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传文言文翻译及原文(王冕传文言文拼音147句)

2024-03-15 09:13:09

一、王冕传

1、亢凡|张谓七绝诗《早梅》

2、王冕(123232323287一132323259年),字3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捡大便的大叔等。诸暨(今浙江)人。出身福家,白天捣蛋,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游大便市(今北京市),泰不花推荐任翰林院官职,辞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终老田园。

3、〔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增补齐省堂全图本

4、同样是改编,与陈遹声“编辑”徐显《王冕传》不同,宋濂“改编”张辰《王先生小传》,水平自然要高出不少,他不仅有删节,还不乏自己的创作,且文笔也确实在张辰之上。这样的改编,粗看几乎看不出两篇文章的类同,但细究后不难发现,宋濂的改编掩盖了王冕身世的不少细节。

5、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恐怖,王冕是个小孩子,但他安静坦然得好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感到很惊奇,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6、好多古书上说,王冕不仅精于画画,还精通儒学与兵法等。他也曾参加过进士考试,落榜后,他就烧掉为考试所写的文章,从此,再不参加考试。他非常崇拜伊尹、吕尚、屈原与诸葛亮等人。一次,送母亲回故乡,他就照着《楚辞图》上所画屈原的衣冠,自制了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宽大的衣裳,然后穿戴在身上。他让母亲坐在牛车上,自己挂着木剑,挥着鞭子,赶着车,唱着山歌,从村上走过。村里的一群孩子跟着他边走边笑,母亲笑了,王冕也笑了。

7、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迟。他很擅长画梅花,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来换。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8、后世皆知,王冕是以画梅名于世,然而不知出于怎样的心思,吴敬梓在其代表作中把王冕画梅改为了画荷花,王冕何以喜欢上了画荷花,《儒林外史》是这样描绘的:

9、现在,国家图书馆藏抄本里依然保留着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我们通过比较宋濂与张辰两篇传记,推究王佩兰、王柱公、郭毓等人删除张传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张辰的名望和地位不如宋濂;二是两篇传记放在一起有重复累赘之嫌。这个删除,在刊刻者看来或许是合理的,但它对王冕形象的损害却是巨大的,给后世王冕研究也带来了诸多似是而非的历史谜团。

10、(4)策:通“册”书册。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

11、扬无咎乃是南宋著名的画家,在梅花技法方面颇具独创性。宋范成大在《范村梅菊谱》中说:“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盖吴仲圭、王元章皆拥其法。”补之乃是扬无咎的字,范成大明确说,扬无咎以画墨梅名于世,有很多人学习他的画法,其中也包括吴镇和王冕。然而范成大是宋人,王冕为元人,他们两人之间相差一百年,范成大是如何得知一百余年后的王冕学习了扬无咎的画梅方法?这显然在时间上难以吻合,由此而推论起来,《范村梅菊谱》中记载王冕画梅之事,乃是后世增添的内容。

12、他很擅长画梅花,功力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13、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14、(2)陇:通“垄”田垄。

15、已而:一会儿;初:以前意思是,没过多久,就又跟以前一样。原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常去偷听别人读书,有一次丢了自己放的牛,被他父亲打了一顿后没多久又和以前一样,通过这个故事来表明他的努力学习

16、可见“文”与“史”之间的关系,并非以“虚构”与“事实”的分辨,就可以一语道尽,其辩证关系需得逐一详究。

17、《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18、他母亲说:“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居在寺庙里,晚上就偷偷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手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诵读,一直读到天亮。

19、字迷朋友亦应如此,热爱作前提,信念作核心,思练作途径,坚持作法宝。唯有好学不倦,勤思不弃,勤练不烦,方能金石为开,有所建树。

20、体现读书入迷: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开心。

二、王冕传文言文拼音

1、亢凡书作:宋濂《王冕传》节选

2、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荐做府衙小吏,王冕骂道:“我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难道还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他常住在小楼上,有客人来了,门童来报,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有使者经过越城,在马上要求见他,他拒绝了。

