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纪事文言文翻译怀素(书林纪事翻译原文101句)

2024-02-29 11:46:09

一、书林纪事

1、孝宗赵昚,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独子赵旉夭亡,大臣们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改名为昚,同年登基。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2、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3、“纪事”和“记事”是比较容易被人混淆的一对近义词,应当引起注意。看例句:这不是书,只是一些零碎的纪事罢了,或是诗词、或是散文,内容大抵如此。纪事:一般做名词,记载事实或记载某些事迹、史实的文字,一般用在书名或报纸、杂志专栏中,比较正式,如“白洋淀纪事”、“唐诗纪事”。记事:一般做动词,指把事情记录下来或记录历史经过,还可以表示小孩子对事物有了记忆的能力,如“那时尚年幼,还不记事儿”。可见“纪事”与“记事”的用法存在一定的差别。根据例句的句义,应该改成“这不是书,只是一些零碎的记事罢了”。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词是“纪实”。“纪实”是名词,指的是对事件所做的现场报道、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与虚构相反),如“表彰大会纪实”、“纪实文学”。

4、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号东洲居士)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晚辈曾国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评:“见子贞作字,真学养兼到,天下事皆须沉潜为己,乃有所成,道艺一也。”“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精,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5、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14岁的福临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6、此幅墨迹是宋高宗以楷书书写杜甫的七言律诗(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诗帖」。此一诗帖以中锋书写,通幅看来章法疏朗,字体匀称、圆润,墨色统令人看来赏心悦目。杜甫这首七律的意境如画,高宗笔墨洗链,二者可说是相得益彰。诗后原来还有元代赵孟頫为此诗作的图,可惜已被人裁去。

7、清何绍基兰花横披121cm×32cm湖南省博物馆藏

8、清何绍祺行书七言联湖南省博物馆藏

9、梁元帝还是东湘王时,热爱学习,撰写书籍。常记录忠臣义士以及擅长写文章的人。笔分为三等,有的以金银雕饰,有的用斑竹为笔管。忠孝两全的人,用金管笔书写。德行清高纯正的人,用银管笔书写。文章高雅华丽的人,用斑竹管笔书写。又曾经自己画孔子画像,为了赞美他而书写,当时的人称之为三绝。临川王宏之子王正信常手执白团扇,元帝取题八字铭文以示宠爱。

10、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

11、(3)答陶隐居论书:答陶弘景书,谈论书法。

12、何绍基与各位文人、藏家之间的交往使得他有机会过目许多书画精品,如应好友张祥和所请题跋家传《吕焕成西溪别业卷》《王铎草书杜甫诗》,而收藏的书画则有《石涛山水图》册页、《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

13、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14、往期经典(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15、(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石开先生访谈(下)

16、(5)简文帝:萧纲(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一说世缵),小字六通,生于建康宫显阳殿(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

17、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赵佶书法专辑

18、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19、赵构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特别对岳飞,他又爱又敬,不要说下的诏书,仅亲笔写给岳飞先生的信,就够印一本厚厚的书。不但如此,赵构还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送给他。以上《赐岳飞批札》是赵构给岳飞亲笔信一部分,后署“付岳飞”3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气韵清和,显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20、王羲之先后师从两位伟大的书法大师学艺因素

二、书林纪事翻译原文

1、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期刊

2、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3、行书五言诗轴纸本,纵200厘米、横59厘米

4、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应运而生,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星空之中,其中一颗最为明亮、耀眼,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郑阶平)

5、艺术推介:13396406612

6、(7)元帝: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籍贯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母为阮令嬴。天监十三年(514年)封湘东王。

7、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最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及作者。投稿信箱:331738515@qq.com

8、胡小石评何绍基篆书取法周金为篆书史上的第三大变革:“篆书,汉以前其变汉后其变三。殷人尚质,其书直,变一矣。周人尚文,其书曲,变二矣。秦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其书反曲之为直,所谓小篆者也,变三矣。汉魏继嗣,无所能发明。李阳冰出,化方以为圆,齐散以为整,而小篆之敝极焉。邓石如攻八分,由汉碑额以操秦篆,其书深刻,往往得李斯遗意,变二矣。何绍基晚而好篆,取笔于周金,因势于汉石,势则小篆,笔则大篆,遂易沈滞之习,变三矣。”此评价可谓非常高,不仅指出何绍基的取法比前辈邓石如更古,由汉上溯至周,且风格活泼,一改之前的沉滞。

