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75条
苏格拉底之死
1、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1)、我一旦死去,我的死亡将会带给你们一个远比杀死我更为痛苦的惩罚:在我死后,你们将会有更多的批评者,我的死亡无法阻止人们对你们的错误行径的指责,而你们,无法逃避。
(2)、但比他们更牛掰的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这些,他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关心这些。我们应该关心人是什么,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人应该去“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申辩篇》中提到,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德尔菲神庙去问: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神的回答是没有。苏格拉底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到大街上去询问政治家、智者、诗人、工匠,试图证明他们更聪明。但通过对话,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是都发现不了自己的无知,而苏格拉底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总是比所有人都聪明一点,“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有一个经典的比喻:知识就像画圆圈,圈的周长越大,空白越多,就越无知。
(3)、在苏格拉底看来,民主本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民主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是非善恶判断的民众自治,不应是被少数利己主义者利用的工具,不应是未经省察的苟同;真正的民主应经受省察,应受到制约,应合乎正义,应体现公众利益,应是“智者(真正的智者,非‘智者学派’)统治”的精英治理,尽管这一民主理念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民主精神,但与其时的空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的民主派相比已经很了不起了。
(4)、人类文化传统中存在相当丰富的艺术图像。19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正是从古老的艺术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画、金银器、钱币等——猜想、推论和解读古文明的密码和讯息。这些艺术图像与文字文献一样,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以这些艺术图像为主体,通过借鉴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艺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图像中的法律主题及其蕴含的历史和思想,是“法律思想与艺术图像”专栏的初心。
(5)、雅克·路易·达维德的《苏格拉底之死》,创作于1787年,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1825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
(6)、接着他饮下鸩毒,躺在床上,让一切争辩伴随着他最后一口呼吸,尘埃落定。 苏格拉底之死让他的学生们心有余悸,他们一度离开过去的活动场所默默度日;而在风波稍有平息后,他们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公开讲学。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在苏格拉底死后的十多年里,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7)、苏格拉底真的是“人家的老师”。但当时的雅典烦透了这个话多的韶老头。
(8)、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幸福而死,400年后,耶稣为全人类的救赎而死。这两种死亡具有同等的意义。
(9)、政 敌:那就抱着你的歪理去见死亡吧!(下)
(10)、在这个层面上看,苏格拉底的死具有革命的意义,具有宗教的救赎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将哲学家献身、苏格拉底之死的正义,理解为个体为群体牺牲的正义。城邦正义的实现,依赖于通过哲学王“唤醒”的个体正义的实现。如前所述,苏格拉底的正义不是“关系”之中正义,而是主体内在的秩序;通过理性得出的是非判断,是对“事”的正义,而不是对“人”的正义。哲学家的献身,根本原因仍然出于哲学家自身,他为了践行“知识和信念”。
(11)、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已经实现了分权、选举等等体现民主的重要手段。我们提到雅典,必定说到他的民主制度,多年以来,有关古代雅典的学术研究也必然逃不过民主制度,但事实上,雅典的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12)、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深刻危机的时代,民主政体几经被推翻,经历过寡头政治统治的普通雅典人痛恨寡头政治的专制和暴虐,他们怀念雅典民主制曾有的辉煌,但并不真正领会民主制的精髓,将民主制简单理解为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是非善恶判断的民众自治。而重新掌控政权的民主派已如惊弓之鸟,大搞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为使自己的意图和欲望现实化,行为合法化,他们摇唇鼓舌,通过巧妙的“辩论术”将正义等德性置于抛弃了真理客观标准的、以利己为价值取向的个人臆见及其自由意志的肆意玩弄之下,以民主代言人、民众利益维护者身份自居的他们利用民众对民主制的好感和误解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尽其所能地取悦大众,煽动民众情绪,将大众民意牢牢操控在自己手中,使大众沦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和失去是非善恶判断力的庸众,使民主完全沦为实现其少数人利益的工具。这种完全受已然堕落的民主派操控的民主制,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是“非正义的民主制”和“庸众的暴政”。雅典民主制的这种弊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充分暴露。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在阿吉牛西之役大败斯巴达海军,政客们却以阵亡将士的尸首没能及时运回为由,滥用冠冕堂皇的民主对10名海军将领提起诉讼,公民大会判处其中9人死刑,大会核心人物苏格拉底认为审判不合法,投了反对票,得罪了操控民意、排斥异己的民主派,被结党营私的他们怀恨在心,这为后来被控告埋下了隐患。雅典民主制的工具化、庸众化和民主精神的败坏,使得曾经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已然成了徒具民主驱壳的累赘。富有哲学反思精神、众人皆醉惟其独醒的苏格拉底对此痛心疾首,他决心做一个勤劳的、清醒的、执着的却令人反感的牛虻,去叮咬雅典这匹昏睡在虚假民主制温床上的、血统高贵的惰马。
(13)、如果另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愿意死十次。我将与那些早年因为遭遇不公正的审判而死去的英雄们见面,把我的有趣经验跟他们的相比较,然后博得满堂欢笑。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那里,继续把时间花在探索人的心灵上,看看他们中间,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又有谁,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先生们,谁会否认,能与那些千万人耳熟能详的男男女女交谈、交往以及争论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更何况我与他们,在时间的长流里将是永生的。
(14)、当他说完这段话后,克利托说:“现在,苏格拉底,你是否要为我们和你的孩子留下些指教——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事吗?”