3、安阳一个叫韩性的人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韩性过世,(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回到故乡,王冕买白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官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路旁笑,王冕也笑了。

4、但在艺术再现上,王冕则别有一番意味。盖以历史人物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虽仍存有大幅发挥想象的余地,但比起全然虚构的人物,多少受到时空与史实若干的制约,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若《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换言之,文学创作固然依违于历史的缝隙之间,却非完全受其范囿。视《儒林外史》为“稗官”文类的“闲斋老人”,便认为“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他举《三国演义》为佐证,说道:

5、此为传写童年王冕的好学。宋濂根据张传进行二次创作,设计了忘牛、牛踏农田、父怒揍、母劝说的情节,形象感人。但很遗憾,宋濂说王冕“听诸生诵书”明显不妥,因为“诸生”是秀才,七八岁的儿童怎么可能听得懂秀才读的四书五经?况且秀才读书的地方在县学宫,而不是在乡下。

6、此为传写王冕孤傲的气节,即不屈服于豪贵。张辰的文字夹叙夹议,而宋濂则形象说事,惜乎连带删去了王冕的朋友圈里三个最关键的人物,即宋璋、泰不花、申屠駉。

7、(现藏浙江省图书馆的王冕像)

8、清代的金农在《冬心先生画梅题记》中也有这样一段说法:“扬补之甥汤叔雅,宋开禧间与弟叔用皆工墨梅,各出新意,谓之倒晕花枝。时有茅进士汝元亦擅名当世。叔雅画梅,曾见于吾乡梁少师芗林家,不愧逃禅叟(扬补之)。而叔用及汝元之疏枝瘦萼未尝睹者。”可知扬无咎所画梅花确实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以至于他的外甥等都开始学画墨梅。然而,扬无咎的墨梅虽然很有名气,皇帝却并不欣赏,比如宋徽宗就不喜欢扬无咎墨梅中所表现出的“逸气”,因为这种画法与当时的宫廷画梅方式相去甚远,所以宋徽宗嘲笑扬无咎所画墨梅为“村梅”。看来在宋徽宗眼中,杨无咎的梅花没有一丝的高雅,看上去像个村姑。

9、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10、简介:经典国学,知识热点。欢迎订阅哦~

11、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12、对于王冕南归的原因,在朱彝尊所撰的《王冕传》中另有说法:

13、韩性对王冕悉心教导,让这位弟子成为了通儒,以至于韩性去世后,他的门人都把王冕视为老师的继承人。父亲去世后,王冕把母亲接入城中赡养,当母亲思念家乡时,王冕就穿着古人的衣冠驾着牛车送母亲回到家乡。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王冕却不愿意出外做官,宋濂写道:“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武,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14、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15、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他勤奋,刻苦,孝敬父母,爱学习,志向远大。

16、可是,这种劝导、教育,只是学生们爱学习的一个条件。学生们要爱学习,首先得有兴趣,然后还得有条件上学,老师还要教得好,考试别那么死板,等等。一个人爱上学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辍学、厌学的学生还是能经常见到,原因也各种各样。

17、本文选自《书城》杂志2016年9月号

18、从历史记载来看,王冕确实是一位有志之士,同时也是一位奇才。宋濂在《王冕传》中称:

19、王冕(1287年一1359年),字元章,号竹斋、饭牛翁、会稽山农、煮石山农,别号梅花屋主、江南野人,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元代画家。王冕曾在会稽九里山隐居,种植梅树,以卖画营生。王冕以画梅著称,尤攻墨梅。他所作的梅简练洒脱,花密枝繁,行草健劲,生意盎然,尤善于用胭脂作没骨体,别具一格。传世作品有《三君子图》、《墨梅图》等。

20、析言之,攸关王冕的生死,既存史料的分歧与矛盾,在在使得发掘历史真相难以取得定论。相形之下,反倒是《儒林外史》里的“王冕”,由于作者精心刻画,呈现了风格完整的理想形象,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盖吴敬梓所形塑的“王冕”,至能体现王冕的真精神(ethos)。王氏在晚年(乙未年,即1355年)所作《照水古梅轴》的右上方,自题《梅先生传》,即兴书写虚拟的“梅先生”,他人一望即知系王冕的自况之辞。《梅先生传》的文末,王冕借“太史公”的口吻总结道:

