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峰(杨业发东方肝胆医院124句)
一、杨业
1、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让人们无法接受。他们并不希望这些奸佞之辈能够逍遥法外,于是人们便编出了一系列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反映在《潘杨讼》《清官册》《调寇准》等戏曲之中。
2、历史上杨业有七个儿子,分别是:
3、归根结底,杨业其实是宋朝政治制度转型过程中的牺牲品,宋太宗也明白这一点,杨业死后,宋太宗对其进行加封,更多的是对失去既能忠于朝廷,又敢于按照正确的形式分析去争取最好的战斗结果的杨业的惋惜。
4、杨业不知书,忠烈勇猛,有智谋。练习打仗,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北部艰苦寒冷,人人都穿毛毡衣服,只有杨业露天坐着谋划军事,身傍不生火,侍卫几乎都冻僵了,而杨业很从容,没有怕冷的表情。他处理政事简单明了,对部下宽容,所以士卒都乐于为他效力。朔州兵败的时候,他的部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赶快跑回去,报告给皇上。”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去。淄州刺史王贵杀了几十个敌人,弓箭用光了才死,其余的人也都死了,没有一个生还的。听说的人都痛苦流涕。
5、因此杨业早就对契丹产生嫌隙了,再加上故主刘继元都选择了北宋,那么杨业也不可能再坚持什么了。
6、他儿子杨延玉在这场战争中战死了,杨业被俘虏后,选择绝食而死。不过杨业的死,为整个杨家带来了荣誉。
7、宋太宗急忙前去阻止曹彬撤军,曹彬于是便让军士带五天口粮攻打涿州,然而光行军就走了四天,第五天军队已经是疲惫不堪,攻打涿州自然以失败而告终,
8、耶律休哥率兵一路尾随,找准机会发动总攻,曹彬收拾残兵不料又被辽军包围,东路军大败让宋太宗勃然大怒,无奈,
9、不过,辽国的实际掌握统治权的却是小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萧绰。日趋稳定的宋朝蠢蠢欲动,公元986年,宋太宗便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四路兵马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10、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11、为此在契丹和北宋之间,杨业当然要以民族的利益为重,投降北宋是非常明智的一种选择,算得上是认祖归宗了。
12、显然杨业是北宋非常著名的猛将,可是鲜为人知的是,杨业最初还不是北宋人。他最初是给北汉打工的,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以后,杨业这才投奔了北宋。
13、《杨家府演义》: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赵德昭之名讳,改名杨景)、延嗣。
14、事情还得从986年的雍熙北伐说起。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调集20万大军,兵分四路北上。当时,西路军的主将是潘美,副将是杨业,监军是王侁。交战之初,西路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寰州、朔州、应州、云州。可就在这时候,北伐的主力东路军遭到惨败,导致宋军被迫全线撤退。
15、很显然,杨业之死,主要原因在于王侁,这是宋朝重文轻武,对武将不信任的恶果,要说潘美的责任,当然也有,不过主要也就是没有对王侁提出反驳,没有阻止杨业的一意孤行,要说故意陷害杨业,那是不存在的事。
16、"诸将对杨业冷嘲热讽,杨业没有办法,只好和潘美约定,自己前去攻击辽军,到时潘美等人在谷口布阵,埋伏辽军,
17、打这儿开始,杨业在辽军心目中,那就是战神的代表。有些嫉妒杨业的将领,常常捏造杨业的罪名,赵光义丝毫不顾这些,甚至将这些奏章全部交给杨业,以此展现自己对杨业的信任。
18、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归顺宋朝,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19、杨业,又名杨继业,故里在太原府石州平夷县,即今山西省柳林县杨家村人。初名继业,生在杨家村,长在何家梁,发迹于刘家沟。所历三村三姓,缘起杨家村生母没奶,寄养于何家梁村何姓,乳母刘氏。日久恩深不回,随兄继恩、继元取名继业,并改姓为何。
20、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二、杨业发东方肝胆医院
1、再看山后战场的西路军,辽国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清理完东路宋军,辽军转向山后战场。此时,西路军已成为孤军,东路军被歼灭,中路宋军田重进接到赵光义命令紧急撤军,西路军同时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2、杨延玉,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北宋名将。杨延浦,官任供奉官。杨延训,官任供奉官。杨延瑰,官任殿直。杨延贵,官任殿直。杨延彬,官任殿直。
