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传文言文翻译(郑燮传板书设计115句)

2024-03-04 10:45:31

一、郑燮传

1、郑板桥的诗、画、书为后人所称道。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人多附议。其实板桥的对词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二十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学填词,一学就是十年。“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我年青时读《郑板桥集》,却喜其词,竟爱不释手,尝能成诵,至今不忘。近再读他的词,仍兴趣盎然,趣味不减。近披阅有关书籍,才知清兰亭楼夫子早说过燮词好于诗。蒋宝龄在《墨林今话》里也说:“诗词书画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兴化县志》称“词尤工妙。”扬州教育学院华耀祥《郑板桥诗词艺术探析》里评道:“即使从诗和词的总体看,好词的比例也高于好诗。”

2、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

3、“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那时,板桥在扬州,住的是寺庙。衣服破了,是同为落魄的歌妓帮他缝补,患难之中,足见真情,他的一首《悼亡妓》,纪念了对那位帮助过自己的歌妓怀念之情:“楼闲别语太凄清,乍忆长生七夕盟。绝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见我成名。”

4、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皮日休《咏蟹》)

5、要想学好初中语文,一定要注意课内积累:

6、“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7、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生,乾隆三十年(1766)卒。乾隆元年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等县县令。乾隆十八年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遭罢官。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擅画蕙兰与竹、石,又以诗文著称。《清史稿》卷五百四中记其“诗词皆别调,而有挚语”。而其家书亦清新可诵,广为流传。于书法则精于隶书与真、行,并将篆、隶、真、行、草五体合而为而以隶法与黄山谷体势相融为主,自称“六分半书”。板桥又兼工篆刻。是“扬州八怪”中以诗、文、书、画、印相生相发,个性独特的大家。

8、让更多的朋友接受这种文化

9、再举近人安徽洪存恕咏白牡丹的诗:

10、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

11、出自清代郑燮的《满江红·思家》

12、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有段时间,费氏要暂时到别处谋生,临走前,她把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在灶前。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这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13、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14、B(有谴我任之“任”意思应该为“责任”)AD(A中“公余辄与文士饮少辄醉”,“辄”的意思都是“就”。D中“买书画以自给杀之以应陈涉”,“以”的意思都是“响应”。B中.“与民事则纤悉必周”,“于”是“在...方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是“在”。C中“为立祠”,“立”是“做”“陈涉乃立为王”,“立”是“成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勤于政务。理由:如:“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15、郑 燮 传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

16、郑燮,号板桥,即郑板桥竹石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7、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

18、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弟的书》中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土为四民之末”,“天下无农民,举世皆饿死矣”。

19、明末第一才子张岱,迷倒无数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2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郑燮传板书设计

1、郑燮(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

2、“灵魂转世”大才子是什么样的人?敢骂《水浒传》后五十回

3、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语出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补救疏漏,揭示微妙。也可以叫“将错就错,因病至妍。”画出败笔,是常有的事。最简单的办法,是收拾。但也有无法收拾,则只有把纸团了,重头来过。又有一种难处,就是画成的部分,有想不到的好,而且重复不得,舍不得团。还有一种情况,只能一遍过的。有个故事说,某剧团下乡演包公戏。演包公的演员出场时,忘了戴髯口。事已至此,不容他返回后台去戴。遂灵机一动,唱道:“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快去找。”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添加噱头,今人或称无厘头,观众皆大欢喜。题画诗也有这种作用。比如有人画蝴蝶,与花近似。题上两句诗:“雨过前庭斜照时,是花是蝶不分明”,让人觉得是画家有意为之。

4、传统里,词以婉约为正宗。板桥的词豪放与婉约兼容,豪放中蕴含婉约,婉约中可见豪放。婉约柔曼典雅、情景交融,豪迈才识放浪、真趣横逸。板桥在《词钞.自序》里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性由时进、随性铺陈,情随时移、情至词生。刚柔随之兼容,形神久之俱备。河北师范大学王灵芝在《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和诗词创作》里说:“板桥诗词潜在着一种真挚与怪诞、谦恭与狂怪截然相反而又浑然一统的精神力量。”

