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中的浩然之气是什么98条
孟子三章
1、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3)、举行士冠礼时,为了更加庄重,父亲一般不亲自去训诲儿子,而是举行一定的仪式,郑重其事地邀请乡里有名望的绅士,一般是退休在家的朝廷官员,代替自己来训诲受冠礼者。因受父亲邀请而代替父亲训诲,所以孟子说“父命之”。冠礼上要加三次冠——布冠、武冠、文冠,每次加冠,正宾都要代替父亲说训辞,这些训辞除了祝福长寿外,最主要的是训诫受冠者要修养好仁德。意思是没有仁德,便不是成人,至少是不合格的人!这是合乎“礼”的事实,然而景春似乎不懂,所以孟子用“子未学礼乎”来讥刺他。而女子出嫁时,母亲就要教育出嫁女子所受的训诫内容——恭敬、谨慎、无违(即顺从),这就是古代女子所必须遵守的“妇道”,孟子把公孙衍和张仪之流看作是只知顺从的女子,所以这部分的内容也写得详细。
(4)、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7)、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知晓。
(8)、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9)、身材矮小的晏婴(晏子)何以能成为齐国的三朝元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晏婴能做到“与民由之”。有一次,宠臣梁丘据替齐景公找了一个叫虞的流行音乐歌手,于是景公彻夜笙歌,竟连第二天的上朝都忘了。晏婴知道后,立即逮捕并遣返了虞,再去景公那儿直谏,指出景公听流行音乐是违礼之举,必定导致亡国,最后景公认错改正。
(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
(12)、[设计意图]把握孟子的观点,并通过举例进一步这一观点。
(1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14)、(分析)“故曰”承接上文内容进一步论述。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中心论点。
(1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16)、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鱼我所欲也》原文:
(2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孟子三章中的浩然之气是什么
(1)、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5)、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围绕此论点,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8)、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9)、虞舜出身田野农夫而被任用,傅说出身建筑劳工而被任用,胶鬲做过贩鱼卖盐而被任用,管夷吾坐过牢狱而被任用,孙叔敖来自偏僻的海滨而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回而被任用。
(10)、d.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11)、5)民为贵,——次之,——为轻。乃大丈夫孟子倡导“民贵君轻”的仁政清气。
(12)、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胶鬲,商周之际时期人物。看过封神榜的同学都知道,纣王暴虐无道,遭商纣之乱,叛卖鱼盐。在贩卖鱼盐的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推荐给了纣王,在纣王身边做内应。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武王执政。武王兄弟分别给使团做工作,要他们反商助周,只有伯夷、叔齐没有接受,纣王命胶鬲去打探实情,胶鬲问周武王何时到殷地,周武王定了个日子告诉了胶鬲,胶鬲回去复命。但是当时天气下雨,行军十分艰难,部下劝武王歇息缓进。武王认为:自己与胶鬲已定好了日期,如果不能及时赶到,胶鬲将会有危险。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也不愿失信于胶鬲。于是催兵疾行,按期赶到。以四万五千兵力讨伐昏庸残暴的纣王,纣王的兵力远远大于武王,但是由于微子和胶鬲做内应,很多士兵都愿意反伐纣王,所以此次讨纣顺利,也说明了胶鬲因为才能让周文王、周武王、纣王重用。
(14)、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15)、仁政思想: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先养民,再教民。
(16)、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7)、“得道”与否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8)、shùnfāyúquǎnmǔzhīzhōng,fùshuōjǔyúbǎnzhùzhījiān,jiāogéjǔyúyúyánzhīzhōng,guǎnyíwújǔyúshì,sūnshūáojǔyúhǎi,bǎilǐxījǔyúshì。
(19)、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20)、tiānshíbúrúdìlì,dìlìbúrúrénhé。sānlǐzhīchéng,qīlǐzhīguō,huánérgōngzhīérbúshèng。fūhuánérgōngzhī,bìyǒudétiānshízhěyǐ;ránérbúshèngzhě,shìtiānshíbúrúdìlìyě。
3、孟子三章自我坚守人格品质的是哪一句
(1)、武丁,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二十二任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殷商当时已是衰弱,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三年闭口不言,国事交于冢宰管理,自己则观察国风。有一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武丁醒来后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是,“说”是欢悦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个人,既能辅佐我,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于是就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画像很像。说本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厄,就自卖自身,住在北海的监狱里。傅说面见了武丁,武丁和他交谈了一番就认定了他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就起用为相,结果殷商因此重新振兴起来。
(2)、民本思想:与民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
(3)、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4)、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5)、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使……惊动。忍,使……坚忍。
