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豹》最早的翻译者是(里尔克《给一个青年的十封信》中写道119句)
一、里尔克
1、时常我在畏怯的观看者中感觉到
2、德语文学史上唯一堪与荷尔德林比肩的诗哲
3、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4、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6、此时,茨维塔耶娃为了寻找多年失散的丈夫,带着孩子流亡到巴黎。但这段书信之恋还是难逃惯常的模式,开始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后,剩下的只有沉甸甸的负担。1926年7月底的信中,茨维塔耶娃对里尔克的感情越发炽热,写了一封赤裸裸的求欢信,要里尔克和她一起上床。随后的信中,她更是要求见面,甚至定好了幽会地点和时间。她已经不满足于书信的幻想,想踏入现实之中了。里尔克保持了沉默,这段始于幻想的爱情慢慢沉寂了。
7、这首诗在国内译本至少有十余种,堪称最为译者重视的一首诗作,北岛直言: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北岛看来,这是一首完美到近乎无懈可击的诗,全诗由三段阶梯式的叙述逐步展开主题:“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
8、无法言喻的城,在一片旌旗的天空下。
9、更轻悄地阅读它的第二页,
10、还是因血红的树叶?大概不是。
11、那些苍老的石碑又是谁平淡或者不平淡的一生那些曾经的往事又在谁的身上噩梦般再次降临这长街上的落日照着穷人照着富人也照着死人这落日下的山河埋着他们埋着她们也将埋下我们
12、他的一生抛弃了所有爱过的女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女儿。这是个一生都渴望孤独,但没有办法忍受长久孤独的诗人。没有人可以模仿里尔克的人生,但很多诗人依然都在践行着他唐璜式的爱情。
13、如果说在里尔克那里,诗人如同一面敏感的旗帜,在空旷、风、门、烟囱、窗、尘土及风暴等周边环境的反衬下,展示出一种穿行孤独的诗学抱负,在冯至那首颇具元诗意味的诗歌中,风旗则成为诗歌本体,成为希望把握住事体的“客观对应物”。
14、对于一个自幼男扮女装、有个女性化的或者说中性的名字(“马利亚”)、惯于依附有势力的成熟女人、一战时走高层路线(也是通过女性)免于上前线、善于在给女贵族们的书信中自伤自怜以求怜爱和资助的诗人,弗里德里希的挖苦真是不能更准更狠了。但是这么严厉的批评是否过分了?
15、推倒被围困小城的炮塔和城墙,
16、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17、她就是完美,是柔软的词汇
18、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19、「主题」B01|里尔克:一部现代诗歌启示录
20、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作者:里尔克命运是怎样地,在诗中一去永不复返,它是怎样地,在诗中成为模糊的影象?所有发生过的事物,总是先于我们的判断,我们无从追赶,难以辨认.不要胆怯,如果有死者与你擦肩而过,同他们,平静地对视吧.无数人的忧伤,使你与众不同.我们目睹了,发生过的事物,那些时代的豪言壮语,并非为我们所说出.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二、里尔克《给一个青年的十封信》中写道
1、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
2、与诗人的亲近,好处是可以更为整体地评价他的存在和成就;坏处是容易被这种莫名的崇拜蒙蔽双眼,无法更为清晰地观察他的生活。茨威格无疑看到了里尔克作为诗人的一生,但是对生活中的诗人缺乏认知。也难怪,茨威格出生于百万富翁的家庭,又是名门望族,条件优越,190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巴黎游历时,他根本没注意到生活在巴黎的里尔克陷入的多重困境。
3、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
4、在里尔克接触的大多数女性中,除了莎乐美之外,都遵循了一种模式,那就是先一见倾心,里尔克会写大量的信件和情诗表达出自己炽热的情感,一旦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他又担心这种亲密会影响他的孤独感,影响他的艺术和诗歌写作。这种炽热的感情往往维持几周和几个月之间,最后总会以一种惨淡的方式收场:里尔克收拾行囊,以创作为由,开始踏上新的旅程,逐渐在沉默中疏远。
5、里尔克其实一生都很窘迫,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故乡之外寻找艺术的给予,沉淀于他体内更多的是对漂泊生活的忠诚和完全内心孤独的自我对话。里尔克在外行走的岁月里,他既渴望交流又喜欢保持自身的孤独状态,既由于经济原因只能辗转于廉价的小客栈,又极其渴望乡村别墅、贵妇人和大自然的风情。事实上,里尔克的世界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当他写下《秋日》的时候他自己想到的只是记录他的心情,却根本没有想到会像是天赐一般给予了他诗人的精灵。也许有些诗人一生写了上万首诗歌都是平庸之做,只要有一二首精灵般的闪光,那么就能真正进入到高境界诗人之列。里尔克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诗人,当然他一生没有写出上万首诗歌。
6、北岛说: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然而我们应该怎样来领略这样的完美呢?
