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攻击性自恋的象征表达(显性自恋者攻击性91句)

2023-12-04 03:56:22

一、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1、自尊:对意义的重新思考,令人烦恼,作为一个学习实现和超越的学生,我对所谓的自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澄清这个术语,因为除非你理解了真正的意思,否则整篇文章是无法理解的。

2、这里可以看到,科胡特的自恋是一个中性词,自恋只是有个度,超过这个度了,才有健康与不健康。而弗洛伊德那里,自恋本来就是不健康的,有问题的,这个有本质的不同。

3、如果关系中的对方的选择是对的,他的优越感会得到保护,并以鼓励对方做了选择而来邀功,比如他可能会说:看吧,是我让你选的吧,你还得感谢我。

4、当科胡特在伊迪丝·雅各布森(1964)等人之后,发展出他对自恋的元心理学理解时,奥托·克恩贝格(191976&1980)描述了具有自恋人格组织、并利用分裂作为主要防御机制的个体。克恩贝格还使用了“夸大自体”,来描述这些患者公开展示的、自体的、全能的部分。

5、他认为病态的自恋人格不能够视作正常发展的固着,或者某种内在精神的失败,而是病理性的自我和超我发展的受限导致的结果,它是来自于自身病态的发展。

6、自恋性人格和神经症病人有整合的自体,即便自恋者的自体是高度病理性的。

7、好了,理论的解释已经有了。那么,我们要如何帮助自恋型人格减少自我关注,达到心理健康呢?

8、是个体用回复到客体关系的早期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甚至是人类的婴幼儿期会永远存在于潜意识中。

9、这样一来,他们爱别人几乎就是爱自己,或者他在按照爱自己的方式在爱别人。

10、②第二个阶段就是理想化,要给予他足够多的赞赏,来保护这个时候孩子心里刚刚生出来的雄心、报复、理想。这个时候你给他足够多的赞赏、认可及允许,那么他的这些野心特质就会得到发展。

11、这个话听上去是不是觉得模模糊糊的。简单说,奥托·科恩伯格他对自恋的理解是整合的,他觉得弗洛伊德是对的,确实是有一个力比多转向自身的过程。

12、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刘妍/林明焰/郭兴团队在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报道了唐氏综合征患者来源的大脑类器官存在皮层祖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皮层神经元神经发生存在缺陷,而通过干预DSCAM基因表达及抑制其下游分子PAK1可挽救唐氏综合征皮层发育缺陷。

13、边缘性人格的病人的自体和客体表象都是破碎的,通过分裂的机制这些被分开了。

14、在社交关系中,我们看到他是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的。他不知道什么是适切的。他需要无限的赞美,并会去利用别人。他的自我中心和自大的幻想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他人可能会被理想化,但只是当他们可以提供自恋性满足的时候,一旦他们让病人失望了,他们马上就会被贬低。这种失望引起失控的暴怒发作。在他们迷人的外表下,我们感觉到某种冷漠和生硬。

15、疑病(hypochondriacs):

16、通过这样的防御过程,对依赖的害怕就能得到控制。在真实自体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差异-这意味着在我是什么样的和我想要是什么样的之间的距离-没有被感觉到。哀悼和内疚感没有上升到意识。结果是内在世界的贫乏。有自恋性人格的人常常不能说“对不起”或者“谢谢”,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是不完美的。因为这些人无法生活在比较深的关系中,他们感觉他人是苍白而且缺乏生机的。结果是内在的空虚感。

17、教养方式不当。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心理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昵、宠爱,使有些儿童产生把自己与异性尊亲认做一体的心理而出现自恋癖的倾向。

18、如果“多重母亲”彼此吵架,心理上感到彼此疏远,即使她们来自相同的社会、或种族背景;这种情况也会再次加重孩子的自体整合功能的负担。在些文化中,例如在土耳其、或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扩展、或修改的大家庭是例行的,孩子逃脱了边缘和自恋人格的发展。因为这种文化,通常帮助他们将扩展、或修改的大家庭中的多个母亲、照顾者,放在一个情感连续体上。

19、幻想(Fantasy):

20、但是如果孩子在与母亲的自恋性和谐上严重受伤的话,夸大自体就不能在面对现实中被驯服。它以原始的形式保存,并要求夸大需求得到满足。如果孩子体验到来自被尊崇的父母的创伤性的失望的话,理想化的父母意象也会以未加修饰的形式保存下来。然后它就不能被转化成为减轻紧张的结构。它可能会继续作为原始的过渡性客体存在下去,以维持自恋性的平衡。

二、显性自恋者攻击性

1、第一种是,该客体可能被视为其自恋的延伸的部分,比如这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中很常见,很多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着自己想法和局限的鲜活的个体,如果孩子的行为满足了父母的自恋性需要,比如学习好,比如聪明,就能给父母带来自恋性满足。

2、我们说抵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代替道歉的行为方式,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反向指责,反向指责似乎更加容易混淆视听,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反向指责呢?

