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与文化内涵145条

2024-05-16 09:58:44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论文

(1)、①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0页。

(2)、网络流行语是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方式,是社会变迁的符号化缩影,是当下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表征。纵然网络流行语速朽,也不能说它没有价值和意义。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文化研究和话语分析,可以还原社会文化的真实样貌,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演进与人的发展的认识。

(3)、它新鲜,使人们很容易记住,满足人们的新鲜感。

(4)、2凯文凯利《失控:机器、社会和经济的新生物学》

(5)、于其弊端,一些网络流行语曲解了一些词语,并且一些词语的感情倾向与所指含义之间的错位会引导错误的价值判断,也会造成与不了解其含义的人之间产生语言交流障碍,以及一些其他危害。

(6)、最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实时了解新的词语新的含义,由此对于网络流行语,不同的个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对一个不了解某新网络流行语的人使用,可能会使得对方产生其落后了的感觉,可能会使其感觉自己与流行潮流脱节,而使得对方不愉悦。一方对网络流行语的不理解也会导致沟通理解偏差,达不到较高的沟通效果。

(7)、因而,我们要抵制这种用内卷去嘲讽别人勤奋学习的行为,我学习,我骄傲。

(8)、尼尔·波兹曼所批判的娱乐媒介是电视,用于讨论网络社交媒体带来的全民娱乐化生存更显贴切。网络流行语是一场又一场的语言游戏,代表着文化价值判断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其背后是网络民众的意义共享和价值判断的流动与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网络民众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和离散化,传统社会中极为稳固的社会观念和信仰被不断解构。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形成解构经典、恶搞历史、揭秘八卦的语言生态环境。

(9)、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网络热词必然会不断创新、不断演变、不断发展。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网络热词也必将符合这个规律。不管网络热词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还是流行语在网络时代的变体,它都会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

(10)、首先,政府应强化服务型政府角色,推进网络治理理念和制度革新,明确网络信息内容合作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和权力边界,在依法监管的同时,培育并尊重网络平台和行业自律功能,营造平等对话的网络环境,把网络流行语当作倾听民情民意、与民众平等交流的窗口。针对网络流行语指向的社会问题,及时介入调查,及早澄清事实真相,积极作出回应。还应建立情绪疏导机制,尽可能消除情绪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①。

(11)、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多用短句,甚至有的网络字体单单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出使用者所想表达的语言。在网民使用聊天软件打字交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12)、网民组成的“想象共同体”,通过网络平台为自身权利发声,为他人鸣不平,在微观“软性抵抗”中监督公权力,在网络虚拟空间酝酿和参与社会变革。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助推的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的当下,一个突出现象是社会变革越来越体现为网络虚拟空间的革命。

(13)、形象传神。网络交流中可以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14)、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制、信息源控制);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15)、形成思维定式。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地“二次加工”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内容,与此同时,其从一开始形成的语言模式却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定式。即“模因”的形成,而对于某一社会议题或社会事件的基本观点往往就包含在其基本模式之中,在不断地重复传播过程中,容易诱发公众对于相关议题的视角单一化和观点的趋同,激化群体非理性的产生。

(16)、凝聚当下的本能与冲动、为民众带来发泄的快感和愉悦是这种戏仿的本质特征。网民的集体创造把前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经典改造为缺乏中心、主体性和正统意义的大众媒介文化,并享受这种娱乐化的戏仿带来的快感。网络流行语可看作是一种网民集体娱乐戏仿杂糅拼接的“大杂烩”,借助传播技术和市场运作,成为网络环境下普及程度空前的草根通俗媒介文化。 

(17)、②转引自黄少安:《语言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2页。 

(18)、驱动网络流行语不断变化并向前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即语言的趋同原则。每当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生产出来,必然要经历一个被选择、被淘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语言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于是固定下来,并逐步融入现有的话语体系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短暂流传一段时间,之后被摈弃,直至最终消亡。这种语言淘汰更新的过程就好比大浪淘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后加入网络的语言使用者们完成和实现的,这些使用者初入网络时,为了尽快适应网络社区中的虚拟生存,必然会加快熟悉网络上通用话语的速度,以期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而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就是那些既定的网络流行语,因为在交流中,人们原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很难在网络交流中被多数人认同和接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一面将原先的小群体用语摈弃,另一面对既定用语加以认同和强化。管理经济学之父——爱德华·拉泽尔(EdwardP.Lazear)曾经在论证语言与文化关系时提到语言趋同现象,他认为,日常生活中,那些少数语言群体往往表现出学习优势语言群体语言的倾向。笔者认为,人类正是在时间的积累中不断对语言加以摈弃和强化,并在二者的交替过程中造就了网络流行语的动态发展态势,最终实现了对优势语言的趋同。

(19)、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20)、因此,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管理中国互联网网络,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2、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1)、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2)、----------------------------------------------------------------------------------

(3)、(1)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不确定性、去单一化以及娱乐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共情与价值共振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复合、裂变式传播。同时,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建构。