三、王冕传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1、鄙视功名,酷爱漫游。

2、此为传写王冕的科考经历。张辰说“屡试有司,不合”,宋濂说“屡应进士举”,两者是有区别的。王冕立志考取进士,但考进士之前要参加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张辰说的“屡试有司”,自然包括会试在内的各种考试,所以跟宋濂说的“屡试进士举”是两个概念。王冕究竟参加几次会试,我们不能偏信宋濂,或许清代朱彝尊所谓的王冕“尝一试进士举,不第”是真的,因为此说与张辰的说法并不矛盾。

3、有人推荐王冕做官,他却痛斥对方,说自己生活得很自在,为什么要到官衙里去为奴听人使唤,有时候官员来见他,他也照样拒而不见。看来王冕是坚决不与朝廷为伍。宋濂在《王冕传》中有如下说法:“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4、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

5、此为传写王冕的好义。同一件事情,一个详写,一个略写,对于王冕研究而言,自然是张辰的文字在今天看来更加珍贵。

6、王冕《南枝春早图》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虽然王冕在梅花的绘画技巧方面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但他却并不是这类绘画题材的创始人。正如魏骥在《书〈竹斋先生诗集〉后》中的所言:“予又闻之,先生善写梅,自成一家,其法则出入扬无咎。”在这里魏骥也说王冕善画梅花,并且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然而他的绘画风格却是本自扬无咎。

8、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0、徐显,元绍兴福溪人,徙居平江(今苏州)东城。字克昭。王艮弟子。元至正(1341—1370)间与柯九思、陈基、钱逵等结交。与陈谦相与讲《易》。工诗文,究心闻人时事,著成《稗史集传》。《稗史传集》收录了包括王冕、王艮、柯九思在内的13位传主的传文,但因为传抄等原因,内中问题不少,到了编纂《四库》时,已将其列为“存目书”处理。《四库》提要说,徐氏乃寓居苏州的绍兴人,记载柯九思卒年已有了错误。到了现代,学者编列王艮生卒年份时也发现徐传的问题。可见徐传的文章不可断然全信。而徐显在传写王冕时,确有不同于张辰的地方,但人物身世的全面性远不及张辰,且上文已提出其传记中的值得怀疑的地方,故推测徐显对王冕的理解远不及张辰。

11、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12、看来,释仲仁才是以墨画梅的创始人。如此推论起来,仲仁创造了墨梅,而后扬无咎继承他的画法,并且有所发扬光大,此后王冕在扬无咎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创新,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梅风格。清朱方蔼在《画梅题记》中称:“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里所说的煮石山农就是王冕的号。

13、画梅用墨不用色,华光从来有笔力。

14、①王冕,字元章,诸暨人。②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乃返,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③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④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⑧屡应试不中,弃去。⑩北游燕都,客秘书卿泰不花家。拟以馆职荐,力辞不就。(12)既归,每大言天下将乱。(13)携妻孥隐九里山,树梅千株,桃杏半之,自号“梅花屋主”。(16)善画梅,求者踵至,以幅长短为得米之差。(14)尝仿《周官》著书一卷,曰:“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17)太祖下婺州,物色得之,置幕府,授谘议参军。一夕病卒。

15、自幼家庭贫寒,替人放牛为生,但酷爱画画,自学成才。

16、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只是一晚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大志,还没有实践就死了,令人惋惜。

17、然而,宋濂的《王冕传》中却说过这样一段话:“未几,汝颖兵起,一如冕言。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18、这篇文章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十七。王冕为元末的画家兼诗人,著有《竹斋集》。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篇文章即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出身农家,经过自己的苦学,终成通儒。

