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古诗二年级100条

2024-04-15 10:08:52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

1、有关端午节的古诗有哪些三年级

(1)、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2)、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4)、便收拾银瓶,当垆⼈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间,暂学屈原醒。——罗志仁《⽊兰花慢》

(5)、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6)、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7)、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8)、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9)、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出于:殷尧藩《同州端午》

(10)、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11)、良⾠当五⽇,偕⽼祝千年。 —— 权德舆《端午⽇礼部宿斋有⾐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五端阳。 —— 殷尧藩《同州端午》

(1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4)、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15)、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出于:张榘《念奴娇》

(1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7)、绿杨带⾬垂垂重。五⾊新丝缠⾓粽。 —— 欧阳修《渔家傲·五⽉榴花妖艳烘》

(18)、宫⾐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赐⾐》

(19)、独写菖蒲⽵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楫何劳吊屈来。——汤显祖《午⽇处州禁竞渡》

(20)、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2、有关端午节的古诗二年级

(1)、木作 | 博物馆 | 图书馆 | 亲子农场

(2)、赏析: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全词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4)、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出于:王充《满江红》

(5)、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6)、三个故事告诉你:祖上积德行善,福荫后世子孙

(7)、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出于:文天祥《端午感兴》

(8)、⼉⼥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9)、赏析: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不能回还,国破身死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

(10)、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11)、赏析:都说众人作诗是纪念屈原,可是全都乐呵呵的是为什么。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福,试着向艾人求福吧!

(12)、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3)、《上京次李学士韵五首》元/王士熙芍药阑前春信迟,燕京端午石榴时。双双紫燕自寻垒,小小白翎能念诗。《端午词》元/张宪榴花照鬟云髻热,蝉翼轻绡香迭雪。一丈戎葵倚绣窗,雨足江南好时节。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段家桥下水如潮,东船夺得西船标。棹歌声静晚山绿,万镒黄金一日销。

(14)、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15)、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16)、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出于:陈三聘《如梦令》

(17)、重九正是入秋时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容易唤起人的愁思。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围,寄托了悲凉的秋思,情调有些哀伤。

(18)、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出于:杨无咎《蓦山溪》

(19)、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____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20)、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3、有关端午节的古诗屈原

(1)、jìng dù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zhōng hún yī qù jù néng huán。

(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3)、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4)、赏析:上阕写端午日,石榴花盛开,丝线包裹粽子,佩香囊,悬菖蒲,拴五色丝线,龙舟竞渡等,下阕重点描写竞渡场景,最后是嗅着荷香,身披月牙微光而回。

(5)、★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有哪些描写端午节的抒情诗句

(6)、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7)、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8)、风⾬端阳⽣晦冥,汨罗⽆处吊英灵。 —— 贝琼《已⾣端午》

(9)、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10)、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出于:范成大《鹧鸪天》

(11)、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12)、赏析:“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13)、“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14)、彩线轻缠红⽟臂,⼩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15)、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16)、中秋,农历八月又叫“拜月节”、“团圆节”。逢此佳节,家家户户都团圆在一起,赏月聊天,给孩子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

(1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18)、赏析:“百索”又名五彩、长丝、长命缕,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据说可以增寿续命。端午节系百索是古人驱邪避灾的重要习俗。这首诗将皇宫比作“仙宫”,将自己比作“犬马”,来表明自己在端午节被皇帝恩赐而感激的心情。

(19)、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0)、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出于:文天祥《端午感兴》

4、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有哪些

(1)、赏析:岸上人惊讶地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其实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锣鼓喧闹在清清的水流上。屈原的冤屈终究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忧愁。

(2)、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4)、赏析: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不能回还,国破身死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

(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6)、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亡如今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7)、赏析:这首诗是写“竞渡”的名篇,把竞渡活动写得最为传神,洋洋洒洒几十字,把竞渡的激烈场面、围观的喧嚣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

(8)、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zhǐ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9)、译文:五月端午节日适逢接近仲夏,时令气候清凉白天渐渐变长。盐佐料已放在鼎里可以吃梅,畅饮美酒举杯劝酒尽情谈笑。端午节是古人遗留下的习俗,到现在时间久长已延续多年。

(10)、赏析:诗中提到的端午节的习俗:饮用菖蒲酒,雄黄酒点额,门上贴驱邪符。

(11)、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2)、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3)、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1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出自:唐·殷尧潘《端午日》 译文: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银白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15)、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16)、洪升这首诗道尽了寒食节时,思念父母亲人的真实感受。

(1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8)、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9)、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20)、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5、有关端午节的古诗

(1)、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2)、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4)、对着栏杆看见木槿长得茂盛,朝着浅水闻到芦苇飘的清香。祝愿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众臣共同努力让国家更繁荣。忠贞不渝始终如一报效国家,这种美德留给后代子孙传诵。

(5)、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6)、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8)、赏析:这首诗是写“竞渡”的名篇,把竞渡活动写得最为传神,洋洋洒洒几十字,把竞渡的激烈场面、围观的喧嚣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

(9)、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1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1)、李清照婚后与赵明诚离居,久不见丈夫,愁绪难抒,适逢七夕佳节,她写下这首凄婉动人的词作。

(1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3)、第七名:讽刺了现实社会丑陋之处的13幅插画

(14)、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15)、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6)、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出于:陆游《楚城》

(17)、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18)、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端午节的古诗篇2《浣溪沙》(宋)苏轼

(19)、鱼腹魂销,龙⾈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葛风细细。——刘⾠翁《齐天乐》

(20)、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签名设计免费版一笔签教学71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