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鉴赏(杜牧清明改写作文400字126句)

2024-02-29 12:11:43

一、杜牧清明

1、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2、清明是一个最见亲情的日子。然而,总会有人在这个最见亲情的日子里不得不远离亲人,天涯孤旅,行色匆匆,雨丝风片,春衫尽湿,自难免触景伤情。本来,佳节出行已经有难言的心事,触目春光更撩人情思,凄迷春雨纷纷扬扬又平添无尽愁绪。断肠人在天涯,冒雨趱(ZAN二声)行,心境倍加纷乱凄迷。时节、美景、春雨令人销魂,如此美景,如此时节的天涯孤旅,更令人销魂。销魂之人自觉时节销魂,销魂的春光又使销魂之人心绪难堪……所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典型的情景交融境界。

3、这里是否有酒馆饭店?”牧童一边吆喝着羊,一边举起手来,指向远方的一个村子。作者暗想:那不是杏花村嘛,如今也有酒店啦!并说:“谢谢了!小朋友。”于是,作者上了车子,来到杏花村的酒店。

4、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部官方公号,期待与你察世观道,体悟自然之魅;秉烛探幽,洞悉人文之美;说古道今,镜鉴历史之思。

5、吟唱:刘冬颖曲调来源:安徽民歌调

6、在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等。但是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节是不见阳光,而是“雨纷纷”的。这样,诗人首先就给诗歌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

7、诗歌的首句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歌一开始就点明诗人现在所置身的时间——清明节,气象——雨纷纷。

8、销魂时刻,路人生出一个念头:“借问酒家何处有”他要找到一个小酒店,小饮三杯,避雨、歇脚、暖暖淋湿的衣衫,更要排遣渐行渐浓的愁绪。“牧童遥指杏花村。”路边的牧童信手向远处一指:杏花深处,小村隐约,挑(三声字)出一副酒帘。

9、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字句清明

10、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七言句清明

11、“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是可爱俏皮的,一个“指”字既回答了诗人的问话,又不破坏肃穆的寂静,于是,远处那盛开的杏花丛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还有美好……一直一直到今天。

12、一千一百余年前,一个牧童在杏花春雨中的信手一指,将一颗惆怅、忧伤、行旅匆匆的心,指向了片刻的安适、停伫之所。这个所在很美,有牧童、有杏花、有村庄、有酒店,足以令人反认他乡是故乡。其后的千百年间,比这一切更美的诗篇——《清明》,又成了后人心灵永恒的安适、停伫之所。

13、杜牧清明古诗的意思

14、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比他小约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到:“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15、酒家何处,去杏花村。五言句清明

16、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17、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18、这是一首在销魂时节,为销魂的人创作的千古销魂的诗篇。

19、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2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杜牧清明改写作文400字

1、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

2、清明时节,阴雨连绵。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脍炙人口,深为历代人们所喜爱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只需改变几个标点,就可以变成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后来又有人将其改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宋代,词胜于诗,有人又将其改为词: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肠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再后来,又有人仅改变几处标点,就成一首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4、江南的清明最销魂,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明媚春光撩动着天下游子的情思。更有霏霏细雨,酥润缠绵,“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美丽而又凄迷。在美丽和凄迷中,人们阖家团聚、祭祖扫墓、游春踏青……

5、杜牧的这首诗,通过将清明之景与清明之情完美地融合,贴切地表达出世人在清明节时的心境,因而它成为清明节最热门的诗歌,是意料之内,不足为奇的。

6、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7、杜牧清明诗符合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平仄: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仄仄仄平平,(时字可平可仄)路上行人欲断魂。仄仄平平仄仄平。借问酒家何处有?仄仄平平平仄仄,(酒字可平可仄)牧童遥指杏花村。平平仄仄仄平平。(牧遥二字可平可仄)韵脚分别是“纷fen、魂hun、村cun”三个字,但这三字依据《平水韵》不属同一韵部,纷属“十二文”部;魂村二字属“十三元”部。出韵这种情况犯了“出韵”大忌。不过《平水韵》这本韵书是在杜牧写诗几百年之后才出的,不算是杜牧犯错;至于这首诗的对仗关系因绝句类诗不是很讲究对仗(只有七律的第四句及第六句才很讲究对仗),所以这四句诗之间不存在对仗。

8、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9、译文;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离家在外的人们心里都感到无限的愁苦和郁闷。请问 什么地方有酒家?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10、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11、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12、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13、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

1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16、《清明》杜牧里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遥指:指向远处。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17、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18、还原古人歌诗乐调传播古典诗词之美

19、清明杜牧的这首古诗表达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以及触景生情凄惨凄凉之情,失踪前两段写出时间背景,利用清明时节需表达出悲伤凄惨的气氛,最后两段用饮酒表达诗人内心的伤心和惆怅的心情,整个诗的作者完整的细腻,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

20、常世伟——现任国际城市文学学会朗诵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联合国非官方事务办公室23位签约朗诵艺术家之中国新诗百年优秀朗诵艺术家。获得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暨大型《仓央嘉措史诗朗诵音乐剧》特别贡献奖。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