19、所作《王冕传》是想告诉后人:王冕之所以脱贫,成为著名诗人画家,根本原因在于爱其所爱+专心致志+笔耕不辍,甚至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20、此为传写王冕隐居九里。张辰说王冕隐居在“郡东九里山”,宋濂改成王冕隐于“九里山”,删节“郡东”,给后世造成了不小的争议,至今仍在争论绍兴九里还是诸暨九里,看到这里,就什么都明白了。王冕当年在郡东九里山可能买下了一片山地。古代五十亩为一顷,王冕种了五十亩豆,一百亩粟,还有一千株梅花,五百株桃树杏树,单这些土地加起来就足有几百亩,俨然现在的规模农庄了。而宋濂却将“顷”写成“顷亩”,后被各种传记传抄,竟变成了“种豆三亩,粟倍之”。此外,王冕在九里“结屋一处”,一定不止三间,因为除了住人,还要堆放农具、粮食等,而宋濂却将它写成“茅庐三间”。“梅花屋”的匾额是挂在庄园的小门上的,而宋濂却将它归属于三间茅庐上。细究上述两文的异同,差距极大。

四、王冕传(节选)翻译

1、在张辰的《王先生小传》发现之前,宋濂《王冕传》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而当张辰的《王先生小传》面世以后,宋濂的权威自当让位给张辰了。宋濂虽与王冕是同时代的人,且在诸暨白门义塾就读过一段时间,但宋濂并未见过王冕。史学界认为,宋濂记录王冕事迹时存在着材料的“二手性”,且宋濂喜欢用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这就难免有篡改历史的嫌疑。而现在通过比较两人写王冕的传记,一个真相很快就露出了水面:宋濂的《王冕传》是根据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改编而来的。也就是说,宋濂撰写《王冕传》是以张辰的《王先生小传》为蓝本的。

2、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骸骨,并带两个幼女回到她们家。王冕回到越城后,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狂妄。他说:“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种豆三亩,一倍的粟。

3、此为传写王冕北游的经历。宋濂删去了编修叶君。

4、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未几,汝颍兵起,一一如冕言。

5、此为对王冕一生的评价。张辰的总结侧重于王冕的艺术成就,宋濂的总结侧重于王冕的人品志向。张辰的评价在今天看来不失其历史价值,他将王冕的磊落比作梁叔敬(梁竦,字叔敬,安定郡乌氏县人,东汉文学家、易学家,九江太守梁统之子,汉和帝外祖父),将王冕诗歌的婉约典雅比作李商隐,将王冕的书法比作王逸少(王羲之),将王冕的墨梅画比作杨补之。只是张辰竟然没有写到王冕的篆刻,这或许是传写时的一个小小遗漏吧。

6、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别人骂他是狂奴。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

7、再说王冕,老家是浙江绍兴诸暨,他喜欢读书的故事传到了会稽的知名儒者韩性那里。韩性觉得王冕可以教化,就收为学生,教他儒学各门知识。王冕学到了一身儒学本事,同学们也都很敬重王冕。王冕的父亲去世后,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居住,母亲想老家,他又让母亲坐着白牛车回乡,自己则穿戴着旧衣服帽子跟在车后,周围人见了都笑,他自己也笑。

8、(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9、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自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0、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最后就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别人都说他是狂奴。

11、徐显在这里把朱元璋的部队称为寇,这些强盗冲入王冕家时,王冕报出了自己的大名,没想到这些强盗竟然听说过王冕的大名,于是带着王冕去见大帅。写到这里,徐显仍然未点出大帅的姓名,只记录了王冕是如何劝这位大帅要行仁义之师,在徐显的记载中,转天王冕就得了病,几天之后就去世了,于是这些人把王冕葬在了山阴兰亭的旁边,墓碑上仅刻“王先生墓”这几个字。按照古人的习惯,若死者曾做过官员必然会刻上他的头衔,而此墓碑却并无官衔,说明王冕并未被朱元璋封官。

12、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13、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14、从顶棚看,建筑的时间不长久