7、玫瑰是一个致命的隐喻,里尔克正是在采摘玫瑰的时候刺破手指,得了败血症后不治身亡。在最后的弥留之际,护士为里尔克朗读的是普鲁斯特——另一个外表看似同样柔弱的男子——的文字。在拉龙教堂墓园的里尔克墓上摇曳着一大片红色的玫瑰,墓地面对河谷,远眺雪山,宁静旷远。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是墓园里仅有的访问者。里尔克在给友人的书信里写道:“我的一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康复……”无人知晓的是,死亡才是康复的终点。
8、同样,他那首一度洛阳纸贵的《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爱与死的歌》(DieWeisevonLiebeundToddesCornetsChristophRilke)对中世纪骑士尚武精神的歌颂,也没有坚实的个人信念、历史、艺术主张等观念的支撑,故而这首作于十九世纪末的诗虽一战时风行一时,其作者却在其所歌颂的战争到来时托关系走后门避免去像他笔下的同名英雄那样战死沙场。
9、1906年,褒拉·莫德松-贝克尔为里尔克画的画像
10、他们相遇时,里尔克21岁,莎乐美36岁。他还是籍籍无名的小诗人,她已经结婚十年,与尼采等众多名人陷入过感情纠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权主义者。这是一位对里尔克终生都产生重大影响的女性,与当时大多数传统守旧的女性不同,莎乐美有着自己的生活和践行方式,她嫁给了一名文献学者弗莱德里希·卡尔·安德烈亚斯,但她表示婚姻中的肉体关系会损害她的自主性,但婚外恋不用遵守类似的契约。她把与其他名人的性爱变成了一种精神图腾,一生都频频旅行、写作和研究各种感兴趣的话题。里尔克对这样的女人没有任何自持力,她既是他的情人,也是他心目中完美的母亲。里尔克的一生不断逃避与其他女人的关系,但惟独对莎乐美形成一种情感依赖,这种依赖关系有时又让莎乐美成为那个逃避者。
11、远方,有一朵离别之花不断飘散着花粉飘送过来,而我们呼吸着在每一阵迎面而来的风里,我们呼吸着离别
12、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13、如果人们拿同时代的德国诗人与他相比较,比如一战期间嗑药致死的特拉克尔(GeorgTrakl),比如阴郁的早期贝恩(GottfriedBenn),比如以讽刺和亵渎为己任的布莱希特,那么以风花雪月的情怀走红的(虽然这并非他诗歌的全部)里尔克的时代错位就十分明显了。
14、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15、因谙熟的声音而欣悦,——
16、有有有,之所以火当然是因为效果好啦,可以有效地摧毁目标脂肪,达到深体层面上的减脂,对于减脂的人来说值得尝试。
17、灵魂的有无,虽是不确定的未知,我是宁愿信其有的。
18、「主题」B05|一个悄然无声的人
19、第一卷《生前正式出版诗集》收录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包括里尔克早年自费出版的三部诗集《宅神祭品》、《梦中加冕》和《降临节》,以及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巅峰诗人地位的《杜伊诺哀歌》与《商籁致俄耳甫斯》。
20、而我生长在黄昏的沉默里,
三、里尔克《豹》最早的翻译者是
1、尽管里尔克的邀请从来是含蓄的,但他是那种令人一见倾心,引为导师的诗人,他的诗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过了几十年还会让人一读再读,而且每一次读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他教会我辨认子夜的黑暗和午后变幻不定的光线,也教会我驾驭狂奔不已的词语,学会倾听自己隐秘的心跳。
2、作者:(美)拉尔夫·弗里德曼
3、里尔克是奥地利诗人,是二十世纪德语诗坛的主将,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里尔克应该是1875年到1926年过,反正在一战后几年去世的他的《严重的时刻》应该是写人的孤独
4、唱片公司:Delphine
5、微笑着,别样于别的姊妹,
6、曾钟情摇滚,尤喜HeavyMetal,披发行歌八年,乐队无果而终,于是沉湎诗书,心向老庄。此后学德语译德语诗,纯出于误会,因为Dasha自己的汉语还有待提高。学德语本为看看荷尔德林、里尔克的原始文本,而演化到如今大规模转移文字,想来是少年时对语言偏执的结果。
7、可以说,里尔克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通过把自己的存在附丽于某个母体之上,而给自己提供能够发散其感觉并进行相应写作的条件。这就使得阅读里尔克的作品同了解他的生平互为前提。而要具体地展示诗人的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这种奇特的关系,详细叙述他是如何过上一种他认为只有对于神来说是件轻松的事的艺术人生的,那就只有一部详实公正的传记才能做到,拉尔夫·弗里德曼(RalphFreedman)的里尔克传(LifeofaPoet:RainerMariaRilke)就是这样一部著作。
