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精选好句84句)

2023-05-05 12:41:25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

1、心即理,既然道理不必外求,那么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完善自我就可以,只要自我成熟完善了,那么事功不过是水到渠成。这让毛泽东摆脱了早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宇宙在我心中,我心即是宇宙,更是让毛泽东有了吞吐日月的气魄。一代伟人的气象就此成型。在后来毛泽东的诗词中,那种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是由此而来。面对中国纷乱的时局,也就有了从容不迫的自信。

2、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

3、所以不论是下达者还是上达者都可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的功夫不只局限在于书本上的逻辑推演,而同样在于实际的事物上的做法。

4、贵我者,“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

5、大家看易经八卦图,阴阳之间始终是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失衡状态,这样才会保持最大的平衡。

6、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7、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8、先以说谎为例。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9、答:阳明心学有一个玄妙的地方,在于两句话:第阳明心学不是拿来用的,第不会用就是你没学会。细品这两家话,如果抱着功利之心,想用阳明心学如何如何,这个想法就是错的,与此同时,一旦放下了头脑的思考,放下了功利心,让心学的理念和思想自然注入你的人生,那才是阳明心学潜移默化发生神奇作用的正确方式。

10、关于“知行合一”,我们有三个要点与大家分享:

11、这就是“知难行易”——获取真知的过程比较难,然而一旦内心深刻认知了本质,行动起来并不难。

12、其实知行的对立也可以用上面关于善恶的对立而得出无善无恶的分析推演,知行只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变化,譬如读书,有人读死书,尽信书,只因为书上的东西也是别人在一时一地所得出的符合他的立场的较为正确的结论,而条件一变,时空一变,立场一变,这种结论就有可能不适用,而有人可以看出别人是在何种条件,何种环境下得出这个结论的,因为就做到了从知的一面看出行的一面,因为知行一体,从一面看出另一面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有人在行的时候只相信书本上的东西,但是自己的行一定有自己独有的知的一面,无法照搬,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再远一点的传统讲体用不现今马列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这个道理。

13、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14、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5、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

16、伏心魔,明心见性,激发人的内在能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之学。军事、政治、经商、务农、生活、工作,无一不可用。几百年来,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7、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18、后来从道释两家汲取营养,开悟达到明心见性,结果也没走上出世修行之路。

19、乍一听还是有点懵逼。你一看花花草草,花的颜色就明亮起来,你问过花的感受吗?这好像还是有点狡辩。野花也是有尊严的,就算它是寂寞开无主,也不能否认人家的存在吧?

20、但是,有一天晚上,我突然觉得这很危险,家是我每天都要回的地方,我如果每天都这样自我感觉良好,就会失去斗志,我必须想办法打破这种平衡,不断的保持着这样一种斗志。所以,我一咬牙就换了房子和许家印成为了邻居,现在我成了这个小区最穷的人了!每天早晨上班和晚上回来,周围的环境和人的表情都在告诉我,我是这个小区最穷的人!现在我充满压力和斗志!

21、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22、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23、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4、这三句话是“阳明心学”的由低至高三个阶段。王阳明为什么能创造改变人心的“心学”,在每个阶段是如何进阶升级,只有知其然在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掌握“阳明心学”的精髓,彻底获得“心”的解放。

25、所谓“贵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

26、因而,任何时刻,我们都是处于知行合一的实践之中:我们内心深处不认同的信念,在行动上就行不出来;我们内心深处存在错知错见,所以才导致了错误行为。

27、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28、格局决定一切迟忠波:我在认真学习“阳明心学”后,总结出了三句的话,个人认为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有了这三句话可以打开很多人的心结,让“心”解放。

29、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30、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31、●脸上有个养生丹,每晚睡前捏一捏,调节全身气血,大病小病都赶跑!

32、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33、王阳明弟子: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

34、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

35、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36、他反身入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反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自立心学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动摇了程朱理学三百年思想统治的根基。

37、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通俗的理解,就是你心知道的,一定要做到。比如,小偷知道偷东西是不对,但是,还是去偷了,这就是知行不合一。倘若它能知行合一的话,就不会去偷,天下无贼!

38、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思考了七天七夜未得结果,人却大病一场。自此,他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王阳明能有惊骇天地的龙场悟道,全因为他对朱熹式“格物致知”的怀疑。王阳明及时调转方向寻找出路,开始思考创立自己的阳明心学,这种开明心智的做法,是处在彷徨之中的王阳明所具有的智慧。

39、为此,良知便是天理之透彻明觉,是社会上一切活动的指路明灯,如果没有良知的主体意识参与,一切社会活动难以成功,所以良知牢记在心,无往而不胜。

40、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41、 有一天,韩后化妆品的董事长王国安跟我讲,他搬家了,他的邻居是许家印了。我说,你公司的销售额虽然接近百亿,但是和许家印的财富相比实在不是一个等量级。现在你要住和他一样的豪宅,你肯定不是因为要享受,这不是你的风格,那是为什么?

