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二课时(精选55句文案)

2023-11-07 09:54:01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1、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因为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为了祖国,为了我们社会,为了我们自己,都要好好的读书。

3、请持续关注后续发布……

4、(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5、中华崛起了?那今天的我们又为什么而学习?

6、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共写三件事,三件事情在叙述上都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相对完整。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追述原因。文章叙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爱国的情感。

7、说说总理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8、(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周恩来12岁时立下宏志的原因,课文是分为三件事来讲述的,首先讲了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后来两件事是讲述了周恩来立下这个宏志的原因。

10、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11、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1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4、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15、精读课文,体验情感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沉思”。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16、(2)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1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今天的意义

18、领导天津五四运动,是为中华!

19、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20、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二课时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了少年梦想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3、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4、说说文章后两件事和第一件事之间的关系?

5、(4)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范文教学反思。

6、每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都应以此为契机,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d周围,化爱国热情为力量,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国家献身,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祖国的千秋大业而奋斗。

7、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8、先写此话的出处,由此联想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然后再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责任,有担当。立下壮志。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达了少年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远大志向。

10、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我们为大家提供的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1、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强调语文朗读感悟,关注学生个体化理解感受,综合四年级学生特点,也考虑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本课主要运用谈话导入、朗读指导、引读体会、讨论交流,自读理解,交流感悟等方法。

12、告慰英烈,这盛世如您所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的平安幸福不是理所应当,而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13、这一环节的设置,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体现单元要素,突破教学重点

14、设计意图:自读感悟、抓住重点神态和语言描写词语,体会周恩来的目标是认真思考之后的答案

15、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二要将词语出示在完整语句段落中认读,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世界较远,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修身课?”“什么是光耀明媚?”“什么是当效此生?”扫清了理解的障碍后,就可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16、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和道理。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像,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17、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做为一个学生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个伟大的理想而读书。它才是我们在实现这个理中的具体行动。

19、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板书设计

1、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此环节安排如下:

2、提出问题,探究学习(15分钟)

3、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4、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补充式;作状语;指自鸣得意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补充式;作状语;指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似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可以说是自鸣得意吧!

5、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

6、说起来也非常有缘分,好像是冥冥之中我就要上这一节课。我在周恩来的家乡工作过很多年,自己原来的教室里,后墙上方的标语或是侧墙上肯定有这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实不用说什么,孩子们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个时候,我经常会带学生去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故居,我还编了读本,有周恩来几乎一生的故事……

7、企业QQ:8000512558498266647

8、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

9、走上讲台21年,始终保持一颗爱心、细心、慧心、恒心来面对学生、面对语文。教学中擅长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重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经典的诵读和积累,教学有趣、有激情,教学成绩优异!

1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组课文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1、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读感悟法等。

12、灵活地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4、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同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15、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励志演讲稿1000字左右大学生(精选134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