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的从军行诗其一到其七146句)
一、王昌龄的从军行
1、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2、韩旺辰:王昌龄·古从军行
3、王军,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写了七首,里面的人物都是戍守在西北边疆的将士,他们对万里之外的家人有无限的相思之情。在休息的时候,他们随着琵琶声和笛声在军中起舞,表达自己的愁绪。
4、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5、第说说这首诗的题目《从军行》。《从军行》其实是古代乐府的老题目,以前古人用这个题目主要写征战与边塞的艰难困苦。盛唐时代,包括王昌龄在内的很多盛唐诗人,常常用《从军行》这样一个古乐府题来写唐代的边塞战事、边塞将士的社志与艰辛。
6、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7、《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8、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9、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10、据刘洁修考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11、说到这儿,我们明白了整首诗的意思,在深秋黄昏的边塞,将士们坐在高高耸立的烽火台、瞭聖楼上,迎着青海湖吹来的萧瑟秋风,听着哀怨悠悠的《关山月》,无比的思念万里之外的亲人,而将士们的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许和他们一样,也正在思念着成守边陲的将士们。
12、✦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13、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14、全诗: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5、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6、✦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17、王昌龄三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做过一些小官,他为人个性豪放,不拘小节,遭人议论诽谤,先后两次遭遇贬谪。后来在安史之乱中,他在南方避难,不幸被权贵所杀,去世的时候大约60多岁。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后来又有人说诗人不幸诗家幸,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因为有不幸的经历,所以才能造就杰出的诗人和作品。王昌龄就是这样,他的一生看似很平凡,也很不幸,但是他的作品却不平凡,却非常的杰出,他的诗歌气质⻘刚俊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这首从军行,在这一组诗中,也是佳作中的佳作。
18、其4的:(注释)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破:击败。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参考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提示)诗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19、王昌龄从军行主旨的含义是:抒发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杀强敌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边疆的艰苦和思归之情。
20、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二、王昌龄的从军行诗其一到其七
1、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2、我们都很熟悉的《木兰诗》就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期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所以,古代曲子里就有"度关山"这样的乐曲。換言之,《关山月》实际上就是描写成守边陲的将士思念亲人的乐曲。所以,“更吹羌笛关山月"的意思是说,在这荒漠的青海湖地区,在这荒漠的边塞地区,黄昏时分,将士们坐在孤独的烽火台上,感受着青海湖边吹来的萧瑟秋风,本来已经非常思念亲人和思念家乡了。不料在这个时刻,又传来阵阵悠扬悲伤的羌笛的笛声,吹奏的正是《关山月》这样伤离别的乐曲,怎么能够让人受得了啊!
3、第关于作者王昌龄,我们之前在讲孟浩然、李白的时候,早已知道王昌龄与他们还有王之涣、高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人称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也有说是诗家天子,总之就是很牛。他是京兆万年人,属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人,说起来还是俺的老乡呢!
4、诗的前两句直指玉门关要塞,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5、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用的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旧题,原诗共有五首,此处选择的是第四首。
6、总的来说,这一二两句的意思是:在浩瀚无垠的⻘海湖地区,在这渺无人烟的边塞戈壁上,伫立着高高的烽火楼和瞭望台,也许还有滚滚升起的狼烟烽火,此时此刻,正是深秋时节,⻩昏时分,夕阳⻄下,戍边的将士们坐在烽火楼旁高高的瞭望台上,迎着⻘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怎能不思念家乡的亲人,怎么能不倍感戍边的艰辛与劳苦?!这两句虽然写的是边塞萧瑟略带悲凉的秋天景象,但是不得不承认,作者笔下的景象依然是非常壮大的!百尺楼、海⻛秋,放在这里一对比,就能够感受到万里⻓⻛、千里戈壁、百尺高楼、茫茫大湖的,苍凉悲壮雄健的边塞气派!
