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的后一句是什么(春种一粒粟出自哪首诗107句)

2024-01-11 08:03:06

一、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长久身处生活底层,让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正是由于多于他人的感受,才使他有了“悯农诗人”的称号,在别人歌颂大好河山的时候,他的目光正聚焦在农夫身上。

2、我们笃信“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斛粮”的朴素真理,我们固守“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坚定信念,明天属于我们,成功与我们同在!我们是在黑夜里追赶黎明的行路人,用创造的激情和对生命不息的热情,拥抱东方第一缕荣耀的曙光。

3、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4、正是李绅传诵千古的悯农诗篇,带给中华儿女心灵上的震撼,妇孺童叟无一不会吟诵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对普天万民的警示,也是对劳苦大众的尊重。

5、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6、本想请李逢吉斧正,谁料他别有用意。辞别李绅后,他直接进京,为了达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回到朝中,立即将李绅的诗作呈给皇上看,诬陷他写反诗、发私愤。

7、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8、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9、——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

10、“种”的意思是:播种、种下、种植(读音:zhòng)。“收”的意思是:收获、收割(读音:shōu)。“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原诗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2、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3、(作者)李绅(朝代)唐

14、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5、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16、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7、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18、唐宪宗元和元年,寒窗苦读的李绅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初出茅庐的他,从国子助教开始起步,一点一点稳步前进,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都是无可避免的,李绅便是趟过了腥风血雨,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

19、自古以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诗篇比比皆是,可创造粮食的人,却没有机会填饱肚子;养蚕织布的人,却没有机会为自己做身像样的衣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差。他们为国家付出了什么,国家又为他们带来了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值得人们思索。

20、“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的下一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春种一粒粟出自哪首诗

1、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春为何如此美好,在于其没有夏的躁乱,没有秋的衰颓,也不似冬那般沉寂,其一切都是初生的模样,在安宁静谧中藏有茸茸的生机,正如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一般,春雨初霁,明月方升,草泽幽幽,清风拂襟,偶闻人语,正话春耕。一切规划都充满着希冀与期待,与自然节气的变化相映成趣,令人向往。东坡在《新城道中二首》中这样题到:

4、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5、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赏析: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6、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7、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8、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9、没有这个诗句,不过《原》里面有相关诗句:千里鸿雁几时归,俯瞰原野绿思绸白云飘飘野马狂,落日余晖照红楼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意思是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很多,全国上下的土地都开垦了,结果农民却饿死了。这首诗揭露了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11、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nóng fū yóu è sǐ 。

12、物质的充裕改变了李绅的性情,他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只顾一个人花天酒地,逐渐陷入人生的享乐当中,一掷千金更是稀松平常,一顿饭的花销可达几百贯、上千贯。除此之外,他偏爱鸡舌,每餐必有一盘,每盘必耗费活鸡三百多只,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浪费程度可见一斑。

13、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14、《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唐·李绅

15、唐代诗人李绅写过一首《悯农》。其中有一句:“春种一粒粟”。那么它的下一句是什么?

16、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解释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出处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示例~,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兴之时.

17、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18、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19、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三、春种一粒粟的后一句是什么

1、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2、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3、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4、在李绅自己的笔下,有着全然不同的描述。他每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百姓都会对他依依不舍。当他准备离开浙东时,当地“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离开洛阳时,洛阳城的数万人簇拥着他的车马,尾随一路,直至白马寺;当他到浙西任职的时候,当地百姓听闻消息,早早出门迎接,拜倒一片。

5、著名诗人韩愈、贾岛、刘禹锡等人与李绅同处一个时代,无不对他嗤之以鼻,对他的所作所为尤其反感,不屑与之为伍。

6、(今日心语)我们要多设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健康、强壮、富裕和幸福,将那些贫困、疾病、恐惧和焦虑驱赶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把垃圾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一样!

7、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8、谁能想见,曾经口口声声告诫众生要珍惜粮食的人,如今会变成挥霍无度的人,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也许是把他想象得太美好,又或者是现实本就残酷,怎能奢求一个人不忘初心。

9、李逢吉听到李绅作的诗,不由得心生歹意,在一旁怂恿他将刚刚吟过的两首诗抄录下来,以作纪念,也不枉今日一同出游。见友人如此盛情,李绅当即提笔为李逢吉写下另一首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10、这首诗,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11、攸县十大家族之丁氏之高枧丁怀江公祠

12、《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13、唐武宗读罢全诗,为李绅体恤民情的爱民之心感染,特意召见他,“(朕)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14、这是一首替农民呼吁的反抗诗。作者从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摄取典型事件,通过讽喻的形式,加以生动的刻划,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不合理现象。这首诗,一二两句,写出农父勤勤恳恳,早出晚归的辛勤劳动和“垄亩丰盈”给全家带来的欢喜。这是单纯叙事,全由正面写起。三四两句,发出议论,用一“属”字,写出“禾黍”的归属,又用一“抛”字,写出农父一件极为普通的“运锄耕斸”之事,把封建社会官府和庄园盘剥、压迫农民的惨状,作了深刻的揭露。

