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救救孩子(精选92句文案)
一、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2、呵……废话在耳边娉娉袅袅萦绕了一整天,终于浪费了足够多的时间,人们各自回家睡觉了。此时读读鲁迅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那夹生饭般的语言反而能让人静下心来,于是诗意也就有了。
3、看终句,“没吃过人的孩子们,或有,救救孩子。”孩子之心灵纯洁美好,没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于孩子,此乃对未来之美好向往。,少不同那时之失望痛心。今非非人间,先生定竭力善之。先生之精神,乃国之精神,若不被后世继承发扬,奈何?先生虽已去,但诸多事吾辈亦可做,虽不及先生,实可做。先生为国献之甚多,吾辈竭力还先生一“风清气正国貌新”又如何?此举更为国矣!
4、由于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外行对狂人所患病症也不好妄下论断。不过,我感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5、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6、我们拿着《狂人日记》去问当今作家,
7、《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8、鲁迅借狂人之口对当时的人发出了最终拷问,即,究竟是要站在序中文言的“我”这边,仅仅把狂人当做一个疯子看待;还是站在白话的狂人这边,一次进行改革?
9、果戈里《狂人日记》共记了20天,每天都有详细的日期。十月三日、四日,十一月八日、九日……果戈里为了突出狂人之“狂”,连日期记载也渐渐紊乱,逐渐变成了“两千年四月三十四日”,乃至“三十月八十六日”,最后干脆“日期不记得。也没有月份。鬼知道是什么日子。”
10、(1)现代快报2018年8月12日第B4版:读品周刊《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11、这几段随笔有迹可循,但我尽量避免做成论述体系,毕竟见多了所谓的文艺评论,成段成段的头头是道,立足点不过是“我觉得”——真是让人欲哭无泪(也有人说:“文学评论毕竟不是哲学论证啊!”我笑笑,说:“你是对的。”)——不过身为“常人”中的一员,我还是尽量随大流罢,免得顾了“眼前路”,失了“身后身”。)
12、第一段是暗示,后一段自然就是对吃人的人的描绘了。
13、顾的愤懑针对的只是扭曲人性的教育,但“可恨”与“可鄙”之事从来源远流长。
14、(6)朱文久.《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20
15、经过青年时期对鲁迅的排斥后,重读鲁迅的余华就说:“……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我曾经谱写成歌曲的《狂人日记》,可是我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这些作家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16、《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17、●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18、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蝴蝶》,作者胡适
19、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借狂人之口来说出这些话呢?
20、想张口说些什么,“吃人”“行尸般的生活”“禺象般的人物”“人造的神坛”这些词接连的冒出,最后还是发不出声来。只觉得可惜,在那样时代的乌云笼罩下,最有灵气的孩子也会变成木偶,最鲜明的记忆,也会变成一模一样的灰。
二、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救救孩子
1、(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
2、(7)夏天.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北方文学(下),200
3、《狂人日记》借狂人的口不断地说:
4、文学永远无法置身事外。文学永远是对他人的命运感同身受。广义而言,发声、成文,皆是文学。文学是连结世人的“命运共同体”。
5、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一样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
6、在鲁迅生前,他就受到了很多质疑原创性的批评。对此,他在一篇文章里辩驳道:
7、好了,已经够残酷了,可问题是,鲁迅看准了这种觉醒,有可能在这个大染缸里瞬间混浊起来。这不,《狂人日记》的思想,有最为人所轻忽的第三层。这是小说经常被省略的前头一段文言的小序:
8、如果《狂人日记》只是要反映具体的吃人现象,那么,这篇小说尽管犀利,但它的意义就很局限了。
9、我想,到成年后想起从前的事情来,或许连“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都成为值得怀念的,天真和清澈的愚蠢都是值得怀念的。
10、翻开手边另一本书。海德格尔总是一针见血:
11、其实有很多人他们的文章中都是有讽刺的意义的,并且呢,这些作品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的影响。鲁迅这个人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并且呢,我们对他文章的接触也不少,他的文章中也是大多都含有讽刺的意义的。我想我们对《狂人日记》这部作品都不会陌生。那么他其中到底是在批判些什么呢?
