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铁崖体(杨维桢书法作品代表作66句)

2024-03-14 09:41:09

一、杨维桢

1、元杨维桢行书竹西草堂记卷(局部)

2、在杨维桢时代,陆氏知名的笔工有陆颖贵、陆文俊、陆文宝等,都是元初制笔名家陆颖的孙辈。这些技艺精湛的笔工时常周游东南各地,推销他们的毛笔,并请名家为他们题咏。除了杨维桢《赠笔师陆颖贵序》,还有元人周伯琦《笔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陆居仁《苕之水诗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以及贝琼《苕溪陆文宝挟笔过云间,持卷求余言》赠诗,都是为陆氏笔工所作。杨维桢还为陆文宝题写“笔华轩”。

3、为什么玩收藏的人平均寿命比常人高十多岁

4、至正二十四年(1364)五月一日,杨维桢撰《赠笔师陆颖贵序》,对“铁心颖”有详细的记载:

5、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文章中虽不能尽详其美,但绝大多数都是一见倾心的。但有一个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元代书法家杨维桢。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费尽心力,却怎么也无法从他的书法中,感受出几多美感来。如果那时候,有“丑书”的说法,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把一顶大帽子,“咣当”一声扣在他的头上。

6、所以,如此才华横溢底蕴深厚而又放浪形骸的杨维桢,笔下的书法如他为人一般,形成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还有什么奇怪吗?

7、元杨维桢楷书周上卿墓志铭卷辽宁省博物院藏

8、杨维桢晚年有个习惯,他经常在书法落款时写出笔工姓氏和毛笔名称,例如:

9、杨维桢存世书迹有《沈生乐府序》、《张宣公城南杂咏》、《张氏通波阡表》、《游仙唱和诗》、《梦梅花处诗并序》、《玉井香诗》等。铁崖作为一代名流,诗文被人称为“铁崖体城南唱和诗”。书法早年效仿唐人,吸取《道因法师碑》之精髓,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鬻字铭》,都可以看出其渊源出处。中年后,书风一改,如《城南唱和诗》、《棠城曲》、《真镜庵募缘疏》,都是楷、行、草杂合,笔势迭沈生乐府序宕起伏,结体纵逸,没有太多规矩,自然天真。书中融以古隶章书笔法,更给人风度翩翩之感。正如清人所说:“至其字势奇放,确有一种不受羁绊之意”,纵横挥洒,笔画狼藉,有“乱世气”。

10、《干山志》:试老陆乐墨书。

11、其实说怪也不怪。苦、辣、酸、甜、麻,各种口味的美食都有人喜爱,甚至还有人专门喜欢吃臭臭的榴莲和臭豆腐呢。

12、“乐墨”也是散卓笔的一种。孔齐说:“至顺间,有所谓大小乐墨者,全用兔毫,散卓以线束其心,根用松胶縀入竹管。管长尺五以上,笔头亦长二寸许,小者半之。后以松胶不坚,未散而笔头摇动脱落,始用生漆,至今盛行于世,但差小耳。”可见乐墨的笔毫、笔管都较长,小号笔头一寸许,大号笔头二寸许,那是足以挥洒擘窠大字了。杨维桢在前述书法落款中提到的陆氏、温氏和沈氏,都是元末湖州著名的制笔世家。他和这些笔工保持了长久的联系,以维持源源不断的毛笔供应。

13、杨维桢性狷直忤物,不为世俗俯仰。精诗文,名重一时,称“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并称元末“三高士”。

14、《真镜庵募缘疏卷》全文一百四十五字,总四十二行,每行大多三字或四字。展观通篇书卷,但见笔里行间吞吐腾挪,拍塞满纸,枯湿浓淡,真气逼人。整个书幅,完整地再现了一代文坛骁将的强烈艺术个性,和晚年创作炉火纯青的完美艺术境界。这种全由性情而生的书法之作,即使就整个书法史而言,也可说是分外稀见的!此道识者,明代大书家吴宽曾用“大将班师,三军奏凯”这般激赏的话来称赞杨氏,想非虚言。

