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出门歇后语大全75条

2024-08-27 11:08:56

孔夫子出门歇后语

1、孔夫子出门歇后语填空

(1)、打开天窗--------说亮话     船到桥头--------自会直

(2)、老婆当军──充数儿罢了。(26回)月娘一边劝宋慧莲、一边这样说自己,月娘知道自己说的话西门庆听不进去。这是歇后语。

(3)、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4)、自古养儿人家热腾腾,养女人家冷清清。(37回)冯妈妈回答王六儿的话,说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以示安慰。这是俚语。

(5)、其次,孔夫子出门随身携带的东西一定少不了书。书“输”谐音,那么前后两句就是:“孔夫子出门——书(输)很多。”

(6)、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7)、我媒人婆上楼子──老娘好耐惊耐怕儿。(21回)潘金莲这样风趣地回答孟玉楼的“威胁”。“耐”就是顶得住、不惧。这是夹杂着方言的歇后语。

(8)、又吃纣王水土,又说纣王无道!(25回)西门庆向宋慧莲核实来旺说过什么话,宋慧莲用这句话辩解来旺不会这样说的。这是俚语。

(9)、10曹州兵备──管事宽。(42回)应伯爵问玳安,两个妓女在唱曲给谁听?玳安说:“你老人家曹州兵备──管事宽。唱不唱,管他怎的?”曹州即现今山东的菏泽,古时面积较大,所以有此一说。这是歇后语。

(10)、老妈妈睡着吃干腊肉──是恁一丝儿一丝儿的。(27回)潘金莲获悉李瓶儿怀孕,心存妒意,冷嘲热讽,西门庆谓她胡说,潘金莲回答:“哥,你多说了话”,并接着说了这句谐音歇后语,“恁”是“这么”的意思,“丝”谐音“事”。

(11)、马蹄刀木杓里切菜──水泄不漏。(第4回)马蹄刀是弯的,木杓也是弯的,在里面切菜可谓严丝合缝。郓哥这样说王婆,他原想分一杯羹,可是王婆滴水不漏。这是歇后语。

(1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3)、1为驴扭棍不打紧,倒没的伤了紫荆树。(58回)潘金莲打狗又打秋菊,惊吓了隔壁的官哥,潘姥姥夺下潘金莲的鞭子这样说,显然是在保护官哥,因此潘金莲对她娘很不满。“驴扭棍”指安在驴屁股后的一根短棍,以防止货架滑落,通常用不值钱的树条制作,这里比喻秋菊与狗。紫荆树的木材较好,不会派这个用场,这里比喻官哥。这是俚语。

(14)、俚语多为口语形式,没有相应稳定的结构和形式,且多夹杂方言,所以原本就不属于熟语,但它们很接地气。《金瓶梅》中的俚语不仅活泼灵动,而且数量众多,夹杂的方言也遍布南北多地,这在其他明清白话小说中也不多见。

(15)、10乡里姐姐嫁郑恩──睁着个眼儿、闭着个眼儿罢了。(39回)陈敬济脱口而出一声花大舅,恼了潘金莲,质问他“是哪门子亲戚?”陈敬济慌了,这样回答,用《打瓜招亲》的典故哀求放他一马:郑恩是赵匡胤义弟,伤一眼;陶三春是种瓜女,故称“乡里姐姐”。这是歇后语。

(16)、乡里妈妈拜千佛,磕头磕够了。(20回)丫环玉箫取笑李瓶儿被打、向西门庆磕头求饶的事。这是俚语。

(17)、1灯草拐杖──做不得主。(46回)賁四嫂对李娇儿说,想请春梅等四个丫头到她家去坐坐,李娇儿这样比喻自己。这是歇后语。

(18)、10争破卧单──没的盖,狗咬尿胞──空欢喜!吹杀灯挤眼儿──后来的事看不见。(41回)潘金莲被西门庆骂哭了,孟玉楼来安慰她,潘金莲恨声说:“一个怀抱的尿泡种子,平白扳亲家。”转而将怒火对准李瓶儿:“你家失迷家乡,还不知是谁家的种儿哩!”便一连用了这三个意思相仿的歇后语,前两个容易理解,最后一个的“杀”原意是“死”,这里作“灭”解,灯吹灭了再挤眼,自然看不见了。

(19)、1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有势休要使尽了。赶人不可赶上。(86回)潘金莲自知不是王婆对手,便向月娘发飙,这样对月娘说。其中“赶人不可赶上”指不要欺人太甚。这是三句谚语连用。

(20)、混合类。如: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2、孔夫子出门歇后语大全

(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2)、孔夫子的行李——尽书;尽输;尽是输;尽是书

(3)、惜薪司挡路儿──柴众。色丝子女。(23回)西门庆要与宋慧莲在她房内偷情,蕙莲说不好:“后边惜薪司挡路儿──柴众。咱不如还在五娘那里,色丝子女。” “惜薪司”是古时候为皇宫负责薪炭取暖的机构,所以“柴众”,这里是指人太多;“色丝子女”是拆字法,即“绝好”。这是歇后语和谚语连用。