8、有了这个线索,我们看里尔克从崇拜三四流的当代德语诗人、崇拜二三流的过去德语诗人,到探索俄罗斯文学,从跟随时尚读李白到读心理分析和基尔克果(Kierkegaard),从力追后印象派和罗丹的《新诗集》和《新诗别集》到汇集了灵异迷信、中世纪晚期几个不知名的女诗人、量子力学的科普著作的《杜伊诺哀歌》,从写诗到写短篇小说,从写短篇小说又到写剧本,甚至从写德语诗到法语诗,从写意大利语诗到俄语诗,就能明白何以诗人没有任何预设的哲学、美学和诗学的立场,诗人的取舍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只要拿过来能成就自己的写作就行:“咏歌就是存在”(GesangistDasein),他在一首商籁体诗中说。
9、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10、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11、林克的译本《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三联书店1997年版,后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重印本名为《哀歌中的天使》)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哀歌》和《献给俄尔甫斯的十四行》版本。译本从德文原文译出,语言精纯有力,也比较准确,遗憾是没有行间注释。后面附的两篇文章确是里尔克研究的经典文献,极具参考价值。
12、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13、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14、里尔克用这些词就仿佛爱丽丝在掉下兔子洞时大声说“经度”和“纬度”这两个她并不懂的词儿,只是觉得说出来很气派一样。
15、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开始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16、「社科」B11|似是而非的“湖南”
17、与之相似的生活态度,是诗人柏桦在《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中的一段叙述:“疼痛在逼迫我歌唱、逼迫我渴望成功、甚至幻想以诗歌成功来冲破我苦闷、单调的家庭生活、他(张枣)不止一次告诉我中国文人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把写作与个人幸福连在一起,因此要么就去投机取巧,要么就碰得头破血流,这是十分原始的心理,谁相信人间有什么幸福可言,谁就是原始人。痛苦和不幸是我们的常调,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情,什么时候把痛苦变成家常便饭,当成睡眠、起居一类东西,那么一个人就算有福了。”
18、在其中我的感官渐渐深沉。
19、你如果缓缓把手举起来,举到顶,再突然张开五指,那恭喜你,你刚刚给自己放了一个烟花。一次最多放两个。可你知道吗?如果你缓缓把手伸过来,牵住我,那么我心里,是烟花千千万万朵。——里尔克《为我庆祝》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20、有时我琢磨,一首好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北岛
四、里尔克
1、今天,书评君从一叠厚重的里尔克主题新刊中选取了诗人王寅的文章,我们且随他一起来认识这位早熟麦子般柔弱、雌雄同体的、令人一见倾心的伟大诗人里尔克。
2、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3、(文中诗歌引文均出自《里尔克诗全集》)
4、诗歌所能带来的情趣就是从一颗心走进另一颗心,并且随之跳跃与感动。显然,里尔克的这首《秋日》做到了,并在百年的岁月里越发显得隽秀而光辉四溅。(文/笑看风云淡)
5、在陈宁辞世一周年时,何家炜终于译完了里尔克全部402首法文诗。在《里尔克诗全集》新书发布会上,当何家炜面对着幻灯片里微笑的陈宁,讲起这一迟了三年方才完成的约定,讲起在豆瓣上“告诉”他全部书稿终于付梓,言声低沉,似有哽咽。幻灯片中的陈宁看上去像个摇滚青年,长头发,玩乐器。
6、RenéMagritte《得到补偿的诗人》
7、在其中仿佛在旧日的信笺,我发现
8、如果幸福是偶然的,诗歌便是那偶然击中我们的幸福,作为一种擦拭和清洗,它让我们回归自然与内心,回到事物的本来与初心。
9、你一直在做最难的事,就如同践行着里尔克那句话:惟有难事才值得做。
10、也照着人群后的古代宫墙我们借着落日喝着啤酒想着心事也看着姑娘们饱满的乳房风吹我裳风吹我裳
11、波德莱尔:想象,以戏剧化的名义展开
12、可能写于1904年秋天的《预感》,诗中的风旗意象,连同那句“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几乎成为里尔克身上的又一个标签。
13、2月20日《新京报》B01版~B16版————————
