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书法作品楷书(书愤朗读141句)

2024-02-04 14:05:10

一、书愤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唐婉《钗头凤》——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5、点击上方绿标聆听诗词朗读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8、印次:2015年7月第1次印刷

9、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0、填写下面的表格,分析两首诗在题目、意象、意境、手法情感方面的不同。

11、书愤二首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陆游的“书愤”诗有多首,这两首是他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

12、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13、shūfèn(lùyóu)

14、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5、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16、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

17、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18、《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19、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20、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二、书愤朗读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2、①楼船: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邗江瓜洲镇,位于长江北岸,与镇江隔江相对。

3、本节课设计的初衷是将《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阅读。从情感、手法的的角度进行学习。

4、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充分地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每饭不忘、终生难释的深厚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5、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6、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

7、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8、“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

9、《书愤》中的诗人陆游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庄严、凝重的爱国者形象.借诸葛亮的事迹推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他是个爱国诗人。请给我好评吧谢谢

1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1、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12、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3、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4、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15、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16、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扩展资料: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17、◆编著者◆:陆游著高利华编著

18、临死前的严监生·吴敬梓

19、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辛弃疾

20、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书愤书法作品楷书

1、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4、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5、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8、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自己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配合度不高,也许是自己设计的问题过于死板,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9、《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10、五六两句一转,既以塞上长城自许,而加一个空字,因为镜子里已是头发斑白。“塞上长城”典故出于《南史·檀道济传》,道济为南朝刘宋名将,遭谗被杀,遂绝收复中原之望。用这个典故,也隐含了对朝廷的批评。

11、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2、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13、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14、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15、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6、第七句赞扬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因为《出师表》里有“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并以此自许,末句设问“千载谁堪伯仲间”,答案不言而喻。

17、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18、此外,根据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两类,只有塞音和塞擦音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分别;送气音是ptkcchq,不送气音是bdgzzhj。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可把声母分为浊音和清音两类,普通话只有mnlr四个浊音声母,其余都是清音。

19、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20、衰迟:衰老。戎衣:军衣。

四、书愤 陆游

1、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书愤五首的正确顺序如下:

3、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4、老天爷终是后悔了,不想要这些奸臣获得江山,没有说清楚事实,怎么会解散呢?自己此时已是白头,知道想要报效国家,自己虽然身体已老,但是自己那颗报国心依旧不老。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6、的确,这首《书愤》作为陆游的传世名作,为后人津津乐道,在诗词大会中出现的频率自然会高。它不仅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句,而且还将陆游一生的抱负和晚年的惆怅融入其中。

7、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词有绮丽的梦幻,与慷慨悲壮,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诗词既有充满抗金报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雄奇奔放之作,也有满怀柔肠、哀婉含蓄的充满浪漫主义色调的诗篇。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8、诗的最后一句,诗人话锋一转,讲到了自己的偶像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一首《出师表》奠定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陆游最敬仰的是诸葛亮坚忍不拔、忠君爱国的精神。诸葛亮所处的蜀国,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致力于恢复汉室北定中原,率领三军六出祁山,为蜀国尽忠到最后一刻。可以说千百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9、我感觉共同点都是“悲”,只是“悲”的原因(程度)不同。《拟行路难》是个人迷途,;《蜀相》对历史迷途,当然也有对自己、对国家的“悲”。《书愤》感情更明显。

10、理解本诗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11、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12、“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13、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14、在现代汉语中,声母一共有21个,按发音位置分为

15、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16、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17、颓垣(yuán):断墙残壁。

18、书愤①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其三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编辑本段注释

19、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2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五、书愤原文及翻译

1、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2、“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3、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4、《书愤》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原文:作者:陆游朝代: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6、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愤

8、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9、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10、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

11、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12、●李清照《永遇乐》——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4、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15、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16、这首七言律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是陆游所有以《书愤》为题的七律中最富有个性的一首。诗作的认识价值已不须赘言,诗的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观其整体,固然高妙,即使于一联一句求之,也不乏惊人之处。如“中原北望气如山”写生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的用典对仗,意象镕铸以及这联景语在整首抒情诗中精心构筑,都是令人拍案称绝的。故清人纪昀(晓岚)指出:“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瀛奎律髓刊误》)(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

17、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18、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古往今来征战的是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19、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20、(首联重点分析:“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豪情壮志。)“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六、书愤

1、(颔联重点分析: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当年抗金的壮盛豪情。)“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2、书愤翻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4、●陆游《时雨》——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5、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6、《书愤》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陆游时年六十岁,解职归里之时。

7、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8、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④。

10、这首被清人推为陆游七律压卷之作的名篇,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诗人在野时。陆游自江西抚州任上被黜落免官后,一直在故乡山阴闲居,至此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由于长期的投闲置散,致使诗人内心非常压抑苦闷。北伐夙愿未了,志士收身农桑,忧愤郁积心头,日深难平。许多感触都猬集交织在一起,融成一股蓄势欲喷的地火,在诗人心头激荡。这股潜流蓄势既久感慨又深,终于在一个料峭的早春,不失时机地从诗人笔底喷薄而出。短短五十六个字,道尽陆游一生之忧愤感慨。

11、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

12、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这样评价陆游:“读陆游,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活得非常较真的人……当然不是去一味计较个人私利。”回顾所读的有关陆游的文字,谈谈你对刘小川这段话的理解。

13、《书愤》一诗流露的正是陆游一生的抱负和追求,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开篇他便感叹:“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的毕生理想,就是立志收复中原河山,洗刷靖康之耻。年轻的时候,他满以为凭借江南的富硕,军民同仇敌忾,击败金国并不在话下,但哪里知道敌人虽强大,最艰难的却是内部的掣肘。宋高宗贪念富贵,耽于享乐,害怕徽钦二宗迎回后会影响他的地位,他不仅不打算收复旧河山,反而打击主战派。岳飞因此而冤死,陆游也备受打击。所以,他北望中原,热血沸腾却怨气如山,他不是为个人的前途而怨,而是对国家不幸感到满心愤懑。这种怨愤伴随了陆游的一生。

14、《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为:

15、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

16、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17、课外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18、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9、“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20、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1、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2、《书愤》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4、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经常在《中国诗词大会》亮相的名句。这里的“铁马”自然是指战马。在乾道八年,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帐下效力,并成为一位真正的从军战士,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光,却在陆游心中留下了难忘的时光。这句诗就是陆游回忆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驾驶楼船战舰的场景。陆游曾和王炎策划恢复中原的计策,带领军队渡过渭水,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打仗。那时候,铁马在夜风中任意驰骋,天空还飘着雪花,将士们在高大的战船上痛击敌人,大散关被收复的捷报发来,何等壮哉。这是陆游一生为数不多的畅快时刻,而这顺心如意的片段,也成为了陆游家国情怀的甜蜜回忆。

6、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7、塞擦音:zczhchjq

8、作者采用列景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9、书愤是陆游写的一首诗: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

11、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在种植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12、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3、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14、《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15、②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宋金西北以此为界,是边防重地。

16、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17、(颈联重点分析: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心痛和忧国忧民之情。)“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18、《出师表》这篇代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19、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20、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霜降的诗句有哪些(描写霜降的诗句大全5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