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翻译诸军(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百度云142句)
一、资治通鉴翻译
1、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2、译写工作完成之后,父亲在《中国时报》上发表了一篇诚挚的感言。他说:“感谢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黄金时代,我有幸能够逢到,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心灵自由和人性尊严。假使柏杨版有什么贡献的话,请了解这贡献来自许许多多在这块土地上为民主开放、人权平等的争取,一起流过泪、流过血汗的朋友,希望这个时代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3、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4、《资治通鉴》是以“资治”为目的的。就内容而言,是一部政治通史,是要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的。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大凡刑赏、仁暴、义利、信诈、名实、才德、奢俭等,足以为统治者做借鉴之用者,记之尤详。
5、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
6、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7、但是若从“摧残人权”的立场来看,柏杨先生也坦承“刘彻先生是一个暴君”。柏杨认为,这关键还是封建专制的制度、体系在作怪,“权力不但使人骄傲腐败,也使人昏庸糊涂,时间越久,越忘了他自己是谁……不论当初多么英明,最后总是虎头蛇尾,作恶多端,给人民带来无尽痛苦”。柏杨并推论说,刘彻主要是活得太久了,如果能早死十年或二十年,就不会发生司马迁先生事件了……
8、《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9、黄色精装本(全20册)★
10、(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1、宋神宗赵顼为《资治通鉴》作序:
12、不到一张车票钱,就可收获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的经典之作,这笔投入太值了~
1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任何人只要读一遍,便可终身收益无穷的神作。
14、《资治通鉴》中“上令封”到“而退”原文如下:
15、早年,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爱宽厚,当地百姓就为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成了百姓的祸害,于是老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16、《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17、丞相掾和洽向曹操提出建议说:“天下的人,才干和品德各不相同,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
18、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和蒋介石公园偶遇,两人手里共同读的正是此书。
19、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20、(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二、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百度云
1、在父亲开始着手译作时,我还没结婚,到他七十二册全部完成时,我儿中中都已上了小学。而我从第一册开始,就和所有的同事、朋友,以看历史故事的轻松心情开始阅读,十年之后,当我们看完最后一册时,全公司都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研究员了。
2、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书编完的时候,他已经66岁。
3、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4、刘彻听到奏报后,大为光火。他认为李陵应该战死而不应该被俘。后来又“听闻”李陵在帮匈奴练兵,更是气急败坏,立即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全部处死!此时尚在匈奴部落中初心不改、宁死不降的李陵闻知消息后,心胆俱裂、万念俱灰,遂正式投降匈奴。
5、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6、《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7、咱们先看东周分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这个名称来源于孔夫子给这段历史编写的史书(春秋),战国就是,战乱不断的意思。
8、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9、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10、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11、(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还能像我这么多吗?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变告辞了。
12、遗憾的是,几千年以降,这种思想和观念通过统治阶级的反复宣扬,通过御用文人的一再吹捧,尤其通过普罗大众自身的自我强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国民的血液、骨髓、灵魂和基因之中,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了中国人自身的道德信仰和价值尺度!
13、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14、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15、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16、第210卷唐玄宗开元元年
17、作家张佳玮在知乎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读《史记》多了,人会热血沸腾;读《通鉴》多了,会考虑做大事前......先学一点逻辑思辨。
18、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日理万机,哪有空闲时间都看?
19、《资治通鉴》300多万字的文言文,首推中华书局的版本。
20、《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最大博宏大者。由北宋名臣、名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篡,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止,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策的描述,以警醒世人。
三、资治通鉴翻译诸军
1、(《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苦难的四个时代:
2、《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慨然为该书作序,并称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曰《资治通鉴》。
3、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4、《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5、关于“贞观之治”,太宗所说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大约是最简约的概括了,《通鉴》涉及贞观之治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
6、“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7、一本为皇帝写的书,普通人有什么阅读价值呢?
8、(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9、翻译《通鉴》是另一个“十年牢狱”
10、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11、树立榜样以供人仿效,最好采用中庸之道,这样才能坚持下去。
12、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13、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14、较之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能出现这么多的思想家,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那时的思想家数量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的数量吧,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义」,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追求「兼爱非攻」,还有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巧舌如簧的纵横家、阴谋家、法家等等,让这个纷乱复杂的历史时期变得精彩纷呈、生机盎然。
15、《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阙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
16、这段历史,在《史记》中,和书上记载的差不多。
17、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18、原本文帝很信任太子,太子也已经开始参与日常政务的处理。但是太子为人直率,文帝崇尚节俭,独孤皇后则痛恨男人有内宠,正好杨勇喜爱奢华,又冷淡太子妃,专宠云昭训,于是太子渐渐失去了父母的宠爱。
19、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历史地理学家。
20、三国时代二二〇—二八〇年
四、资治通鉴翻译上令封德
1、以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底本,全古文,无注释,无翻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增加阅读难度。
2、汉武帝刘彻的国,就是少数人的国。他之所以能“代表”当时的国,皆是因为他老子用武力所谓“打江山”“赢”来的,而并非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苏武如果爱的只是刘彻的国,那只能说他这种爱尽管也很感人,但意义、格局就要小很多;而李陵,如果只是“背叛”了“昏庸无道”之辈所治理的国,就像“蒋介石的国”那样,那就让“他们少数人去爱吧”!