(4)、通过以上对具体示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总是在尽可能地简化自身结构,并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实现最优化的表达,体现出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言语配置最优化的诉求。

(5)、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创造方面作用较大,对常规语法是一种突破。

(6)、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7)、最后,网络流行语新颖独特,使得表达更加有趣。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更新迭代迅速,并且集众多网友的智慧,故而新颖有趣,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与认可。此外,网络流行语发源于互联网,带有浓厚的互联网色彩,使用群体多为经常网上冲浪的青少年等,故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满足了使用者的身份认同感,使得交流更加亲切。

(8)、这类议题主要围绕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见证了社会变迁,反映了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质疑批判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宣泄释放心理等。王清杰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祖明远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以“俯卧撑”、“躲猫猫”等为例》中提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特点都是官方的解释中另有隐情,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网络流行语是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的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新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9)、本文研究发现,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等商业性网络平台通过发布各类榜单,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但不应把流行语当作营利工具,对流行语进行商业化收编,扭曲流行语本身的文化意义,钝化流行语的文化批判性,使流行语服务于其商业目的。有商家把流行语“佛系”文化符号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佛系”风格的创造和传播与商品生产、宣传、包装等过程联系在一起,在网络跨媒体平台上推销,鼓励人们在亦真亦幻的媒介镜像中消费符号,从而必然会削弱“佛系”亚文化的颠覆力量①。而在自媒体、平台媒体等网络媒体改写的媒体生态系统中,“商业主义”成为主导性的话语,促使网络内容的产品属性更加突出,更加注重迎合消费者与粉丝的流行趣味和普遍需求②。政治权力和商业权力通过意识形态和商品两种方式把网络流行语收编进主流社会秩序,使网络流行语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传播现象。

(10)、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有网民38亿。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攀升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网络社会迅速崛起。2004年,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活动后,很多门户网站和论坛都会举行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近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并发生流变,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相当部分涉及特定社会事件,加之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特定互动关系的存在,其对公民社会构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1)、以热度为变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发现,社交媒体的即时、海量、低成本、检索便捷等特点,为网络流行语生成所需的信息互动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传播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模式,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再仅凭亲自感知和亲身经历,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这一新媒介。

(12)、“五星酒店卫生门”“三星电池门”仿造了轰动一时的尼克松“水门事件”;“官宣体”“元芳体”“我们体”“马伊琍体”“翻船体”从书法的颜体、柳体中获得灵感;《武媚娘传奇》中的女演员镜头被粗暴剪辑,催生出流行语“捂媚娘”;娱乐明星骗财骗色被证实,成语“求仁得仁”被改造为“求锤得锤”;调侃李白、杜甫,对本不存在的人物关系进行意义改写,产生“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网民根据李克强总理批评政府部门要求的奇葩证明,创造出流行语“我妈是我妈”……戏仿与网络恶搞②一脉相承,都是网络时代特有的表达方式。

(13)、方便快捷,只需要几个简单的符号就可以表达意思,不要用烦琐的语言去表述。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言简意赅。

(14)、语言是文化的风向标,是表征和构建社会的重要符号。移动社交时代,作为“全民语言”的网络流行语成为文化变迁的指示器,记录着社会的变化,是观测公众思想情绪动态、了解社会舆情变化的重要窗口,对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5)、人们被自己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支配,过度娱乐让他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文化表达方式还会侵入其他媒介,进而可能让整个媒介环境朝琐碎化、低俗化、信息泛滥的方向发展⑤。网络流行语作为大众戏谑、调侃、消遣、宣泄、娱乐的产物,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其他争议性热点话题的见解和看法,凝结了大众的情绪、情感和态度,这就解释了近年出现的流行语其语义何以贬义性远远多于褒义性。

(16)、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概括也有较大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大多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娱乐性、可复制性、不规范性等特征。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研究者认为其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征。也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和与实践紧密相关是网络流行语的两大显著特征。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期短。

(17)、异化语言样态。由于网络流行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网民的个性化表达,与正统的语言样态存在差异。而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往往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语言形式产生冲击。尤其对于语言学习还未成型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异化的语言形式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表达习惯,甚至会弱化儿童和青少年对主流文化中语言的规范使用。

(18)、价值追求类数量也较多,“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追求自由生活的态度;“我单方面宣布”则表达要勇敢追求爱,哪怕对方真的不知情。均是网民对没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从2015年新出现的流行语来看,绝大多数网民在使用时,都是对一些事情“吐槽”调侃的情绪表达,反映了网民普遍的心理特征。如“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均表示对不开心的“吐槽”;“五毛特效”,则是网友对国产电视剧特效粗制滥造现象的调侃。

(19)、这类议题在目前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从新认知语用学角度,杨青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伍文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认为新媒体作用、受众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方毅华等认为,网络流行语源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其成因有社会经济背景、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包括网民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求变心理和求异心理等。网络流行语与网民从众从优的群体意识,性别地域等社会因素,从众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和委婉含蓄心理等心理因素紧密相关。刘国强等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20)、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先期的研究以语言学为主,主要从语言模因论、语言经济学、语音语义变异、语言规范等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传播及增值的特殊性,与此相应,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③、社会学④、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

