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语文古诗文鉴赏143句)

2024-03-03 08:48:41

一、古诗文鉴赏

1、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2、(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简单学习网人气规划师。

5、一旦我们的代入和诗人的情感放送同步,那就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感情波动——这就叫做产生了通感,指导了是人要说什么,情感共振出诗人当时创作诗歌的情境。

6、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7、(提醒)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尽情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请加入我们。QQ群号:721150613

8、诗之所有为诗,是有要求和规则的,和现代诗的无下限相比,古诗词对于先做个人是有明确要求的。所以赏析古诗词,首先你得确定它是诗,再确定它是什么诗,然后再具体看内容意境。

9、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12、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13、“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14、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6、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17、从写法、内容、形式三个角度写法一般是运用怎样的修辞呀,形式一般是是否运用对偶呀,对仗工整呀,读起来琅琅上口呀内容一般是所包含的哲理或人生启示

18、再次落第,孟郊没了心绪,又牵挂母亲,便辞别同伴回家。母亲裴氏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并未过多斥责,而是接过孟郊的旧衣服替他缝补。

19、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20、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二、语文古诗文鉴赏

1、⑻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2、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3、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5、如:“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

6、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7、愿东航罹难的同胞,魂归青山,与国同在!

8、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10、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

11、《满江红·写怀》岳飞〔宋代〕

12、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13、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14、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15、如:“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债中行》岑参)

16、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17、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8、从鉴,赏两方面来鉴别诗词。

19、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是中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古诗词鉴赏也是历年高考语文的必考点,这块儿也是童靴们比较难驾驭的版块。今天,老师就把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20、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三、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1、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2、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弹琴》)

3、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小寒•古诗词赏析大寒•古诗词赏析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6、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7、和现代汉语差不多,大致是:听,说,读,写;四方面。首先听主要是了解作品创作的弦外之音(多指古诗,特别是借物言志或抒怀的。)其次说主要是针对古诗文的口语表达方面,古诗文中常常用到的是文言表达方式,要把其化为现代白话的表达方式,再次是读,读从字面上讲就是把子都认识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读要求比较高,不但要读得来也就是认得到字还要理解这句话的断句和语气,更重要的是还原作者创作室的情感。最后才是写,我们所说的写不是创作,而是写读后感。

8、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10、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11、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2、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1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4、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15、别时“长亭”“柳”依依:

16、白露•古诗词赏析秋分•古诗词赏析

17、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18、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19、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0、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与模式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4、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6、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7、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8、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9、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岂肯在人间居住?

10、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1、如果你曾经或正在被古诗词鉴赏题虐到怀疑人生,那小简老师想告诉你,别慌!高考古诗歌的所有题目,都是可以在考前准备出来的。

12、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13、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14、译文:想当年客居他乡,飘零江汉;与你异乡聚首,携手醉还。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今日相见,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风景秀美的秋山。

15、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6、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17、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18、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19、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

20、欢迎加入一棵树初中语文教师群

五、高考古诗文鉴赏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6、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7、芒种•古诗词赏析夏至•古诗词赏析

8、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9、(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10、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

11、清明时节,也是追思祭奠的季节,这三首诗是作者临终前写给自己的自挽诗。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陶渊明认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人生如一个幻影,本来即空,最终也复归于空无。

12、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13、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14、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15、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16、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17、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无奈、哀愁、悲凉。

18、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19、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20、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六、古诗文鉴赏

1、⑺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2、(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3、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4、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7、(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8、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9、立夏•古诗词赏析小满•古诗词赏析

10、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11、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12、就好像我们夸一个人,首先得是个人,然后看是男人还是女人,男人就英俊威猛,女人就柔美娇妹——这是不能乱的。当然现代诗就和现代人一样,可以乱一乱,但是古诗词绝对不行。

13、如果你还能表达出来,那么就是一篇极佳的赏析文章了。

14、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5、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赏析:这首诗中,有三个字用得十分精妙: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一个“落”字点出了瀑布倾泻的磅礴的气势。通过这三个字的融会贯穿,仿佛庐山瀑布就在眼前。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这是古人对此诗的评价,在众多的望瀑诗中此诗可谓佳品。

16、千百年来,无数人读过这首诗并为之感动不已,朴素的语言,熟悉的场景,深沉的母爱如同星月般熠熠生辉,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永远定格于每个人的记忆中。

17、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18、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19、译文: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20、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2、落“花”流“水”传愁绪:

3、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4、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5、不管是古代文章还是现在的文章里引用诗句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结构上,与文章前后搭配,承上启下,左右相连,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感情上,起到渲染感情气氛、点题或深化主题、借诗抒发感情的作用。

6、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7、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8、“梧桐”叶落透悲意:

9、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10、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11、品味炼字类: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改为“某”字?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12、诗句意思:不怕浮云遮蔽了视线,实在是因为自己处在最高层。

1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4、“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感到了诗人们急切跳动着的企图摆脱束缚的自由心。

15、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6、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7、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18、“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1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1、今晚19:00,简单学习网规划师白金波(CoCo),为同学们直播《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四步读懂古诗词》。提前预告,本次直播的要点有:

2、24节气古诗词赏析精彩推荐

3、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冬至诗句文案(冬至诗句唯美图片8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