拉底面对死刑选择留下并接受。
(12)、孔子的教育目的较为明确,是培养志道弘道、志仁的志士和君子。孔子提出了“志于道”,在《论语》中多次提到“道”,这也暗含了他所希望培养出的理想人格就应该把人生的根本目标定位在“道”上。《论语·子张》:“子夏曰:‘学而优则仕。’”知识学好了就可以去从政为官,治国理政。当然,能去从政的人才必然是需要德才兼备的,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方式来实现。在对于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孔子提出了他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始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自己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知识技能、优秀的品格修养以后,就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忠于自己的使命。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有德有才的志士君子,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3)、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14)、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
(15)、孔子的教育内容一是教授文化知识,《论语·述而》里记录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是指文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学典籍“,行”是指品行,“忠”是指忠信,“信”是指信实。对于“行忠信”的培养就是孔子的另一教育内容,那便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道德的规范是“孝忠恕信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道德教育是处在优先地位,是他教育内容的重心。三是对于个人技能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六艺”的培训—“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于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16)、“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带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17)、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8)、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19)、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20)、第教育目的论。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治国的人才,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来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要促使人激发灵魂中的女性获得知识,并且达到善的境界,因此他认为治国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德行。
5、柏拉图的思想主张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老师关于德性是政体的优良原则的思想,其师兄欧几里得继承的苏格拉底善是“一”的观点对他也有一定影响。他还吸纳了众多学派的观点,包括赫拉克利特及其后学关于可感事物的观点,即事物是无确定性的、流动的;巴门尼德及其后学关于真理道路的观点;毕达哥拉及其后学菲洛劳斯关于可知事物的观点。另外,还有数学与宗教也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2)、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方法。
(3)、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非专业人员, 业余爱好西方哲学, 无文献考证, 只谈idea.
(4)、苏格拉底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他的母亲是助产婆,他将自己日常观察生活所得与长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也叫“问答法”,因为他的教学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苏格拉底在进行教学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将学生难住,使学生陷入思考并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他也不会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其他的问题去引导着学生去逼近最后正确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诘问—助产—归纳—定义这四个步骤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使得学生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5)、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实际上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来告诉我们他所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即“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1)18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苏格拉底所有的知识与行为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质疑、恶意的控告,甚至威胁生命,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所坚持的价值观。
(6)、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7)、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8)、另外,意见不是知识,意见可以众多,知识与意见相对立。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是不能获得感觉,那种类似感觉的领悟、直觉、洞察,并不是表浅的感官的感觉。柏拉图在《共和国篇》中提了出重要的说明——线喻(线段比喻),提出对于感觉的对象的揣测意见、信念意见、理智的知识与思考的知识。揣测意见或称影像意见,是具体的、杂多的,不具确定性。信念意见相比揣测意见更靠近真实。这些意见还需要区分,其中包含了真意见与虚假意见,而真意见接近知识。理智的知识是切入变动的领域并与之发生关联,但更接近真实。思考的知识要用概念、思想的材料来把握,离真实最近。
(9)、因为 知识即美德, 所以才有后世西方的道德哲学 (moral philosophy) 和认知论 (epistemology), 也才产生了经济学, 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早期古典经济学家, 比如斯密, 边沁,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马克思等, 也都是道德哲学家的底色.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伊壁鸠鲁.)