5、”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6、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7、此诗有落款:“乾隆戊寅(1758)十月下浣(相当于下旬),板桥郑燮画并题。”作者时年六十六岁。这首诗写作者四十年画竹枝的两个体会,一个是“冗繁削尽留清瘦”,几乎囊括了李东阳诗的全部内容。另一个是“画到生时是熟时”,为李东阳诗中所无。辩证法讲否定,否定之否定,诗画皆然。陆放翁说“诗到无人爱处工”,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对故我的否定。郑板桥题画曾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还写过一副对联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说的就是“冗繁削尽留清瘦”,下联说的正好是“画到生时是熟时”。

8、联系人:西北书画艺术网曹兵

9、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10、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11、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12、在官场中,他一心为民、担当道义、浩然正气、铁骨铮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殿堂里,他在竹林中徜徉,幽兰丛中微笑,怪石旁边傲立;在滚滚尘世中,他孑然独立,我行我素,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本色不改。他,就是大清王朝的好官怪才奇人郑板桥。

13、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14、板桥板桥的词好在那里?

15、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16、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17、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18、”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19、范仲淹不仅慷慨解囊,购义田,建义庄,而且为了使之代代相传,他还专门制定了范氏的宗规族训《义庄规矩》。《规矩》由范仲淹于皇祐二年(1050年)十月初订,后由其子范纯仁、范纯礼等后代十数次续定修订,逐渐完善。据民国《吴县志·义庄》记载,范氏义田原来只有1000多亩,但由于范氏族人不断捐助,到了清朝宣统年间增加到5300亩。义庄维持竟达八九百年之久。

20、出自清代郑燮的《念奴娇·周瑜宅》

三、郑燮传文言文翻译

1、从此之后,板桥先生便立誓“从今不复画芳兰,但写萧萧竹韵寒”了。

2、有时他还夜间查巡,这时候,他仅叫一个衙役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4、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5、五千年来古诗词之美,美到窒息!

6、一时感兴,自道所得。画家作画之余,浮想联翩,常题数语于画。如白石题《群虾图》:“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耶?”板桥题《兰竹图》:“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题画诗也有此种。

7、从诗、书、画三方面综合来看,“扬州八怪”中的郑燮成就较高。《清史列传·郑燮传》中对他有“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的评价。学者马宗霍评价郑燮道:“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8、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9、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

10、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着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11、这时候,板桥的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门庭如市,书画金贵,自此,他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

12、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13、在图三中,画家取山坡一角的景致,绘写出灵芝与兰花,别有一番意趣。在以淡墨扫出的山坡上,灵芝、兰花各得其姿,浓淡有致,呈自然分布状态。题诗位于画幅上端,由右至左排开,使画面三面密实,只留右侧为空灵之地,布局巧妙严谨。“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的诗句,写出了芝兰的高雅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及人生体悟,使观者在陶醉画中美韵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画外之意。

14、1746年(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他在潍县八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郑燮)官潍县时,岁欠,人相食,燮大兴官築,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司之,有积粟者责其平粜,活着无算。……”(《清史列传•郑燮传》)在灾难面前,郑板桥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饥民充饥。他责令囤积粮食的大户要按平常价格卖给饥民,就获无数的人。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

15、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6、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17、郑燮传第一句: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这里的知字,是担任(何地)的知县的意思。

18、扬州著名的画家李鳝曾作诗迎接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来到扬州,板桥的住所成为文人、画家聚会的地方。名家都常来聚首,艺术交流经常开展,“扬州八怪”逐渐形成,板桥也成了领袖和集大成者。

19、把闽商喻为闹春的梅花,引领四川经济走向繁荣,结果得到了商会的赞赏。

20、“(郑燮)诗言情述事,恻恻动人,不具体格,兴致则成,迫近香山、放翁。”(《清史列传•郑燮传》)郑板桥的诗词叙事抒情,情感真挚感人,诗歌体裁不拘一格,兴之所至,一气呵成,诗词风格与白居易、陆游颇为相近。板桥的诗词去陈旧套语,不胜用典,平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意思明了,但又暗藏哲理。