15、作品流落日本100多年

16、他虽然颇有个性,却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父;同样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势力极大的张士诚占据吴中之后,江南名士竞相投靠,只有杨维桢请都不去。杨维桢一次去苏州,让张士诚知道了,拿出御酒专门款待杨维桢,酒喝一半,杨维桢赋诗一首:“山中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张士诚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最后放他走人。

17、然而,从当时的书法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看,要理解缺少借鉴根据和毫无通俗属性可言的杨维桢书法之作,的确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换言之,若不是杨维桢在当时文坛的崇高地位,难说当时人们或会以野狐禅道相待而不屑一顾。以鄙之见,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极可能是由于彼时人们无缘睹得杨氏楷书真迹、继而无法进一步俯视杨氏书法全貌之故。

18、元杨维桢晚节堂诗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中国书法》2016年第9期。

20、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子、东维子、梅花道人等,浙江诸暨人。少时,其父于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万卷,去其梯以辘轳传食,维桢于中苦读,五年不下楼,因以铁崖为号。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后参预会修宋、辽、金史。曾作《正统辨》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读之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元末动荡,维桢遂避地富春山,晚年徙居松江。

二、杨维桢书法作品代表作

1、客服QQ:55371343业务/监督:13560740067

2、如果那时候,有“丑书”的说法,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把一顶大帽子,“咣当”一声扣在他的头上。

3、因此,观杨维桢的书法,不能以寻常的书法标准来衡量,他的字就是他的人,人奇字亦奇,有一股奇气鼓荡,这“丑书”还丑么?何况古来就不曾有过丑书之说。只有雅与俗,没有美与丑。

4、然而,如果人们将“铁崖体”一词的精神内涵,同样迁用于迥异当时的杨维桢书法的话,想来也十分贴切。

5、元朝只有一种赵孟頫的二王复古书风,显得过于单调,没有杨维桢的搅局,元代的书坛就不完整。

6、杨维桢从小便在父亲打造的红楼中读书,因为他的父亲怕打扰他读书,因此便将红楼的楼梯撤去了。在红楼的五年时间里,杨维桢的学识就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老师。等到杨维桢二十岁的时候,因为求学,他的父亲将自己的马变卖后,杨维桢便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在回到家的时候,买了大量的书籍。等到杨维桢当官后,因为不喜欢官场上的风气,所以在一个地方当了十年的官后都没有升迁。后来因为交通的原因,从而导致迁官没有成功,此后杨维桢便开始浪迹天涯。直到明太祖登基后,招杨维桢回到朝廷继续当官,不过被杨维桢拒绝,等到第二次明太祖再说的时候,这时候的杨维桢知道不能拒绝,随即便回到了朝廷。

7、笔为文房用具之首、书法点画魅力之源,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制笔、选笔、执笔、运笔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经验,历代书法家都非常重视毛笔的选用。元人孔齐说:“凡学书字,必用好墨、好砚、好纸、好笔。笔墨尤为要紧。笔不好则坏手法,久而习定,则书法手势俱废,不如前日矣。”古来许多善书者,都对毛笔制作十分熟悉,甚至亲自指导笔工调整工艺,提高制作水平。

8、元朝后期,因战事四起、皇室权斗而引起的社会政治的急剧变故,已经直接影响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表面漠视国家命运或可被称为隐逸之士的文化人群,当然地包括了诗人和书画家,他们曾消极地以手中的诗文和画笔,来抒发并寄托自己的狂放不羁和高旷情怀。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自然就涌现了一大批以嘉兴吴镇、松江陆居仁、无锡倪云林、常熟黄公望和杨维桢等为代表的一批个性书画家。此中,无论以诗、书造诣还是以声望之论,杨维桢都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

