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春日【文案144句】
朱熹的诗春日
1、朱熹的诗春日
(1)、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2)、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3)、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绝句漫兴九首》
(4)、“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春色,已经把大地变得焕然一新了。
(5)、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丰富多彩。作者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哲理诗。
(6)、像我们写游记一样,诗人一开始就点明了自己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他来到泗水边上要干什么呢?游玩、踏青,寻找春天。
(7)、胜日,本来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聚之日,在诗中是指晴朗而美好的日子。
(8)、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9)、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10)、⑴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11)、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12)、(周易90秒)是“一画开天”,还是“一竖开天”?
(13)、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14)、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1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6)、《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把春天写活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17)、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项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18)、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19)、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张敬忠《边词》
(20)、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2、
(1)、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2)、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3)、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5)、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来春风一吹,
(6)、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
(7)、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8)、因为在古代,东风常用来指代春风,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里就记载过:“东风解冻”,意思是东风一吹,能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
(9)、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
(10)、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11)、人们一般都认为此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此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12)、注释春日:春天。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13)、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春日踏青赏花的优美古诗(篇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4)、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5)、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16)、人们甚至还在这句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写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的句子,意思是仅有一两朵花盛开还不算春天到了,只有千朵万朵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花儿盛开,才表明春天是真的来到了人间。
(1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意思。
(18)、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19)、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20)、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3、
(1)、⑶等闲:轻易,寻常,随便。东风面:借指春天。东风,春风。
(2)、《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4)、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5)、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二首·其一》
(6)、这么有学问的大思想家,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7)、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8)、因为这句诗把春天描绘得既准确又形象,后来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成语“万紫千红”也由此而来。
(9)、译文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0)、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风光焕然一新。
(11)、当年孔子就在泗水边讲学,并且去世以后也埋在泗水边上。
(12)、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13)、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4)、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5)、看来呀,诗人不仅找到了春天,还发现大地上到处都是春天的气象。在经过了一个萧瑟寒冷的冬天后,看到这样生气勃勃、晴朗温暖的景象,你们想诗人该有多么高兴呀!
(16)、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17)、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18)、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9)、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20)、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4、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3)、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4)、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5)、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6)、朱熹是宋代大儒,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他为朱子。文中所写的泗水,在山东省,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这里早已被金人占据,朱熹终其一生也是不可能去到泗水之滨的,而这里却是当年孔子传道受业的地方,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春光美好,实际上写的是作者对于圣人之道的追求和向往。请朗读。
(7)、他表面上夸赞东风带来了春天,春天是如何的五彩斑斓,美丽极了,实际上是比喻自己对孔子传授的道终于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满眼都是对孔子学说的新认识和新感受。这样巧妙含蓄的比喻,是不是很特别?
(8)、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9)、在风和日丽的阳春时节,在泗水之滨游玩,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10)、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1)、收听更多《小学生必背古诗》标准范读请关注我们
(12)、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13)、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1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15)、(周易90秒)他主张“科技救国”,毛泽东曾和他讨论过《易经》!
(16)、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7)、既然泗水之滨是孔子讲学传道的圣地,所以在朱熹的笔下,实际上是以此来比喻自己向孔子寻求做学问的道理。
(18)、“等闲”的意思是很容易,很容易就认出了东风的面貌,可为什么是东风,而不是南风或北风、西风呢?
(19)、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0)、从字面上看,此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
(1)、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2)、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3)、此诗是宋朝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春日》,全文如下:
(4)、寻芳,寻找芬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游春、踏青。
(5)、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6)、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识”字承首句中“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光景一时新”。第四句是用形象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7)、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9)、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0)、因为朱熹是一位精心研究儒学的思想家,他念念不忘孔子和孔子所传授的道理。
(11)、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告诉我们诗人在春天里有哪些见闻。
(1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14)、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15)、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16)、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17)、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8)、首先,我们来看看诗人寻芳的地点。“胜日寻芳泗水滨”,泗水在哪儿呢?它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虽然名气没有长江、黄河那么大,却也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因为它流经曲阜,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儒家圣人孔子的家乡。
(19)、大家想啊,那千朵万朵五颜六色的鲜花盛开,不正是春天最明显的特征吗?
(20)、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1)、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2)、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3)、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4)、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5)、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6)、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7)、朱熹是南方人,当时不可能真的跑到泗水边去踏青寻芳。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告诉大家他是在泗水之滨寻芳呢?
(8)、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9)、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1)、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3)、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意含蓄别致的寻芳诗诵读一遍吧!
(14)、版权声明: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编辑邮箱:3157939530@qq.com
(15)、此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16)、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17)、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18)、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19)、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周易90秒)再说“爻”字,它的起源和演变......
(1)、朱熹(115-1200.23),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2)、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3)、“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6)、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7)、春日:春天。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寻芳:游春,踏青。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滨(bīn):水边,河边。光景:风光景物。等闲:随意。“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8)、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9)、我们再来看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也别有一番深意在里面。
(10)、小朋友,我们现在了解了诗歌的意蕴,可就不要辜负大学问家的苦心,仍把它当作一首简单的游春诗哟!
(11)、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2)、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3)、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14)、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15)、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16)、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可是很容易就认出了拂面而来的一阵阵春风,因为到处都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春天景象啊!
(1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8)、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19)、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杂诗》
(20)、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
(1)、从古至今,描写春天的诗歌很多很多,为什么朱熹的这首诗会从众多的春之诗里脱颖而出,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呢?下面,我们就来揭晓藏在这首诗里的秘密吧!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南宋时期的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朱熹不仅是有名的学者,还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酷爱读书,写下了不少著作,其中有一部叫作《四书章句集注》的书,成了后来六百多年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4)、他首先介绍说:“胜日寻芳泗水滨。”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诗人我呀来到泗水边上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