3、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关系中的对方表达的不满和需要,让自恋性防御个体,会感到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完美,这是很痛苦的体验,所以他们会通过把过错反推给对方,来维持自尊感和完美感。这里举两个例子:

4、巴林特(1937)强调了用他的概念“原始的爱”来取代“原始的自恋”。他说,从生命伊始,与他人的令人满意的关系就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婴儿是无法区别出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但是,巴林特说,这并不是自恋,更准确地说,它是与世界的一种不真实的联系。这种原始的爱自然是完全被动的,而且旨在于与客体融合。这是在孕期和出生后不久母亲与孩子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人类渴望着重获这种“一体”的状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重新回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希望是生活中最强的渴望之一。

5、它是两个时间上出现的强迫行为,第二个行为是对第一个行为的直接对抗,如强迫症的一些重复行为和仪式化动作:在路中间放置一块石头作为一种攻击别人的行动,然后又回过头来把石头搬走以对抗和消除对别人的攻击欲望。

6、防御机制这个词最早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后来被心理动力学派继承了这个专有名词,但考虑到这个表述并不太严格,现在多半称之为“应对机制”。

7、我们自爱的人总是广施爱心,不但懂得爱自己,也关心自己周围的人。我们待人处事很成熟,却不乏小孩子的天真。我们总是尽心尽力地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因此,我们很自信。我们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自尊。

8、随着人的成长,应对机制就可能从保护一个人的屏障,变成阻碍一个人发展的障碍,这也就是有些人会觉得"心理防御是自欺欺人"的缘故。

9、比如说关系中自恋的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自恋的一方会看似满含懊悔的向对方表达:“都是我不好,我一定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10、一些人赚了足够多的金钱后便辞职了,赋闲在家或周游世界。但空下来之后却发现,生活反而没有了之前那样的快乐。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有成就感、创造性的工作,能充分释放力比多。没有了创造性的工作,力比多释放的其他途径又不能建立起来,是这些人痛苦的原因所在。

11、第二个批评是对他理论中暗含的经济原则:每个人所具有的力比多的量都是有限的,要么朝向自体,要么朝向客体。如果自体已被投注太多,就没有精神能量-没有力比多-留给客体了。

12、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mechanism)

13、如几个作者所指出的,这种假设再也得不到支持了。经验告诉我们,与低自尊的人相比,高自尊的人可以更深地投入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显然自恋性的投注和客体投注并没有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和其他人没有或很少有显而易见的关系的话,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在他的幻想中没有起作用。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事实正好相反,自恋性障碍的患者似乎更加依赖于他人。

14、从症状本身我们是无法断定潜在的障碍的。更加重要的是自发的移情/反移情。比如说,治疗师可能或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提升或者说相反地,感到被贬低和羞怯。两种反应可以被理解为抱怨背后的自恋扭曲。治疗师如果注意到他在特别小心选择干预方式的话,这也会是个线索。这可能是对病人容易受伤害倾向的一种反移情反应。

15、在科胡特看来-如我所说的-自恋是儿童发展阶段的一种固着,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被冻结了。

16、是将不能被接受(被拒绝感)、孤独及攻击性冲动由对别人的责难转变为疑病的观念和相应的情绪苦恼。

17、症状自恋的病人有些什么痛苦呢?

18、研究也发现,已婚者的幸福感高于独生者,有孩子的人幸福感高于丁克一族,看来,爱的关系是缓解心理痛苦的良药。作为一个社会人,老老实实完成社会要求每个个体的任务(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对于心理健康是有助益的。

19、朝向他人或者自己的攻击性,严重偏执的特质,反社会行为,组成了恶性自恋的症状群。尽管恶性自恋处于可以被治疗与不可被治疗的临界,但如果有清晰的框架和结构,保证治疗能够开始和维持,那么TFP也可以作为建议治疗手段。

20、1968年,美国的心理分析学家首次明确地给自恋下了一个定义,这是一种心理兴趣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群体。近三十年以来,关于自恋的发展蓬勃而出,而且这个著作是比例是最大的,近三十年经典理论、关系理论这些方面的著作几乎没有太多的增长,而关于自体自恋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就非常的多。