9、帝王重视,帝王推崇的因素书法的繁荣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帝王喜欢书法。从东汉到宋、齐、梁、陈,共有48位帝王,就有28位帝王是书法家。帝王喜欢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10、行书论桐文设色画笺立轴226×65cm

11、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的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还亲自书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唐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时,极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称赞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法家之上。帝王为书法家传论,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了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2、(8)宣尼:一般指孔子。

13、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完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4、宋光宗(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15、傅申曾评价理宗书法:“理宗之书,在南宋诸帝中已逸出高宗书体范围,其楷书略受张即之影响,行草自成一家面貌,用笔尖利,气格不甚高迈,弄姿自喜,其书体颇易辨认。

16、书。上文有两个“书”字,解释不同。“书遂大进”中的“书”。指“书法”;“平生于书”中的“书”指“写字”。

17、何绍基的隶书,有人认为离其临汉碑与与原作相去甚远,故评价较低。称赞者则认为是何绍基将自我审美和性情注入其中。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书林纪事》中认为何绍基之所以在隶书上能够成功是因为临书时采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每临一次所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临到最后则将所学之处合在一起。沙孟海认为:“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真书还在其次。真书病在写得太熟了……他的隶书,还不至于熟……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18、(本文作者供职于湖南省博物馆)

19、"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20、“易”与“更”。“易”与“更”再解释“改”时是相同的。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意为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三易其稿”意为三次改动原稿。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也可写作“必三更之不厌”。

三、书林纪事文言文翻译怀素

1、鬱(yù)林王昭业(0),文惠太子长子也,好隶书,武帝特所钟爱,敕(1)皇孙手书不得妄出以贵之。尝谓武帝曰,臣书固应胜江夏王。武帝答阇黎第法身第法身昭业小名,阇黎锋小名也。

2、(3)煨烬: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3、湖南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临《道因碑》第三通后附给李仲云的信札里面写道:“从未临《道因碑》,冬间忽发此兴,每日晨起临十纸,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此通创作于何绍基五十岁,故“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的说法为误。今人在描述何绍基临《道因碑》往往将获得之时与临写之时混淆,如王启初在《何绍基临〈道因碑〉琐谈》一文中写道:“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何绍基三十三岁时,随侍父亲何凌汉视学浙江,于苏州获《道因碑》旧拓本,自此始至六十岁,临仿《道因碑》多通。”

4、书香门第长孙笑林茂根深月酒香。后继有人佳肴专待亲朋品,美酒更邀挚友酙。棚壁生辉书读五车,仁义传家声名远;林音泉韵,安居乐业德贤扬。耕读兴家

5、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唐高宗在书法上造诣很高,他写起来隶书、草书、飞白书、楷书都很得心应手。

6、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草书千字文师法怀素,笔翰飞舞,气势宏大,一气呵成。

7、萧衍(464~549年),南朝梁书法家。他是我国南朝梁王朝的创建者,世称梁武帝。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可以说梁朝出现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晋武帝、元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皇帝都擅长书法,其中以梁武帝书法成就最高。

8、何绍基书法拥有丰富的面貌,各种书体都有所特色,其原因所在是何绍基习书的过程并不是单线性发展,而是多种书体、学书对象的交叉融合,这也使得习书历程和对象成为何绍基书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9、其作品因其特殊性一直得到了收藏家的关注。

10、康熙本人的书法也完全出于董的路数,软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但却失去了董书的神韵。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负,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尝书写“清慎勤”三大字,摹刻石上,以拓片分赐内外诸臣,又曾为山东曲阜孔庙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为江西庐山白鹿书院题写匾额,并以“学达性天”四字颁赐天下各地书院。

11、《书林纪事》有一段记载虽然未提到雍正书法如何,也未提到对书生书法评价,但间接表示了“见一书生颇精八法”的同时,他已然具备“八法”的素质和对书法品评的能力。他的书法在经历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即位时已进入成熟阶段,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宽辍自然、文雅遒劲、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派。从流传下来的墨迹看仍然受董香光影响颇深。

12、乾隆的书法从学习赵孟頫入手。乾隆本人雅赏赵孟頫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流传普遍。

