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农事谚语111条
农谚语有哪些二十四节气
1、农谚谚语大全24节气和意思
(1)、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2)、 下雨不行檐,伙计作了难。(意为雨太小,还得下地干活)
(3)、 五月二十六滴一点,耀州集上买大腕。(农历五月二十六下了好雨,当年庄稼肯定好收,可到集上买大碗吃饭。耀州在陕西省)
(4)、 万荣农谚,内容丰富、广泛、深刻、全面。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也有人考证,河东大地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发源地。有指令性的“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种张绵”;有指导性的“过了夏至节,锄地不能歇”;有经验性的“花锄七遍,疙瘩蒜辫,豆锄三遍豆荚成串”;有告诫性的“立夏种棉花,有苗没疙瘩”;有技能性的“早割豆,午摘花,摊开口袋收芝麻”。真是丰富多彩,脍炙人口。
(5)、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
(6)、解释:即一点雨水一个泡,落到明天早也不会停,而继续有雨。
(7)、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
(8)、霜降在古籍《二十四节气解集》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寒冷起来,露水凝而成霜,冰霜即杀死草木叶子和农作物的叶子,故有“百草不过霜降”的谚语。霜降的寒冷门坎相当硬正,陕北的气温平均为零度,或零度以下,暖时也徘徊在3度左右。
(9)、 从农历方面来说,每年十二个月每月有两个节气。农历正月大部分年份是立春(有时在腊月)、雨水。
(10)、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1)、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民间谚语》
(12)、小满有雨豌豆收,小满无雨豌豆丢。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篇4◆晴雨
(13)、 麦收三十八场雨。(八月播种雨,十月越冬雨,来年三月小麦起身雨)
(14)、 “一年之计在于春”典出南朝梁元帝萧铎的《纂要》中提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至理名言,后又在《增广贤文》中增添为“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陕北勤劳的劳动人民对人生的勤劳总结出经验说:“早起三日顶一工”。所以一经打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15)、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16)、 “春打六九头”。立春过后天气乍暖还寒,“春寒冻死牛羊”仍要注意牲畜保暖,以防春寒造成损失。
(17)、释义:小麦就要准备结籽粒了,所以水分要跟上,到了立夏就会长胡须也就是麦芒。
(18)、 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19)、寓意:惊蛰如果仍有寒流,到了春分一定会暖和。
(20)、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2、24节气农事谚语
(1)、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着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3)、 有史以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先祖,根据日月星辰的自转公转,依据江河湖海的潮起潮落,按照风霜雪雨的自然现象,遵循雹雾雷电的形成规律,研究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分析寒暑冷热的气候变化,发掘,梳理,总结,完善传播了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的农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产物。它世世代代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对人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生活的无价宝,是世代相传的传家宝,更是千金难买的宝中宝。
(4)、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
(5)、陕北农人到了惊蛰时,土地解冻松软,开始了翻地活动。耕牛就不能在圈里“聚牛”,故“揭地不能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是指惊蛰期间进行翻地耕田,使土壤里的水份不会顺着土壤毛细管上升而蒸发掉,起到保墒养水的作用。故有“春分地气通”之说。
(6)、大雪在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太阳位于黄经255度。这期间的降雪次数多了,雪也比较大了,陕北日平均温度已降到零度以下,落雪到地面亦不消化。黄河水在边沿流动的水有冰凌在游动,无定河水的冰凌亦更多更大,但是河水没有被冻得封住(即不插)。现在气候变暖,即使到了冬至的数九寒天,大河的水还没有被冻得封定的现象。
(7)、解释: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8)、进入夏至,气温升高,农田杂草丛生,杂草就要争夺农作物养份,水份,阳光,所以要争时夺日来锄地。同时锄地又可以疏松土壤皮层,给好气性细菌创造出更好的活动场地,对粮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这时的庄稼苗子长高,及时锄地培土,防止农作物的倒伏,就是锄头上的工效,故“锄头不能歇”。
(9)、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10)、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11)、寓意:天气转暖,地下的冰化了,很适合种植葵花和蓖麻。
(12)、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3)、解释: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
(14)、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赣)
