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机夜课图记文言文翻译铨九龄(鸣机夜课图记文言文翻译蒋士铨103句)
一、鸣机夜课图记
1、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字守箴,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
2、此后,一生漂泊不定的蒋士铨仍然四处游走,但终点都在南昌藏园。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浙江巡抚熊学鹏致书延请蒋士铨主讲绍兴府蕺山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年),蒋士铨母亲逝世,归葬铅山之鹅湖山下。蒋士铨守孝头尾3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返回南昌藏园居住。
3、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蒋士铨,他请人为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还写了一篇《鸣机夜课图记》,把许多感人的往事记述下来,让我们看到他成才的道路上,浸透了自己的汗水,也饱含着母亲钟令嘉的苦心教导。
4、蒋士铨从小跟母亲钟氏一起生活,父亲常年在外,极少寄钱回家,只能靠母亲织布制衣赚钱养家,母亲每天忙到深夜。长大后的蒋士铨在《鸣机夜课图记》中记述了母亲勤劳贤惠的一生。清代画家沙馥根据文字记载,以“织机声中夜读”为题材创作了这幅画,此画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堂屋内的母亲钟氏正在织机前织布,儿媳立于母亲身后观摩学习,而在书房中用功苦读、若有所思的那个人,正是蒋士铨。
5、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传授我《四书》几句。苦于我年幼不能拿起笔,母亲于是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汉字的书写笔画,拼起形成一个字,抱着我坐膝盖上教我认字。已经认识,就把这个字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来拼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就停止。
6、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么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7、此类情况多是因为室外机风扇,被风吹旋转之后,导致风扇电机逆向旋转,电机内部机件产生的噪音,本身不会对空调造成损害,也可在空调不用时将室外机用保护套保护。实阳机电为您解答
8、谢谢你,让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9、试题答案:小题1:(3分)(1)苦于(2)陈列,摆放(3)随即,不久,不一会儿小题2:(2分)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小题3:(2分)到了六岁,母亲才让我拿笔学写字。小题4:(3分)赞同。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10、秋风萧爽天气凉,此日何日升斯堂。
11、1942年《古今》月刊第五期上登出一则《银锭桥话往图记》,作者张江裁(字次溪)记述此事原委称:旧京地安门外,夙多潭沼,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银锭桥尤为第一绝胜处
12、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
13、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蒋士铨四岁识字,蒋母剖竹为笔画,合而成字,用类似现代的拼图游戏的方式,引发孩子识字的兴趣,从教授内容到学习方法,愤启而教,难能可贵,表现出母亲的良苦用心。
14、早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
15、因为蒋士铨建造了藏园,
16、邵长宇:疫情之下的家庭教育面临六大挑战
17、61岁的蒋士铨在藏园逝世。
18、要不要给赵泽伟点上一支蜡烛
19、我生下二十二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有一次,因为要应童子试,回到原籍铅山,向母亲告别,她一点也没有舍不得我离开的神情。后来我考中了秀才。第二年是丁卯年,领到了廪膳生的生活补贴费;秋天,中了举人。回来拜见母亲,母亲脸上现出了高兴的表情。在父母身边住了二十天,就到北方去。
20、母亲是因为儿子熬夜苦读,疼爱,而流泪。儿子是因为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深夜陪读,感动,而流泪。
二、鸣机夜课图记文言文翻译蒋士铨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2、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
3、我的妈妈是个能干的“超人”
4、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5、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6、因为母亲不辞辛苦,陪着自己的儿子读书,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待,因此铨感动的流泪。
7、②认同。文中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
