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翻译(春望的思想感情71句)

2024-02-04 14:09:14

一、春望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4、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5、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6、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8、acute;ng·dù fǔ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10、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1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12、春望写作手法:在写作上采用了多种感官并用的手法,将自己对国家社稷的担忧寄托在其中,杜甫本人是一个写实派的人物,在诗的最后并没有婉转的去表达情感,而是采用了直接抒发的方式来表达对江山社稷之忧,情感的迸发比起婉转述来更加有力,更刺痛人心!

13、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4、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5、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16、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17、唐玄宗天宝年间,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了朝廷,发动了长达八年的战争,一时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令许多诗人的命运饱受波折。

18、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19、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0、guó pò shān hé zài,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二、春望的思想感情

1、杜甫忧国忧民的大作国家灭亡了,可是山河还是原来的样子存在着。只是由于没人居住了,长满了很深的青草树木。看到这个实事我伤心的难过落泪,听到鸟的叫声也很哀怨惊心。烽火连续稍了三个多月,望着家的方向,我怅然若失,一封能报家人平安的书信抵的上万两黄金啊。想到这里,我不禁摸着自己的白发,越来越少了。现在连簪子都插不上去了

2、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

5、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6、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7、“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8、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9、杜甫《春望》中恨别一词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10、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11、(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12、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13、疫情当下,对于所有一线工作者们,赞美的话语千万句也说不完,只能凝聚成真挚的一句“你们辛苦了!”在这个特殊时期你们勇敢,抗危机、攻难关、势如破竹;你们忠诚,遵医德、守宗旨、不辱使命;你们善良、人美丽、心纯洁;你们敬业、爱岗位,能吃苦;你们奉献、用青春,写赞歌。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17、出自唐代杜甫《春望》,全诗为:

18、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深:茂盛;茂密。

1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20、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春望翻译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不是李白的。

3、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4、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5、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jiā shū dǐ wàn jīn。

6、春望所见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国破家离,都城残败、遍地乱草、树木空自凄青。首联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诗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联进一步把感时恨别而堕泪惊心的感情寄托于本来是赏心悦目的花鸟身上,更显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强烈。

7、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8、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9、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10、《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1、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2、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13、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14、一望无际,意思是指一眼过去,看不到发际线。出自宋·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16、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

17、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8、众志终驱毒疠散,别样春光信马行。

19、杜甫春望古诗的意思和翻译

20、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四、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为:

2、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5、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7、 春望

8、一袭素裳杏林色,万抹丹衿舞东风。

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重阳诗词有哪些(重阳诗词名篇12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