四、郑燮传板书

1、出自:《清史列传·郑燮传》。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2、宋濂《王冕传》载,王冕“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则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自负如此,这首诗就寄托发抒作者兼善天下之壮志。诗中标举白梅的冰清玉洁,拿桃李作反衬。“混芳尘”,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三四句是作者的惊人之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繁梅而己。却造成这样的意象: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白梅》给人以品高而志大,绝俗而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3、由于这段经历,范仲淹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于是他创立了为宗族共同体谋福利、抚养族人的“义庄”。义庄的得名与义田联系在一起。义田是由宗族中的一户或者同族人共同拿出若干田地,将收取的地租用来赡养同宗族的贫穷家庭。后来进一步发展,又在义田内建筑房舍,逐渐扩大成为庄园,称作义庄。范仲淹先后在苏州和吴、常两县置田亩立义庄,用义田的收入来救济贫穷的族人。为了教育自家子弟勿独享富贵而置族人贫苦于不顾,他还专门写了《给诸子书》的家训予以训诲。

4、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5、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6、填补空白,平衡画面。有一个画家(即前面提到的郭恕先)弄人的故事:

7、“(郑燮)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郑燮传》)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热爱百姓,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8、爱看只为重花品,富贵能留本色难。(洪存恕《看白牡丹》)

9、可以说,《兰竹图卷》是郑燮绘画风格的一个缩影。从他一生创作的画作来看,所涉题材并不太多,多为兰、竹、菊、石等,尤以竹、兰为主。郑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以少胜多、以书入画等表现形式,将画兰、竹的笔墨技法和艺术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0、图二中的兰花布局巧妙、独具匠心。画家在画面左下角用浓重的笔墨绘出多组兰花,与右上角的两组淡墨兰花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开合得当。兰花聚散离合间也呈现出错落之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营造出咫尺天涯之势。他将兰花花朵绘写得犹如墨蝶飞舞,使人如闻其香,陶醉其中。画面左下角有画家题写的七言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过描绘生于高山深谷之中的兰花赞颂自然,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归隐的心志。

11、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7厘米、横4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12、款识: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乾隆甲申。

13、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14、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

15、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16、过雨空林万壑奔,夕阳野色小桥分。

17、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8、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19、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20、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他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

五、郑燮传阅读答案

1、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2、郑板桥是文人,是性情中人,是敢为民请命的人,是耿介率性的人,他不适合政治,不适合曲流拐弯、阿臾奉承、尔虞吾诈的封建官场。

3、录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4、“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燮)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著《板桥诗钞》诸书。”(《郑燮传》)郑板桥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妙。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随意挥洒,却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时,慎郡王(允禧)十分敬重他。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5、宋朝靖康之耻:皇后行“牵羊礼”后,不忍耻辱羞愧自尽,临终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7、一个画展上,萧炬看见一幅四尺对开的立轴,全画不足十笔——画的下部是三尾写意小鱼和两条淡墨水纹,上中部空无一物。粗看以为是半成品,细看题诗,则为之折服。诗云:“细雨鱼儿出,朦胧万象空。江山何所在,尽在幻虚中。”诗句为画面大量的空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使画面的无理成为有理。可谓创意翻新,匠心独运。

8、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9、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10、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11、为官之际,曾在县署中画竹题诗,以明其志:

12、郭忠恕(字恕先,以字行)虽是弄人,富家子(今称富二代)大可不必恼怒。应该抱回家,另请名家题上诗文。搁到现在,也是天价的东西了。刘云泉的画看得吗,看不得,题上诗就有看头一些。对于失衡的画面来说,题画诗的作用如同砝码,目的是填补空白,求得画面的平衡。何处显轻,就在何处题诗。撇开简笔画不论。像兰草、水仙这样的题材,画斗方较易达到平衡,画立轴则必须借助题诗,方能达到画面的平衡。

13、年少轻狂?炫妻狂魔?这样的杜甫你认识吗?

14、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15、(注释)①(苞苴(bāojū))馈赠和贿赂。②(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③(囊橐(nángtuó))口袋。④(外服)外国人。

16、林徽因痛恨陆小曼,张爱玲晚年为何跳蚤缠身,三毛又为何选择用丝袜自缢?