三、杜牧清明鉴赏

1、杜牧写《清明》这首诗的背景: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清明》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2、主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5、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6、杏花村是美的,在诗人看来,杏花村就是自己的理想,或者希望,是一个可以借酒愁解愁的美好的地方。这样结尾,不但回答了诗人的问题,引出了美好的杏花村,而且给读着留下了极为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7、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8、结句写道:“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结句中,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而“牧童遥指”中,一个“遥”点名了空间距离是很远的。诗人问的是酒家,而牧童却回答了杏花村,不但很有情趣的,而且有极为明显的画面感。杏花村是美的,在诗人看来,杏花村就是自己的理想,或者希望,是一个可以借酒愁解愁的美好的地方。这样结尾,不但回答了诗人的问题,引出了美好的杏花村,而且给读着留下了极为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9、诗到了这儿戛(JIA二声)然而止,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通篇语言畅晓如话,生动优美,起承转合,流畅自如,又余韵悠长。诗作似乎通篇都在写清冷,戛然而止之际却令人不由得心头一暖,正是这一丝暖意,才真正拨动了天下一切游子之心。

10、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11、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12、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3、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14、这首诗是杜牧在池州刚上任时所作,杜牧选择在这个时候作诗也是有深刻含义的,初来乍到,在没有移动通信,没有WiFi,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只能靠眼去看,靠耳去听。选择清明节也是有原因的,清明节在当时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人们选择在当天踏青赏花、出行游玩、祭奠先祖等。总之在这一天由于不限行,高速免费等节日福利,大家基本都会出行,不会宅在家里,这样就更方便杜牧体察民情了。

15、táng dài:dù mù

16、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7、“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18、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19、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20、当然,这与节日的目的,以及环境是联系起来的。其中,“欲断魂”三字就是表现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亲人所表现出来的悲思愁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四、杜牧清明古诗

1、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

2、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杜牧的作品。

3、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4、那天下起了泼火雨,细雨纷纷。身在雨丝风片之中,诗人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5、《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写人们悲伤情绪的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6、要想真正的了解这首诗,就要先了解一下杜牧本尊,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7、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少时家道中落。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豪健跌宕,骨气遒劲,精致俊爽,风调轻利,代表晚唐诗的最高成就。

8、“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9、然而,这个春天,除了“雨纷纷”的忧伤,还有“杏花村”的浪漫,除了满腔愁绪,还有欢乐踏青,所以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不要那么悲伤了,活着的人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担当,逝去的亲人他们也是希望活着的人们珍惜拥有的一切,好好享受,好好奋斗。

10、♪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11、《清明》这首诗全诗色彩清淡,情感悲冷,但淡而有趣,悲而不伤。全诗语言简单明了,犹如一篇小日记,人读人懂,所以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12、编曲:何洋录音、混音:郎士波

13、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14、传说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15、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16、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17、无论如何,这首诗也是小学生启蒙的好诗。

18、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19、人生是一个充满偶然与必然的匆匆行走的过程。当人们因为匆忙而忘记了本不该忘记的所谓“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就会自己寻觅一个可以使心灵获得片刻安适与停伫的“杏花村”。这是人类向亲情与人性的本能回归,这是《清明》这首诗能够打动天下一切游子的根本原因。也是诗、酒和杏花为什么会成为千古传承的古典美学意象的根本原因。

20、接着第三句一转,诗人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即请问。诗人也在“路上行人”中,也在“雨纷纷”中,自然的寒气,加上漂泊羁旅,游子他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融景伤怀,心寒意冷。

五、杜牧清明改写作文500字

1、清代文人,有说是纪晓岚,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五言绝句:“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2、意思: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

4、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投稿邮箱:rq1166@1com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7、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8、杜牧清明古诗带拼音版

9、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10、指的就是路上的人,特指上坟的人;原诗奉上:《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日所作。

12、池州是现今的安徽贵池。

13、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14、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5、总策划人、出品人:刘冬颖

16、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17、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18、接着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即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因为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然之中。所以,诗人就由上句写客观景物转入到写主观情感意绪,把写作的重点落在写人上了,而且特别表现了人的主观情感。

19、全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③借问:请问。

20、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六、杜牧清明

1、杜牧清明诗中“借问”的意思:请问清明朝代:唐代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2、女童指,杏花村。四言句清明雨淋,路人断魂。

3、相信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各位看官一定是耳熟能详,这首诗直译过来是说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4、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5、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6、接着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即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因为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然之中。所以,诗人就由上句写客观景物转入到写主观情感意绪,把写作的重点落在写人上了,而且特别表现了人的主观情感。当然,这与节日的目的,以及环境是联系起来的。其中,“欲断魂”三字就是表现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亲人所表现出来的悲思愁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7、我来给你说一个最有文学性的“改词之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9、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

10、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11、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2、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想象空间突出、画面明了,自然和谐;其次,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再次,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和谐统一。

13、据《中国文化史》上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中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14、赏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15、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6、应该是“有”这是官方版本的古人嘛毕竟流传下来已经很多年了有些出入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古诗的颈联不需要押韵从押韵的角度来看哪个都可以

17、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18、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19、诗歌的首句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歌一开始就点明诗人现在所置身的时间——清明节,气象——雨纷纷。据《中国文化史》上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中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等。但是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节是不见阳光,而是“雨纷纷”的。这样,诗人首先就给诗歌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

20、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2、作者停下车子,大声喊道:“牧童你好!我们是行路人,又累又饿的。

3、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

4、此时此刻,诗人多么杜牧《清明》审美赏析希望借酒消愁。诗人在此运用一个问句,不但强调了因“雨纷纷”产生的孤独而凄然处境,也暗示了也为引出下文奠定了基础。

5、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6、《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经典诗作,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首小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杜牧在清明春雨中的所见所感。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孙权劝学译文翻译简短50字(孙权劝学译文30字13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