3、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3)宋太宗灭亡北汉后,归顺宋朝,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4、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
5、杨业别名叫做杨继业,是陕西人,979年,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宋初,宋朝廷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奉命驻守戴舟前线,五年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
6、对于北汉降将杨业来说,缺乏皇帝的信任当然是危险的事,但没有同僚们的信任,危机更会进一步加深,而且很可能加重皇帝的猜忌。杨业归宋后不久,因熟悉边防情况被派往前线,立了战功,受到提拔和封赏,由此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有的人甚至向皇帝告状,揭他的短。宋太宗的处理方式是,原封不动地将那些斥其短的奏折转给杨业。
7、杨业战死沙场,实在是可惜。
8、宋太宗听说后,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杨业真如坚硬的金石,他的气节让风云激荡。他本是陇上的雄才,指挥虎狼军队,防守边境报效国家。可是各将领不遵守约定,不上前救援。杨业带领孤军陷入沙漠;刚毅忠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举行典礼,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灵魂有知,应道了解我的深意。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9、杨业投降之后,宋太宗大喜,当即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宋太宗不顾战士疲惫,强行北伐契丹,结果自然惨败。撤军时,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代州市长兼任三交战区司令)。为了笼络杨业,在宋军诸将都没有封赏的情况下,宋太宗“密封橐装,赐予甚厚”,秘密赏赐了杨业许多财物。
10、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业,又是怎么样的,是否如演义所说,还是另有隐情。
11、杨业的父亲杨信原为麟州刺史,当时各种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杨家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但势力相对较弱,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
12、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北汉一直臣事辽国,杨业怎会与辽国交锋呢?原因是,当时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北汉只得请杨业驱除骚扰。
13、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14、据《辽史》记载,杨业归顺北宋后,与辽军对阵,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其:“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足见杨业战斗经验之丰富。
15、杨业(?—986年6月18日),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原籍麟州,后徙并州。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16、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回信,高丽国被辽国打怕了,不仅割地求和,还一直臣服辽国,向辽国缴纳赋税,而渤海国的情况较为复杂,
17、《北宋志传》(《杨家将传》)和《飞龙全传》:渊平(延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
18、宋太祖时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进行一些尝试。先是在曹彬奉命统兵讨伐江南时,当中授予他剑匣,开了张空头支票,让他“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
19、其杨业主动降宋。《宋史·杨业传》云:“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开宝元年宋太祖虽然没有拿下北汉都城太原,但是在撤军时把太原附近多个州县的百姓带离北汉。到北汉灭亡时,辖区内十个州,只有三万户(约10万人)百姓,三万士兵。这样弱小的北汉,在北宋大军的打击下,注定了要灭亡。但五代以来有一个传统,城池被攻破,城内官军常常被屠戮;若主动归降,则可保一方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业劝说刘继业投降。在杨业的本传中,杨业是一个骁勇善战,且仁德爱民的好将领。
20、杨业,原本是北汉的将领,在北汉遭受宋王朝围攻时,英勇作战的杨业得到了敌方统帅宋太宗赵光义的青睐。公元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降北宋。
三、杨业峰
1、“龙”竟真实存在古墓中发现龙的原型,揭开了千年的秘密!
