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选好句86句)
王阳明心学
1、王阳明心学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并有着永恒的精神价值。
2、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王阳明心学)。
3、若我们看到的人群全都一种肤色、一种相貌,那么试问你还如何分辨呢?这个世界也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到那时还有什么意思呢?
4、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
5、很多人以为“心学”与理学是针锋相对的,其实不然。例如阳明说:“心即理。”他并不否认理的存在。他也不反对格物穷理,他说:“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学”的产生是为了理学的振衰起弊。那么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呢?《传习录》二云:“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可见,阳明认为,理是存在的,但必须由“心”里去求,也就是说,心先于理,按阳明的意思,心不仅先于理,心还先于万物。我们可以拿阳明论君臣伦理的话看出二者的区别。《传习录》云:“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就是说,有心才有理。而按照朱熹的话来说,则是“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区别。
6、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涵是“知行合一”,主要论据是“我心正在”。我心正在干什么?无论您干什么,只要您有心,有灵魂,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否则就是行尸走肉。这就充分肯定并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合理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论点和论据,怎么可能是唯心主义呢?
7、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会去帮忙等,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现。
8、从小王阳明就开始学习和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因为明朝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王阳明根本参不透事物内在存在的道理。比如他用六天的时间端坐在竹子面前去格竹子的道理,结果把自己看晕了,也没有格出道理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就发现了朱熹“格物致知”是有问题的,可是问题在哪,他根本不知道,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9、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
10、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王阳明心学)。
11、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12、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3、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应该的,濒临饿死的乞丐还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朋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态度去伤害的。
14、笔者认为,王阳明对《尚书·大禹谟》所记载的帝舜传给大禹的“十六个字诀”从心学方面的创新性解释,最能体现他的理论贡献。王阳明明确地解释说:
15、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16、阳明心学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虽然二者均以“心”为主题,但唯心主义有“心”却“无知”,而阳明心学则比较注重“知”的重要性,有机地把“心”与“知”结合起来,这个“知”,给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指明了方向,可以作为我们人生指南。
17、王阳明:世间多是复杂事,万般根源总在心(练心必读)
18、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19、生活中,若是你看不惯一个人,那么你应该先反思自己,为何要将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到别人那里?
20、王阳明先生说,《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2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2、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23、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24、在最重要的著作《传习录》中,阳明把“心”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他直截了当地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斯举矣。”又进一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东西,只有用心去关照时它们才会真正存在。这样,“心学”就完成了对理学“天理至上”的颠覆。
25、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26、有一次,王阳明抓到一个盗贼,他让盗贼当众脱衣服。贼脱了一件又一件,最后只剩下一条内裤,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脱了。王阳明说,你虽然做了盗贼,但也有羞耻之心,这就是你的良知。
27、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28、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29、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30、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31、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开创了自己的理论,形成了“程朱理学”。而另一位哲学家陆九渊则深入研究程颢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心学”。无论“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都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范畴内,朱熹的思想行为准则就是抑制人欲,多读经书,知性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而陆九渊的思想行为准则是以静坐为主要形式,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阳明心学的诞生在明一朝,理学就是天下思想的总根,每个人无论思想还是生活,都不能脱离理学而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诞生,打破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理学思想的总纲,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族,老爹王华是状元,给他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王阳明小时候非常的聪明,也非常的调皮执拗,他只要认定一件事,就会很痴迷,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行。他有惊天的志向,立志要做“圣贤”,古往今来敢这样立志的人屈指可数。
32、你是否也会在别人背后议论纷纷,或者对某个人看不惯呢?
33、===========================
34、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35、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36、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37、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
38、他的心学思想重点有三: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9、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40、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41、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42、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4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44、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45、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
46、现在,本来心学对西学是有一种超越性的,可对症其溺于“物欲”的弊端,只可惜我们许多人陷溺于西方机械唯物质论的垃圾坑,迷恋于名利贪食睡,超越不了,在“香粪山”玩推“粪球”上山的“西西弗斯”神话,根本不懂“圣学”为何物。物欲克服不了,心学难以发挥其圣学的超越功能!
47、因为,心之体(本心)是判别善恶的标准,符合本心的是善,违背本心的是恶。本心的层次比善恶更高,所以不能用善与恶来形容本心。
48、换句话说,当自己看不惯别人时,觉得他浑身上下没有任何优点,实际上这些缺点也存在于自己的身上。
49、其思想源头是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后来张载的“民胞物与”“大其心”的思想被心学吸收,最终在陆九渊手上正式形成完整的心学体系,“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注重“德性”修养。
50、人生要有正气,有正确的方向,有了方向,还要笃定成功,做人生的规划,而后要明志,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
51、首先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概括,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52、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53、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54、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55、《明史》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士祯赞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56、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57、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58、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59、王阳明把他的“致良知”学说概括为“四句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第256页)指出了“致良知”的真谛。
60、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61、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
62、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63、如何才能拥有这种状态呢?答案就是一个字:闲。
64、 他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先后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65、所以你想到什么事情,就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想到善的事情,就去实施;想到恶的事情,就去纠正。这就是为善去恶,这就是格物。
66、阳明先生通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以及方法论来教会我们心存良知,为善去恶,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67、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68、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
69、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70、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71、阳明心学,千古之学!晚生在此谨向他老人家在天之灵,致敬!
72、人的本心是判断善恶的标准,因此每个人都知善知恶,这种能力就被称之为良知。就算一个人的本心被物欲遮蔽了,但他依然能够模模糊糊的知道善恶。
73、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74、当司马光落难之时,皇帝让王安石来评价此人,王安石分别从人品、能力、才华等方面都夸赞连连,这才使得司马光得以保全。
75、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76、在这一段话中,王阳明有两个解释是很有创见的:其他确定了圣人之学乃是“心学”,其学的主旨是“求尽其心而已”,这其实是把“心学”理论看成是“十六字诀”的前提;其他区分了“道心”与“人心”,“道心”所指的是率性,即没有杂念参与其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而“人心”则是杂念邪念渗于其中,很危险,“伪之端矣”。这就拒绝了朱熹关于“道心”是“天理”的说法,因而以“心学”取代了“理学”。
77、关于四句教,王阳明的两大得意门生:王畿和钱德洪曾产生了一场争论。
78、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79、再比如,你见到一个小孩子快要掉进井里去了,第一反应一定是拉一把,这就是你的本心。你绝对不会想:救人是善的,所以我要救他。所以你的本心中根本没有善与恶,但只要遵从本心,所作所为一定是善的。
80、①王阳明的心学完全合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区别。
81、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有时甚至关乎生死。
82、再说第二方面,王阳明有什么理论创新呢?就是说,他的哲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呢?
83、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84、若我们看到的花儿全都是一种颜色,那么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的鲜花我们将无缘看到;
85、当你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被别人看不惯的地方,毕竟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