(15)、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6)、 干冬湿年。(一冬无雨,年关时节雨雪多)
(17)、解释: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甚少,有旱灾之虞。
(18)、 芒种:“芒种收火麦”、“四月芒种割一半,五月芒种不见面”、“四月芒不见黄,五月芒麦上场”、“早种一天,早收十天(复播)”
(1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20)、寒露时天气变冷,还没有到零度以下结冰的程度,所以有“寒露是暖节”的说法。寒露过后,即到霜降,庄稼即会被霜杀死,叶子枯萎下来,故有“养过寒露不怨天”一说。
3、农谚24节气
(1)、释义:立春的那天若是天气好,整个春季天气都不错,阳光很灿烂。但若立春就阴雨绵绵的,那到清明前后,可能都是没完没了的阴雨天气。
(2)、“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春雨贵如油”,“雨水节,把树接”。
(3)、解释: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4)、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5)、寓意:这是一种表意的说法。惊蛰这天春雷响动,万物开始复苏。
(6)、冬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周代就有祭祀神鬼的活动,皇帝亲自要到郊外举行郊祭活动。在陕北民间还有炒食豆子的习俗,称“炒冬”,或者煮食羊骨头,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家,来吃熬白菜,称“熬冬”,以讨驱邪求吉。
(7)、 二十四节气确立于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实际经验的积累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农事活动和区分气象物候的重要依据,它每个节气的记时记事,与我县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天气变化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联系。因此,有学者考证说,河东大地是二十四节气发端和形成的主要地域之一。
(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9)、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0)、“药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
(11)、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民间谚语》
(12)、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13)、“冷在三热在三伏”,“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小暑不算热,大暑压草肥”,“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伏里有雨,多种麦”,“大暑到立秋,割草压肥不能丢”,“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
(14)、以上两则谚语,表述谷雨前后入种作物的时期。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期,陕北多旱象,企望有场好雨。此时是旱田作物入种时期,要一场好雨,同时冬小麦返青后,布根絮深扎土壤,有好的墒情,更利于小麦的发育生长。同时春天翻地深耕到了紧张时期,也要好的墒情。由此,有谚语强调此时降雨的重要性:谷雨不下,庄稼害怕,谷雨前后一场雨,胜过秀才中了举。其中的“不下”即为“不下雨”。
(15)、谚语“数伏数凉哩,数九数热哩”。是指数伏到了三伏后,是为“伏尽立秋”时,天气自然会慢慢凉爽起来。同样数九到了九尽以后,即将要“立春”,天气又自然会慢慢地暖和起来。
(16)、 检验小麦是否播种适时,可以参照它的出土时间,叫做“四五天早,十来天迟,七天露头最合适。”
(17)、夏至无云三伏烧,三伏有雨多种麦。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18)、解释: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
(19)、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20)、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4、二十四节气农谚语大全
(1)、 立冬进入初冬季节,秋收进入冬藏阶段。“立冬到小雪,秋收就妥帖”、“立冬见凌茬,庄稼全收煞”。这时谷薯豆菜各类庄稼全部收获完毕,进入了传统的“卧冬”时节。
(2)、吃了惊蛰饭,做到头都烂;惊蛰前后浸,春分前插完。
(3)、 “夏至十日麦梢黄,再过十日上了场”。夏至在每年6月下旬,加上十日麦梢黄,再加了十日登上场,就到了7月初旬,正好是阴历6月初旬,正应了“六月小麦子馍馍熬羊肉”一语。
(4)、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到皮”。柿饼是我县农户的主要收入之曾外销日本,内供全国。九月初,人们忙着摘柿子,镟柿饼。到村里看,家家柿饼摆几箔,户户柿皮搭满绳,进门眼前一片红。
(5)、古人发现,秋分之时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同时在春分日还有祭祀太阳,秋分时祭祀月亮的活动。据《周礼·春官》载:“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都把祭月活动选在秋分之时,托福天地佑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6)、翻译:谷雨节气到了,布谷鸟就开始叫了。如果布谷鸟在谷雨节气前三天就开始叫,那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比较少。而如果布谷鸟在谷雨节气到了后三天才开始叫,那后面天气的雨水很足。
(7)、寓意:惊蛰时节地气通畅,是种大葱的好时节。
(8)、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9)、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10)、 冬至当日回。(冬至当天白昼就开始变长)
