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楚79句)
一、苏秦之楚
1、(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这句话的翻译是:苏秦去楚国,三天才得以拜见楚王。
3、“合纵连横”策略中最主要的是权变原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政策或者管理模式,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无论在什么样的形势下,百姓渴望和平、统幸福、稳定,渴望在有安全感的局势下生活的心愿是不会变的。
4、徐中舒:《论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5、现实,有时比神话残酷,而有的人就爱看神话。
6、一次,张仪在楚国游说,与楚国令尹饮酒。楚国令尹刚好丢了块玉璧,有人就跟他进谗言:“张仪人穷,品行还差,一定是他偷的。”他们把张仪抓起来,鞭笞了数百下才放回去。
7、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8、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
9、齐军选出善射者万人,夹道埋伏,下令:“入夜后,看到敌军举火就放箭!”
10、▲鬼谷子画像,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11、最爱君想起《西游记》第二回,孙猴子学成下山前,心情也跟现在大学生毕业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满眼含泪地对菩提祖师感恩戴德,万般不舍。
12、秦人起源西边边境,历代为周王室养马,戍守边陲。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从此秦地正式成为诸侯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促进生产,废除世亲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大大提高军队战斗力。
13、苏秦笑着说:“嫂子为何这样前倨后恭呀?”
14、这样,苏秦又向东到了赵国。此时赵国的国君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号为奉阳君。碰巧奉阳君不喜欢苏秦,因此苏秦又只能离开赵国。
15、离开赵国后,苏秦又去燕国游说。苏秦到达燕国,却没能立即见到燕国的国君。在燕国等了一年多,苏秦才终于见到燕文侯。苏秦从燕国的地缘战略形势入手,分析了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唇齿相依之势,指出燕国只一心盯着遥远的秦国,却忽视了近在咫尺的赵国的威胁,不如合纵赵国,从而来保证燕国的安全。
16、张仪也是个有傲气的人呀,我巴巴地赶来投奔,本以为凭自己与苏秦的关系能走个后门,可以得到好的待遇,没承想遭到羞辱!张仪又羞又愤,想要为自己雪耻。他揣摩天下的形势,觉得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就决定西入秦国。
17、而最后,苏秦因为被人憎恨而死于刺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18、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1)助词:的|代词,学习过的知识(2)于是|完成(3)能够|才(4)通过|因此米珠薪桂后喻物价昂贵,生活艰辛,常用此语明白:依照苏秦所献连横之术,可以抵制秦国,巩固楚国的安全,防止秦国的骚扰。苏秦:机智,善辩,用“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比喻十分生动、简炼,很注意外交辞令和说话的技巧。楚王:很虚心,在听了苏秦的话之后立刻请苏秦暂歇宾馆。
20、此时的楚王得到了张仪,又不想交出黔中之地,张仪的建议正中楚王下怀。这时,楚国大臣屈原反对道:“大王屡次被张仪欺骗,现在张仪来到了楚国,大王不忍心杀他也就算了,怎么还能听信他的妖言呢?”然而在张仪的游说之下,楚王最终还是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和秦国结盟。
二、苏秦之楚
1、齐威王见时机已到,派出大军救赵,他本想以孙膑为将。孙膑再三辞谢,说:“我不过是一个受刑之人,不可为将。”齐威王只好让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随军出征,出谋划策。
2、近几十年来,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新史料的出土,苏秦、张仪的故事有了全新版本。
3、当老师的,哪里知道学生毕业后多能闹腾。
4、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有说明:“夏有膑刑,挖其膝骨,周改刖刑,即砍两足,孙膑所受正刖足”。司马迁也有庞涓“以法刑断其两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等描述。
5、作为合纵连横策略的缔造者之苏秦更加明白战国诸国征战的本质,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各国纷纷变法求强,大家对于统一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楚王问鼎、秦师求鼎那样遮遮掩掩。
6、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决定把赌注押在自己的同学张仪身上,为了拉张仪下水,苏秦使出浑身解数
7、然而,正当苏秦准备出发,前往各国组建合纵联盟的时候,秦国攻打了魏国。此役秦军大胜,并打算乘胜挥师东进,而位于魏国东方的就是赵国。这是要攻到眼下来了,苏秦担心秦国此举会阻碍自己建立合纵联盟的计划。怎么办?