9、杨维桢个性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10、元杨维桢行书跋黄公望九珠峰翠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1、与赵派书法严谨守法、流美秀逸相比,杨氏书法则狂怪不经,冷蛸朴拙;前者有皇室显贵的气质,后者有山林野夫的面貌。分析其成因,首先与他高旷绝尘、特立独行的个性有关,其次与其书学主张有关。杨维桢非常强调“面目骨体”、“性情神气”的表达,所以他的书法尽管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竭力反对因循守旧,不思变化。

12、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13、由以上例子可知,杨维桢常用之笔有铁心颖、画沙锥、枣心笔、乐墨等,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铁心颖。

14、元杨维桢行书宴啸傲东轩诗册故宫博物院藏

15、元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1296—1370),又名维祯,字廉夫,元绍兴路诸暨州人。他于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次年就任天台县尹,左迁钱清场盐司令。后至元五年(1339)丁艰,期满回到省城杭州,却迟迟未得补官,浪迹浙西山水间。杨维桢于至正四年(1344)应湖州长兴蒋克明聘,赴东湖书院任教。他在长兴衣食无忧的两年生活,有很多意外收获。例如他得到一支用千年残剑熔铸而成的大铁笛,作为他须臾不离身的伴侣,亦因此自号“铁笛道人”。而在书法方面,他放荡不羁的书写风格初现端倪,同时因为身处湖州,对湖笔制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了与笔工的交往。

16、《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在云间之拄颊楼试画沙锥。

17、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18、(临摹与创作):赵永金临邓石如篆书长卷、篆书刘禹锡《陋室铭》长卷欣赏

19、杨维桢存世书迹有《沈生乐府序》、《张宣公城南杂咏》、《张氏通波阡表》、《游仙唱和诗》、《梦梅花处诗并序》、《玉井香诗》等。

20、在元朝,赵子昂就是秀外慧中的书风代表人物,他以一人之力横扫南北,一统当时的书坛。言必谈王羲之的时代,但杨维桢却以一笔“丑”字异军突起,竟然也牢牢地占据了书法史一席之地,岂不怪哉!

三、杨维桢铁崖体

1、《周上聊墓志铭》是杨维桢楷书的代表作,清峭之态,有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和褚遂良《倪宽赞》帖的身影,一笔一画凝重森挺,精整险绝之外更有沉穆高古的气象。

2、元杨维帧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3、如果那时候,有“丑书”的说法,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一顶大帽子,“咣当”一声扣在他的头上。

4、元杨维桢行书跋马远商山四皓图

5、我的书法造诣不高,欣赏水平也不到位。我一向比较喜欢圆润、含蓄的书法,不喜欢这种对比反差太大的作品。

6、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行草书,纸本,纵3厘米,横2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7、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8、杨维桢字廉夫,晚号东维子。别署甚多,如抱遗叟、老铁贞、铁崖山人、铁道人或铁龙道人、铁笛道人、梅花道人等。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杨氏生于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三十二岁登进士,历官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和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职。尝会修宋辽金三史,著《正统辩》。元末,被委任为奉训大夫江西儒学提举,时遇反元兵变避富春山。此后他还受命钱塘关令,因触犯朝相徙居松江。去世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诏纂修礼乐书,杨维桢遂留京四月,待叙列略定即归,归后不久便下世。

9、由此可见,此中不论是书道里手,还是域内行家,面对前无古人的杨氏书法,也大都持有“借诗以传”的看法。有的虽不乏褒扬之意,但人们仍可以从此类褒扬话语的另一面,来体味所论者心目中对虽有时名、然未合古人格辙的杨维桢书法的大不以为然。以上所述,看来就是造成人们片面认识杨维桢书法的两个主要原因。

10、从元代书法的创作状态看,承承相因的崇尚羲、献之风,事实上已经成为彼时书家们追摹晋唐传统的唯一模式。当朝一代宗师赵孟頫虽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书法新论,然始终维护的却是崇尚魏晋风度的书学立场。顺便提一句的是,此道实践者甚至对于北宋间大行其道的“尚意书风”,也大都不屑一顾,甚至抨击其取意不古。