3、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分析

(1)、③ 韦小波:《社交媒体写作的主体表达及其虚实之辨》,《现代传播》2018年第9期。 

(2)、网络流行语多为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3)、猫小助温馨提示(2017年11月28日):

(4)、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5)、蹿红快、周期短,传统媒体的传播赋予深刻含义,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特点。

(6)、此趋势也表明,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的潮流,随着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甚至官方话语体系里及日常交流里,这种幽默、轻松心态正给社会生活注入正能量。

(7)、④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8)、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描述事物往往具有情感色彩,丰富了表达的含义。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我们会使用专有的代词,比如“明星”、“姐妹”、“孙悟空”等,这些代词没有感情色彩,只是一个代词,但对于网络流行语,人们会用“爱豆”表示对所称呼明星的喜爱,用“集美”称呼姐妹,既亲切又有赞美之意,在王者荣耀游戏中用“吉吉国王”称呼英雄孙悟空表示对使用此英雄队友的嘲讽或其他含义。这些变化了的代词使得称呼带有情感色彩,丰富了表达的含义。

(9)、②网络语言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网络语言被很多中小学生变相利用,特别是在写作文上,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一旦运用在作文之类的写作上,就会不注重文字结构的严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我国的汉字是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代表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而网络语言经不起推敲,不仅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而且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不利于中国汉字的发展;

(10)、C:又称“内卷化”,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在“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以“内卷”称之。

(11)、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12)、幽默性是网络流行语更吸引人主动使用并传播的又一特点。在如今虚拟、平等、匿名的网络环境下,言论更为自由,网民表现出自觉追求幽默的特性,网民主体的年轻化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而年轻人上网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繁重的学习与工作之余寻求一个放松的通道,因此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以玩笑、戏谑的方式调侃,就成了网络交流中最受欢迎的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标签和元素被消弭,人们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故而年轻人对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抵制会首先通过对现有语言体系的嘲讽和破坏来实现,他们有意改变现存的语言和语法规则,对传统的语言体系进行变异,达到娱乐化和宣泄的效果,以求缓解现实生活压力、寻求精神上的放松,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趣味性便应运而生。网民群体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如“杯具”和“hold住”等流行语。“杯具”是悲剧一词的谐音用法,其创意灵感来自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的一句“悲剧啊”,后用来表达网民对人、事、物的感受并风行于网络,“杯具”反映了网民自嘲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改变了原词语的感情色彩,更加具有娱乐精神。“hold住”的流行更是网民话语狂欢的一种典型体现,原为粤语中掌控和坚持住的意思,如在台湾的一档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一位打扮奇特的女子以怪异的腔调和中英混搭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爆笑,其经典语句“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引发网民的造句热潮,进而形成了热闹一时的“hold住”体。这种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充分彰显了网民的个性,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此外,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上的高频性以及语用上的醒目性也是流行语之所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

(13)、数字、字母谐音语言。数字谐音是将那些本无任何关系的数字人为地组合在一起,并赋予不同数字组合以一定含义的一种构词表达方式,在构词中,数字并不代表任何与数量有关的意义,而是作为一种符号,以数字组合表达新的意义,是利用某些数字的读音与普通话、方言或外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来表达新的特殊的意义,比如“1314”代表“一生一世”,“886”代表“拜拜了”等等。字母谐音与数字谐音类似,是利用英文字母或者单词的某些读音简化和替代原有词汇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CU”(Seeyou)代表“再见”,“3Q”(Thankyou)代表“感谢”,“Me2”(Metoo)代表“我也是”等等。

(14)、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语言的特殊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具备以下流行性特征:

(15)、后现代社会学家福柯、布尔迪厄等人认为,话语或者符号的生产总是与权力相联系,同时符号自身也生产着权力。因此,基于政治和民生领域的热点社会事件一直是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议题。2014年APEC议题与环境问题的结合,产生了“APEC蓝”;2015年除了“你妈是你妈”涉及简政放权,在政治和民生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比不高、社会热点事件因素减弱,显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网络舆论环境好转,网络流行语去政治化趋势明显。

(16)、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他们激发语言创新能力的想象力。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把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⑤增强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主要是一些卡通画、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

(17)、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18)、众所周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流行于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网络空间中,其特点在于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以即时形式或相对延时形式存在。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具有语言学的动因,遵循语言经济学的原则。

(19)、 网络亚文化的动态衍生。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辅助公众建立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所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不再单纯地呈现于传统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表达。与传统文化相同,网络亚文化的内容及其特点,取决于网民自身的组成特点和文化结构特点。当下,网民年龄的年轻化往往决定了网络亚文化中网络流行语的低俗化、个性化和情绪化趋向。而作为符号的网络流行语,同样具备符号演化的特征,其始终处于动态的衍生过程之中,网络亚文化的最终呈现形态也成为对一个动态过程的期待。