3、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如下:
4、《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5、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6、隋文帝即位之初,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其余诸子分别封王。起初相安无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太子和晋王杨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7、(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8、人性的通病是:没有权力,想要权力;有了小权力,还想大权力;有了大权力,还想永远葆有这种权力;自己有了权力,还想子孙后代都能有权力……于是乎,对于权力的欲望便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永无止境!
9、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0、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
1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12、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
13、因此,皇帝们的思维与我们普罗大众的思维就不尽相同。他们一切一切的关注焦点和“奋斗”目标,就是争取权力、捍卫权力、用好权力。他们并不是什么为民谋,也不是什么为国谋,更不是什么为民族、为政声而谋,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能牢牢坐在皇帝那个宝座上。只要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14、(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15、(注)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爬到富贵的高位,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能说会道著称。有人问,他们算得上是大丈夫吗?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16、司马谈临终前将撰写史记的重任交给司马迁,司马迁含泪答应父亲请求,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同的是,《史记》并非官方修史,而是私人修史,秉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想法而著《史记》
17、父亲认为,假如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这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遭到尘封的厄运。我想也是,有几个人对这套文言文有兴趣?看了头不昏才怪。我是指一般人,没有意思跟高级知识分子抬杠。连司马光先生都曾感叹曰:《通鉴》完成之后,只有王胜之借读一次,其他的人还没读完一页,就打起哈欠,昏昏欲睡了。
18、其实,司马迁是在用一种“变相”的、“曲线救国”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刘彻的真实态度。在“孝武本纪”中,司马迁不厌其烦地记录、记载和描述了汉武帝刘彻祭天地、听鬼神,信方士、吊祠官,以祈求江山永固、长生不老的种种荒诞不经的行为和举措。就在这些字里行间的详尽描述中,“太史公”对刘彻的“真实评价”已不言而喻、坦露无遗。
19、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20、因为这个儿子是由于妾原踩大脚印而怀孕,所以姜原认为有了这个儿子是不祥的,生下来之后,就把这个孩子「弃之隘巷」。说来也奇怪,这个婴丢在地上,马、牛等动物过去时都不敢踩;又「弃渠中冰上」,这一次更神奇,飞鸟以其冀覆荐之」。所以「姜原以为神」,就把他养大了,因为当初曾经想丢弃,所以就起名叫弃。
五、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下载
1、点击下图,立享团购特惠价▼
2、(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
3、公共号:新民说(xinminshuo)
4、它自诞生,便让后世无数英雄顶礼膜拜。
5、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6、首先,我们先对周朝的情况做个简略的了解。
7、编年体: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8、正是基于类似“忠君思想”等等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所谓封建正统思想观念的传承、束缚,中国的封建帝制才得以世代兴替、延续,并且曾一度如日中天、常盛不衰,从而令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所谓的“周期律”中周而复始、反复轮回,深深陷入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成住坏空”的悲喜剧中颠沛流离、难以自拔。
9、《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
10、文白对照本(精装全本全译十八册)
11、(注)唐德宗将中书省所撰写的免罪文给陆贽看,陆贽看后,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这些看法。
12、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13、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14、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
15、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大智慧,一书囊括
16、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17、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18、(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19、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20、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父亲的《柏杨版资治通鉴》是写给今天的官员和百姓看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读者都能从中获取人生的经验与借鉴。《通鉴》提供的观点和智慧,可以让人做个‘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国情世局,都可用大时空的角度冷静地去检查。”
六、资治通鉴翻译
1、这个英雄失意的结局,忽然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2、汉武帝刘彻为获得西域的“汗血宝马”,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任命李陵为别将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带),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天八夜浴血奋战,李陵率部斩杀匈奴一万余人,终因得不到主力救援,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3、由开始的匈奴答应定期供给粮食用品,到后来的被冷落、遗忘在冰荒雪原,之后硬是靠着挖草根、捉野鼠而惨淡苟活,历经十九年依然初心不变,苏武——就其在人性、人格上而言,着实值得历朝历代中国人为之钦佩、尊崇。
4、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5、《田忌赛马》,大家中学都学过,田忌采纳孙膑的妙计,三局两胜,赢了齐王。
6、读史若干年,我得出一个结论:皇帝不是“人”!起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他们也不是什么“神”,更不是什么“天子”、“龙种”、“龙子龙孙”。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命名他们的话,那就是“异人”——“异化、变质”了的人,被“至高无上”的权力“异化”了的人、宠坏了的人!