17、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

18、傅抱石先生在《郑板桥试论》中评道:“在板桥的文学作品里,无论是诗、词或者别的,最突出的是使人读了感到作者一种‘强烈、丰富’、‘民胞物兴’的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诗词核心之所在,意境之所得,旨趣之所归。没有真情实意,也就没有了诗境和旨趣,写出来的东西,只有僵硬的形式,没有生动的内容,所以不能称之为诗词。下面两首词,它充沛的感情、深切的渴慕,激碰着我的心灵;它不遮掩的深恨、愤怒的倾述,击打着我的情怀,使我一读即能成诵。

19、“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郑燮传》)遇到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在最危急之时,板桥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有人劝阻,(让他向上级请示),郑燮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饿死剩不几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我来承担责任。”于是开仓放粮若干石,让百姓办好借据,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上万的饥民。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20、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六、郑燮传

1、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南宋遗民归隐山林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骨气。“北风”喻元蒙铁蹄甚明。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元军南侵时,曾向南宋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国土沦陷。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2、“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郑板桥也不例外,在青壮年时期,他同样热衷于此,并为之奋斗不已,但他的科举之路却走的异常艰难。

3、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4、“百姓谁不爱好官?”板桥对人民的赤子之情,百姓牢牢记在心上。“潍人戴德,为立祠。”(《郑燮传》)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家家画像以祀,奉祀他,祝福他。

5、一位刚毅耿介的老者挂冠而去,身后却留下百姓无尽地牵挂;一位慈爱善良的长者,携妻儿老小,一路风尘;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边走边看,边看边饮,边饮边歌、边歌边画、边画边吟……

6、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7、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取了秀才,但一直到1733年(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才考中举人。四十而立,中了举人,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一事无成,佳音传来,郑板桥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诗中写道:“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仅有喜悦之情,也有一份忧伤之情,接着,板桥又写诗道:“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感慨万千。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有三的郑板桥以二甲第八十八名,也就是倒数第三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赐进士出身。考中了进士,郑板桥很高兴,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8、邵仲节先生画白牡丹,就完全可以题上这首现成的咏花诗,或只题三四句也行。

9、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10、“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桥上无人,朝中无亲,家世卑微,考中进士,只是说明你有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马上就有官做,从进士到做官,这还取决于你会不会公关。事实证明,郑板桥不会。因而他待业了6年。后来他赴京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雍正最小的弟弟,乾隆的叔叔,允禧酷爱书画,很欣赏郑板桥的才能,于是向吏部推荐了他。终于在1742年(乾隆七年),年过半百的郑板桥,被授任为山东范县县令,从此,他步入十二载的宦海生涯。

11、其次,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周济鳏寡孤独。《郑氏规范》要家人对“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韶山毛氏宗族的《家劝》,用歌诀形式训诫族人“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郑板桥要求幼子应经常将自家的纸笔墨砚,送给众同学。尤其是“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订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天不能即归,辄留饭。”(《郑板桥集·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对方的自尊,考虑得何其周到!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开明的家长如清代的蒋伊还在家训中嘱咐家人,丈夫死后,不仅应鼓励寡妇再嫁,而且要给予资助。

12、还有一次,萧炬因收到请柬,自己画了一幅梅花,欲赠主方。但主方是四川福建商会,他的老伴以为不可,说:“生意人讲吉利,应该画寓意富贵的牡丹,梅的谐音是霉,商家最忌讳的。”他认为言之有理,但装裱在即,难以再画,仍用题画诗来解决问题:

13、三十多年前,那时的板桥只是个秀才,他曾设馆教学,勉强维持生计。1723年(雍正元年),郑板桥的父亲去世,他已有了三个孩子,生活更加困苦。为了生活,板桥弃馆,来到扬州卖画。那时的板桥,穷秀才一个,无名无望,卖画十年,门可罗雀。

14、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15、这首诗也很好,前两句刻画菊花冷艳的形象,虽然冷艳,却是不甘寂寞的,后来林逋的咏梅,偷了它的意。后两句虽然出以假设,却是十分自信的语气,使人联想起“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那样的话,真是敢想敢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赞美三月的诗句最出名的(三月春意盎然的诗句131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