2、杨业带着数万北汉精锐冲出城门,冲击宋军西寨。宋军西路军多数睡着。发觉敌军来袭,主帅赵赞匆忙迎战,被弩箭射穿了脚。北汉士气高涨,宋军疲于应付,死伤很多。就在北汉前锋快要冲到宋军中军大帐的时刻,忽然千余宋军带着五六千拿着斧头的民夫冲入战团。杨业的北汉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只能退却。原来,东路军的一只后勤部队正在附近砍伐木头,听到厮杀声,急忙来救援。
3、潘仁美无辜地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锅,作为理智的后人会思考:潘仁美只是跟杨业一起负责统一战线的主帅,他也只是听从指挥办事,从当时潘仁美的地位来看,他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能左右这场战争。因此,杨家将之死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呢?这很值得人们的思考。
4、在城楼巡视的过程中,杨业发现城西宋军中隐然有黄罗伞盖,龙旗招展——莫非宋朝皇帝就在城西营寨?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极有可能亲自到前线督战。杨业把这件事情禀告北汉皇帝。刘继元下令,即刻对城西宋军发动猛攻。“擒贼先擒王”。若是抓到赵匡胤,就可以解太原之围。
5、王侁讥讽杨业:“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
6、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战败的将领很少受到惩罚,或者受到的处罚很轻微。同时,由于“将从中御”的初衷是压抑武将的个人意志,因此,擅自改变阵法行事的武将,即使取得了较好的战果,也难以获得赏赐。
7、八郎杨顺,字延顺,善使一杆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遗腹子,本名王顺。
8、二郎杨永,字延定,善使一杆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使。
9、关于北宋名将杨业之死,真实的历史记载与小说戏文里的描述几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谋害杨业的元凶吗?杨业战死何地,是金沙滩还是陈家谷?辽宋两国间爆发的惨烈无比的幽燕之战,究竟有何鲜为人知的缘由始末?求索这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底,便走进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风云往事。
10、从此宋太宗就非常信任杨家的人,杨业的几个儿子全都得到了宋太宗的信任。可见忠义之人,是可以为后世子孙谋福报的。
11、后来,北汉战败,杨继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继业是一员勇将,一心想收入彀中,他逼着北汉亡国皇帝安排亲信前去劝降。
12、然而王侁反驳他的建议说:"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
13、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
14、杨业之死实际是因为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等人的妒忌,被置之必败之地,潘美等又违约不援所害。
15、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16、晚清时,评书中称作七郎八虎:
17、北宋建国之初,赵匡胤就曾经秘密立下一条规矩: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也正是这条祖训让宋王朝养成了重文抑武的风气,在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
18、北宋杨业(?~986年),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 ,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人(一说并州太原人,一说保德火山人)。 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19、应该说宋太宗本人精于政治,不善军事,但却担心武将造反,所以处处掣肘。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而他却让以步兵为主的宋军护送百姓。百姓全无行军经验,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自然走的很慢,而辽军以骑兵为主,每人携带两三匹战马,日夜行军。这是一场不的毫无悬念的追击战。
20、杨业(?~986年),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人(一说并州太原人,一说保德火山人)。(2)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四、杨业之死
1、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经过了数年筹备,发动了对北汉的灭国大战。大战数月之后,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宋太宗久闻杨业大名,“尝购求之”,一度悬赏抓捕杨业。不过,宋太宗爱惜杨业是个人才,“欲生致之”,要求务必活捉杨业。毕竟“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不过,杨业对待北宋的太宗,却暧昧不清。史料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2、北宋杨业为了宋朝的安稳和发展,先后收复了云州等多处失地,为宋朝立下巨大功劳,最后却因为没有援军而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惜可叹啊!杨业怎么死的杨业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杨家七个儿郎的父亲,他是宋朝杰出的著名将领,带领着宋朝军队一举收复了云州等地方,为大宋创建下了汗马功劳,一度为人们所崇拜和敬仰
3、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4、其实,怪事也不怪,理由很简单:当地的人民敬仰他。包括汉人,契丹人,深深地仰慕他的英雄事迹,所以冒死也要建庙纪念。
5、杨延玉(?—98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之子。雍熙三年(986)正月,随乃父征战。
6、杨业死战,突围至陈家谷口,见无援军接应,复率残部与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几无一人生还。
7、寡不敌众,强如“杨无敌”,也没能战胜这一定律,最终死在了陈家谷,而他的死因还与潘仁美牵连到了一起。