(4)、囷头儿上不算计,圈底儿下却算计。(14回)李瓶儿对花子虚说的话。囷是粮仓,圈是粮囤。“囷头儿上”是粮仓顶上,粮食满仓的意思;“圈底儿下”是粮囤底下,粮食所剩无几的意思;哪个大哪个小很明显。李瓶儿这样讽刺花子虚是丢了西瓜拣芝麻。这是俚语。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7)、从鲁国出发,途经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8)、1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9)、1挨一日似三秋,过一宵如半夏。(85回)潘金莲与陈敬济断了联系,日子难过。这是作者对“一日三秋”成语的拓展。

(10)、1一鸡死,一鸡鸣,新来鸡儿打鸣忒好听。(76回)月娘对孟玉楼表白自己对潘金莲的怨气:“常言道‘一鸡死,一鸡鸣,新来鸡儿打鸣忒好听’。我死了,把她立起来,也不乱,也不嚷,才‘拔了萝卜地皮宽。’”据说“鸡”原为“姬”,指西汉的贾姬,典出《史记·郅都传》,郅都是个酷吏,“亡一姬复一姬进”,是郅都不肯救贾姬的原话。月娘的话中“拔了萝卜地皮宽”一句见121条,这是两个俚语连用,一长一短。

(11)、走杀金刚坐杀佛。(31回)指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琴童藏壶,忙坏了众人,最后却是虚惊一场。潘金莲指此事与李瓶儿有关,认为李瓶儿不该这样稳坐钓鱼台。“杀”在南方方言中与“死”同义,所以估计这是来自南方的俚语。

(12)、孔夫子下凡一输到底地关于孔夫子搬家歇后语导读:孔夫子搬家歇后语解释孔夫子:即孔丘,我国古代思想象、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历代统治者尊为圣人。“书”与“输”谐音。比喻总是失败。

(13)、谐音类。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14)、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15)、雀儿只拣旺处飞。冷灶上着一把儿、热灶上着一把儿。(35回)因为玳安替李瓶儿多拿了一个灯笼,潘金莲就这样责怪他:“哥哥,你的雀儿只拣旺处飞,休要认差了,冷灶上着一把儿、热灶上着一把儿才好。俺们天生就是没时运的来?”这是两个谚语连用,后一句是说做事要公平。

(16)、中年女人聊天到底有多野?太真实了,哈哈哈哈……

(17)、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比喻这个人有文化,出口就之乎者也);

(18)、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9)、苦水里面泡苦瓜-苦惯了(比喻已习惯子困苦的生活)

(20)、1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扬州虽好,不是久恋之家。(80回)西门庆死后,李桂卿、李桂姐姐妹俩对李娇儿说的话:“俺妈说,人已是死了,你我院中人,守不的这样贞节!自古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你还恁傻!常言道:‘扬州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不拘多少时,也少不的离他家门。”这是两个谚语连用。

3、孔夫子出门歇后语下一句怎么说

(1)、中华五千年文学常识100题,测测你能对多少?

(2)、弄的我鼻儿乌,嘴儿黑,象个人模样?(37回)冯妈妈去找王六儿,王六儿对冯妈妈假意抱怨,说女儿嫁去东京后她思念的很苦,显然她在“卖萌”。绣像眉批:“似坐,似想,似托怨,口角宛然。”这是俚语。

(3)、10爱奴儿掇着兽头城往里掠──好个丢丑儿的孩儿!唐胖子掉在醋缸里──把你撅酸了。好淡嘴女又十撇儿。(42回)应伯爵与董娇儿、韩玉钏调笑斗嘴,这是两个妓女说他的三句话。一是说他丑,二是说他酸,都是歇后语。第三句是俚语,“好淡嘴”是擅长说嘴的意思;“女”加“又”为奴,“十”加“撇”为才。两人骂应伯爵是个好说嘴的奴才。

(4)、1甚么话?檀木靶,有此事,真个的。(78回)潘金莲见玳安矢口否认賁四嫂的事,便对玳安这样说。这与“什么话?檀木靶,没了刀儿,只有刀鞘儿了”(见87条)是同一个歇后语的不同诠释,解释同上从略。全句意思是:什么话——就这话!有此事,真个的。

(5)、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第1回)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作者写道:“自古佳人才子相配着的少,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这句话属于俚语。

(6)、写字的拿逃兵,我如今一身故事儿哩!卖盐的做雕銮匠,我是那咸人儿?(37回)冯妈妈原是李瓶儿的帮佣,可现在为王六儿忙的不可开交,难得到李瓶儿这里来了,李瓶儿问她为何好久不来,她这样回答。秀才去捉逃兵,没抓到逃兵,却有很多故事;卖盐的改行做雕銮匠了,没得闲(咸)了。意思是现在她有许多不能说的事情,忙不过来了。其中“雕銮匠”是指从事雕塑的匠人,又称“装銮”、“塑作”。这是两个变化的歇后语连用。