14、在1902年到1907年,创作于最美好的巴黎时期的《新诗集》里,里尔克更自觉地转向现实、绝对客观、视创作为“劳作”的表现风格,创作了一系列“咏物诗”,其中不乏《豹》《瞪羚》等名篇。
15、与里尔克对世界的敏感相辅相成的,是他对语言的敏感。这种语言的敏感虽然有先天的成分,但是对于他这个自幼失学、少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他青年时代以后在全欧洲的广泛游历对于他的艺术家学徒过程有着决定性的的作用。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成就了这位诗人,作为艺术品的全欧洲是他学艺的师傅:从德意志语言的飞地波希米亚首府出发,里尔克来到德意志文化的内地,从俄罗斯到斯堪的纳维亚,从西班牙到意大利,当然,还有法兰西。对于这位自幼崇拜法国文化、娴于法语的诗人,法兰西始终是其宇宙的中心或者说中心之中期的里尔克就是在巴黎的里尔克。就是在一战爆发后他无法返回法国、最后决定定居瑞士时,法语和法兰西文化仍然是其中一个核心内容。
16、“一开始,Dasha不太想出版,他只是作为一个爱好,不停地翻译和研究。我不知道他到底翻译了多少,我只知道肯定很多。”在何家炜看来,陈宁仿佛有着一身魏晋风骨。何家炜回忆,陈宁努力统一里尔克2000多首德文诗歌中的高频词译法,并邀请他共读《圣经》,只为将诗中的各种典故尽量翻译准确。
17、你哭泣,是因飞渡的乱云?
1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里尔克诗全集》是首次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除第一卷的翻译均据目前通行的底本外,第二卷、第三卷,主要依据岛屿出版七卷本《里尔克全集》(InselVerlag,1997)。
19、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20、里尔克去世十周年,斯蒂芬·茨威格在伦敦发表演讲纪念这位纯粹的诗人,称赞其一生自感落寞,不求闻达,称赞他的克制与温和。还说把他想象成一个神经质的、性格扭曲的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了——他只是无法忍受喧闹和粗俗:“一个吵吵嚷嚷的人对他是一种人身的折磨,崇拜者的每一种纠缠或逢迎使他明快的面庞露出一种畏惧的、一种惊恐的表情;看到他的安详有一种什么样力量,使纠缠者变得克制,使喧闹者变得安静,使张扬自我者变得谦逊,这真是奇妙极了。”
五、里尔克豹
1、那些苍老的石碑又是谁平淡或者不平淡的一生那些曾经的往事又在谁的身上噩梦般再次降临
2、已然被生活过的我的日常生活,
3、所以,从现在开始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无论准备在哪个领域发展,一定要学习那个领域里最好的老师。
4、《里尔克:一个诗人》,(美)拉尔夫·弗里德曼著,周晓阳杨建国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
5、这就是渴望:在波涛中安居,
6、我是一个被文字欺骗了的人,在虚构的世界里过着一种期待的生活。
7、有谁在阴影内也曾奏起琴声,他才能以感应传送无穷的赞美。
8、里尔克——《沉重的时刻》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9、1902年8月28日,里尔克首次来到巴黎。几天后,他在新婚妻子克拉拉(ClaraRilke)的介绍下,认识了罗丹,前者曾是罗丹的学生。在此后五年时间里,罗丹成为他在艺术上的榜样,诗人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一书中,将这种影响集中概括为“工作”一词所蕴含的意义——放弃无节制的感情陶醉,最大限度地浓缩题材,使其固定化精确化。
10、旅行、爱情、冥想、死亡是里尔克的关键词。诗人不断地旅行,不断地道别,漂泊成为他的宿命。我曾在布拉格老城偏静的小街上,看见一家里尔克餐厅,墙上有里尔克的照片,门口有里尔克的头像,但事实上和里尔克并无太大的关系,里尔克与故乡的联系远不如同样出生在布拉格的卡夫卡来得密切,当卡夫卡的头像在布拉格随处可见时,里尔克却几乎在布拉格遁于无形。
11、“里尔克对表述和坦露感情有着巨大的羞怯感。他喜欢把他本人和他的为人尽可能隐藏起来。他的保护方法就是他的完全自甘落寞,不惹人注意,是那类无法描述的默默不语和轻手轻脚,这为他制造了一种令人无法与之接触的氛围。”小说家茨威格曾经这样描写自己的这位诗人朋友。“曾经我柔弱得像早熟的麦子”(《耶利米》)里尔克也曾在诗中这样自况,柔弱的气质伴随了里尔克一生,他的同时代人不止一次写到他的安静、敏感、谦逊的行为举止。
12、早在1897年,里尔克还没有碰到对他后来诗歌观念影响至深的伟大雕塑家罗丹时,便在《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一诗中流露出“物诗”的理念:倾听,理解,而非谋杀——
13、说到这里,如果我已经给人一个印象,即我似乎全然认同弗里德里希对里尔克的评价,显得对他的批评远重于赞赏,贬过于褒,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这位奥地利诗人的诗歌中究竟还有没有真的(他自己的)东西?里尔克的诗艺究竟有没有值得荐举的地方?