8、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9、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10、有关宋朝时期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害死杨家将元老杨业的是潘美,但历史上的杨业之死远没有这么简单。
11、后宋太宗北征,杨业领兵守城,数出兵攻宋军,捍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师无算”。
12、北宋名将杨业的死对整个北宋,亦或是后人来说,都是一种遗憾与可惜。他本不该死,却因卑鄙小人王侁的愚钝所害。尽管王侁才是杨家将之死的幕后黑手,但人们总不甘心他就这么死去。所以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自己的不甘与遗憾,而作为主帅的潘仁美也因此被安置了一顶黑锅,并背负了一千多年。
13、宋太宗素闻其名,累授右领军卫大将军、拜郑州刺史,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等职。雍熙三年(986年)杨继业以身殉职。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宋太宗降旨赠其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14、杨业中伏之后且战且退,从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此时杨业军中已近乎全军覆没,而杨业自己身上也有二十几处伤口。
15、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见于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墓志中说:“杨君琪,字宝臣,麟州新秦人也。”杨琪是杨信的重孙,杨业的侄孙。所以,后人根据这个墓志,就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还有,北宋曾巩著的《隆平集·杨业传》以及《资治通鉴》上也都说杨业是麟州人,那是因为杨信在后汉时担任过麟州刺史,当时全家迁居麟州。杨信后来死于麟州,由于长子杨业不在身边,麟州刺史一职就由次子杨崇训继承。杨琪是杨崇训的孙子,欧阳修称杨琪为麟州新秦人,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杨琪的曾祖父就已移居麟州了。当然如果论原籍,杨琪还应当说是保德人。
16、宋军以步兵为主,本来撤退速度就不快,此时宋太宗却下了一道诏书,让西路军带着云、朔、寰、应四州的百姓迁到内地。此时,辽军猛将耶律斜轸率领精锐骑兵杀来,在五台、飞狐击破宋军。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建议不要与辽军正面作战,带着当地百姓从速撤退,同时“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17、杨家将小说里,把杨业阵亡归罪到潘仁美头上,潘仁美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潘美确是实实在在的,但潘美同杨业的死,没有任何关系。潘美本身也是北宋名将,同杨业搭档多年,两人配合一直相当默契,如果要说谁有责任,那应该是监军王侁。
18、不久之后,北汉帝刘继元投降。但杨业仍然倔强地据城苦战。《续资治通鉴》中记载,直到刘继元派自己的亲信前来劝降,杨业这才解甲以降。
19、王侁反驳他的建议:“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杨业说:“不行,这样一定会失败。”王侁说:“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白白让士卒死伤却立不了功。现在您责怪我为何不死,我应当在大家前面。”
20、北宋初年,辽宋对垒,宋太宗赵光义五台山进香还愿,北国天庆辽王定下毒计,在幽州摆下鸿门宴,邀宋王赴“双龙会”,欲灭宋室君臣。
五、杨业功
1、可惜,杨业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很难堪。并非杨业不骁勇,实在是国主刘继元太坑爹。刘继元刚刚登基,对时任侍卫都虞侯的杨业不大放心,就让自己的老丈人马峰出任监军。马峰本是小小的将作监(负责修建工程建造),哪里懂得带兵。可是,马峰仗着自己是国丈,对杨业呼来喝去,还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城寨,想要埋伏宋军。结果在铜锅河附近,马峰遭遇宋军大将李继勋。两军交战,北汉军大败,马峰侥幸逃脱。杨业又派遣侍卫长率领几百骑兵巡查,一旦有情况,不必交战,即刻回报。不料那个侍卫长又遭遇宋军李继勋主力。几百北汉军弃械投降。
2、在山西省代县城,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
3、外戚刘文裕被除名,配隶登州,但“岁余,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最后,杨业牺牲的主要责任都被推给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隶金州,后死于召还途中。
4、伊川县杨大管业有限公司是水泥管道的生产企业。我家就在洛阳这边,他家在我们这边知名度很高,口碑很好。建议到实地考察一下,或者查一下网上的相关资料。
5、等到郭威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时,刘崇无奈只能宣布建立北汉,并且与契丹相约为父子国家,以契丹为父。这个时候的杨业纵然不满这种关系,却也无可奈何。
6、撤军主要是为了避免宋军遭受更大的损失,但是从后来的战局来看曹彬贸然撤退,导致这场战争直接失败,曹彬一撤退,就导致潘美和田重进的中西两路军队失去了策应。
7、杨业征战沙场数十年,战斗经验丰富,多次抗击辽军,深知辽军的作战特点,应该说他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那个人不是主将潘美,而是监军王侁。王侁反对杨业的建议,他认为“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的建议得到了另一位监军刘文裕的赞同。
8、杨业在指定的地点拼死奋战,努力争取时间,等待队友的支援。等到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消耗,等到战场上自己队伍的一个个士兵倒下,等到敌方的力量一点点增强,杨业终于明白,自己被抛弃了。他心灰意冷地死在了辽国的监狱里。杨业死后,西线战场也就宣告失败了,北伐战争以北宋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9、杨业,字重贵,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10、宋太宗的这种警告还算温和,大体上是属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范畴,没有什么致命的危险。杨业虽然屡立边功,但生存环境不算太好。他不仅得不到充分的信任,还屡受排斥,诸如监军那样的上级领导前来,更是常常对他冷眼相看。这都是因为他是降将,在宋将看来他尚不是自己人,要想融入其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11、杨业原名杨崇贵,他的生年没有记载。《宋史•杨业传》上说,杨业入北汉时为弱冠之年。《礼记》上解释,男人满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弱冠是不足20岁。杨业入北汉是乾佑四年(951),向上推20年,为五代的后唐长兴三年(932),这一年大约就是杨业的生年。他的卒年是北宋雍熙三年(968)。所以,杨业一生大约活了55岁。山西代县的杨业后裔说他享年59岁。若按此说,杨业则生于后唐天成三年(928)。
