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鉴赏91句)

2024-03-04 11:04:25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1、我觉得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寺院的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活的追求,那是一种看破功名利禄寄情山水向往自由宁静恬淡生活。

2、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

3、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4、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很明显,这是一首律诗(五律),不是绝句。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5、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6、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8、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9、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10、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11、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12、“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13、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14、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15、“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16、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17、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18、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19、(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词语解释)禅房:僧侣的住房。万籁:各种声响。(诗文赏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鉴赏

1、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

3、“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结尾两句,以动托静,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合奏。反映了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

6、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曲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7、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首联用工整的对仗,省净的笔法,破题而入,又借“清”、“古”、“高”三词,无意间透露诗人对清静高洁的古寺高林的倾慕;颔联为传世绝唱,由竹径见幽处,由幽处见花木,见禅房,层层深入,这一踏径穿花至禅房的过程,与其中所引发出的“曲径通幽”的意趣,成为后世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由“曲”、“幽”、“深”而至别有洞天,这一洞天便是“悦”与“空”的禅境,便是令人惊叹、陶醉、流连忘返的“常乐我净”的宗教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之后,仿佛万物之音都归于消匿,回到了原初的大荒,来于静还归于静,唯有那悠扬宏亮的钟磬之音,把整个世界都包容成一体,将人带入忘尘绝俗、纯净怡悦的永恒禅境。

9、曲径更好。曲径强调的是密竹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与“通幽”、“花木深”都可以呼应,语势上有婉约之美。而且曲径也可体现竹林的密,茂盛,这是直接用竹径所不能表达的。

10、《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11、“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12、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4、“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16、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

17、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18、此诗也是沈鹏先生特别喜爱的唐诗之曾反复吟咏并书之。这首诗朴素幽逸的笔调和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对沈鹏先生启发良多,他的艺术追求及心灵世界也和这首诗有所共鸣。本文探讨的是沈鹏先生癸未年款(2003年)的隶书《题破山寺后禅院》作品,先生在书写该作品时年72岁,本作品在风格气韵等多方面,集中体现出沈鹏先生在隶书上的成就建树。在一定意义上说此作品是沈鹏先生隶书在一定时期内的代表作。

19、应该是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除了钟声没有任何声音,反而显得更静了.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情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

20、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

1、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

2、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它的尾联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合奏。结尾两句,正是这一禅理意趣的反映。此时,古寺万籁俱寂,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那回荡在寂静山林中的阵阵的钟磬声音,更加使人感到了禅院生活的宁静幽寂。全诗风格清丽,意境幽绝。另外: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沈鹏先生以草作隶每多古朴浑厚、跌宕纵逸之作。但隶书《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作品却又在缜密中有一种空灵清奇之趣。面对这幅作品,我每想起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想起《二十四诗品》中的“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式的旷放与疏野之趣,想起“佛意”与“禅趣”。在这里,我以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唐人常建这首诗的意境与沈鹏先生书写时的心境,产生了心灵上的感应与共振,于是乎产生这么一件佳作。

5、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6、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7、“悦”、“空”是"诗眼”。“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这里是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的手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周围一片喧闹,人们就不会在意钟磬的声音了。自己概括吧

8、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9、“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10、唐代还有不少优美的题寺诗。如韦应物的《神静师院》:“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息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题崇福寺禅院》:“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前诗意在“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后诗妙在“无人空夕阳”,世界静寂得连夕阳斜晖都“空”无了,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禅悦境界。

11、以静写动,以动衬静。诗的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徦如周围一片喧闹,人们也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而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睛是吻合的。

12、展开全部一个句子: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13、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14、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15、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16、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7、《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人常建的一首五律诗作,其诗笔调古朴、兴象深微,是唐代山水诗中的名篇。唐宋以来此诗流传广泛,亦被后世选入《唐诗三百首》之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对仗绝妙,所体现之诗情画意及空明禅心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激赏,也是书法家们尤为喜爱的书写内容。

18、这是盛唐最为着名的一首题寺诗,前人评之“通体幽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唐宋诗举要》)

19、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注:此处“曲、竹”和“俱、都”是两种版本,请大家不要无谓的更改

20、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四、送友人诗词鉴赏

1、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年代和背景,并找出诗歌的主旨,再推敲出诗歌的诗眼,话里话外延伸出你所推崇的思想意境,并且升华它,这样就差不多能写一篇很好的文章了。

2、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3、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4、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

5、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有“五乖五合”论断,从主客观两方面的角度揭示出书法创作的规律。理想书法作品的产生,正如孙过庭所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可以想见,沈鹏先生隶书《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作品,肯定是在时和气润之时,先生受到常建诗句意境的感发,在极为放松之自然状态心境下偶然欲书所得。“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宋姜夔《续书谱》),艺术的创造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沈鹏先生隶书《题破山寺后禅院》所体现出的古朴空灵,正是其心灵世界的投射。这一作品不仅可以窥见沈鹏先生艺术盛年时期典型的隶书风貌,更有着古琴曲馀音绕梁般的艺术魅力。

6、此诗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7、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

8、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0、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1、再回过头来看沈鹏先生隶书《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作品,观其笔画的长短参差不整,却有力透纸背的金石之气。正文隶书的空间布局、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置及行列不拘泥整齐,疏密虚实富于变化。点划有空白切割意味,深得“计白当黑”的布白之妙。有好几处运用“密不透风”和“疏可走马”的对比手法。因为黑白的自然生发和措置得宜,从而让观者感受到一种无穷之趣和不尽之意,这是该作品尤为成功之处。隶书正文后,又以草书重新书写诗句,隶草并参之外,又体现出大字与小字的对比和错落之趣。落名款再加一个古鉥印风的名章,再加引首一长条形小印,相映成趣的同时更显得朴素大方。先生作品注意整体效果,统一中求变化,反之亦然,在二维空间可以感受到三维的效果。

12、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13、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14、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1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6、常建是唐代邢州籍的诗人,字号不详,长期游历长安。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17、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18、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19、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20、“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含义

1、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

2、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馨音。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诗歌笔调古雅,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传播万口的名篇。

3、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4、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5、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6、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其中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7、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

8、相同点:①都是以香积寺景观为描写对象的五言律诗,②都抒发了诗人恬淡守静,忘情山水的隐逸胸怀;不同点:①作者不同,②前者为题诗,后者是吟哦;③《诗境浅说》: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9、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11、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宋词好听的词牌名(好听的词牌名两字8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