13、中国古代的皇帝之所以为皇帝,并非只是会投胎这个技术活,当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时,皇子的数量恐怕皇上都没数吧。所以他们之间是有竞争和淘汰的,最终筛选出一位最适合坐上龙椅的人。

14、=====点赞即是布施|分享传递智慧|=====

15、于康熙十七年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雍正皇帝擅长汉文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最佳之作;其满文书法也很娴熟精湛。

16、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17、(7)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年号始光,明元帝拓跋嗣长子。

18、何绍基从青年时起即广泛搜集碑帖,不辞艰苦,亲自拓碑,众所周知他冒雪亲手垂拓焦山《瘗鹤铭》,《何绍基诗稿横披》也记录了何绍基拓《中兴碑》这一行为,他曾四次观摩,两次亲手捶拓《中兴碑》,并表达对颜真卿书法的赞扬。

19、意思是说,怀素可用于写字的纸张不足,就动手制作了一个木漆盘,一个木漆板,用来研墨、习字,久而久之,木漆盘和木板都被磨透了。

20、不是。马宗霍所撰《书林藻鉴》十二卷、《书林纪事》四卷。《藻鉴》和《纪事》实际上可视为一部著作的两个组成部分。《书林藻鉴》是一部历代书法评论资料汇编,按时代顺序和人物编次。上起传说仓颉造字的时代,下止清沫,共收人物二千八百一十七人。引用文献除大量文集与方志以外,尚列三百六十七种,可见蒐辑之详备。在每一朝代之前,都有一篇绪论,对各朝书法的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论,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资料书,同时也是一部书法史。《书林纪事》是编辑《藻鉴》时的副产品。这部书蒐辑了有关书法家的掌故史实七百余则,亦按时代和人物编次。

四、书林纪事文言文注释

1、把历史定格在宋朝,你会发现,有这么五位皇帝都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

2、清何绍基书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节选屏湖南省博物馆藏

3、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于临安),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

4、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5、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兰亭考》录高宗语,曰“先写正书,次行,次草。、赐汝,各先写五百本,然后写草书”,不过,这里的《兰亭》、《乐毅论》是宋高宗的临本,其结果是宋孝宗完全学宋高宗的字,几可乱真。而赵构的小草是学孙过庭的,少了自然活泼,多了拘束刻板。宋孝宗小草则一如其父,笔法越加单调。

6、董倚桥抄书林纪事花笺视频

7、时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8、经多方探寻,湖南文物考古所周世荣先生提供了一九九二年中华书局出版《古文字研究·十九辑》中发表的《湖南战国秦汉魏晋铜器铭文补记》一文,文中收录了何绍基所藏魏晋官印,其中五十二枚,私印二百一十四枚,体系完备且均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9、章帝不但精通经学,又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尤其善草书,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汉章帝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10、后魏太武帝(7)始光二年,初造新字千余。诏曰,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今制定文字,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11、“何氏一门”现象是何绍基与其他书法名家相比独特之处。何绍基父亲何凌汉,兄弟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儿子何庆涵,孙子何维朴都擅长书法,其父何凌汉出生贫苦家庭,却勤奋学习,三十五岁高中探花,从此携亲眷开始仕途生涯,其思想、交友等方面都对何绍基影响重大。何绍基随何凌汉八岁时入都,开始接受家学。何凌汉一生担任各地学政,不少优秀人才都是何凌汉门生,何绍基也与这些人有所交往并成为挚友。何绍基同胞兄弟何绍业、三弟何绍祺、四弟何绍京亦学优而仕,与何绍基在书法上相互切磋,可谓是书香门第。其孙何维朴,工书画,晚年寓居上海,鬻画为生。

12、何绍基墓志湖南省博物馆藏

13、受宋代皇室文风影响,光宗赵惇的字不差,写得颇端正,图示〈五言联团扇〉这件作品,写在素绢之上,以楷书字体写成,文曰:「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其中的「贞」字,缺了最后的一点,乃为了避君主、尊长的名讳,因此从这形式上的恭敬来看,此作应是未继皇位前的作品。

14、清何凌汉褚遂良《枯树赋》节录湖南省博物馆藏

15、陈始兴王伯茂文帝(6)第二子也,世祖深爱重之。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书,甚得右军法。

16、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书法上也有独到成就。“衮雪”二字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今陕西褒城)时,看到河中景象所书,字刻于河水礁石上。“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