12、《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13、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14、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狂人日记读后感5我高度赞扬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启蒙时期读的书都是鲁迅的,当然环境因素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15、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16、(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17、“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可见鲁迅多么渴盼着中国人思想的觉悟啊!不要再做个“吃人者”了!《狂人日记》一书,“吃人”事件通过狂人这一悲剧性的文学形象深化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继而与国民奴性相连接,由表及理的揭露讽刺而批判,正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最深刻的体现。
18、《狂人日记》深刻的思想性,我认为有几个层次,而一层比一层复杂,也一层比一层震撼。
19、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跟泪滴在他热病的头上?瞧他们是怎样地折磨他啊!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迫害他!——妈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
20、可见,《狂人日记》白话正文的深刻思想,其实是一种病,而病早已经好了,痊愈了,他已经归顺到大部队里面去了,去候补了。早期激进,中年反动。严于责人,宽于律己。一百年来,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戏码还少么?这种自我指涉的寓言,是《狂人日记》天才的设计。小说最触目惊心的地方,在这里。
三、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精神
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吃人’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鲁迅没想过《狂人日记》是“现代小说的开篇”。时年(1918)4月写毕。离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已14个月,离俄国王室被推翻的二月革命已13个月,紧接着又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离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12个月。此时,清廷虽已退位,但民国政府却军阀巨头林立,“道术为天下裂”。群雄并竞。当时,“现代小说的开篇”是一个多么小的命题呵。
3、由此可见,狂人的精神确实不正常,说他“疯”也没问题。
4、《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写于1918年4月。全文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5、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来自,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360问答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现代杨仍界下木下均令记好文学家茅盾评)(5)《狂人日记》这样一篇从语言到内容、形式都堪称现代的小说,就好比青铜冶炼技术尚在初试,就有人直接铸成了一件可以传世的重器。(现代文艺家任艺萍评)《狂人日记》很平凡。(文学家成仿吾评)我汉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狂人日记》地轻至术数宜征粒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教育家蒋梦麟)狂人义无反顾的正义感,实质上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袁探副系明所产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果。(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岳洪治)
6、《狂人日记》中鲜有环境描写,但读罢了《呐喊》,我不难联想,狂人眼中那条赵家狐假虎威的狗,也许是阿Q做工的赵家的;狂人为之疯狂的那个“要吃他”的世界,便是《风波》中开篇所写的“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的那个世界——一个无人发疯的,最庸常的世界(对这“常人世界”最犀利的批判来自海德格尔)。在专制王朝结束,封建根深蒂固,时代急速变换而平凡的个体处于被动之际,在无奈的死气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始终酝酿着某种无力的焦躁,如同那几只乱飞乱撞的“花脚蚊子”——偏偏只有狂人心里的蚊子已经蛰得他发疯了——鲁迅小说的这种互文性,才是引起我持久兴趣的所在。
7、鲁迅没有使用复杂的意识流,但他的独白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8、其他人没有“救救孩子”的意识。狂人救?力量太弱小了啊。再说他后来病“愈”,去“候补”了。他还会坚持“救救孩子”的主张吗?(多数观点是狂人加入了“吃人”者的行列。我个人认为,并不能排除狂人通过仕途来推行自己主张的可能。但他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极其有限的。)
9、加缪在他的随笔《西西弗神话》中说:“深邃情感的内涵通常在陈述之外。在行为和思考变换的过程中,在灵魂本身无法察觉的情况下,灵魂亘古不变的冲动的厌恶通常会重新出现,并且被复制”——用在此再合适不过:也许鲁迅写下这些文字时并没有刻意要营造出这样一个环境,但作为读者,却读到了这些篇章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成分,此时再回头复读《狂人日记》,便可以澄明地理解,什么叫作“伟大的感情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个世界可能是卑微的,也可能是辉煌的”。而鲁迅做的,也不过是“凭借着一点激情,把一方天地点亮”。
10、江弱水,1963年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诗学研究,有专著《卞之琳诗艺研究》《诗的八堂课》等,诗集《线装的心情》等。
11、当然,《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重要的白话小说,其开创性意义是不容抹灭的,其表达的思想也是振聋发聩的。这毋庸置疑。
12、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13、如在《狂人日记》当中,他如此写道,即:
14、狂人又领悟了一个他们的巧妙。将他说成疯子吃了就相干无事,不用背上杀人的罪责了。而这段中的两伙人象征并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人,即麻木不仁的和装糊涂的;也代表了狂人之前的两个阶段,即无知者和知者。现在狂人蜕变成勇于批判者了,当然认为他们是错的,应该批判。这里为狂人下一次蜕变做了铺垫。
15、也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在很多时候,人与狗一样,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何而叫。
16、这里的“吃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吃人肉。这些事实触目惊心,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野蛮的一面。也怪不得狂人会想:“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17、对狂人的话,我们应该细致地分析,辩证地看待。要知道哪些内容主要是表现狂人病态的,哪些内容主要是以小见大,批判社会的。
18、讽刺恰恰在于,世界所不承认的、要“吃掉”的人性——再正常不过的人性——居然在一个有迫害妄想症的疯子身上出现;人身上最本真的价值,仅仅由一个挑战价值的虚无者身上拥有——简言之,一个“看山不是山”的疯子恰恰看到了人最真切的意义与需求,而本该承载这意义的世界却自行遮蔽,两眼摸黑——这是“意蕴的二律背反”,也是狂人所揭示的哲学难题。
19、小说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20、但把“吃人”理解为象征意义上的,即对人的剥夺、压榨、伤害,那么,要避免“吃人”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人类的历史上有过不“吃人”的时候吗?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也许到大同世界或共产主义时代到来的时候,“吃人”的现象就没有了吧。可想而知,那样的时代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
四、狂人日记抨击了什么
1、顾颉刚曾曰:他们在那里杀青年真可恨,青年甘心给他们杀也可鄙!