(20)、方便快捷,只需要几个简单的符号就可以表达意思,不要用烦琐的语言去表述。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言简意赅。

4、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在此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价,并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2)、目前在相关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郑丹娘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流行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南京大学孙洁、樊启迪、巢乃鹏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了网络流行语、网络通用语和网络语言的差异。

(3)、炸弹人结束了换冰鸟,冰鸟结束了换发条,发条结束了……嗯再来一次死歌。    足足又操练了江然四五盘之后,林萧心满意足地对着前者丢下一句:    “喔,还需要继续努力啊。”    然后便抬起头望向旁边观战的战队众人:    “下一个换谁?”    众人听得面面相觑,下意识地齐齐往后退了一步。    见到没有人主动请战,林萧将目光投向刘哥:“刘哥,你adc用不用再来练两把?”    刘哥下意识地一缩头,然后苦着脸道:“那什么,萧子,我就不用了吧……和你下路solo,我也就是被吊打的份啊……”    林萧安慰:“没事,要不然你拿奥巴马,我选个大嘴老鼠之类的也行的。”    刘哥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得:“不用不用,你就算拿螃蟹首领之傲我都不干。”    战队其他几人也是脸上露出对刘哥的赞许之色。    光是刚刚看过林萧和江然两人这么几盘的中路solo,就足够让战队众人心有余悸了。    妈蛋,这哪里是solo,哪里是训练啊……    完全就是一边倒的吊打好吗!    就连江然的中单都被萧子给折腾成那样,他们几个人和萧子对上,结局又哪里会有半点悬念?    林萧叹气:“你们这样的话,训练可没有办法正常继续下去了啊……”    刘哥脑中灵机一动,找到个合适的理由:“诶,萧子,其实你真没必要和我solo啊,我们下路本来就是2v又不是adc之间的单人较量,而且有你作为辅助的话,咱们这下路不是妥妥的?”    这个理由……    林萧想了想,欣然接受:“嗯,有道理。”    然后,一旁的老焦也是忍不住出声道:“我萧子,你这无论打哪个位置,都比我们几个要强,干嘛选个辅助位啊?”    毛子听得同样连连点头:“是啊是啊,萧子你来顶替我的打野位的话,咱们不更轻松,到时候直接就能把覆旦那群家伙给草虐了——”    林萧笑了一下:“可是你们也不能全依靠我啊,这次我就只是上场给你们保保底、压压场子,别忘记就算半决赛赢了,最后的决赛还是要你们五个人上场去打的啊。”    一番话得简单而道理明白。    这也的确是林萧选择辅助位出战的用意所在。    之所以会再次上场,的确是因为他对于让战队原班人马的五位队员去迎战覆旦战队有些不放心,而选择打辅助,则是要考虑到不能够让战队众人继续依赖习惯于自己的carry和指挥。    毕竟,这蝎杯不是只剩最后一轮了。

(4)、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议题比较多元,涉及网络流行语的很多方面,但总体来说由于网络流行语更新快,动态性强,研究不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童星关于网络社会交往研究、谢俊贵关于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研究、戚功关于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重塑和再造”研究等成果等网络流行语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杜尔克姆、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和G.H.米德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也可提供重要借鉴。

(5)、社会学等学科认为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即正功能和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

(6)、网络用语中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谐音以及英语、拼音缩略词汇已经开始了代替原字词的进程,使语言的规范模糊化。网络用语对于学生来说,会在学习中出现运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

(7)、一方面,一些网络流行语曲解了一些词语,一些网络流行语是通过谐音等方式产生,或其来源指向某对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色彩倾向可能会作用于其原本对象,而产生曲解,如“吴签”、“川建国”、“伞兵”等,以“伞兵”为例分析,”“伞兵”使用谐音的方式表达“傻逼”的意思,用于对他人的辱骂,但对于军队中伞兵这个兵种,士兵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跳伞进行支援,完成任务,本应是人们赞扬的对象,但这个流行语的使用造成了对这个群体的侮辱。但是,这种曲解也并不都是弊端,如果是对本该赞扬的对象曲解成贬义的含义,那就是不合适的了。

(8)、从说别人内卷的人角度去分析,更多情况下,说别人卷的人是在批评指责这种行为,那说明说别人内卷的人不喜欢、不乐意看到别人勤奋学习,从他们的心理分析,可能的心理状态是说出这种话的人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心生嫉妒,因而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去谴责别人的行为,以试图抵制别人更加优秀,以破坏那些别人得到的优秀,以满足自己小人的心理。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内心想法,只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无意识的表达了自己嫉妒、见不得别人好、以及焦虑的心理。

(9)、主流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本身就代表着社会对其的认可。同时,主流媒体在使用时也赋予了网络流行语更为深刻的含义。如“键盘侠”,原是网民调侃只会在网络上吐槽骂战的人。《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文章,引发人们对键盘侠这一网络陋习的思考。

(10)、网络语言的兼容性,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方向。

(11)、①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词语意思容易转换,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粗浅了解的人。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不理解。离开了网络,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