7、因此,关于“苏武牧羊”,封建统治阶级自然要对其大加旌表和褒奖。苏武回国后,刘彻的儿子、新任皇帝刘弗陵下诏,擢升苏武为“典属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移民局局长,享受正部级待遇(中二千石),并赏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200亩)、住宅一栋。
8、这以后就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热闹的时期东周那时候国家实行分封制。现在大家都把封建这个词当作贬义词来看待,有好多人不明白封建的真含义吧,封建,就是封侯建国一词的简称。天子把一块地地封给自己的功臣和子孙,让这些人世世代代成为这一块地的主人,这才是封建的原本含义啊。
9、朝廷各部门的高级官员,有的还自己携着饭罐,到官府上班。
10、父亲从六十四岁译到七十三岁,虽然没有一九六八年在调查局黑牢里那种“甲尽血出,和灰成字”的悲凄,但是《通鉴》十年,是另一个“十年牢狱”。他案牍劳形、翻书阅卷、一笔一刻、一字一格,能译出这一千万字,真够壮烈,幸未成仁。《柏杨版资治通鉴》每册首刷一万本,在台湾只有两千万人口,这种成绩值得欣慰,这也都是现代语文的伟大功绩。
11、《资治通鉴》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间的历史。《史记》记录了记录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宋代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他和他的学生耗时十九年才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意思是给统治者们提供历史借鉴的意思。《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作品。《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题材,记录了从远古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12、《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13、而柏杨先生作为当代学者,其对刘彻的评价则完全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之上,经“横”(即中外)、“竖”(即历代)比较之后得出的“专家级”评论。柏杨先生首先认为,刘彻作为一代帝王,其对中国及中华民族影响之深厚、意义之深远,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仍一直存在,因此,历史上能够与之相媲美的帝王可谓凤毛麟角。
14、《柏杨版资治通鉴》是仿效英国《牛津词典》分册出版的策略,于是同年九月,第一册《战国时代》问世,直至十年之后的一九九二年底,最后一册《小分裂》脱稿作结尾,这长达十年埋首查卷的“译作苦旅”,终于大功告成。书在出版后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获选为一九八三年度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书”以及“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书”,并因创新文体、史观、古今对照,成为年度“出版界十二大新闻”。父亲说:“翻译是一种细胞复活工程,假如一个字就是一个细胞的话,我们终于看到《通鉴》所有细胞都已再生,再生的时间,恰恰十年。现在我们终于完成,诚惶诚恐,呈献在爱护和信赖我们的读者先生面前。”
15、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16、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17、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封建制度,才有了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会儿我们看看另一位司马老先是怎么说的吧。
18、欢迎添加个人号“新民君”为好友
19、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
20、大臣想要“绝对”安全的权力,皇帝也想要“绝对”安全的权力,自古以来,二者之间一直都在互相戒备、明争暗斗的循环往复和无止无歇之中。霍光、上官桀等三位“顾命大臣”的危机和结局,其实早在他们接受汉武帝刘彻“托孤”那一刻,就已深深预埋,爆发是必然之事,只是时间或早或晚而已。
1、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2、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
3、(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5、而与之相对比的,则是与“苏武牧羊”同时期的、同样令当时国人倍感震撼的另一起事件——“李陵叛国”!
6、(每天推送不一样的图书)
7、从这套书,我们可以看得懂,也透过种种事迹,去学习判断、批评我们的民族、生活,并帮助我们展望未来。我们要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看到千古以来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8、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原文: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9、李陵,西汉名将,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10、第291卷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11、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资治通鉴》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的我们来说,明显地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现今社会节奏迅速,对这佶屈聱牙的文字,谁有这种闲工夫嗑牙?
12、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13、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14、而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的司马迁,对刘彻的评价就非常纠结。众所周知,司马迁本身就是刘彻一朝的臣子,曾一度得到刘彻重用,但后期也正因为“得罪”刘彻,才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所谓“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在其皇皇巨著《史记》一书中,几乎对每一个所记载的历史人物都以“太史公曰”的身份和名义予以褒贬、臧否,并因其态度严谨、评价客观而为后世之人所推崇。
15、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16、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17、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18、而霍光和上官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其中,首先“倒霉”的是上官桀。
19、父亲生日,本来是十一月一日,出狱以后,他就更改为三月七日,那正是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他入狱的日子。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把生日改在出狱的那一天(四月一日)以兹庆祝,父亲回答说:“我没有必要感谢他们还给我自由。”
20、{评论}刘彻者,汉武大帝也。毛伟人当年曾将其与秦始皇、唐太宗和宋太祖并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代帝王。但是,后世之人对刘彻的评价却不尽一致。
1、金庸先生早年精准预测政治局势,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它帮助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
2、初,上使太子杨勇参决军国政事,时有损益,上皆纳之。勇性宽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上性节俭,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戒之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汝为储后,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观之以自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