(15)、相貌:据说其丑无比,鼻孔朝天,老来秃顶,邋遢,穿着破衣服到处走,不需要夸张就可以成为喜剧作家的素材。(阿里斯托芬的《云》就是以嘲笑苏格拉底为主的。)
(16)、先生们…真正的困难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如何避免邪恶、避免不公正。如果说年迈的我将被死亡追上,那么正当年的你们,已经快被邪恶、被不公正,追上了。当我离开这所法庭,我接受我的判决、迎接死亡,而你们也将接受你们的判决、迎来堕落。——毫无疑问,你我的结局就该如此,对此我觉得非常公平。
(17)、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
(18)、达维德画作《苏格拉底之死》,描述了苏格拉底就义当天的情节。黑色背景下,身穿白袍的苏格拉底坐在光亮处,身边围绕着他的弟子、朋友,多是悲伤的神色。苏格拉底面容平静,右手伸向装有毒药的杯子,左臂弯曲指向天空,意喻他为了单纯的、绝对的理念,可以平静的、从容的接受死亡。苏格拉底向上的手指仿佛点亮了黑暗、恐怖、冷峻的牢狱,在众人的悲伤中,临终的苏格拉底平静之中仿佛饱含着激情。
(19)、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逻格斯”,即逻辑。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本来可以当国王的,但他放弃了王位来搞哲学。后来生病了,因为忘记了人类正常交流的方式,医生问他怎么了,他回答“尼罗河的水涨到我身体里了……”,医生没有听懂。他就去天上研究哲学了。
(20)、一束光从上面打下来,任务悉数登场。画面中央时苏格拉底,他一只手高举着,另一只手接过行刑人员送来的铁杉汁——也就是画面中装着毒芹酒的杯子。他并不害怕,但围绕他的众人却慌乱不堪。满是凌厉线条、肌肉和力量感与周围那些垂落的、松软的衣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粗糙的画风颠覆了当时主流的洛可可式(Rococo)描述宫廷华丽生活的审美。这里就带出了三层对比:
2、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
(1)、其实,在所有人的眼里,就是只要我有了一线希望可以活下去,那么我可能就会逃离。但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他是不可能去逃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都将不可能真真正正地抬起头,因为他一直在教导别人怎么做是对的,只有他遵从法律选择死亡,才能让别人也不去犯法。
(2)、其次,苏格拉底把一般流行的意见评判为无知无识,也让那些民主党人对他充满怀疑。
(3)、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城邦的正义是城邦内在的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优化组合构成的秩序。一个人的正义,也是人的内在秩序,即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就是个人的正义的状态。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有对称性。个人的正义得益于理性的控制, 城邦的正义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不会天然地认识自我,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
(4)、 编者按: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 、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5)、(古希腊)柏拉图,刘小枫译:《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17年
(6)、其中美国的斯东的观点倒是可以供有兴趣的伙伴来参考一下,他在他的《苏格拉底的审判》当中认为苏格拉底的观点一直都是与民主制度有所对立甚至蔑视和背道而驰,因此在三十僭主政治被推翻之后,民主派看到苏格拉底仍然在宣扬他反民主的思想,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对他提出了控告。
(7)、对那些要投票无罪释放我的人们,我非常想说几句话,以便你们能安心接受投票的结果。
(8)、性格:平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平时不好好上班赚钱养家,既不做生意也不种田,专门喜欢找人问问题。如果你穿越到雅典大街上,有可能有一个神叨叨的老头子向你凑过来,问你: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虔敬?