(10)、 本文旨在知识分享与哲学
(11)、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12)、讥讽: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进行巧妙的话间使对方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矛盾、无词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
(13)、由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相似时代背景,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异。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教育对象选择上二者都有相似之处,但在教育内容上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14)、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他生活在雅典时代末期。雅典时期民主制曾发展到极盛的顶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经济上,工商业较为发达,奴隶制经济发展,社会追求财富的风气盛行。在政治上,当时的公民大会制度使得雅典公民得到了较好的民主政治训练,雅典的民主制度蒸蒸日上。但是好景不长,这种民主制度发展到后期变得混乱不堪。出现了无政府主义,选取国家领导人竟是通过抽签、抓阄这种随意的方式来决定,导致官吏人员质量良莠不齐,无法保证,有德有才之人不能施展抱负,那些被抽签选出来的官员平庸无能,非但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反而以权谋私,奢侈享乐。这些严重挫伤了人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积极性,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逐渐走向了没落。苏格拉底身处这样的社会之中,目睹了雅典一点一点的衰落,内心十分悲痛,决心尽自己所能去挽救祖国。
(15)、苏格拉底认为接受教育才能幸福,他的教育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不收取分文。苏格拉底在与诡辩家安提丰谈话的时候,安提丰质疑他的生活因此而穷困潦倒,过得不幸福,苏格拉底回答道:“那些为了获得酬金的人必须付出对应酬金的行动或者服务。就我而言,我没有任何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提供讲授。”他不收取酬金,不以财富来衡量学术教授活动,但他愿意跟各种各样的人谈话,将他所拥有的智慧与他的门徒分享,能使他的学生有所收获,他就感觉到幸福与快乐。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乐于与其一块探讨问题。
(16)、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17)、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该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8)、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19)、教育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20)、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因为他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正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据说,德尔斐神庙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自知没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为了验证神谕,开始考察被人们称作有智慧人的智慧。
(1)、综上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均生活在一个繁荣社会的末世,都目睹了社会从兴旺发达走向衰败。他们也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教育对于社会改变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2)、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由于当时社会变革,士阶层的兴起,日渐没落的贵族官学不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要,于是孔子兴办私学,广纳弟子,打破了教育具有阶级差别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以入学接受教育。不管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还是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都可以的得到实现。孔子的有教无类改变了原来的“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促进了学术下移,士阶层也由此发展壮大起来。这指导了孔子的办学方针,在当时形成了良好的办学风气,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最后探讨的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型式论,或称理念论。他在《蒂迈欧篇》中提到了创造者创造宇宙的步骤:首先有一个对照的永恒者的宇宙“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制作出一个小模型,再将模型做成宇宙。在《斐利布篇》中又提到,原因努斯按照“尺度”或者“恰当”,参照美好的有比例的事物,将限定者与无限定者混合创造事物。“模型”就是创造者比照的原型,事物的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称为型式或理念,是概念的、思想的对象,是分离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是那种事物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分离原因论与分有论。善型式(理念)是创造者的规定性,创造者尽可能向它并且按照美好的善的事物来创造,善的理念是最高的。
(4)、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5)、苏格拉底在教育内容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智慧即美德,主张培养智慧、正义、节制、勇敢的品格,使人成为有德行的人。他所主张的“美德即知识”,知识是道德的基础。在对于知识的培养上,他将政治、文法、雄辩术、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列为需要学习的科目,这些科目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学习广博的知识充实人的头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智育、德育的培养之外,他也十分注重体育。苏格拉底曾说道:“不管是竞赛还是事业,锻炼身体都是必要的。人不论做什么都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他教人锻炼身体,兴办了体操学校,让学生学习体操、游戏、舞蹈、球类活动,训练学生去投标枪、掷铁饼、摔跤等竞技类活动,体育教育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智育和德育。
(6)、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7)、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8)、这里谈一下苏格拉底思想的背景. 苏格拉底之前, 其实已经有泰勒斯 (Thales) 这样的自然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最大的贡献, 就是把泰勒斯等自然哲学家 (所谓的前苏格拉底们, Pre-Socrates) 的科学思想拿来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进行这样的思考, 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一样可以用科学思维方法加以解决, 人类社会并不是人脑思维活动不能触及的禁区.
(9)、《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0)、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四大圣哲》中,把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并称为“四大圣哲”,他们生活在“人类轴心时代”,对人类文化作出深刻的理性反思,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四大圣哲”中,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作为西方和东方先贤先哲,在其哲学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上,有更多可以较之处。
(11)、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
(12)、《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13)、影响:智者作为最早的职业教师,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