(12)、语言是产生意义共享和获得认同感的手段和方式,无论流行至今的“蓝瘦香菇”“北京瘫”“天价虾”,还是新近出炉的“油腻”“佛系”“官宣体”,这些网络流行语颠覆了日常生活的常规语言表达方式。“一切公众话语都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④

(13)、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标准,健康向上,不低俗,更要考虑其不同使用范围。在公众场合,特别是传统媒体中,要杜绝出现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以更好发挥其榜样作用。在社会语言生活和网络空间,特别是私人交际场合,网络语言的使用边界应该略宽。

(14)、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围观热点已成为多数网民的行为习惯,关注并使用与社会热点、新闻热点、流行热点紧密相连的网络流行语是其重要表现。

(15)、汉字是博大深厚而兼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相应的创新和改变。众多语句字词都是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田间地头人们笔下或口头创造出来的,诸如“老骥伏枥”,“柳暗花明”等等,新的字词阐释了中华文化时代内涵,在当下,语言交流的很大比例从面对面交流和吟诗作词写信转到了互联网所构建的在线交流以及贴吧论坛博客等,在拥有庞大用户的同时,又因为网络传播的低障碍迅速,以及新颖具有时代特色满足身份认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众多流行语层出不穷,成为网络交流的得力工具。

(16)、有我们特立独行的风格,从“yyds”到“emo”,网络上的我们既可以欢呼雀跃也可以暗自神伤。

(17)、网络热词幽默的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内涵,与社会关注热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8)、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versuscollectivism):

(19)、应该看到,粗鄙戏谑的话语虽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情绪化表达极易滑入非理性的咒骂和义愤,走向网络暴力、谣言滋生和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突破文明社会的规则,对他人权利或社会公序良俗造成损害。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成为网络新媒体治理的新课题。

(20)、多数网络流行语生命周期短暂,一般传播规律为“网络事件产生—短期内爆炸式扩散—引起小规模讨论—迅速消弭”。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例,2015年4月14日经媒体报道后走红,4月16日,微博引用量为9122条,达到峰值,5月之后,该流行语讨论频率较低。

5、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有哪些

(1)、网络流行语主导汉语流行语社会世俗化的潮流趋势。

(2)、起源于游戏,永远的神,破圈之后的解释yyds,也被称作歪歪滴艾斯,即“永远的神”的缩写,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爱豆。

(3)、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及使用者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不会考虑到其是否规范。因此,在构词上也表现出了随意性的特点。

(4)、随着网民关注度的降低,流行语的热度持续下降,直至被人淡忘,如2018年网络流行语“阴阳合同”。2018年5月28日,崔永元微博炮轰娱乐圈偷逃税一事,引发民众高度关注,该流行语的资讯指数迅速达到6281496高点;随后在6月27日中央宣传部等联合发文治理天价片酬等问题、10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等公布调查核实结果这两个时间节点上,分别创造了20556850、17933980两个指数峰值。

(5)、但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的泛在化,过去被动的受众变成了信息的主动生产者、传播者,“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空间众声喧哗,在七嘴八舌中逼视、嘲讽甚或颠覆官方话语,在社交媒体交流和交往中形成集合性的意见和看法,凝固为一个个网络流行语,见证民众主体意识增强、话语权提升和民间批判意识在网络空间被激发的现实。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草根文化崛起,形成了对权威话语的挑战与抵抗,撼动了主流文化的支配和优越地位。这种抵抗并非激烈对抗,而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软性抵抗”,即由民众“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快感,以及逃避权力集团的社会规训所带来的快感”①。

(6)、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7)、刚开始写这篇文章主题并不是网络流行语,原标题叫《“别卷了”,停停吧》,想表达对那些滥用“卷王”一词去嘲讽勤奋学习同学的行为的抵制,但是没想到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时一不小心没刹住车,就顺着思路写下来了,下面把一些杂乱的语句附在下面。

(8)、网络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公众社会意识建构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作为社会主体借助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所自建的一种个性化表达,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亚文化从线上到线下的主要形式,也是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概念、观点的意见集合,既是一种社会情绪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形态的外显。

(9)、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为何如此短促?更新速度为何如此迅捷?

(10)、在网络流行语这种草根、通俗、浅显的文化类型中,普通大众参与到文化意义生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产这些意义的力量和快感。这种力量和快感本质上包含着一种由下而上的多种力量对抗由上而下单一力量的魅力,在逃避、抵抗、冒犯中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其中。

(11)、互联网开启的传播结构变革对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引发了社会交往方式、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重构。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门槛,网民创造各种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舆论话语现象。“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四平八稳地用一堆旧有词语去讲述它,而是将之概括成一个新词,用它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① 

(12)、于其特点而言,网络流行语新颖、层出不穷、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大部分网络流行语使用周期较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重点在于传播途径和使用人群。

(13)、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没有狂欢节,也缺乏各种能够宣泄和释放的活动,互联网正好为国人制造了一个虚拟的狂欢世界,因此网络成为人们狂欢的舞台③。