15、此似为太祖开脱之言。诸如此类遁词,不禁启人疑窦。

16、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7、……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冕觉,乃亟归。谓友曰:“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乱矣。”携妻孥隐会稽之九里山,号煮石山农,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山。居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见大海。大海延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若为非义,谁则非敌?”太祖闻其名,授以谘议参军,而冕死矣。

18、他母亲说:“儿子读书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

19、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题目好像叫《王冕放牛》,说的是元朝末年一个叫王冕的小孩,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七八岁就得帮家里放牛。他羡慕学堂里上学的孩子,就经常不管自家的牛,偷着去学堂窗户边蹭课,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去偷听课,自家的牛没人管,就到处乱跑,踩坏了别人家的庄稼,父亲就责打他。他不为所动,坚持去偷听课。后来他还到寺庙里整夜借着长明灯读书,一点儿也不害怕。学得那么苦,收获也多,他就成了一个很有作为的人。

20、简介:自然拼读,绘本故事,生活小妙招,免费订阅哟~

五、王冕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3、朱氏的质疑,无非本诸王冕的同乡徐显(生卒年不详)的说词。徐氏系王冕好友,王冕北游南归,曾告诫徐显天下将大乱,王冕遂决定南栖归隐。徐显也替王冕写了篇传记,文末说王冕遭寇(明军)挟持见“大帅”,冕慷慨晓以大义,但“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人为之具棺服敛,墓碑署曰“王先生墓”,可见犹为一介平民。徐显论赞王冕云:“卒能使暴戾之寇,格心起敬,浩然之气,至死不衰。”所以只能直称“元逸民”(徐显《王冕》,见《稗史集传》),而与尔后官修《明史》入列《文苑传》,显有歧出。

4、《竹斋诗集》第二次刊刻,是在王冕去世440余年后的清朝嘉庆四年(1799),王冕后裔王佩兰在《跋》中提到:“盖先生之没,去今四百四十余年,而遗诗仅一传刻,虽选家互有采拾,而全豹未窥,徒深慨想。”但王佩兰再刻远祖的《竹斋诗集》时,保留了其它序记,添加了新的序记,唯独删去了张辰的《王先生小传》。这是何故?

5、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白老师读小学时的语文课本,课文基本上是不标注出处的,而现在的语文课文基本上都规范地标注了出处,文章有删改的也作了说明,确实是一大进步。

6、这篇文章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十七。王冕为元末的画家兼诗人,著有《竹斋集》。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篇文章即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出身农家,经过自己的苦学,终成通儒。他有傲岸的个性,不肯屈身为“备奴使”的小吏,他具有预见性,看到元末天下将大乱,不肯出仕,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宋濂笔下的王冕,写得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为后来《明史》所本。

7、后世对王冕的熟悉,大多是本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该书第一回的回目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由回目可知第一回乃是《儒林外史》全书总的宗旨所在,而这第一回中所谈的故事,全部是跟王冕有关。

8、吴敬梓则在两橛之间,借文学创作,将王冕刻画成始终如一的高逸之士,完美了其艺术形象,并超拔于历史枝节的纠缠。在《儒林外史》里,王冕最终选择躲避明朝征召,吴敬梓如此交代:

9、王冕,诸暨人,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打完了还是不改。

10、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把酒写诗,写道上千首都不停,都像雄鹰展翅高飞,像大海咆哮怒吼,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到他家,也不需要行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辞或者道谢。

11、出处:《王冕传》,作者明朝初期宋濂。原文节选如下:

12、种千株梅花,桃杏五百。还在一块地种芋头,薤和韭各一百多。另外引水挖池,养了一千多条鱼。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

13、梅先生,翩翩浊世之高士也。观其清标雅韵,有古君子之风焉。彼华腴绮丽,乌能辱之哉!以故天下人士景爱慕仰,岂虚也耶!(《王冕集》)

14、前元博士柯九思,爱将脂粉染梅枝。

15、B.王冕的母亲是理解儿子的。

16、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17、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10)若不知。

