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精选103句文案)
一、老子道德经全文
1、清净无为才合乎自然法则。所以说狂风刮不了整整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的这种情况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维持剧烈变动的状态,何况人呢?所以说寻求规律的人,其言行就应当遵循规律;修养美德的人就应当崇尚美德;而不肯遵循规律、崇尚美德的人则必会不断地出现过失。愿意同规律在一起的人,规律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美德在一起的人,美德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过失在一起的人,过失也乐于同他在一起。自己待人的诚信不足,才会不被人所信任。
2、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3、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4、(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5、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7、(解释)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9、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1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11、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1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
13、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5、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16、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1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8、《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
19、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具有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美质,安然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说它的行为是很接近道的准则。安居于很卑下的地位,思想深邃幽远,交往仁慈关爱,言语真实坦诚,为政清净廉明,做事德才兼备,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于世无争,所以没有灾祸。
20、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二、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2、夫(fú)唯不厌,是以不厌。
3、《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6、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8、天道之好恶,谁又能知道其中的原由呢?
9、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
10、(解释)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11、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12、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抛弃对智者的尊崇,百姓反而会得到实在的利益;摒却对仁义的提倡,百姓反而能做到孝敬仁慈;清除产生贫富差别的根源,盗贼反而会自然消失。以上三条只作为理论谈谈是不够的,要让百姓确实有所归属:心地单纯,品行淳厚;减少私心,降低杂欲;不去学习投机取巧的东西,而又无所忧虑。
14、(解释)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1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6、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7、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18、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19、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0、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三、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1、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2、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
5、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6、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7、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9、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10、第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1、?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
12、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13、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5、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16、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8、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19、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20、谁掌握了规律,天下人就会归从于他,归从他不会有什么妨害,都能过上宁静祥和的生活。然而各种生活享乐的诱惑,往往使人们半途而废。规律这个东西说出来平淡无味,观之又看不见,听之又听不到,可运用起来却是无有穷尽。
四、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音版
1、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4、规律的作用是那样的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万物依靠它才能生存,而它从不拒绝万物;成就了功业,名望却不占有;护养了万物而不做其主宰,永远没有什么私欲。可以把“道”看作是卑小的,因为万物归属于它,而它却不当主宰者;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伟大的,因为它始终不自称是伟大者,所以才成为伟大者。
5、所以,大国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小国能够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那么,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也就是说,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谦虚卑下自处。因此,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
6、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8、(解释)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9、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10、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
12、即使调解了仇恨,也一定还有余怨;用德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即使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讨要欠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握有借据,也不向人索取,而没有高尚品德的人会像收税的人一样苛刻。天道对谁都不偏爱,它总是帮助以善行事的人。
13、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4、若肖,久矣其细也夫(fú)。
15、受国之垢,是谓社稷(jì)主;
16、敬畏天道,亦即敬畏自然。绰然:指宽,指
17、原文: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8、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9、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20、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五、老子道德经全文多少字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4、我的主张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然而天下竟没有人能够理解,也没有人肯去实行。我提出的主张都是有一定的主旨的,我要求做的事也是有一定依据的。由于人们太无知了,所以不能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为难得。因此圣人常常是怀着超常的才智,却没有机会去展示。
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为称。
6、《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7、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8、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9、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10、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11、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15、《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大辩若讷nè。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6、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17、入军不被(pī)甲兵,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20、(解释)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1、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2、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