(9)、(网店地址:打开淘宝APP 搜索“本心如荷” )
(10)、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被囚禁的苏格拉底喝下毒水自杀。在他的心脏跳动时,苏格拉底平静地举起左手,表明他的信仰没有改变!周围悲伤的人们使这幅画更加悲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给这幅画一种凝重、刚毅、冰冷的艺术效果。
(11)、苏格拉底因为守法而死,但却是为了求得正义。为了求得正义而“服从”哪怕是不正义的法律,苏格拉底的就义和革命者的就义(那种为实现正义而“颠覆”旧秩序的行为)其实是不同的意思。
(12)、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13)、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14)、陪审团的先生们,请你们必须充满信心地往前看,并且把你们的心灵坚定地灌注在这个确定的信念上,那就是:无论生前或死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损害一个好人;而一个好人的命运,于神而言,不会是一桩可以漠不关心的事情。
(15)、但越狱的故事只发生在20世纪的美剧中,苏sir选择了安静地在监狱里睡觉。他的朋友苦口婆心来劝他,看在妻子孩子的份儿上抓紧时间逃跑,但苏sir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发表了一章长篇大论,拒绝了避祸他乡。就这样一个月后,去克里特岛求神祈福的人回来了,死刑最终执行。苏格拉底喝下毒药——一种喝完还可以叨叨很久的植物汁液,足够再发表一次长篇大论(《斐多篇》柏拉图),并留下遗言:我还欠女神一只公鸡。
(16)、硬壳精装,锁线工艺,堪称最具收藏价值的版本
(17)、我丝毫不怨恨那些谴责和控诉我的人们,他们的谴责和控诉将带来我的死亡,而我欢迎死亡,即便他们在谴责和控诉我的时候并非出于这样仁慈的动机。
(18)、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控告并判处死刑,很大程度上是与他整天追逐在别人的屁后问这些稀离古怪的问题有关。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问题面前,被问者感到无所适从,感到一次又一次的被羞辱,被嘲弄,当这些被问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并成为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官与陪审团的一名成员时,我们便不难想象苏格拉底的命运。还有一件小事,在一场雅典大败斯巴达人的海战中,政客以海军将领未能收回阵亡将士的尸体为由对几位将军进行控诉,最后所有人几乎全被判处死刑,由于苏格拉底也拥有裁决权,他投了反对票,认为这不合法,因此得罪了雅典民主派。
(19)、苏格拉底说:“克利托,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们了。只要你们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无论你们做什么——即使你们现在什么也没允诺——假如你们忽略了自己,并且不愿意一步步认认真真地生活下去,沿着我们在过去无数次讨论中已经勾画出来的道路生活下去,那么你们将会一事无成。”
(20)、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权威的干预。”
3、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简介
(1)、除了与雅典民主派在对待其时民主政体态度上的深刻分歧导致苏格拉底遭记恨并被控告以外,其证实“神谕”的行为惹恼了雅典的上流阶层及其盲目追随者也是其遭记恨并被控告的原因。
(2)、“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点评:两千五百年后,打字的我觉得,晚上加班而没有宵夜的我很蓝瘦。
(3)、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4)、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5)、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6)、苏格拉底早已远去,其一生述而不作,未给我们留下片纸短张,历史上有关他的生活和思想言行的记载主要从其朋友兼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里获得。一般认为,阿里斯托芬描写的是遭戏弄、调侃的、具喜剧色彩的苏格拉底,色诺芬记录的是作为常人、平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无论谁笔下的苏格拉底更接近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能够让历史铭记,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柏拉图笔下的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这样的苏格拉底也许有理想化的成分(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和事是原本的面目而没有后人的穿凿附会的成分呢?),然而后人宁愿相信这样的苏格拉底,至少并不反感。拙文对于苏格拉底悲剧性之死的探究姑且就以柏拉图的记载为主要文本依据。
(7)、苏格拉底: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8)、不过,我要求他们帮我一个忙:先生们,当我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把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放在了比「善」更高的位置,请你折磨他们,就如同我现在折磨你们一般;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一无所长却自视甚高,请你责备他们,就如同我现在责备你们一般。——这才是你们对我的复仇;或者说,只有这样,我和我的孩子才终于能在你们的手里获得正义。
(9)、“闲暇时最难得的财富”。点评:可我还在加班。
(10)、因此,对苏格拉底的控诉,是宗教和政治两方面敌意的强大结合。控告者算计着能从一些被伤过自尊心的人那里获得支持;也希望苏格拉底那种不愿妥协的态度会触怒陪审团。
(11)、我很清楚,我的时间已到,与其继续留在世上,不如从纷扰中解脱出来、安然地死去。这就是为什么神的声音没有警示我回头的原因。
(12)、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
(13)、先来说说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最初也是君主制度,后来经历了寡头政治,再后来经过梭伦改革(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前506年),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终确立,最后在伯里克利时期(前443-前429),民主制度达到黄金阶段。
(14)、后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苏格拉底不离开雅典,因为雅典曾明确表示过,如果他们的处理与判决不能使苏格拉底感到满意,他完全离开雅典,避免死刑,而如果他不选择离开,就必须接受雅典法庭的判决。