11、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文章中虽不能尽详其美,但绝大多数都是一见倾心的。但有一个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元代书法家杨维桢。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费尽心力,却怎么也无法从他的书法中,感受出几多美感来。

12、此外,从尚可得知的众多前人评述中,人们通常了解以往对于杨氏书法的称赞,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杨氏在文坛上的崇高声望。譬如明代大书家李东阳和明代大学士徐有贞就曾有过“铁崖不以书名,而矫杰横发,称其为人”、“铁崖狂怪不经,而步履自高”这样的话。清代的孙也说:“铁崖公余曾见用墨颇重,亦有纷披老笔,恐非书家派,当借诗以传。”同代的顾复说得更妙:“铁崖性癖耽奇,其书如吕梁之水,飞流垂势,听其所止而休焉!”然语气一转却又说:“但诗文为后世所重,并其书亦重之耳。”

13、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杂志社

14、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亦号铁留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卒。泰定四年进士,官至江西儒学提举。罢去,则避地富春山,后赴钱塘。周游山水之间,以声乐自随。善属文,但其文辞非秦、汉不学,以求笔调高古。其人气度不凡,性情高旷。其书不拘成法,随意天真,似名士不修边幅,而气、力、神、趣俱全,意境似其性格。

15、杨维桢在很多文学范畴造诣颇深,书法也是一绝。他的诗自成一体,号称“铁崖体”,特性是狂而怪,清爽诡谲。由于这种文风,杨维桢又被称为“文妖”。历代关于杨维桢作品的评价都颇高,可见杨维桢在文学上很有建树。

16、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元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17、《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此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其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怪僻性格的极度张扬。

18、这些性价比超高的毛笔,用过的都说好!

19、秀外慧中固然人见人爱,但外丑内美的的高人,却非/常人能识。

20、杨维桢书写此《周上卿墓志铭册》时已经六十四岁。从书法创作的功力积聚、书写状态和表现手段看,这个年龄当然是艺术创作的至佳时期。然而从传世所见的几乎皆为杨维桢行草书作品的现状看,杨氏所在乎和着意表现的,也许正是那些能够直接畅响心曲的如渴骥奔泉般一往无前的惬心之作。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此件《周上卿墓志铭册》所显示的意出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楷书的精湛功力,断然是通常以行草书名世的书家所难望其项背的。仅此一点,便已能足够说明并纠正相关杨氏书法“狂怪不经”和“借诗以传”的诸多评说,同时,也为人们能够全面地认识“耻与人同”的杨维桢书体的彼此间关系,和深入解读杨氏“真书多隶意、行草伴真书”的独特艺术语言,提供了物质性支持。

四、杨维桢白头吟翻译

1、在朝廷中,杨维桢修撰好古典书籍后,便向明太祖请辞,随后回到家中不久后便病逝了。而杨维桢本人则是待人比较宽厚,同时不会因为身份的高低从而不尊重人,平时的话杨维桢也比较喜欢称赞别人的才华,因此和杨维桢做朋友的话,应当是很舒适的。

2、读懂杨维桢,也是人到中年。

3、杨维桢代表作《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西湖竹枝词》《明史·本传》《梅花弄》《白寻》《梦洲海棠城记》

4、赵孟頫书风在元代影响极大,朝野上下无不学习其书法。赵孟頫去世时,二十七岁的杨维桢还在诸暨铁崖山埋头苦读,没有机会拜见前辈。不过,他存世的最早墨迹《题王蒙柳桥渔唱图卷》,是他四十岁以前所书,结字就像极了赵孟頫,用笔偏于肥美。至于其后期书风转向放旷粗率、个性鲜明,其中原因之就与他使用的特殊毛笔有关。

5、《杨铁崖诗帖》:在任老人读易斋试新制铁心颖书。

6、《小游仙辞序残卷》:在竹洲馆试老温笔。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陆游与唐婉的沈园在哪里(陆游与唐婉的两首诗12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