18、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9、此仍为传写王冕的孝顺。古代有“举孝廉”制度,孝子也可以被推荐做官,王冕具备这样的条件,但他要孝养母亲,所以拒绝了朋友李孝光和宗父王艮的举荐,王冕因此而深得达官贵人的钦佩。宋濂则删节了王艮这个人物,而将王冕拒绝王艮的一番话,设计成王冕骂李孝光的一番话。张辰仍着墨于孝,而宋濂着墨于气节。

20、《三国》(演义)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弒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六、王冕传

1、王冕为什么坚决不出仕呢?如果按照以上宋濂的说法,则是他能够看透世事,认定天下必将大乱,所以绝不踏入仕途。可是,元代徐显在《稗史集传》中所写的《王冕传》却有着另外的说法:

2、此为传写王冕的游历生涯。张辰提到了王冕“时时搦笔写大幅梅花”,且有丁仲容对王冕画作的评价,而宋濂删去了这一节,在下文以“善画梅”进行概括,从行文的角度,宋濂的删节是有道理的。

3、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4、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5、此为传记开篇惯常写法,介绍姓名、籍贯,宋濂的文笔十分简练。

6、尤其擅长画梅,一生咏梅、画梅无数,号称“梅花屋主”。

7、王冕《幽谷先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使者离开不到几百步,他倚在楼上长啸,令使者很惭愧。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其中呢?”遂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

9、(1)诸暨:今浙江诸暨市。

10、《墨梅图》局部二故宫博物院藏

11、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12、王冕回到越地后,又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荒谬。他说:“荒谬的人要不是我,那还有谁称得上荒谬呢?”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

13、《墨梅图》局部一故宫博物院藏

14、以上是张传与宋传的比较,除张传(14)部分顺序有调整,其它内容的传写两文完全一致。得出结论:张传的层次明显强于宋传;张传的细节明显强于宋传;张传的文字条理不如宋传;张传的文字精炼不如宋传。尽管两传难分伯仲,但因宋濂的实力摆在那里,所以宋传流行而张传湮没是顺理成章的。

15、文章告诉我们;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花好长时间大的

16、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冕。他出身农家,一生未仕,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元末的社会现实有真是深入的了解。在当时,他以题画诗闻名,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元末社会的种种现状,如连年的水旱灾害、朝廷的急征暴敛、人民的辗转呻吟、官吏豪富的骄奢淫逸等,都在他的诗中都进行了真切的描写和尖锐的揭露。例如:“民人籍正戍,悉为弓矢徒。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北千里无人烟。”等种种惨状,在王冕的创作中得以恢复,这是很值得重视的。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也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倾向,如以追求艺术风格之独特性而著称的杨维桢,也曾创作了《盐商行》、《海乡竹枝词》等写实佳作。

17、朱彝尊的记载比较详细,比如王冕是因在梅花图上题讽刺诗而逃回南方者,以及王冕对胡大海说的一段话。徐显所撰的《稗史集传》中却未点出胡大海之名:“岁已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杀贼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杀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18、绍兴此地好像盛产狂人。徐渭、王冕、鲁迅、许多绍兴师爷都是狂人案例。鲁迅后来更是写了小说《狂人日记》,用狂人的眼睛看当时的国人国事,表达对旧文化中压迫人性的礼教的批判,也表达了鲁迅这个狂人的自省忏悔意识。狂人的产生与世道的颠倒有关,当然也与狂人本身的性格有关。狂人的文化基因在绍兴周边流传甚多,影响其后人,可能会让很多人生出奇怪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其中也可能涌现一批有格调有才学的人。

19、勤奋努力,苦心练习终于成才处处留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坚持不懈,哪怕处境艰苦也要坚持谦虚谨慎,成名之后不骄不躁

20、唯王冕的死因扑朔迷离,徒增后世史册纷扰,致难为其清楚定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纂修的《诸暨县志》即反映了此一窘境,它如是记述道:

1、此为传写王冕的孝顺。王冕父亲去世后,独自赡养母亲,张辰说是“间往郡城就养”,宋濂说是“即迎母入越城就养”,虽有区别,但区别不大。张辰的文字意在写王冕的孝顺,而宋濂的文字意在写王冕的狂放。