(15)、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6)、苏格拉底求真的精神vs雅典人逃避现实的行为
(17)、你们显然认为我缺乏无罪论证、所以应该被判处死刑,不过这不是真的。我之所以被你们判处死刑,是由于我的无礼和不配合,因为我拒绝用如同其他受审之人的、取悦你们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即便我将因此迎来死亡,也丝毫不后悔。
(18)、所以70岁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强壮的有力的形象。
(19)、当时我听到安德鲁先生讲这个故事时,非常感慨,拍下了这幅图片,大家可以看一看,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感觉。2500年过去了,就是这样的药酒瓶毒死了一代伟人苏格拉底。
(20)、克赛诺芬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和“神”。话说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希腊,改名换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见《老子》四十二章)
4、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1)、相反,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述中,苏格拉底常常献祭,常常说是神明指教了他,说人是神预想的对象,人应当了解自己认识的局限,不要夸耀,因为最有智慧的当属神。苏格拉底说,他不曾是任何人的老师,不曾传授任何人知识,他只是像马虻粘在马上,刺激懒惰、迟钝、肥大的马,就像唤醒昏昏沉沉生活中的人,而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是神赋予自己的使命。
(2)、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3)、苏格拉底,一位誓死捍卫真理的希腊先哲。因为主张无神论,被推上了人民的审判台。五百名普通公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被判有罪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便以请求宽恕,这无疑是让苏格拉底否认自己的思想。
(4)、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从容就死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灿烂辉煌的思想留世呢?取舍之间,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5)、另外,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里感叹: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法容身的。但总有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6)、我们都是知道,雅典所谓的民主事实上的公民的民主,而公民在雅典城邦所占的比重非常少,广大的妇女、奴隶、外邦移民和未成年人都是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的,所以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就希腊的民主的性质而言,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具有普遍性;
(7)、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详细描述了他的酒神与太阳神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酒神」与「太阳神」做为一组二元对立的典型,他以醉境和梦境分別形容酒神状态和太阳神状态
(8)、他的理由是:我已经被国家定罪,如果我逃跑,法律就会失去它的效力和权威。法律失去了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试图解释法律真正含义的生活——法律只有在被遵守时才具有权威性。只有法律确立了权威,才有国家秩序和社会正义。
(9)、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10)、颇为有趣的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仍满怀激情地舌战群儒,让大部分法官越听越想放他一马,但前提是,他得改掉那喜欢争辩和说教的坏毛病,并承诺此后不再干涉别人享乐或无休止地给人提问题。
(11)、组员(演员):徐晓钊(饰:学生)、杜翼然(饰:调查员)、李倩(饰:苏格拉底的政敌)、朱思雯(饰:苏格拉底的妻子)、邹鹏(饰:苏格拉底)、胡珺骁(饰:苏格拉底的学生)
(12)、(古希腊)柏拉图,王扬译:《理想国》,华夏出版社,2012年
(13)、“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来源:苏格拉底有一天去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道: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呀!
(14)、雅典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认定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对此大惑不解,因为他自觉自己并无智慧,于是他决心对“神谕”进行求证。他每天出没雅典的各种场所,与任何人以追根究底问答的方式讨论人的各种德性问题,那些本来自认为很明白的人最终都被苏格拉底这个自觉无知的人问得自相矛盾、无话可说,陷入思维困境,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终于明白,原来众人都是自作聪明,神谕说我苏格拉底最聪明,是借我苏格拉底之名告诫人类,“自知其无知”是人的唯一有价值的、可以称之为拥有“智慧”德性的东西,而人只有拥有这种自觉反省才能追求关于“善”的真正意义的知识,才可能踏上通往“幸福”的道路。同时他体会到神要赋予他以天职,那就是通过他让别人也达到对自己的“无知”有清醒的自觉,这是一种比自己优秀得多的存在者的神圣命令,如果不服从就意味着选择了恶行,背离了“善”。由此,他苦口婆心劝说人们要潜心向善,清醒认识自己的无知。然而他证实“神谕”的行为惹怒了许多有身份、有脸面、享有智慧声誉的上流阶层。常常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他们觉得苏格拉底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故弄玄虚、故意找茬,是不安好心地扒光他们身上的华丽服饰,令他们当众出丑,为此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15)、宋振江:刚才这段话很感人。苏格拉底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怎样信仰法律?什么叫信仰法律?什么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