8、我十岁时,父亲回家来了,过了一年,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一起出门,到过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好多地方。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9、不过,现在沿着藏园大致方位行走,已经找不到藏园的一砖一瓦。这个园子占地约20亩,经过多年的兴建,藏园那时成为南昌城著名的庭院,在南昌的影响非常大。藏园里有鳞次栉比的楼亭、房屋、廊庑,还有池塘和菜圃。园内地面铺的是铅山运来的卵石,曲径通幽、树木繁茂。有“含颖楼”、“定龛”、“趸船”、“酿春花榭”、“青珊瑚馆”、“玲珑庑”、“敛月移”、“因屋”、“秋竹山房”、“晚清牗”、“习巢”、“铸所”等等。
10、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二月二十日,
11、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②,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不肖,妹何托焉!”(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12、空调开制热模式运行,刚开始室内风机是不开的,过几十秒室内风机开启,刚刚开启吹风的时候,吹出来的风温不会太高;等空调运转十几分钟后,出风温度会逐步上升。否则,就应该找专业维修人员检查维修。
13、就是今天的站前西路以北、绳金塔路以东。
14、(1)令铨坐膝下读之。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6、打开孩子生命成长的“红盖头”——早恋
17、③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儿子稍有松懈就责打他,夜深了,还把儿子摇醒了学习,这对儿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
18、家庭用的增氧泵一般功率只有2w,所以为了避免水质变差(硝化系统耗氧),或者特殊情况(如雷雨天气压低导致鱼缺氧的情况)最好是24小时使用。如果因为其噪音缘故,可以在增氧泵下面垫一个厚的折叠的毛巾试试,或者购买一个静音的增氧泵。
19、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14岁时父亲不幸染病去世,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年幼的朱熹发奋苦读,从不懈怠,一有空闲就帮母亲施肥种菜,以减轻母亲负担。朱熹长大之后,从未忘记母亲的教诲和养育之恩,他尽心孝敬母亲,其母祝老夫人最终寿逾含笑辞世。
20、绢本设色纵1厘米横2厘米
三、鸣机夜课图记文言文翻译铨九龄
1、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无尽的关爱。今天是母亲节,我们一起赏文物、悟亲情,通过一幅幅传世画作中的动人情景,感受质朴、真切、深沉的母爱。
2、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不肖,妹何托焉!”
3、打Call,教育的呼唤
4、(2)儿怠,则少加夏楚( )
5、鸣机就是开动机杼,织布的意思
6、16岁女儿“雇凶杀父”令人深思
7、南昌的老画师来到鄱阳,年纪八十多岁,满头的白发长过两耳,能够画人的相貌。我请他来给我母亲画幅小像,因此,我请示母亲,画像左右怎么安排景物,又问她:“娘用什么来娱乐,把这些画上去让娘高兴。”
8、①放,摆放,陈列;②懈怠,松懈;③到;④曾经。
9、化解孩子生命成长的“忧喜了”——二胎
10、画好了这张图,母亲看了,非常喜欢。所以,我特地把我母亲勤劳的一生,写了这篇概略的记叙,为的是请求著书立说、鼓励人们善行的大人先生,据此写出完善的文章来。
11、于是,我从母亲处退出来,去把她的要求告诉了画师。画师就画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里四面空敞,中间挂盏明亮的灯;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间排一座布机,画我母亲坐在机上织布,我妻子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在微风和清凉的月光下摇动。
12、儿子马上就要离家赴任,此时母亲不忘对他进行严肃训诫,这便是清代画家康涛所作《贤母图》中描绘的情景。画家以非常高超的笔法将一位贤母教导儿子时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十分传神地刻画出母子离别时母亲的伤感之态、立于一旁的儿媳对丈夫依依不舍之情、恭敬聆听母亲教诲的儿子的踟躇难离之意。画面中心屏风上的字,则呈现出母亲叮嘱儿子的内容——“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
13、①拥被/覆双足②缈何托焉
14、(本文为邵长宇副校长原创投稿)
15、(1)毕陈左右( )
16、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蒋士铨,他请人为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还写了一篇《鸣机夜课图记》,把许多感人的往事记述下来,让我们看到他成才的道路上,浸透了自己的汗水,也饱含着母亲钟令嘉的苦心教导。画的是他小时候,他母亲夜里一边织布一边督促他学习的事情。鸣机就是开动机杼,织布的意思
17、爸爸去哪了——《摔跤吧!爸爸》家庭教育启示
18、母亲教作者课读,用”儿怠,则少加夏楚”写课读之严;“读倦,睡母怀”写夜读之勤苦,句子都很短,且具表现力.像“泪方纵横落”“解衣以胸温儿背”等句,表现力都极强.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付出的辛劳很多,作者选取四龄启蒙,六龄学书,九龄读《礼》《易》三个阶段,启蒙识字较详,“学书”一笔带过,读《礼》《易》也略写.作者着力详写的是“鸣机夜课”和“病中教读”,情节十分感人.写“鸣机夜课”部分,详写深夜课读,略写鸣机课读,详中有略.写“病中教读”部分,“铨每病”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母有病”用细致描写的方法,行文富于变化.