(11)、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12)、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13)、乌云飞落海,棕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14)、寓意:在惊蛰时节翻动土地,可以使地下的空气更流通,到春分的时候,地气就全部活动开了。
(15)、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
(16)、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17)、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民间谚语》
(18)、翻译:谷雨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在后面的雨水比较多,换句话说就是谷雨时节雨量比平时要多得多。
(19)、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20)、 初一初二不见月,咕哩咕咚多半月。(每个农历月的初一初二阴雨,多半个月都会是阴雨天气)
5、农谚语大全24节气
(1)、二月三日若天清,着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2)、果树开了花,就怕虫糟蹋,提前喷遍药,先治金龟甲。
(3)、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4)、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5)、释义: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最好的时候,种一棵能收一大筐红薯。
(6)、立夏即指一年一度的夏季开始,这时就非常炎热了,即有“就地生火”的趋势。古人对立夏的节气极为看重,据史载周朝时,逢立夏日帝王要带领文武官员,到城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以示农人们在夏季里劳作。
(7)、过去的人们在冬天也不得停歇下来,忙碌地翻圈肥,或走串起来去拾粪,是为“冬闲变冬忙”。
(8)、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9)、未惊蛰先耳真雷,四十九日乌。二十四节气的谚语2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10)、解释: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
(11)、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12)、晚上下雨白天晴,晒得泥草青又青。(赣)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13)、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14)、解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5)、惊蛰节气,到了阳历三月中旬,陕北大都气温平均回升到4—5度,正是冬眠动物和各种昆虫在“春雷乍响,惊醒昆虫”之时,开始活动,进食。新的一年开始。
(16)、 小麦是隔年田禾,误种了耽搁一年太可惜,有“参不落,地不冻,有牛有籽只管种”、“寒露加籽出黄尖”的农谚。小麦靠群体增产,种的迟了分孽少产量低,用“加籽”的办法弥补这一不足。
(17)、寓意:惊蛰时节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要抓紧时间耕地,延误了时日也会延误了庄稼的收成。
(18)、十二月初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19)、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20)、二十四节气谚语_民间经典农业谚语合集相关文章:
(1)、 墙湿三板,墒没深浅。(土墙头雨湿三板厚,证明雨量已经很大了)
(2)、 “芒”指一些作物生有芒,如大麦、小麦。这些作物就要成熟,多指关中地区。芒种在阳历的6月5日,或至7日,陕北的麦收时期应在阴历的6月初旬,正好相差一个月。芒种时期,陕北的糜子到了入种时,谷子的播种有已较迟缓,但还可以入种。现在人们种地经营者较少,劳务土地亦不多,只要有好的墒气在小满或更早些时候就把谷子入种好了,到了芒种时谷苗亦不低了。上述所引农谚,表述在芒种时抢种晚秋农作物的迫切性。
(3)、天气清朗为“清”,万物欣欣向荣是“明”。清《帝京岁记胜》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这时,陕北气温已上升到8—10度,但是陕北北部还未进入“种瓜点豆”之时,真正的“种瓜点豆”时期进入谷雨或立夏期间,到地温很高时入种瓜豆,生长极快。不过在过去,旱田作物,如豌豆等,春分前就下种了,有“豌豆要收,冻土里抠”谚语。到清明节时,豆秧即可挂定上坟烧纸的残纸片。
(4)、落霜有日照,乌寒着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5)、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6)、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晕即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
(7)、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8)、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9)、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10)、 “小雪不耕田,大雪不行船”。这时天寒地冻,河面结冰。冬至进入数九天,天气寒冷,已是“头九二九不出手”的时节,大部分农户开始窝冬,在家做一些剥玉米、捡棉花等杂活。
(11)、 “雨水无水多春旱”,此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多年验证总结出的经验。雨水节气前后少降落雨水,春天多旱象征兆。陕北十年九旱区域,多为“春雨贵如油”之现象。不论是“清明无雨多吃面”还是“清明要睛,谷雨要淋”,都指降落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还有谚语急呼:“清明前后落了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这说明清明前后正是小麦返青,耕地保墒需要雨水的渴望情结。由是,一些谚语的预测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困扰,不一定每一条谚语的预测达到很准确预测,只有一定的参考价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