三、性攻击性自恋的象征表达

1、如果对方的选择是错的,那么他就会反过来埋怨对方,并暗示如果是他,他就会选择另外一个。

2、不成熟(原始)的自恋:是病理性的和初级(原始)的自恋。

3、首先,明确你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无法忍受粗暴的对待方式,就要明确告知对方。哪怕只是发生一件小事(比如用攻击性的外号称呼你)也要明确告知对方这超出了底线,约定这样的具体行为是不可以再发生的。然而,明确底线不只是做到“告知”而已。

4、(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给予一些人低尊重,给予另一些人高尊重的最初计划,可能是一种将他人纳入尊重计划并希望得到最好结果的方法。坏主意。

5、自我心理学的自恋的观点不得不提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太重要了,就是奥托·科恩伯格老爷子,他现在还在世,前两年还去杭州开工作坊。

6、我们自爱的人不会对自己过分溺爱,更不会自负,因此,我们也就没有自私。我们懂得要怎样关心自己,因此,不会过分地强求自己去做办不到的事。

7、因为在自恋心态的支配下,我们没有全身心地释放自我,真正地做自己,又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的相处沟通的能力,总是对人有期待,必然会活得很累。

8、感恩是人们相互依存的完整的表达,向某人表达感谢,首先是承认我们需要得到帮助。

9、弗洛伊德与科胡特的自恋理论核心对比(“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核心:

10、有比例地叠加,签名绿色以上套装地元攻击力加成是百分之百,但是镶的石头、灵魂锁链等不加成。

11、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

12、这两种机制在一开始就是并存的。但我们看它们的时候可能会认为它们几乎是彼此独立的。在适宜的发展条件下,原始和夸大自体的夸大会逐渐地被驯服,这意味着适应了现实。这个结构被整合到成人的人格中,并为我们的自我适应的行动和我们的自尊提供驱力能量。

13、在对自恋进行阐述的人中,还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科胡特和康伯格。他们都来自于讲德语的国家,在欧洲被纳粹占领之后,他们不得不逃亡到美国。

14、所有这些会导致巨大的口欲期攻击的形成,而这是必须被防御的。这种挫折通常是孩子的需要被父母的需要滥用了。结果孩子害怕涉入到更深的关系中。换言之,对变得依赖的恐惧出现了。

15、一个人跟你互动的时候,他不是在跟你互动,他是在跟他心里的某一个客体互动,也就是说你不在了,你变成了他认为的那个你,当你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也不在,他还是在跟他心里的自体客体在互动。

16、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DS),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出生缺陷类疾病。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生率约为1/800,是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遗传疾病。唐氏转基因模式动物及唐氏流产胚胎标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唐氏综合征患者大脑皮质发育迟缓、分层紊乱、且细胞密度减小,但机理尚不明确。

17、科胡特认为自恋神经症也有移情,是自恋力比多(自体客体)的移情,自恋神经症中一部分程度轻的人也能形成稳定的自恋移情,就称为自恋人格障碍及自恋行为障碍。所以可以治疗。

18、与自恋者相处总是需要付出的。以上一些方法都需要承受伤害的一方付出足够的精力,维系任何关系都不会在零付出的前提下顺水推舟。

19、此类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个性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

20、静心年度献礼——只需9元,让郭会伦老师带你通览精神分析

四、自恋性和攻击性

1、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明自己是个大胖子,五官也不行,还逢人张口乱贬低别人,还洋洋得意讲自己多么地漂亮,怎样怎样的……

2、我们过度自恋的心理是一种畸形心理,表面看来我们极其自信,但如果我们的自尊被人践踏,后果是很恐怖的。我们甚至甘愿与别人斗得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

3、同时,儿童自体表征的(对心理养育)“渴望”部分。它与真实自体不可接受的方面,和被贬低的客体形象相融合,通过分裂与夸大自体分离。在典型的自恋人格组织中,夸大自恋的部分是显性的;而“渴望”的部分,则是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存在的。在整个发展的岁月里,个体无意识地试图否认、或外化他们发展中的人格的渴望部分。因为自体的这些方面是易受伤害的依赖、愤怒、嫉妒、或失望的、自体体验的标志。

4、还有一个很大的误解,经常有人会这样描述自恋障碍来访者:说他们是因为这样太过于爱自己了,无法爱别人,所以无法建立关系。也有说,他们呆在自恋的壳里面,永远出不来,我们需要把这个壳敲碎。还有,只要不停的共情来访者,满足来访者的自恋需要,来访者就能好起来。诸如此类的等等观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观点是满满的“弗洛伊德式的”,“克莱茵式的”,“罗杰斯式的”,“道听途说式的”……味道的“自体心理学”,但这根本不是自体心理学。还有,比如很多人说,自体心理学不谈攻击与性,不承认攻击与性。这也是对自体心理学的误解,自体心理学并不否认性和攻击的存在,只是觉得,性和攻击并非是原发的,而自恋才是原发的。

5、那些创伤太痛苦怎么办?