19、钟家原籍南昌,是南昌名门望族,后迁居余干县瑞洪镇(我们到景德镇去,以前走昌万公路,必定经过的一个镇)。虽然家庭贫寒,但是钟令嘉饱读诗书,才华过人,曾著有《柴车倦游集》,成为清朝著名的女诗人。生下蒋士铨后,她以女工手艺来维持一家生活。蒋士铨到了启蒙的时候,钟令嘉就马上亲自执教诗文。直到许多年后,蒋士铨考取功名,官至翰林,这位特别的母亲又告诫儿子:文采莫骄人,安贫即报亲,并认为儿子性格不适合官场,嘱其告归。蒋士铨在小金台老宅长到3岁,由于父亲蒋坚远游在外,生活难以为继,钟令嘉便带上他赴余干瑞洪外祖父家生活。
20、(2)铨张目视母面。
四、鸣机夜课图记蒋士铨原文及翻译
1、清除孩子生命成长的“拦路虎”——自杀
2、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
3、送给孩子一生随行的能力之习惯篇
4、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
5、送给孩子一生随行的能力之责任篇
6、《鸣机夜课图》可以说是母教的范本,对于今天的父母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样子”。
7、把我从错路一把拉回正途的人,是你
8、绢本设色纵17厘米横67厘米
9、人生的结果,都与童年相关!
10、具体位置在“进贤门外猪市街”东边,
11、母亲万分哀伤,七天不饮不食。亲戚和邻里,当时人人夸她是孝女,到现在还是这样说的。
12、仕途不顺并不妨碍蒋士铨日后成为一代大家。
13、把小金台的家搬到了藏园,
14、《鸣机夜课图》就记录了这样一位贤母教子的故事。
15、白天尽量不要睡觉,晚上不要看太久的电视,晚上温水泡泡脚,喝一杯纯牛奶,看些自己不愿看的书,尽量不要想太多的事,睡前喝一支安神补脑液。也可以用点百合莲子红枣煮粥喝,效果还可以,少上些网,慢慢就会好的
16、尽管此时,蒋士铨在京中已经诗名大振,声誉在不断地提高,但对他来说,经国济民的愿望却难以实现,满腹经纶却无以致用,于是,便于乾隆二十九年毅然辞官南归了,又回到了南昌。
17、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
18、这是一片文章,有关本文解释如下,有关的对联具体要求还请明示:《鸣机夜课图记》为中国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所作的一篇散文,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作者蒋士铨年幼时,其父宦游在外,全赖母亲教养。母亲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教他读书。蒋士铨长大成人,感念母亲辛劳,请南昌老画师为其母画像,"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厂,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砌花盘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及垂短发、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则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图成,题为"鸣机夜课图",并作《鸣机夜课图记》,详细记录了作图原因及过程。
19、送给孩子一生随行的能力(品质)之沟通篇
20、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是具象化的价值观。孩子选择的榜样反映了其向往的状态、欣赏的品质和学习的目标。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助推器,能激励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观察榜样的言行并模仿是人们间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众多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五、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
1、《少年的你》——生命逆流之泪
2、蒋士铨28岁时就购地置屋,
3、到了六岁,母亲开始让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4、轴纸设色纵9厘米横17厘米
5、因才气横溢,乾隆皇帝赞赏蒋士铨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他的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为乾嘉诗坛领袖之一。但实际上,他的戏曲成就更超过了诗词,是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曲家。他的《藏园九种曲》在当时传唱甚广,妇孺皆知,至今流传于世。
6、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案,母亲总是拉着我立聋他桌子前面说:“您不要忘记,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父亲就频频点头。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7、蒋母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课读之严且坚持不懈,终于使儿子成为“江右三大家”之这说明蒋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这个个例在现代社会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8、贩卖希望——写给身边的人
9、母亲伤感地说:“唉!自从我到蒋家来做媳妇,常常把赶不上侍候公婆认为遗憾;到今天,在忧愁和痛哭里过了几十年:哭娘、哭爷,哭儿子、哭女儿短寿死去,现在又哭丈夫了!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么高兴的啊!”
