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语录【文案109句】

2024-03-04 12:00:13

孔子经典语录

1、孔子经典语录

(1)、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师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

(2)、孔子说:默默地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什么呢?

(3)、·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

(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5)、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6)、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0)、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1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

(13)、还是不爱好和平穷兵黩武、不负责任、只能和盟友友好相处、为了经济利益可以放弃原则的这样一个国家形象呢?

(14)、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15)、11)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16)、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1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头条的朋友们好,很喜欢回答上面的问题。因为喜欢孔子说的很多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录。孔子为何以“匿怨而友其人”为耻呢?先要了解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19)、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论语》 

(20)、·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有才能的人,结交士人中有仁德的人。

2、

(1)、8)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2)、"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论语》"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当然孔子是最合适的,因为前面所说的国家形象,都与孔子主张的思想完全一致!而且孔子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可完全不是有些人心里愚昧的“孔老二”的样子,孔子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位东方的智者形象,何以为证呢?

(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8)、在他主张的周礼里,他本该安于卑贱,却上下求索,他从破落贵族的每一步上升都是对周礼的挑衅;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0)、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11)、鲁定公六年(公元前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15)、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17)、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虽旧教,其命维新;孔虽旧人,其命维新。那些讲国学的永远不懂,常变常新才是孔子的内核。

(18)、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0)、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3、

(1)、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7)、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0)、·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出处)《礼记·礼运》(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11)、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3)、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儒家崇尚质朴,注重人的实际行动,认为人应当言行一致。

(14)、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1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6)、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17)、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1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9)、8)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20)、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读书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

4、

(1)、·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7)、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摘孔子《论语》

(9)、(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出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1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1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1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0)、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5、

(1)、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10)、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11)、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年),孔子已经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1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3)、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14)、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5)、(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理解自己。

(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18)、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1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0)、译文: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译文: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文明礼仪的内容写什么100字97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