6、心理防御机制其实并不是"自欺欺人"或者"自我欺骗",而是当一个人在现实中遭遇到了一些事情之后,在当时的情境下所采取的最能保护自己的应对方式。一旦这个应对方式在最初遭遇创伤性事件时发挥了作用,那么在下一次这个人遭遇到同类型事情时,就可能直接采取同样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

7、澄清一些误解(关于自恋,自恋障碍,自恋神经症概念的澄清):弗洛伊德和科胡特对自恋的理解不一样(很容易把他俩对自恋的理解混为一谈):弗洛伊德:力比多灌注于自我VS科胡特:自恋力比多的灌注一个是,投注的内容不同(一个是性,一个是自恋);另外一个是,不是根据它(力比多)的投注方向(投注于“自体”或者“客体”)而定义自恋。换句话讲:力比多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8、桑德勒有一本书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书会作为精神分析的教材——《病人和精神分析师》。桑德勒提出对自恋需要进行坚持如一的研究。

9、自恋神经症观察不到稳定的移情,弗洛伊德因此认为这些更严重患者的力比多还主要投注在自己身上,无法与咨询师发生移情关系,就称为自恋神经症。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无移情,不可以治疗。

10、“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临渊慕鱼”。

11、我将以治疗结束本次的讲座。这个问题是最重要和复杂的,所以我只是给你们讲一些关键点。学习治疗的过程必须在督导下进行。

12、◆应对:闲谈之中,不要轻易对他们提出负面性的评价,也没有必要对他们的私生活提意见,这只会让他们对你不满。如果工作中一定要提出负面性的意见或者评价,请一定要收集好论据,让他们无话可说。

13、接下来我们可以说,当真实自体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话,良好的自尊感就能发展出来。自我理想必需是现实的,而且这个人要能够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有些梦想永远不能实现。正常自恋者能够从内在充实自己的自尊(记得上次你是怎么成功的,你试着去邀请一个女子共舞并被接受了)。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他人。

14、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

15、与自恋者相处,或者与有自恋性格特征的人相处时,在确定要努力维系、改善这段关系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我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我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16、NEWSOULCOUNSELING

17、婴儿对占有和能力的需求不是排他的,而是要变得可爱,能够被他爱的人和他希望爱他的人所接受。

18、防御是自我用来趋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主要是能引起个体焦虑和攻击性。

19、我们自恋者只会寻找跟自己类似的人做配偶,无论我们跟什么人在一起,永远是我们自己。一旦配偶在某个地方跟我们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或相反,我们就会很失望。

20、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五、自恋与暴力攻击之间的关系

1、这里不做好坏和对错的评判,仅仅把它当成一种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来呈现,它只是一个现象,存在即是合理的。

2、自恋性人格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尊的调节。

3、缺少同龄伙伴。我国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就会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4、通过想象制造出的神话来回避现实的不如意,或满足某种需要。儿童通过幻想超越现实的弱小。

5、孩子的要求指向真实的需要。婴儿需要食物,爱,安慰和舒适。病理性自恋以难以企及的期待来表达自己。

6、这在我的咨询工作中非常常见,来访者往往很困惑,一边诉说着她在关系中被伤害的体验,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过度敏感”。

7、这是通过被动的、受虐的、或把冲动转向自己的防御方式而表达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因此这种表达是间接的,非即刻显效的。如,拖延,失败,为引起别人注意的挑衅性行为等。

8、边缘性人格要防止心理的瓦解。

9、但是-当然-并不是只存在负移情。病人还有认同治疗师、倾听他、与他共同去探索自己的冲动。但是这些功能常常是被分裂的,因为它们不是什么夸大、了不起的东西。

10、世界如此美丽可爱,我们为什么要如此不懂得珍惜享受呢?为什么不学会做自爱的主人,而选择做自恋的仆人,让其在我们身上恣意横行,践踏我们的生命呢?

11、所以,力比多和攻击性本身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呢?没有起点和终点——因为根本就没有力比多,没有攻击性,没有关系,没有自恋——因为没有一个我。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女人必须自信(女人一定要自信,你若自信11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