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9、方城之外:方城山以北。方城,楚国北方险塞,在今河南方城东北。
10、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早年因为家无产业而四处游历,拜师学习知识,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外出多年,他也未能获得成就,最后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乡。回家后,家人都不给他好脸色看,嘲笑他一事无成。
11、http://www.guoxue.com/xstj/zgcjx/160htm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个月,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大名,就象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楚国柴禾比桂树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遵命了。”
12、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
13、孙膑到齐国后,先是被将军田忌奉为上宾。
14、孙膑接着对田忌说:“您先用下等马对付公子们的上等马,再用上等马与他们的中等马比试,最后他们只有下等马可用,您再派上中等马。”孙膑这招,是经典的博弈论。
15、经历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6、魏武侯当即就给田和搭把手,派使者告知周天子和天下诸侯,我田和老弟要当国君,谁赞成,谁反对?
17、孙膑埋的坑,就等着庞涓往里跳。
18、现存的两汉和先秦史料中,并没有言及鬼谷子的姓名,大量牵强附会的神鬼传说,也出自魏晋以后的记载,无从考证。
19、于是张仪就被抓了起来,并遭到鞭打,但他始终不肯承认自己偷了玉璧。楚相只好放了他。张仪回到家,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哀叹:“你如果你不是因为逞口舌之利,四处游说,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呢?”
20、显而易见,人性的趋利避祸的弱点在里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也必将在保护自己利益时失去效力。六国在合纵的同时,心里都打着小九九想和强大的秦国结盟,毕竟能够和秦国达成同盟就能够一劳永逸。因利而聚,因利而散,因此不会真心与他国合作,一但利益发生冲突,想的都是如何自保,根本顾不得其他。
三、
1、前342年,魏惠王再次以庞涓为将,出兵伐韩。齐国接到韩国求援后,派田忌和孙膑等人率军攻魏。
2、苏秦对周君说:“您为楚国修治道路,一直通到黄河边上,那么韩、魏两国必定会为此担忧,齐、秦两国会担心楚国夺取周的九鼎,他们定会出兵救援韩、魏而去进攻楚国。楚国如果不能守住方城以北的国土,他怎么能通过东、西二周去进攻韩、魏呢?如果韩、魏、齐、秦四国不反对楚国的行动,君王您虽然不愿交出九鼎,楚国定会自行夺取的。”
3、张仪不以为意,只问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回答:“舌头还在呀。”于是张仪笑着说:“这就够了。”
4、苏秦去楚国,三天才得以拜见楚王。谈话完了,告辞离开。楚王说:“寡人听说先生,如听说古人。如今先生却不远千里地来靠近寡人身边,竟不肯留下来,我愿意听听你能说些什么。”回答说:“楚国的饭菜比玉还要贵,柴火比桂花树还要贵,见传话人如见鬼那么难,见大王您如同见天帝一样。如今臣吃玉又烧桂花树,多亏了鬼才见到天帝。”楚王说:“先生你去吧,寡人我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
5、张仪学成之后,外出游说各国诸侯,但是因为他总是玩弄计谋,巧舌如簧,风评不太好。他曾陪着楚国的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都认为:“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国相的玉璧。”
6、▲魏惠王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剧照)。
7、东边的老牌大国齐国也不得不依赖魏国的威望。
8、田忌对孙膑信任有加,听罢,便与在场的齐威王和诸公子立下千金赌注。
9、启示: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10、楚王:傲慢,但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也有一双慧眼。
11、洪适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擅长以金石所记考订史实,所言有一定根据。
12、于是张仪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当然知道张仪要来,就提前吩咐下人不给张仪通报,又不让他离开。就这样过了好几天,苏秦才接见了他。苏秦在接见张仪的时候,故意让张仪坐在堂下,用奴仆吃的东西来招待他,又故意羞辱张仪,说:“我不是不能推荐你做官,只是以你的才能不够,不配得到我的推荐罢了。”说完就把张仪赶了出去。
13、启示: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14、苏秦一事无成,深感惭愧,但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用坚毅的眼神回应那些轻蔑的言语。从此,苏秦闭门不出,埋头苦读,每当熬夜读书昏昏欲睡时,就以锥刺股,强打精神。
15、但有趣的是:统一会导致独裁,独裁又会扼杀民主,没有民主则没有学术自由。高度统一的时候,往往是学术界思想最僵化的时候;时局混乱时,则可能思想活跃。
16、与其同时代的景春,曾在与孟子辩论时说:“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担惊受怕,他们一安定,天下就太平无事。”
17、门客回答:“真正帮助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打算让一个亲信的人去执掌秦国的大权。他说这样的人,除了您没有第二个!”