14、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
15、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16、你好!如果是处在健身初期,可以尝试美国的欧普特蒙品牌的乳清蛋白,这款蛋白也是在美国销量最高的蛋白粉之一。一般5磅性价比很高,适合训练后对蛋白的迅速补充!也可以搭配欧普特蒙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这样快速吸收和缓释相结合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有更高的追求,在结合两种蛋白的同时适当补充肌酸,修复肌肉。爱健祝你健康!相关的蛋白产品,欢迎浏览中国爱健!http://www。cnifit。com/。收起
17、如果你真得理解不了,还热爱诗的话。那么就多读熟读他的诗,慢慢的培养自己的诗感和诗心,潜移默化能够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就象我们从小读唐诗宋词一样,也是不求甚解,但是几十年下来,现在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都是华夏文化的血液。
18、这首诗在《里尔克诗全集》中至少出现了两次,分别收录在《修士生活之书》和《祈祷》中,行文略有不同。这首诗很能说明里尔克的生活和创作情景,在深入内心的过程中,完成对未知自我的探寻和发掘,在冥想中,穿越自己的灵魂,与神相遇,并完成与神的对话:“在众神的生活中,我所能理解的莫过于神们隐退不见的那一时刻。”“主啊,赐给每人他自己的死吧。/这个死亡,来自他的生,/内含他的爱、意义和苦难”(《贫穷与死亡之书》)。
19、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万物静默,但即使在蓄意的沉默之中也出现过新的开端,征兆和转折。有谁在阴影内也曾奏起琴声,他才能以感应传送无穷的赞美。
20、(http://www.rilkecn.com/),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12年7月31日,但是所有热爱里尔克的人都可以从他的业余劳作的辛苦中,读到里尔克的德语诗歌甜美的芬芳。
六、里尔克
1、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越,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他对歌德的研究成果《论歌德》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冯至将他与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足以证明歌德对冯至在诗歌创作上有重要的影响。冯至受到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30年代冯至曾经留学德国,他不仅研读过克尔凯戈尔、听过雅斯贝斯的课程,而且还对歌德、里尔克的著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的《十四行集》就是他自觉学习里尔克诗歌的结晶。1926年冯至就翻译过里尔克的作品,后来又介绍、翻译过里尔克的小说和诗歌,而且不止一次地表白里尔克对他的影响。
2、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3、我从不怕死,但我和你一样害怕虚无。
4、将会是什么,曾经是什么,他们什么都知道;
5、他们的花园和田庄紧挨着上帝。
6、那种“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自己心里”的满足与兴奋,深深打动了26岁的青年诗人冯至,促使他一口气翻译了这十封谈及诗和艺术、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等青年人最为关注话题的书简。
7、有形的管风琴,你就这样在我心里筑起
8、他将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9、「失望之书」B10|乡愁与理性的尴尬纠缠
10、「主题」B02|一个伟大的引导者
11、首次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
12、与我的城一样高,与它瞬间的存在一样强大。
13、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14、第三卷《逸诗与遗稿》收录里尔克散逸在留言簿、信件中的诗和作为献词而写的诗,包括里尔克早年写给父母的诗、写给瓦勒丽的诗和里尔克晚年写给埃丽卡的诗,较为清晰地展现了里尔克诗才的萌发及其曲折的情感历程。
15、此刻我们相伴着走过秋日,
16、如同从前的小号,像响亮的风暴,
17、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18、Dasha,男,1970年生。
19、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来自里尔克自己。里尔克写过一篇重要的散文《玩偶》(译文见拙译《杜伊诺哀歌》附录),自幼像女孩子那样怀抱玩偶成长的诗人在文中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