7、此结语之妙,不仅不着痕迹地由景入情,而且宕开一笔,反以妻子思“万里”外亲人之语,衬出自己之愁情,两面俱到,更显二人心心相印之深情。
8、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写当时西北边塞自青海、祁连山到玉门关一带边防线上,战士们艰苦奋战的生活和高昂的斗志。
9、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10、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破:击败。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12、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13、紧接着第二句,“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地理转向情感。到了黄昏时分,将士们独自坐在烽火台边,坐在暸望台边,遥望着漫漫的戈壁滩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感觉到十分的孤独。又正值深秋季节,寒风阵阵,寒气通人,怎么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儿女?而家中的亲人这个时候想必也正在思念远在边塞的将士。这里的“海风秋"当然指的不是大海的风,而是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风。为什么是青海溯呢?唐代西、北方的强敌,是吐蕃,二是突厥,青海湖地区正是唐朝军队与吐蕃军队、与占据青海湖地区的吐谷浑军队交战的地区,唐朝在此地驻军,设置节度使,目的在于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守护河西走廊。所以,这里说的“海风秋”是指从青海湖方面吹来的秋风。
14、唐代的很多诗人都喜欢用这种“对面写来"的手法渲染情感。霅如,杜甫在著名的《月夜》中说:“今夜鄘州月,国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也是从对面写来,因为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在长安,他在思念远在郎州的妻子儿女,但他却偏偏说遥想今天晚上,在鄘州,我的要子在房之中,正在独自看着月亮,思念着我,而小孩子们却并不能理解此刻,他们的妈妈正在思念爸爸。这种手法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从自己一方抒发情感,又从对方的角度想象抒发情感,彼此来回反复渲染,彼此烘托,越来越浓厚,浓的都化不开了。
15、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16、《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17、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18、陈羽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王昌龄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19、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0、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三、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1、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2、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3、⑶独上:一作“独坐”。
4、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5、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6、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7、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9、诗中的“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里所暗示的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诗句中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0、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11、《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12、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13、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15、作者: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6、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豪迈气概、情景交融、比喻、衬托
17、✦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18、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9、紧接着第二句,“⻩昏独坐海⻛秋”。从地理转向情感。到了⻩昏时分,将士们独自坐在烽火台边,坐在瞭望台边,遥望着漫漫的戈壁滩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感觉到十分的孤独。又正值深秋季节,寒⻛阵阵,寒气逼人,怎么能不思念父⺟、妻子、儿女?而家中的亲人这个时候想必也正在思念远在边塞的将士。这里的“海⻛秋”当然指的不是大海的⻛,而是⻘海湖方向吹来的⻛。为什么是⻘海湖呢?唐代⻄、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二是突厥,⻘海湖地区正是唐朝军队与吐蕃军队、与占据⻘海湖地区的吐谷浑军队交战的地区,唐朝在此地驻军,设置节度使,目的在于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守护河⻄走廊。所以,这里说的“海⻛秋”是指从⻘海湖方面吹来的秋⻛。
20、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四、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王昌龄《从军行》的意思是: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王昌龄的《从军行》共有七首,这是《从军行》第四首的意思。《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3、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4、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5、✦穿:磨破。✦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为:
7、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8、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是什么意思?就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金国呢?就是装饰精美华丽的房,这里是指将士们的妻子,也是就是在遥远家乡的中思妇。李白曾在诗中说自己的愁是:“万古愁”,这里的愁是“万里愁",从遥远的青海湖、玉门关、阳关,到中原腹地,长安、洛阳、扬州等地,不正是相隔干山万水,不正是万里乡愁,不正是万里相思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的意思是:万里之外的妻子,万里之外的亲人如论如何也无法消除这万里的相思啊!