(14)、中国有世界最大的网民群体,8亿多网民活跃在网络空间,集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和传播。过去只能被动接受媒体灌输的他们,如今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来创造和赋予意义,从而使这一大众流行文化现象体现出了草根民众的旨趣和想象。 

(15)、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属性中,互联网特色逐年增强。2013年评选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包括“微XX、大V、点赞”等3个互联网特色流行语入选,占总数30%;2014年有“你懂的、神器、高大上、萌萌哒”等4个互联网特色流行语入选,占总数40%;而2015年,“颜值、宝宝、脑洞大开、任性、剁手d、网红、主要看气质”等七个互联网特色流行语入选,占总数70%,是网络流行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

(16)、认识网络流行语的热度变化规律,应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入手。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早已不是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17)、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不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到如今已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表达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过程、动态发展态势都符合语言经济学的相关原则,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己独有的特殊符号系统,即网络流行语独特的流行特征。

(18)、(1)本文主要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演变等进行梳理的。

(19)、于鹏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20)、其余时间段的资讯指数则均跌入波谷,即使在“阴阳合同”被评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2018年底,其资讯指数也没再过万(见图1)。

(1)、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创造方面作用较大,对常规语法是一种突破。

(2)、网络流行语戏谑、调侃、幽默的表达,具有抒发不满情绪的“社会减压阀”功能,成为网民发泄怒气、怨气的出口,有利于促进网民心态平稳。正因为主导网民的是情绪和态度,而非事实与理性,网络流行语才呈现内容的过分娱乐化。应当承认,泛娱乐和狂欢化的网络流行语确实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但网络流行语是社交媒体开启的“民众化转向”的产物,为民众的自由表达提供了日常社会生活中所不能够拥有的机会②。

(3)、粗俗泛滥。网络语言有部分很粗俗,甚为轻佻。

(4)、①创造愉悦的网络交往氛围。通过调查网络语言类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快捷:一是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眉目传情。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加以调剂。他们注重形象语言带来想象上的快意,正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

(5)、因此,应改变网络社会治理中政府单一主体过于强势、其他主体缺乏积极性和参与途径的现状,在尊重网络表达自由前提下,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coregulation)的体系与机制,活化和强化网民与网络平台的自律自治,为网络流行语趋于理性化创造良性社会环境。

(6)、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假信息(包括据此形成的流行语)体现的是真民意,表达对现有的一些政策安排的不满,传达出一定程度的对抗情绪,成为民众的一种抗争方式③。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和使用,需要遵循价值理性,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恪守专业性的伦理精神。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以往局限于新闻从业者为义务主体的新闻伦理已拓展为更宽泛的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被视为一项待普及的公民素养。为保证信息真实,避免网络流行语偏离事实,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和网民都应担当起社会责任,进行事实和价值纠偏,建立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信息价值观,还要尽快建立合法有效的信息甄别核查机制、内容监管制度和社交媒体自律规范。

(7)、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取向和研究策略,主要为理论取向的研究和实证取向的研究。理论取向研究有两种基本视角,一种是将已有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中,对已有理论进行验证或补充。比如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运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对抗等。另一种是强调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流行语、其他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力图提出新的假设和新的问题,来分析和概括网络流行语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实证取向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是案例实证研究,如以“躲猫猫”、“俯卧撑”、“杯具”、“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豆你玩”、“给力”等典型案例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形成机制等,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上显得比较薄弱。

(8)、语言与人、社会不可分割,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不容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否相关,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态是一种什么关系,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现实社会表达机制和话语权的分配有多大相关度,这些还需要运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和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这些都亟待研究。

(9)、流行语“洪荒之力”代表了大众对新生代运动员接地气表达方式的接受和喜爱;“北京瘫”是普通人追求轻松自在生活方式的象征性符号;“监狱风云”是大众对那些以身涉毒明星的讽刺;“阴阳合同”“断轴门”表达了公众对弄虚作假、逃避责任等丑陋行为的愤怒和不满……从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看,普通大众热衷于借助网络新媒体表达情绪和态度,用游戏的方式娱乐自己和他人,在虚拟空间获得暂时脱离被现实社会规训的快感,这种快感“令上层觉得恐慌,却使下层人民感到解放,这种大众的、世俗的能量,一直是难于控制的一股力量”①。

(10)、据此反映出2015年青年网民轻松幽默的“吐槽”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态在增加,而非理性情绪发泄等怒火在减少,网民心态走向理性、成熟。

(11)、粗俗泛滥。网络语言有部分很粗俗,甚为轻佻。

(12)、公众在网络平台讨论公共议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政治禁忌和社会限制,难以畅所欲言,而网络虚拟空间便于隐匿身份和逃避责任,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拒绝严肃,戏谑、隐喻、调侃表达遂成常态。这种表达方式能帮助民众宣泄情绪、舒缓压力,同时吸引受众注意,现实空间被压抑在“本我”层面的快乐原则被释放出来。因此,网络内容和表达都带着浓浓的泛娱乐色彩。

