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原文(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101句)
一、水调歌头苏轼
1、不 应 有 恨 ,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 ?
2、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反复的朗读和点评,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教师用王国维的对文学界旷世不遇的奇才的论述导入。“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师之以德性,使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8、(9)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9、2、课堂展示,和老师交流沟通。
10、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11、我 欲 乘 风 归 去 ,又 恐 琼 楼 玉 宇,
12、苏轼的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
13、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将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即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
14、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不是豪放派的,而是一首婉约风格的词。
15、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16、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17、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
18、——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二、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
1、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3、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4、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7、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8、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9、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1、让学生立足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于文本,能触类旁通,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12、丙辰年的中秋节,我很高兴喝到第二天早上,喝醉了,写下这个词,并且想念了我的弟弟苏辙。
13、(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4、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作 此 篇,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6、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1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8、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19、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20、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最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非常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三、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1、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2、(10)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3、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4、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5、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6、2、理解咏月是古人亘古不变的一种情怀。
7、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8、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
9、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0、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11、下阕的“转”和“低”是极其传神之笔,将读者思绪由天上拉回人间,再缩小至“朱阁”“绮户”处,这些雕刻精美的窗户是闺门居处,所以下面的无眠者也并非词人自己,而是在这般佳节良夜里,辗转反侧的人。人间总是难以预料,生离死别是不可控制的,可是月亮呢?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这么皎洁呢?
12、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3、熟练掌握与苏轼相关的重点文学常识。
14、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15、如学生有不会的或遗忘的,教师及时讲解。
16、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1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20、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四、水调歌头苏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聆听教师,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2、景:月、酒、青天、风、琼楼玉宇、朱阁、绮户。
3、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4、听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的字注音。
5、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6、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7、朗读PPT上展示的时间
8、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0、教师小结:苏轼枟水调歌头枠借写月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借月抒怀的做法是古代文人的不变情怀。
11、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
1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4、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7、含有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8、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9、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20、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五、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1、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这是词人的感性占了上风,也是情到深处的不自觉语。但是接下来理智让词人发出感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既然你我分处两地,那就让月光带着我的思念,到达你的身上吧。
3、白话文释义: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5、附注:“去”与“宇”,“合”与“缺”,夹叶仄韵。
6、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
7、每节课抓住机会让学生练习速背的方法,久而久之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
8、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9、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10、展示PPT,引导学生填空,复习巩固苏轼的常识。
11、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12、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13、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清旷和超脱,他心念兄弟,却不忘中秋所有不能团圆的人,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月亮的月光会将所有的思念传递到亲人身上,他的乐观精神,给每一个读者以慰藉。
14、jiān huái zǐ yóu 。,
15、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6、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17、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19、告知学生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20、(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六、水调歌头苏轼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