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精选好句33句)

2023-04-21 01:12:12

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1、简言之,要走上真学问纯学问的大道路,我们首先要能认识知先行后,知主行从的道理,和孙中山先生所发挥的知难行易的学说。必定须有了这种信念,我们才不会因为注重力行,而反对知识,因注重实用,而反对纯粹学识,更不会因为要提倡道德而反对知识,反对科学。反之,我们愈要力行,愈要实用,愈要提高道德,我们愈其要追求学问,增加知识,发展科学。

2、对于主题阅读,秋叶老师推荐的是在这个方面大概阅读10本左右的相关书籍,但我觉得对于我们现有的阅历大概在5-6本的样子就足够我们使用了。

3、读书前要洗手,看书轻拿轻放,看完书将书放回原位

4、知道了一般的思想方法,然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那真是事半而功倍。

5、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6、对于主题阅读,一般来讲适合于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我打算研究一下法律税务方面的知识,对于一名纯种理科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基本为零。这样就比较适合采用主题阅读的办法。

7、借摘读。旧时代,革命书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党史》上下册,就去借了来抄读。他不全抄,而是节抄,并且做详细分析。这样,可以服、心、手三到,便于理解深刻。

8、我们看书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比较深奥的,读不懂的地方,对于不懂的句子,我们可以先划出来,多读几遍,等读完一段文字之后,我们可以后期通过查阅字典或者网络搜索,查找一下相关内容,看看这些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9、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历史学家吴晗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读书的技巧和方法由浅入深读书法

10、思考和写作是整理知识的过程,交流是应证认知的过程,交流中的共鸣和共识,他人的赞赏和赞誉,是对阅读者—写作者—交流者非常重要的心理回报,正向反馈,如果仅仅阅读,没有思考和写作,不去交流,阅读者就会因为缺乏知识的整理机制,认知的应证机制和成果的回馈机制,而最终陷入深度阅读疲劳。这样的阅读疲劳而不是一般性体力和心力疲劳,而是心理枯寂和精神疲惫,它有可能终止你的阅读爱好。无论是积极阅读,还是研究式阅读,都要求人全面开动认知——逻辑系统的功能,把阅读、思考、写作和交流结合起来,从事一项创造性活动,这才是克服阅读疲劳的长久之策。

11、21世纪是文献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技能层出不穷,掌握科学的文献信息快速阅读方法,能使您的文献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知识渊博的钟书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时常引经据典。众人皆以为钟书记忆力超强,其实不然。

13、要不要成为上司的眼线,把私底下的事情告诉上司?这事几乎是所有人工作时都会遇到的问题。上司基于对人员的管理,他就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自然会在下属中寻找能帮助自己的「线人」。但对于下属来说,当上司询问一些不能在台面上说的事情时,我们到底要不要告诉他?没人想成为告密者,也没人喜欢打小报告的人。说吧,同事那边过不去;不说吧,上司这边过不去。总之,夹在中间,总是很难做人。那么遇到了这种事情,有没有比较妥善的应对方案?不要主动和上司讲这些。上司不问,你就不说。你主动说,想要献殷勤,但你没法确定上司是否觉得你的信息有价值,他甚至有可能怀疑你在搬弄是非。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平日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不要主动说些什么。上司主动询问,只讲事实。不要讲「你觉得」、「你认为」,你的主观判断有可能是错的,在上司看来,也有可能存在添油加醋、扭曲事实的嫌疑。或者你的判断不正确,最后上司发现你提供的信息误导了他,反而更糟糕。上司问你,你就客观陈述具体发生过的事情。「上周小红和小明吵了一架」——这是客观事实。「我感觉小红对小明有点意思」——这就是主观判断,不要讲。上司如果追问「你怎么看?」就回答信息不足,没办法判断即可。一般来说上司也不会追究。对于合格的上司来说,你只需要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他就觉得OK了,不会一直追问你的想法,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和上司相处,其实原则上很简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上司的需要,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平时关系好,相处时礼貌、尊敬的对待,别太没大没小,别浪费上司的时间。做到这些,一般来说上下级关系就会比较融洽。

14、等我们完整的读完之后,我们要再回头看看不懂的地方,着重的看看,不要有所遗忘,可谓: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完一遍之后,再看第二遍应该就快了。

15、最后,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16、先读一遍,再回忆一遍;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的读,加深印象;大声吟诵,以便透彻理解

17、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子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来管束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

18、在考试中,很多细节做好了,综合起来就能考出好的成绩。下面这些指导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9、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20、厚薄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谈到他的读书方法时,强调学会把书读“薄”。他说:“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厚厚的一本书,一旦将它吃透,理清脉络,把握要点,这厚书也就变得薄了。当然,厚书读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1、①循序渐进。读书须有次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切戒急于求成。

22、④体已体察。即读书要善于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23、就写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努力,如愿以偿!人都有属于自己得学习方法

24、第四次:整书完成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南,再次阅读整本书。

25、对于自己专业需要或学习、考试特别重要的书,应该采用精读法,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深读,此谓精读法。精读法要求将书中每一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要求的是阅读深度。

26、再提醒大家一下,要常常有事没事就练习放轻松,常常去‘体会专心放轻松的要诀’其实是‘若有若无的注意有没有放轻松,发现身体没有放轻松,不要叫自己放轻松,只需安详的回到不注意状态即可,但要让心像一池澄澈见底的清水一般,同时又充满活力’。久而久之,可以慢慢的随时自然的放轻松,而很容易的进入‘意识不在不必要时干扰潜意识’的最佳状态。套句漫画的术语——脑域也可不断的被开发。

27、寻要的读书方式也很简单。明确包老师讲到的这本书的要点是什么,然后在书里一定要找到要点的相关章节,通读一遍。

28、(2)精读法:不仅要看完,而且要弄懂书里面所有的观点,公式,定理,思想内容,会花费你很多时间。

29、每每提起读书,我们总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但有人又会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也就是说,人读书,苦矣!但人又不得不做。为什么呢?

30、人物经历某件事情是成功还是失败,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影响结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31、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32、  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雪的诗句古诗(精选好句3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