9、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叹息年光流逝,为全篇旨意。张协云,“川上之叹逝,前修以自勖”,叹息年光流逝,为全篇旨意。张协云,“川上之叹逝,前修以自勖”,
10、从军行七首·其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家乡。
11、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12、译文: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13、诗的二两句,描绘了一副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14、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15、我们进入诗的第一句,"烽火城西百尺楼"。大家都知道古代历史上有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里的“烽火"指的就是著名的烽火台,这是古代边防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承担着通讯、预警的功能。一般来讲,在烽火台中经常备有柴草,如果有紧急军情,那么“昼则放烟,夜则举火”。白天燃起柴草,主要是放出烽烟,飘上高空,这样在几十里之外的下一站烽火台便能看到,于是也燃烽烟,一站接一站的传递下去;如果在夜晚,那么就燃起烽火,火光熊熊,也可以把敌情一站一站传下去。
16、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王昌龄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
17、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18、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9、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20、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五、王昌龄的从军行解释
1、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2、“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此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3、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4、《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共七首。
5、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6、释义: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7、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8、《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人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9、 青海:即今青海湖。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2、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13、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14、由此我们看到,在盛唐时代,包括王昌龄在内的一批大诗人,比如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他们漫游边塞,目睹边塞风光、目睹戌边将士的艰辛,他们深切地同情这些戍守边塞将士的艰难,同时又为他们戍边报国的豪情所感动,所激发。
15、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16、《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17、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18、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9、《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20、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六、王昌龄的从军行
1、近体诗,是七言绝句。王昌龄的《从军行》不是古体诗,他的边塞诗,属于近体边塞诗,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这和高适、岑参不同,后两者多采用古体诗。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却非乐府古体诗。
2、王昌龄三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做过一些小官,他为人个性豪放,不拘小节,遭人议论诽谤,先后两次遭遇贬谪。后来在安史之乱中,他在南方避难,不幸被权贵所杀,去世的时候大约60多岁。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后来又有人说诗人不幸诗家幸,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因为有不幸的经历,所以才能造就杰出的诗人和作品。王昌龄就是这样,他的一生看似很平凡,也很不幸,但是他的作品却不平凡,却非常的杰出,他的诗歌气质青刚俊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这首从军行,在这一组诗中,也是佳作中的佳作。
3、译文: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4、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5、《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6、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7、第三句再以闻“羌笛”吹奏述征戍之苦的《关山月》名曲,以声写情,句首冠一“更”字,使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倍增不堪,故逼出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9、✦关城:指边关的守城。✦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10、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11、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12、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13、这是第四首诗。诗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14、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1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16、✦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17、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18、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9、王昌龄《从军行》的全文共七首:
20、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1、作者王昌龄(678—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也有人说他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补秘书郎,调汜水尉、江宁丞,贬龙标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所以才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佳句入世)。人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初期,被刺史闾丘晓所害。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2、作者:唐·王昌龄
3、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4、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5、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6、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7、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8、作者:王昌龄朗诵:方明
9、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10、此诗虽写愁绪,但融景于情,境界壮阔。在诗人笔下,“百尺”高楼、迢迢“海风”、“万里”“关山”,无不尽染愁绪,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悲塞天地的巨大张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11、第关于作者王昌龄,我们之前在讲孟浩然、李白的时候,早已知道王昌龄与他们还有王之涣、高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人称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也有说是诗家天子,总之就是很牛。他是京兆万年人,属于今天陕⻄省⻄安市人,说起来还是俺的老乡呢!
12、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13、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14、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15、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16、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17、《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该组诗共有七首,显示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9、近体诗,是七言绝句。因为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20、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1、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3、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4、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刚才前三句不是都在写戍边的将士们吗?怎么突然转到万里之外的闺中思妇了?这个跳跃性也太大了!没错,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常用的“对面写来”手法。简言之,前三句“烽火城⻄百尺楼,⻩昏独坐海⻛秋,更吹羌笛关山月”,写的是当下,是将士们戍守在河⻄⻘海地区,思念自己远在故乡的亲人。而这最后一句却从对面写来,写将士们想象着此时此刻,在这羌笛吹奏着关山月的时刻,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家人在遥远的故乡,在万里之外的故乡,也正在思念着自己!这样的思念是如此的刻⻣铭心,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5、✦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烽:指烽火台。
6、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