12、而是兵分三路,以曹彬为东路军攻取涿州,牵制辽军主力,而西路军潘美和东路的田重负责攻击辽军后方,此次战役按理来说宋太宗谋划充分,在大战开始时也是连战连捷,
13、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14、杨业是北宋史上罕见的悲情英雄之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对他的战死负有责任的潘仁美,就一定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臣。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或许会刷新你的认知。
15、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论,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应该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
16、宋元的民间艺人把杨业满门英烈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然而根据某些历史考证,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民间杜撰出来的。
17、战争的初期,三路大军都捷报频传。曹彬的东路军取得固安、新城两县,然后攻克涿州,击败辽军。中路的田重进连克飞孤、灵丘和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的战果尤为辉煌。杨业率军从西陉北出,先在雁门谷北口击败辽军,然后追击至寰州。寰州的辽朝守将赵彦章举城投降。杨业的儿子杨延昭进围朔州。朔州的辽兵守将赵希赞抵抗失败,也开门纳降。杨业父子转攻应州,辽的守将艾正等投降。云州(今山西大同),也被杨业父子收复。他们又进兵浑源,同田重进在恒山之下会师。代北居民听说宋军到来,纷纷前来欢迎,见了杨业的队伍,热泪盈眶。他们热情支持宋军,有的充当向导,有的供应军需,有的乘夜斩辽军首级来献,还有的参加宋军打仗。杨业下令征募壮士,成百成千的人前来应征。
18、杨业的父亲是杨信。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宋朝名将。其祖父杨麟曾从湖南奉调太原,其父杨信,“麟州土豪”,麟州,即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
19、因为各种评书、演义、戏曲的渲染,杨业杨老令公已经成了中国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杨老令公的死,许多人都归罪于大奸臣潘仁美忌妒贤能,公报私仇。不过,演义毕竟是演义,那么,历史中的杨业究竟是怎么死的?潘仁美的原型潘美究竟有没有责任?谁才是导致杨业去世的真正凶手?
20、东路军因为曹彬的私自行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东路军撤退的途中,东路军的尸体铺满了道路,血流成了河。因为东路军的失败,给西线战场带来了灾难。原本镇守在东线战场的辽军,迅速地赶到西线战场支援。局势发生了改变,原本还算轻松的潘仁美、杨业,此时身上的压力剧增。
六、杨业
1、杨业本就是一个热血男儿。他的字典中从来没有“后退”这个词。杨业下令副将坚守城池,自己率领数千部队从西山小道绕道雁门关北口埋伏下来。同时,杨业派人传信给北疆主帅潘美,相约合击契丹。三月十五日,契丹大军进入雁门关北口。杨业和潘美从两边山道上合力攻下,契丹军队大败,死伤数万人。契丹主帅萧咄李被杀,副帅李重诲被抓。(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2、将要出发,杨业哭着对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不是我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时机,准备立点军功来报效国家。现在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你们,否则,都会被敌人所杀。”潘美于是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
3、赵匡胤死后,潘美同样荣宠不减,在赵光义手下继续担任军队主官,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相当于三公的待遇,随后又被封为韩国公、忠武军节度使。
4、东路军迅速后撤,四月初就直接撤回了国境线内,这速度可真够快的。赵光义得到消息,明白大势不好,他严令曹彬立即进军,务必推进到原先的阵地。
5、杨业20岁就被派给刘崇,这很可能是一种家族谋略。杨业年少英雄,很有才干,所以很快被刘崇赏识。但是,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已经归降后周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现象,杨业在北汉听差,他的父兄却在后周为臣,父子三人效力于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当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杨业父亲的预先设计。在那个时代,脚踩两只船,谁先到岸就靠谁的现象并不鲜见。按今天的话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更为安全。
6、杨业听从故主的命令,这才选择投降赵光义。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登基称帝,他也是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为此在他登基以后,便率领大军北伐,目的就是为了灭了北汉。
7、雍熙三年,潘美参加北伐,担任西路军主帅。
8、可见虽然皇帝仍旧信任于他,他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之中。这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9、986年,北宋名将杨业兵败陈家谷口,负伤被俘后,他绝食三日,不屈而死。受小说《杨家将》的影响,人们都认为害死杨业的是潘仁美,由于潘仁美拒不发援兵,导致杨业战败而死。其实,历史上害死杨业的并不是潘美(潘仁美的原型),或者说杨业之死与潘美关系不大,那么到底是谁害死的杨业呢?