10、《鸣机夜课图记》为中国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所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胃作者感念母亲辛劳,请南昌老画师为其母画像。包括及垂短发、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则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图成,题为“鸣机夜课图”,并作《鸣机夜课图记》,详细记录了作图原因及过程。
11、(邵长宇专栏)古代家庭教育启示母亲篇鸣机夜课——父母的榜样是人生最好的“教材”原创作者|邵长宇(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山东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副校长)
12、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13、蒋士铨晚年还在南昌建蒋氏祠堂,
14、尽管书籍中都这么写,但从他的生平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昌城度过的。依据蒋士铨自己所著的《清容居士行年录》、《鸣机夜课图记》、《归舟安稳图记》等文,我们可以看到蒋士铨的生平轨迹,以及他在南昌城的踪迹。
15、请人作画的是清朝进士蒋士铨。他是清朝中期一个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蒋士铨年幼时,父亲宦游在外,他的成长全靠母亲的苦心教育。蒋士铨早年家境贫寒,母亲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教他读书,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她持家有道,教子有方,最终把孩子培育成大学问家。蒋士铨为了报答母亲的教育之恩,不仅请人画了《鸣机夜课图》,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鸣机夜课图记》,详细记录了作图原因及过程,一图一文,在当时传为佳话,广为称颂。
16、灶陉十日九不炀,岂办甘脆陈壶觞。
17、中国教育的希望,取决于能否留住35岁以上的这批教师!
18、我松懈了,她就稍微的拿戒尺打我一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让我怎么去见你的父亲!”到半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19、乾隆三十年(1765年),
20、孟母三迁——孕育生命成长的家庭“气象”
六、鸣机夜课图记
1、过了十年,我们回乡,在鄱阳县定居下来,我那时将近二十岁。第二年,娶妻子张氏。母亲把媳妇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教她纺纱织布、刺绣缝纫,像教我小时候读书一样。
2、试题答案:小题1:(3分)A小题1:(3分)C小题1:(4分)(1)乃:才(2)斯:这(3)素:向来,一向(4)暇:空闲小题1:(2分)稍微病愈,母亲就指着抄录在墙壁间的诗歌,教儿小声吟唱把它作为游戏。
3、蒋士铨7岁时,又随父母离开瑞洪,返回南昌老家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蒋士铨10岁,父亲蒋坚携全家北上漫游,“浮洞庭,涉黄河,置身太行,一望齐梁燕门之壮,然后负之趋崤函而登泰岱。”此次漫游历时10年,蒋士铨阅读了大量的古典经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0年求学,10年壮游。乾隆十年(1745年),20岁的蒋士铨又回到了南昌,全家依然居住南昌小金台旧宅。乾隆十一年(1746年),蒋士铨21岁,随父亲回家乡铅山,就学于永平镇张氏塾中。5年后,蒋士铨再次返回南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