(6)、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7)、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就这样成了儒家二号人物。
(8)、景春观点: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9)、《富贵不能淫》背诵技巧:先背妾妇之道的内容,再背大丈夫之道的内容。
(10)、这节课的作业是让同学们从课上所学的座右铭中挑选三条以上做成手抄报,并且写出推荐理由。
(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2)、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3)、(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1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6)、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17)、(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8)、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19)、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孟子三章《富贵不能》原文
(1)、不过,相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好命人,我更佩服以上我所介绍的六位人物,更广义地说:我更佩服能够凭着自身劳动,坚持不懈,改变命运的普通人。所以,命运不是一出生就注定的,而是在自己的手上,我命由我不由天。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逆袭的王者。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4)、(分析)进一步正反论证,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得道”的重要意义:施行“仁政”的君主是一定会得“人和”、统一天下的;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之时”,即使去打仗,也一定是自卫的、必胜的正义战争。
(5)、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6)、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c.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0)、gùtiānjiàngjiàngdàrènyúshìrényě,bìxiānkǔqíxīnzhì,láoqíjīngǔ,èqítǐfū,kōngfáqíshēn,xíngfúluànqísuǒwéi,suǒyǐdòngxīnrěnxìng,zēngyìqísuǒbùnéng。
(11)、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12)、判断句: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3)、(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14)、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形成一组气势恢宏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掷地有声。
(15)、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16)、表明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1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1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9)、dédàozhěduōzhù,shīdàozhěguǎzhù。guǎzhùzhīzhì,qīnqīpànzhī;duōzhùzhīzhì,tiānxiàshùnzhī。yǐtiānxiàzhīsuǒshùn,gōngqīnqīzhīsuǒpàn,gùjun1zǐyǒubúzhàn,zhànbìshèngyǐ。
(20)、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 答:“妾妇之道”本质是指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本质是坚守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3)、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5)、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真的是尽心竭力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谁像我这样尽心竭力。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6)、㈡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7)、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饿其体肤”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
(9)、第1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10)、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组义正词严的排比句,气势磅薄的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油然而生一股浩然正气。
(11)、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12)、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4)、[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1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16)、本篇文章开头孟子连续用了六个排比句,气势强烈、节奏和谐。列举了历史上的名人,要论证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先来认识一下孟子笔下的历史名人。
(17)、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18)、mèngzǐyuē:“shìyāndéwèidàzhàngfūhū?zǐwèixuélǐhū?zhàngfūzhīguànyě,fùmìngzhī;nǚzǐzhījiàyě,mǔmìngzhī,wǎngsòngzhīmén,jièzhīyuē:‘wǎngzhīnǚjiā,bìjìngbìjiè,wúwéifūzǐ!’yǐshùnwèizhèngzhě,qièfùzhīdàoyě。jūtiānxiàzhīguǎngjū,lìtiānxiàzhīzhèngwèi,xíngtiānxiàzhīdàdào。dézhì,yǔmínyóuzhī;bùdézhì,dúxíngqídào。fùguìbùnéngyín,pínjiànbùnéngyí,wēiwǔbùnéngqū,cǐzhīwèidàzhàngf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