(13)、近年来,“给力”“蛮拼的”“点赞”“任性”等网络流行语纷纷进入官方话语体系,被看作是“中央改变话语传播策略的一个缩影”,是“一种新的政治宽容和政治文明的体现”,目的是实现更有效地与民间沟通,实现被互联网冲击和弱化的传统媒体舆论主导权④。不过,网络流行语从社交媒体进入主流媒体,网络的戏谑化文风也可能在各类媒体中蔓延开来,导致新闻的戏谑化或戏谑类新闻的出现。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会损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助长虚假新闻的泛滥,这一问题值得警惕。

(14)、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15)、从文化层面上看,这种无视语法规则对汉字、拼音、字母、数字等语素和符号进行拼接和组合的行为是一种“戏仿”(parody),表现出一种碎片化、无深度、弱逻辑、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特点,是“缺乏中心、主体性、意义本源、所指和整合的力量的必然结果”①。

(16)、对入选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2014-2018年月度榜单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整理,共筛选出5年中与社会热点事件(现象)和文化娱乐事件(现象)密切相关的77个代表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此为研究样本(见表1),运用文化研究理论和话语理论,结合运用每日词频指标、百度指数等量化工具的实证研究,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娱乐取向、文化表达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话语共识、话语权争夺等问题,挖掘其作为媒介文化现象的价值和意义,揭示网络舆论生成与引导的机理,以期获得对网络新媒体治理的启示。

(17)、③网络语言带有粗俗性,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通过对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就有1359个,有些粗俗性的网络语言难免会被青少年使用,进而会下意识地接受,长久的接触就会形成惯性,动不动就来几句粗俗的网络语言,既新鲜又刺激好玩,符合青少年的猎奇心理。网络语言是依附于网络而存在,社会对网络缺乏必要的管理,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在网络里可以随意地创造文字,用喜欢的文字来发泄情绪。

(18)、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有益之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新颖有趣、含义丰富的特点,丰富语言的表达范围,使得沟通更加有效。对于其弊端,要在传播途径上进行扼杀,要对适用人群,也就是大众进行宣传,倡导使用有益的网络流行语,避免错误低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无论是个体还是主流媒体,尤其是受众范围广泛的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分析其含义是否存在曲解,是否会引导错误的价值观等等,避免助纣为虐。

(19)、主流媒体方面,以《人民日报》为例,监测显示,2015年“也是蛮拼的”在《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共被提及22次;“小鲜肉”共出现11次;“键盘侠”被提及6次。

(20)、网络流行语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少了很多规约与束缚。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流行语的产生过程中,网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将网络流行语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

(1)、作为流行于网络空间的大众媒介文化,网络流行语的实质是以娱乐方式出现的一种公共话语,表达网民对现实的关注,构建起网民间的文化认同和话语共识,也度量了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之间的话语权争夺程度。话语是源于现代语言学的概念,被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界定为人类的言语活动及其说出的成形表述,包含形成言说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和这些力量关系之间的博弈。

(2)、值得注意的是,流行语如果仅停留在互联网,也不过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网络流行语要深入日常生活、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离不开传统媒体的传播和官方的话语体系。如“任性”一词,本是网民调侃一些人没有道理的行为。2015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的发布会上,政协发言人吕新华答记者问时,使用了“大家都很任性”的用语。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任性”一词成为至此成为网民流行语。

(3)、“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和日本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应该容易构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

(4)、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语言是人所看不懂的。

(5)、记录时代变革是传媒的重要使命,主流媒体记录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等新词新语,便是这一使命的体现。但主流媒体要避免不加选择地滥用流行语,或降低品位去迎合网民低俗趣味,防范新闻戏谑化和低俗化。探索建立新闻话语表达的行业规范,为新闻媒体使用网络语言提供可遵循的指引已成为传媒业的重要课题。

(6)、1王仕勇《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7)、从内涵看,一些流行语产生后,开始游离出原来的所指,寻找新的所指的建构。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事件,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在网络新闻评论、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等平台中,这种新的所指建构多是以幽默“吐槽”调侃的方式出现,而其背后则体现出网民对话语作出判断的意见倾向。如“上交给国家”原是电视剧《盗墓笔记》主角台词。因为电视剧改编有违原著中情节和原著精神,由此引发网友的大规模调侃编剧,此句因此流行。但在现实中使用具有幽默性质,转变为“文物属于国有,非法侵占是违法”的思想的调侃;

(8)、网络语言的幽默特点增强了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幽默感。

(9)、网络流行语的新潮表达方式,除了青年网民展现个性、追求认同、跟风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个体心理减压、表达对事件态度及感同身受时找到了新的出口。这为舆论监督、社情民意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是社会舆情的一面镜子,社会安全阀的功能明显。这些正功能也是网民在使用和传播流行语中没有意识到的。如“你妈是你妈”,先是媒体报道了“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引发网民的热议和李克强总理的关注。“你妈是你妈”的流行也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