(7)、1我做兽医二十年,猜不着驴肚里病?(67回)西门庆梦见李瓶儿,伤感之情被潘金莲识破,潘金莲这样说他。这是俚语。

(8)、1你斑鸠跌了蛋──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椅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了。(60回)见官哥死了,潘金莲喜出望外、精神抖擞,一连用了这四个幸灾乐祸的歇后语。后面三个都很明白,其中“椅”为“依”的谐音。唯独第一个有些费解,臆测可能是“完蛋了,没话说了”的意思。

(9)、1孔夫子也只识的一腿。(70回)何太监说的话,张竹坡批“是太监话”。实际上何太监此话虽然伤了圣人,但也不能因人废言,孔夫子确实也有认识不到之处。这是俚语。

(10)、人无刚强,安身不长。(第1 回)潘金莲用这句谚语贬低武大。

(11)、四年级语文上册《考试作文素材整理》,很经典,给孩子收藏一下!

(12)、阎罗大王的妻,五道将军的妾。(15回)上元节,正是李瓶儿生日,西门庆的妻妾在李瓶儿新楼观花灯,楼下的混混不认识她们,有人这样调侃。据说五道将军是地狱中守卫东、西、南、北、中五个门户的将军。这是俚语。

(13)、篱牢犬不入。(第2回)武松置酒告别哥嫂,用这句谚语警告潘金莲。

(14)、出膛的子弹——不会拐弯;永不回头;决不回头

(15)、带个三日不吃饭──眼前花。(27回)一场雨后,众人看荷赏花、弹琴唱曲,潘金莲折了一朵石榴花插在鬓上,一边对西门庆说:“我老娘带个三日不吃饭──眼前花。”此系潘金莲不耐寂寞,用双关语挑逗西门庆。接着是“醉闹葡萄架”的淫事,潘金莲真的“花”了,丢了一只绣花鞋。这是貌似歇后语的俚语。

(16)、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17)、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18)、六月债儿热,还得快就是。(24回)宋慧莲骂画童儿的话。至今江南一带仍有“六月债、还得快”的谚语,可能从此简化而来。

(19)、屁股大──吊了心。(31回)琴童藏壶,玉箫赖小玉,被小玉这样骂。这是俚语。山东方言“吊”与“掉”同音,而且山东一带原本就有“腚眼儿大——漏心”的俚语,应该是同一意思。

(20)、1豆芽菜儿──有甚捆儿!(65回)如意儿得宠后未免忘形,被潘金莲瞧在眼里,在月娘面前说,月娘也有同感。这是月娘给如意儿下的定论——豆芽菜而已。豆芽只能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无法整理扎捆。这是歇后语。

4、孔夫子出门歇后语下一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3)、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靠不住;不可靠

(4)、六月里蚊子──也钉死了。(37回)冯妈妈向李瓶儿告辞,李瓶儿说了这句,还说:“不亏你这片嘴头子”。这是歇后语。

(5)、20都是龙华一会上人。(88回)行脚僧化缘,向月娘等人这样说,指大家都是有佛缘的人。龙华会指佛诞节,在农历四月初八。这是谚语。

(6)、孔夫子出门比喻做任何事情之前,要考虑再做到有备无患。

(7)、六月日头,没打你门前过也怎的?(21回)见西门庆与月娘和好,众妾凑份子贺喜,李娇儿不肯出钱,孟玉楼这样说她,意思是李娇儿不应该例外。这是俚语。

(8)、孔子推磨————难为圣人孔子歇后语4孔夫子背书箱——尽是输(书)

(9)、1空中倒马桶-臭气熏天孔夫子搬家的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0)、1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1)、1早晨不做官,晚夕不唱喏,衙门是恁偶戏衙门。(70回)也是何太监说的,这里的“恁”依旧是“这么”或“那么”的意思。这句话同样可以说“是太监话”。何太监口无遮拦,倒是一个直性子,说出了官场如同戏场的实话,因此绣像眉批“世情即是道理”。这是俚语。

(12)、噙着骨秃露着肉。(34回)同“含着骨头露着肉”,可能是方言关系字稍有差别,指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韩道国见妻子王六儿与小叔通奸被捉,央着应伯爵来向西门庆通人情,却又不敢直说。这是俚语。

(13)、故事类。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14)、1十日卖一担针卖不得,一日卖三担甲倒卖了。(50回)王、薛两姑子把弄来的衣胞做药卖给月娘,月娘喜不自胜,作者这样评论。其中“针”、“甲”谐音真、假。这是俚语。

(15)、南京沈万北京枯树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33回)陈敬济掉了钥匙,潘金莲扣着不给,要他喝酒、唱曲,并用这个比喻表示:人人知道你陈敬济会唱,就不要做作了。这是貌似歇后语的俚语。还要说明的是:沈万三是明朝初期的富豪,枯树弯也是传说在明朝初期挖出了大量银两,而《金瓶梅》描写的是宋朝的事,不知作者是自己忘了还是有意提醒读者?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徐庶进曹营一一( )歇后语32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