18、是合纵还是连横,并不是随意的选择,他们始终是为自己所服务的统治者的利益而服务。
19、田氏代齐时,齐相田和将最后一任姜齐君主齐康公流放到海岛上,想自立为齐国国君,于是向当时的中原老大、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求助。田和与魏武侯相会于浊泽,问一声大哥,我想当诸侯,中不中?
20、合众弱而攻一强,是为“合纵”,以苏秦为代表;事一强以攻众弱,称为“连横”,以张仪为代表。他们在乱世大显身手,操纵各国局势数十年。
四、
1、有人说,鬼谷子叫刘务滋。这是宋代人的说法,清末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质疑道:“宋人伪《子华子》谓鬼谷子姓刘名务滋……不知其何所据。”
2、有些学者认为,苏秦的年代晚于张仪,应该是张仪的师弟,甚至二人并无联系。在张仪推行连横时与之比肩,提倡合纵的纵横家应该是犀首公孙衍。
3、苏秦(?一前284年),字季子,战国周(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纵横家。他出身平民,胸怀大志,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他在魏国任职期间,主张合纵,与赵奉阳君共同谋划,发动齐、燕、韩、赵、魏各国采用合纵策略,然而最后以失败告终。《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苏子》三十一篇,惜今已亡佚。
4、从他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周君有周王室的大义所在,也已经不足以在这样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争雄,也就不再会成为其周转各国的筹码,自然在态度上对其就不太重视对方。
5、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而行楚;王日,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
6、鬼谷弟子各自的精彩人生结束后,他们的老师鬼谷子在后世的造神运动逐渐走上神坛。
7、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8、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9、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10、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
11、如果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的说法靠谱,就可以大概推算鬼谷子生活的年代。此处引用研究鬼谷子多年的许富宏教授的说法:
12、孙膑、庞涓向鬼谷子学兵法的说法,最早出自唐代编修的《道藏》记载,鬼谷先生“初以传孙子、庞公”。
13、哪怕是如同“螳臂挡车”一般,所做的事情,影响不了最终的结果,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过程中尽力,然后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都可以说“已尽人事,难违天命”。
14、庞涓刚刚在邯郸取胜,早已飘飘然,竟然抛弃辎重,率领魏军主力星夜兼程回救大梁,想一战击溃齐军。
15、《冻苏秦》元·无名氏撰。本剧演苏秦由穷困潦倒到发迹变泰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国时期,苏秦、张仪本为结义兄弟。张仪先行求得功名,苏秦则因病回到家中。父母、哥嫂、妻子对他都十分冷淡,这使他气愤地离家而去。苏秦前去投靠已为秦右丞相的的张仪,又一次受到冷遇。张仪让其住冰雪堂,冷酒、冷饭招待。苏秦伤心欲绝,张仪派下人陈用劝说,助以盘资,让他再求功名。苏秦游说各国,使六国连横抗秦,官封六国都元帅。苏秦衣锦还乡,陈用道出当初情由,他才认了原先冷待他的父母、哥嫂和妻子,和张仪也和好如初。《冻苏秦》又名。《衣锦还乡》,全名《冻苏秦衣锦还乡》。《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见有著录。现今流传的版本只有一种,即《元曲选》丙集本。。
16、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啊,商於是个好地方啊,便一口就答应下来,喜滋滋地派使者同张仪一起到秦国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能外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17、如果不是之后齐国使者恰好出使魏国,与孙膑见面,发现其惊世才华,偷偷将他带回齐国,孙膑可能将一辈子活在屈辱之中。
18、孙膑、庞涓是鬼谷子早期的学生,苏秦、张仪是其晚年弟子。
19、张仪对妻子说:“看我舌头还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