15、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禾:谷类植物的统称。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16、《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17、对这种不公落笔的人,正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自幼敏而好学,20岁便中了进士,可谓才学出众,皇帝赏识他的渊博学识,特意招他来做翰林学士,可见对他的器重。

18、这几天的冬奥会,许多冬奥健儿是早早播下种子,现在是收获的季节。当然,冬奥会也是在播撒下一个种子,只有“春种一粒粟”,方能“秋收万颗子”。詹冬龙说:“春天,播下一粒善。冬天,收获一条龙。”我走向了后院,多年前种下的苹果树开满了鲜花,是白里透红,是红里带紫,嫩绿的树叶,粉红的花瓣。我慢慢的悟出了耕耘争朝夕的道理。这个春天里,如果多些詹冬龙一样的人,这个世界该多好。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期待生根发芽,未来带给这个世界上苹果花般的芬香和美丽。我有点点惊喜,满树的苹果花开了。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苹果,在秋天的时节里幸福的微笑……

19、正在他大发感慨之际,李绅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感悟。他看到在田野之上,烈日骄阳之下,辛苦锄地的农夫,心潮起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释义:春天中下一粒粟米种子,秋天就有大丰收。

四、春种一粒粟后面是什么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2、四海:指普天之下、全国。

3、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4、起初不明所以的皇上大为恼火,命他拿出证据,李逢吉便将先前李绅写下的诗作呈给皇上看,岂料结果出乎李逢吉的意料。

5、社会不公所带来的空洞,也许是那个时代所盛行的现象,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者自身却没能享受到富足安康,富贵人家看似稀松平常的一日三餐,却是农家人每天奔波操劳的事情,衣食无忧的人怎会了解贫苦人家的无奈和忧愁。

6、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秋收万颗子。全诗: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7、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8、眼之所见,是农夫的忙碌和辛苦,是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皆来得如此艰辛,高官厚禄又能如何,心怀百姓和天下,才是为官之人最应在意的事情。

9、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10、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猛烈的冲击,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到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

11、出自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2、你好楼主,出处是陈晖《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13、《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14、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15、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16、《史记·卷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17、放眼望去,四海之内皆是良田,鲜有荒地的影子。农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成就了满眼的硕果累累,他们用毕生的辛劳,供养着一个国家,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开垦着一片片沃土。

18、富贵的生活蒙蔽了他的眼睛,遮蔽了他的心,他再也看不到百姓的疾苦,听不到百姓的哀叹,曾经立誓要造福百姓的豪言壮语,都消散在风中,百姓都还记得,他自己却早已抛诸脑后。

19、老屋系列人物之五:二皮哥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春种一粒粟什么意思

1、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2、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3、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4、一年接着一年的丰收,创造这一切的人又得到了什么?收获的粮食堆满粮仓,可为何依旧有饿死的农家人?他们用双手耕耘,用汗水浇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忙忙碌碌,却连一顿饱饭都无从保证。

5、也许因为他的悯农诗,有人会将他与生活简朴等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甚至揣测他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诗人和官员,岂不知“人如其文”对他而言并不适合。

6、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italica),中国古称“稷”。悯农(作者)李绅(朝代)唐译文对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7、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9、粟:(sù):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10、曾经的简朴荡然无存,更何况是对粮食的珍惜,对劳动人民的怜悯,都在斗转星移间悄悄发生了改变。流水的光阴带走了他的初心,只留下叫人唏嘘感叹的劣迹。

11、作者:李绅 年代:唐

12、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13、李绅的官职不降反升,这让处心积虑的李逢吉又惊又怕,担心李绅得知内情,暗中打击报复。正在他心惊胆战,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李绅却亲自登门拜访,表示万分的谢意。

14、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15、将进酒·君不见全文作者:李白(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6、李绅之所以拥有浓厚的悯农情怀,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原本出身官宦之家,却在6岁时痛失父亲,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对他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17、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8、《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19、完成《浪淘沙》背诵的同学有:涵、可、志、航、昤、欣、朔、辰、菲、琪、逸。望再接再厉!

20、如若他能保持那一颗悲悯苍生的心,断然是个好官,定能造福一方百姓,可惜世事难料,人心总是善变。

六、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哪个版本才是事情的真相,不偏不倚的历史,会告诉后人答案。对于李绅本人的好坏,留给后人去评说,是骂名还是威名,历史自会给他一个公断。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3、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4、出自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原文为:

5、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6、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7、作者简介: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思念故乡的诗(乐器思乡思念故乡的诗9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