10、杨业身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当时的大将潘美共同屯兵防辽。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
11、比如:不费一兵一卒劝降节度使袁彦;平定南汉,统一两广;作为副帅,平定南唐;跟随赵光义平定北汉,统一中原:带领副将杨业,两次击溃南下的辽军,取得雁门关大捷……
12、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13、对杨业之死的惨剧内因,宋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论处战败责任时,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王侁和刘文裕则被除名发配。不过很快,身为皇帝亲信的王侁便被赦免回京了,杨业白白搭送了性命。
14、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15、于武将来说却是一个最憋屈的时代,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年,被历代艺人口口相传,演绎出了各种版本,在老百姓眼中,忠臣的死一定是奸臣陷害的,非黑即白,非忠即奸,坑杀岳飞的有秦桧,
16、事情还得从一次战争说起,986年1月,宋太宗调遣20万大军,兵分四路,向燕云十六州地区进兵。其中西路军主将为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副将杨业,监军王侁。各路大军出发后进展顺利,尤其是西路军战绩更为突出,他们先后收复寰、朔、州、云州等地。
17、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如果非要说杨业是受重视和被重用的,那就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杨业不受重用,事出有因。这既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也与宋朝军事体制的结构有关。
18、应当说明,杨业的死地是在雁门陈家谷,而不是“杨无敌庙”的所在地古北口。这两个地方相距数百里。
19、只好下令让潘美杨业等将率军护送州县百姓南撤,宋军有不少将领劝说潘美让杨业与辽军一战,认为东路军虽败,但两路军马草草收场未免太窝囊。
20、杨业之死,“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宋太宗深为痛惜,但宋太宗的亲信潘美只受到象征性的惩罚——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检校官的荣誉衔,由检校太师降为检校太保,并且次年即恢复。
1、自此之后,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年、口口相传,“大奸臣”潘仁美也被骂了千年。回看我们的很多历史故事,百姓们向来推崇悲情英雄,有悲情英雄必然会有反面典型,这样才有衬托性。
2、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北汉跟契丹的关系相当好,北汉也曾经多次请求契丹相助,以此对抗后周。那么杨业为何不投降契丹,反而投降仇敌北宋呢?
3、众所周知,宋代杨家将是人们敬佩的英雄,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忠诚,保家卫国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与喜爱。而杨家将杨业之死,更让人感到遗憾与不甘,大家把所有的不满发泄在了当时作为主帅的潘仁美身上。
4、在小说《杨家将》里,潘仁美(潘美)是谋害杨继业(杨业)父子的主谋。他嫉妒杨业的战功,又因儿子潘豹设擂台被杨七郎打死,故而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小说里的潘仁美勾结契丹,逼杨继业冒险出征,又违背与杨业的约定,不设伏兵接应,反而将杀出重围求援兵的杨七郎捆在树上乱箭射死……因这部小说的流传,潘美与秦桧一道被打入中国历史的顶级“奸臣册”。但查阅史书却令人心生疑惑,潘美真的是勾结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凶吗?当世人将攻击矛头纷纷指向潘美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责任人的存在——监军王侁(shēn)。在北宋,监军权力往往高于主帅。潘美虽是名义上的主帅,但真到了拍板时刻,对代皇帝监军的王侁之言却不得不“俯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