17、与《何绍基临〈道因碑〉册》风格相仿的作品有《何绍基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此作以《道因碑》风格所作,时间当为五十岁以后。作品中除了欧阳通典型的险峻等特点外,细节中仍流露出何绍基自己的风格,如少数笔画的颤笔,是何绍基在临写《道因碑》后创作的作品。

18、清代内廷书法,从康熙开始走向兴盛。康熙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建设,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玄烨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将“海内真迹,搜访殆尽”。

19、承圣(0)末,魏师袭荆州,城陷,帝将降。乃聚古画法书及典籍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吴越宝剑,并将斫(1)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一至此乎,文武之道,今夜穷矣。周将于瑾(2)于煨烬(3)中捃拾(4)逸遣。得书画四千余卷,归于长安。

20、清何绍业行书湖南省博物馆藏

五、书林纪事的启示

1、(5)陈始兴王伯茂:陈伯茂(551年—568年),即始兴王,字郁之,陈文帝第二子,陈废帝之弟。

2、《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3、梁武帝(2)好草书,尝答陶隐居论书(3)曰,吾少来乃至不能尝画甲子无论于篇纸,老而言之,亦复何谓。

4、马宗霍书名:书林纪事(普通古籍):四卷/马宗霍撰ISBN:(线装)作者:马宗霍出版社:上海:商务印书馆年份:民国24年(1935)页数和开本:铅印本1册丛编项:题名:主题:普通古籍中图分类号:普通古籍

5、作者: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相关练习:书林纪事之《文征明习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6、《行书五绝诗轴》洒金笺18×2厘米

7、(0)鬱(通“郁”)林王昭业:萧昭业(473年~494年9月7日),字元尚,小字法身,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南朝齐第三任皇帝,齐武帝萧赜的孙子,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母为文安皇后王宝明。

8、不可能买到这么便宜的价格,除非是有什么大特销的活动。如果你想要正版的书,还是去正规的网上书店买好了。

9、关于何绍基书体的评论,一般认为行书为第而篆隶则评价较少,且评价不一。一来篆隶与楷行比作品数量较少,二来大家认定何绍基晚年将篆隶融入行书,最后落脚点为行书中。对此,同辈好友杨翰评:“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晚年犹自课勤甚,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杨守敬评:“子贞以颜平原为宗,其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篆书纯以神行之,不以分布为工。”

10、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11、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12、《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频仍。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幅未有“朱”字花押。此帖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如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行草第二十五》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13、(4)捃拾:拾取收集。

14、翻阅何绍基日记及诗文,清末盛行的考据之学也在何绍基身上有所体现,他常常访碑、与朋友互相交流所鉴藏之物等,这些经验都大大拓展了何绍基的眼力,最后为日后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15、陈朝始兴王陈伯茂,陈文帝陈蒨第二个儿子,文帝疼爱且器重他。当时征讨北方的军人在丹徒盗窃晋郗昙墓,盗得大批晋右将军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及不少名贤的遗迹。事情被发觉,这些书法手迹一并被县官没收,藏于秘府之中,世祖因为伯茂喜好古物,多子赐赠,由此伯茂得以工于草隶,颇得王右军书法之神髓。

16、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创造新字数千余个。遂下诏曰:小篆、隶书、草书和楷书一起并行在世间。然而典籍越有年头,在传习的过程中也就越容易产生错误,使得文体发生错误,读者难以理解意思。从今之后,朕决定全国上下都以楷书为制式字体,文章书写永远都要用楷书。

17、文徵明习字,文出《书林记事》,记叙了“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练习书法的故事,告诫我们如果做事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18、清何绍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节选

19、皇子的字写不好,太师和少师都是用板子打的。在皇帝众多品质中“书”不是什么绝定因素,但也是体现皇上气质的独家技艺。我们常说人如其字,看见他人的字,就能初步了解到他大致性格。那么,通过各种努力登上宝座的历代中国皇帝的字迹又是如何?下面为你一一搜罗:

20、董倚桥,字兰溪,号灵湖,别署巧工司马。一九七四年生,山东莱阳人,现居北京。民革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著有《小铁如意馆琐语》《灵湖诗稿》《枕砚寻梅书法集》等。

六、书林纪事

1、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六年级两句(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三年级6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