42、良知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论出发,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主,而人“心”便是天地之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这也是一个人的心意之体现,心有其物,物就是为人做事。

43、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44、聚焦到个人,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慵懒的思想也在逐渐的累加,这才会出现早期“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牢骚,和现在“活着真累”的无奈!这就是平衡的物质生活导致的内心失衡,累加下去就会产生巨大危机。

45、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46、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47、可以说,“致良知”是“知行合一”上的一次升级进化,“知行合一”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好人,而“致良知”,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圣人。

48、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49、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0、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

5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52、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些人的心态反而开始浮躁,“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那个时代某些人心态真实的反应。现在呢,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你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想玩什么就能玩到什么,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甚至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可是呢,很多人却越来越不快乐,幸福感反而越来越弱。

53、因此,我们内心深处的认知并非“不说谎”,而是“说谎挺好,对自己好对他人也好”。既然心里认为“说谎挺好”,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撒谎,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么样的内心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54、“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55、那么,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什么呢?应该一目了然吧!那就是把良知本体学说思想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中去,同《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相结合,来指导人们功夫(行为)。分别论述在下:

56、通今者,“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

57、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就是以“天地与人心”高度统一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此构成“良知”的本体学说(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心学三大核心观点。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58、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59、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60、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61、阳明先生被贬职到龙场,没有政治新星的光环,没有诗歌唱答的浪漫,没有父慈子孝的温情,只有野兽出没的潮湿山洞,生死只在一念间。就是在如此情境下,阳明先生一跃而起,他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己苦苦追寻的道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心中。原来,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良知。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一定能够顺从天理,依道而行。

62、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63、接着前面说,王阳明的罪了当时的皇帝,面临杀身之祸,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皇帝驾崩了。新皇帝即位也就顾不上这件事,王阳明也就称病回家,专心传授“心学”了。

64、公元1506到公元150是王阳明最快乐的日子。虽然在最艰苦的地方,但是“心”解放了,处处就充满了快乐。他还在贵州四处讲课传授“心学”,同时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完善心学理论。

65、通过学习“阳明心学”可以化解这种心的危机,寻求到心的宁静;而使用“阳明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方法论,来主动打破平衡,则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66、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67、王阳明心学,来源于儒释道。心学,最早可追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争。至明朝,王阳明龙场悟道,首度提出“心学”二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68、《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69、说白了,阳明心学是“修理”自己内心的工具,把内心修理好了,人就一身正气,充满了正能量,那工作怎么能不顺风顺水,人生何愁得不到不升华呢?

70、王国安说,这两年我公司发展比较稳定,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已经成了我们小区最有钱的人了。现在无论是物业、保安、保洁见到我之后都恭恭敬敬,别人都把我当回事儿,我也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是那么回事,我觉得我有点飘飘然 。

71、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人生重大真理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铁律。

72、王阳明第一次得罪的是太监,差一点死在了贵州,这一次得罪的是当时的皇帝,这一次看来是难逃一劫了。

73、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74、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75、所以,如果只是从物体的有无来理解这句话,就找错路了。从物的角度,人是人、花是花,王阳明不可能连这道理都不懂。

76、一位母亲资助了两个孤儿,她对两个孩子说:“你们不要因为自己没有爸爸妈妈而觉得可怜,你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爱,想不想要?”孩子说想要。

77、马克思的思想传入了很多国家,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东欧失败了、苏联失败了、朝鲜失败了、越南失败了。惟独在中国它成功了。原因就是毛泽东在王阳明的影响下,没有让马克思的思想流于空谈,而是把它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深谙“知行合一”的毛泽东知道,理论是理论,得落在实践上才行。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78、或许,你觉得天理距离我们很远,看不见,抓不着。

79、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是这么看的: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种知识,甚至一种智慧。如果这么看的话,我们观察一棵小树的生长,然后知道了小树生长规律的知识,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80、圣贤告诉我们,生命止于至善。那么,我们终生追寻的至善、天理到底是什么呢?

81、有点像绕口令。我曾经也百思不得骑姐。这话要是放在日常伦理里面说得通。王阳明也举过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孝顺父母的行,那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孝顺父母的知。

82、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念头、语言、意识、身行合于良知,合于天理。

83、也许有人要说,我要做圣人这么牛逼的职业,光是不睡懒觉不看苍老师就行了?心学也太没内涵了吧。不妨去看看阳明信徒曾国藩老师,曾老师多看一眼美女,随便违心夸了别人几句,都要在日记里反省半天。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有哪些(精选好句3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