2、阿丁,1972年生,小说家、画家。著有长篇小说《无尾狗》《我要在你坟前跳舞唱歌》,短篇小说集《厌作人间语》《寻欢者不知所终》《胎心、异物及其他》,随笔集《职业撒谎者的供述》等。
3、鲁迅的狂人日记触目惊心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对于暗影重重的封建社会来说,叛逆的主人公是离经叛道的狂人,但对于正常社会来说,所谓的“狂人”再正常不过了。
4、(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5、鲁迅开篇即写:“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后面又反复提:“‘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
6、鲁迅曾讲述过一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的寓言,“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这寓言用来解释《狂人日记》,却是另一种形态:狂人大嚷起来,但没有惊醒熟睡的人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嚷的是一个疯子,而狂人最终也发现自己原来是疯子,所以也复归于熟睡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一切照常,“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更没有惊恐万状与死前的颤懔。毁灭将在无言中在沉默中进行而不再有狂人的呼喊。
7、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狂人形象是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我们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全部创作的“总序言”,除了思想主题方面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它在鲁迅小说艺术上的开拓意义。鲁迅小说正是从这里开始,就一直既借鉴外国小说的长处,又继承传统小说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种现代小说的新的民族形式。
8、然后写之前别村有人被吃,还有他哥如何教他维护封建礼教,都是表明狂人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意识到封建社会的真相。
9、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
10、现在常人决定“吃人”,区区一个狂人的呐喊,声音无异于石沉大海。
11、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12、有人说狂人患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的患者时刻都在怀疑周围的人在暗示自己,迫害自己,甚至想杀害自己,并且这种想法十分顽固。
13、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14、其实呢,并不难理解,这部作品其实呢批判的是孔孟学说,这一点我们在文章中其实很容易的就能看得出来。
15、鲁迅《狂人日记》对果戈里的借鉴有没有,有的话又在何处?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和果戈里《狂人日记》重合的内容。
16、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17、还有多少人记得,序言中的那一句
18、《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19、按照目前的文学史建制,《狂人日记》当然是以现代白话文为语言的新文学起源性作品。就思想性来说,作品中的启蒙主题,国民性批判,还有救救孩子这样的呼救声,至今仍未过时,抑或更甚。
20、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
五、狂人日记写的是
1、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2、●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
3、杠精的诞生|猫奴的诞生|晓书馆|23书系|好书致敬礼|2017十大好书|聚会方式|第一批90后|陈小武性骚扰事件|黄仁宇|社会我XX|孩子们的诗|2017年度好书|打call|至爱梵高|南京大屠杀|隐私|余光中|屠岸|《芳华》|西南联大|性社会学|双11|秋季书单|江歌案|鱼山|龙榆生|阅读评审团|霉土豆|我和你|儿童性侵|广播体操|嘉年华|保温杯与中年危机|《二十二》|人性恶|低欲望社会
4、《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5、能把今人的某些所谓先锋文学羞死”
6、狗看人明显不说明什么问题,跟他是否要小心没有关系。狂人却把两者联系起来,还认为“我怕得有理”。可见他的精神确实出现了问题。
7、其因为狂人的话缺少客观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其中的闪光点也容易被遮蔽——人们为什么要相信一个疯子的话?
8、狂人为什么不能想了?因为他想到四千年历史,时时都在吃人,哪里都在吃人。大哥也许也偷偷把妹妹的肉混在饭菜里给狂人吃下去了。
9、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10、《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其中苦心孤诣地塑造了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形象狂人,借这一看似不正常的不可靠叙述者道出中国国民精神深处的苦难与隐痛,也提醒着英勇的战士们保持理性,否则将陷入绝望的深渊。
11、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12、这节是狂人和大哥第一次交锋。可以看出,大哥代表的是父权势力,一旦你有任何反封建的倾向,家族中人就会第一个把你的想法扼杀。而医生则是代表着外部的封建势力。这段中是由大哥把医生请进来诊断狂人,也是耐人寻味的。在反封建的亲骨肉和外部的封建势力中,大哥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