2、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寒来暑往,靠着顽强的学习精神,一位贫苦的少年居然自学成才,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上门求取丹青者络绎不绝

4、幽默任性,崇拜屈原。

5、张辰《王先生小传》约1750个文字,宋濂《王冕传》约990个文字。根据传写内容,我们将两篇传记各肢解为19个小节,然后一一进行比较,既可以发现文笔的高下,更可以还原某些历史的真相,重塑最完整的王冕形象。

6、老师讲完课文,让我们都和王冕比一比,是不是比他生活好。如果生活都比王冕好,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学习呢?老师的一片苦心,编课文的专家的一片苦心,不都是想让学生们多学习一点儿吗?

7、王冕天性聪明,还不到二十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等了如指掌,无所不通。但他与别的读书人不同,既不考功名,也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可能对知识的追求更高了~对其他都不放在心上了~

8、简介:瑜伽课堂,文言文,生活小妙招。欢迎订阅哟~

9、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0、朱方蔼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确,宋人的梅花画面大都很疏朗,到了王冕这里,他一改这种风格,将梅花画成了繁花似锦的局面。而在具体笔法上,吕雪在《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风格渊源探析》一文中亦称:“他首创‘密梅’画法,即枝叶繁密之梅,花瓣以淡墨轻染,仅花蕊处重加墨点,用笔简练,风格清绝,使画意空灵萧散。”

11、宋濂尤擅散文,他推崇台阁文学(明朝太平盛世年间、追求雍容典雅、歌功颂德的应酬类体裁),文风淳厚飘逸,为后来台阁体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12、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

13、此为传写王冕隐居九里晚年卖画为生的经历。宋濂说王冕“善画梅”,是对张传⑨后半段的概括,“不减杨补之”则直接源于张传(18)中的“作画类杨补之”。

14、下面哪句话和文章中的意思不符?()A.王冕勤奋好学。

15、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

16、大概在二十大几岁时,王冕开始漫游。他曾乘船下东吴,过大江……游遍名山大川。他的学问与人格之魅力,加之画画之艺术,使好多名人都想与他交往。但,王冕结交友朋可是有所选择的。有时遇到奇才侠客,便一起喝酒、吟诗,而遇到他所厌恶之人,便以各种借口拒绝与之来往。当时有人说他是“狂奴”。游到燕京时,一个叫泰不花的大官想推荐他为谋士,他竟然谢绝说:“先生不要见怪,再过几年,此地就成为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何必做官呢?”

17、(6)安阳韩性:字明善,绍兴(今属浙江)人,其先居安阳(今属河南)。元代学者。曾被举为教官,不赴。卒后谥庄节先生。著有《礼记说》等书。

18、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的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9、故事启迪:学习应勤奋,专心致志。

20、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像伊尹,吕尚那样的事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来了也不需要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

1、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3、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区奉养。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故乡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旧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4、此为传写青年王冕从师经历。张辰说得很客观,说王冕是最后一个向韩性求学的人,韩性与王冕一见倾心,所以王冕成了韩性的得意弟子和关门弟子。而宋濂夸大其辞,搞出一个“韩性闻而异之”,好像王冕是韩性的“特招生”似的。王冕师事韩性,实际是追随韩性的学问(包括理学),而不是为了攻读举子业。显然,宋濂在传写这一节时,文笔太过简略。

5、《明史》王冕传中的记载,说朱元璋出兵浙江之前,曾专门物色高士,特聘王冕出山,进入他的幕府,授咨议参军。王冕接受了朱元璋的征聘,然而,得官后不久就去世。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开篇人物即是王冕,王冕家里很穷,十岁给人放牛,一次他看到雨后荷花,就开始学习画画,渐渐有了名气。县令想买他的画,可是他不愿意卖,跑到了外地。后来朱元璋来找他做官,他也不去,隐居到会稽去了。

6、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

7、(1)父命牧牛陇上()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元宵节古诗小学必背(元宵节古诗五言绝句12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