(10)、网络流行语是民众通过语言制造社会共识的鲜活例例证。分散各地的网民汇集在社交媒体平台组成虚拟社群,在信息共享和频繁互动中沟通情感、交换观点、达成共识,组成一个个网络共同体。诞生于虚拟社群的网络流行语参与这个共同体的建构,也是这个共同体建构的结果。网络社群为共同体提供了生存土壤,流行语则成为维系共同体的黏合剂。社会文化的场域,包括信息传播的场域,都是话语权争夺的场所。现代民主社会越来越依赖通过语言来制造共识,语言的自由表达意味着传播自由和话语权的掌控,它们共同为改变民主社会权利分配的现状推波助澜③。

(1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去等级性等特征,并与现实社会存在着特定的互动关系。这种特征和关系的存在,将直接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产生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化,类型各不相同,其生成原因也有差异。网络符号的空间系统特性、社会转型环境、网络社会群体作用、网络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网民的年龄结构、社会身份、社会心理、社会态度、文化结构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有着重要关联。如何以一种有社会学意义的方式对这些生成传播原因进行归类和概括,将这些原因放入一个可接受的框架中,是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面。

(12)、但是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是否有爱你的人逐渐听不懂你所说的新潮词语?是否觉得你和他们慢慢疏远?

(13)、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文本数量特征上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在2008年以前,发表的论文很少,仅10篇,约占发表总量的4%,发表的刊物主要是《中国青年研究》(2篇)和《语文建设》(2篇)以及几本大学学报。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成倍增长。这种数量的增长与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Web0强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与网民对话,并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及网络媒体在近几年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能量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联网及现实社会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14)、从听者角度分析,因为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抵制内卷,觉得内卷是不好的行为,被打上这样的大家以为不光彩的标签自己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别人口中的卷王,所以大家只能偷偷摸摸的偶尔学一学,这是十分危险的情况,小学时师长教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今人们竟以勤奋学习为耻,以不学习躺平不卷为荣,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价值观。

(15)、福柯的话语理论重点强调了权力概念,权力并不限于政治权力,而是泛指一种普遍存在的支配话语或陈述形成的力量,这一力量既有压抑的作用,也具有创造的功能。话语与权力的关系被界定为一种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权力网络:没有权力关系便没有话语,权力控制话语,话语也给人以权力,“贯穿权力-话语和构成权力-话语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决定了话语的形式及其可能的领域”④。从规训人的身体到建构社会生活秩序,话语控制和渗透了包括传媒在内的社会各领域。

(16)、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这点基本形成共识,但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就涉及两种逻辑方法:明确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分类。笔者以为,按照“属加种差”的方法来下定义,如何在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表现形式等维度上找出“种差”非常关键。在分类上,语言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作为分类基准,但社会学不能忽略“人”的存在不能忽略使用网络流行语族群的存在,言语共同体理论是分析界定网络流行语外延的重要工具。

(17)、有我们对社会的关切,从“内卷”到“躺平”,我们无时无刻不与社会紧密联系。

(18)、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符号,用以表达喜怒哀乐,让人容易明白和理解接受。

(19)、②制造并传递游戏式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网民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期望逃避老师、家长和社会上的传统说教和传统规范的约束和压力。调查显示,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仅仅是为了好玩,觉得网络语言方式无需顾及日常生活的规则,是一种游戏式的轻松语言;

(20)、4叶虎,《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论析》,《现代传播》

(1)、从表现内容看,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不断带给人们新鲜的感受,不但增加了网民的词汇库、提升了精准用词的可能,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乐趣,另一方面,网络的出现推动了虚拟社区的形成,人们有了讨论公共事件的平台,又由于网络交流自由轻松,人与人的交流很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于是网络上开始大量出现新的公共生活类流行语汇,如“欺实马”、“我爸是李刚”、“钉子户”、“卖身救母”等等,这些流行语汇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语言的词汇。

(2)、我们共同的童年回忆,从“雨女无瓜”到“什么是快乐星球”,守在电视机前看少儿频道的记忆被勾起。

(3)、网民的媒介素养不仅体现为信息消费的素养,即对信息的筛选、甄别、判断能力等,还包括信息生产的素养,即对发布或再传播的信息和言论负责等。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选择、消费、再生产、批判等均与其自身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①。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作为网络新媒体治理的重要一环,针对网民作为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解读者的多重角色,着力提高他们在信息生产、消费和社会参与中的素养,提高他们的理性参与能力和信息责任意识。

(4)、流行语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使用,拉近了网络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认同,增强了共同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网民在创造流行语过程中,关注情感和态度、参与和行为等维度,精心选择热点事件,抓住公众心理“痛点”,激发公众的悲情、愤怒、戏谑等情绪,以引起关注、获得支持。这种被称作“情感叙事”的动员公众的叙事模式④,既能吸引公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实现议程设置,也能通过促进公共对话来动员舆论,实现社会治理,但也存在内容生产和传播缺乏行业和组织约束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信息失真、情绪偏见、道德审判等责任和伦理缺失的问题。

(5)、(2)联想考点:狂欢理论、模因、娱乐至死、能指所指、公共领域等(欢迎补充联想考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美言佳句10字76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