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77句)

2024-03-15 10:54:02

一、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2、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3、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4、《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

5、大型纪录片《中国》全集|诗意再现古往今来的开阔历史

6、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7、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8、可是,这里终归不是故乡啊,而故乡,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里,故乡的亲人们,可还都安在吗?所以,当他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等地之后,想到这些年破碎的国土,想到这些年漂泊的岁月,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狂喜,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首诗的末尾处,他写道:“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遥远的洛阳,是他最牵挂的地方。他甚至在诗中描绘了回家的路线,这条路线,他应该已经规划了很久。然而,大约是缺乏路费,他并未马上回家,而是仍然在为生活奔波。真实的情况是,直到去世,他终究没有回家。

9、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10、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11、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2、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13、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4、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15、(济南市燕山小学董思琦)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17、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燕少年乘风起,诗歌路上有联花。大家好,这里是诗路联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律诗与对联”第7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8、数十位诗人的快意人生,数百年唐宋元家国事:小到字词意象,大到创作背景、诗人故事,了解完整人生图谱和世事变迁。

19、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20、清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1、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朱瀚曰:“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

2、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3、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4、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5、“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6、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眼泪。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7、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8、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紫云解读诗词

9、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10、⑷却看(kān):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1、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12、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描写了杜甫在得知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失地后兴奋之情难以抑制后创作的,表达了他的一片爱国之情。整首诗洋溢着喜悦之情,

14、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6、清代谭宗《近体秋阳》:白首不能放歌,要须纵酒而歌,还乡无人作伴,聊请青春相伴,对法整而乱,乱而整(“还乡”句下)。一气注下,格律清异。

17、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8、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1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20、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全集(共137集)

3、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扩展资料:赏析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在头脑里勾画的回乡路线。诗中连用四个地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是句内对偶,又是两句对仗,真是妙不可言,这四个地名,它们之间都有漫长的距离,但是,诗人用“穿、下、向”三个动词,一下子把它们串联到一起,好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个个地点飞驰而过,有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音韵铿锵,真是一首回乡狂想曲。

6、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7、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8、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9、快诗是指短时间就能作诗,亦用来比喻人思维敏捷,文思如泉涌也体现出人的才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变其沉郁顿挫,诗写得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自然明快,所以被后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如〈杜诗言志〉:“看他八句一气浑成中,细按之却有无限妙意,直是情至文生。”诗人曾经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偿,这如沉寂的火山终于涌出地表,势不可挡,诗人多年积压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终于喷出,这不能不快吧。

10、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1、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只是诗人的一种狂想,并非真正回到家乡

13、供稿:福州市井大小学陈章苗刘晔

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人生第一快诗”,围绕“闻”和“喜”展开。

15、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16、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7、严格的标准筛选:深度解析100首古诗词,覆盖中小学新课标必读古诗词篇目。

18、百度百科——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19、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20、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今人动笔,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笔云:“初闻涕泪满衣裳”,以曲取势。活动在“初闻”两字,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才到喜得“还乡”正面,又不遽接“还乡”,用“白首放歌”一句垫之,然后转到“还乡”。收笔“巴峡穿巫峡”、“襄阳下洛阳”,正说还乡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对句锁之。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河南河北是指哪地方

1、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2、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3、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4、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5、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6、第二卷:五言乐府(7首)

7、(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8、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ɡ。

10、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11、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12、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河南河北。

13、华夏文明,悠悠千载,织就锦绣丝缎,诗词就像点缀其中的明珠,闪耀着醉人的光彩。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词里有家国情怀,有正义担当,有高雅的志趣,有深刻的哲理,有悠悠的乡愁……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

14、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15、几经辗转后,47岁的杜甫来到了成都。杜甫在成都有不少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就是现在游人络绎不绝的“杜甫草堂”。这里风景秀美,小桥流水,草堂虽然素朴,但对杜甫来说,已经足够。在这里,他和妻子、孩子过着颇有意趣的日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他有时出去寻访古迹——“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有时和朋友相聚喝酒——“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有时到江边散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风懒困依微风”。虽然也曾潦倒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生活总体来说还算平静,是他这些年来最为安稳的一段日子了。

16、故乡战乱未平,此时还无法回去,只能选择那些比较荒僻,同时生存相对容易的地方安身立命。从秦州到同谷,乱世流离,人如漂萍。他多么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几个弟弟杳无消息,一个妹妹在钟离已成孀妇,而故乡却渐行渐远。

17、后来,他们一直过着漂泊奔波的日子,虽然杜甫也曾再次官至左拾遗,但当他看到统治者如何苟且偷生、安于享乐的时候,看到他们如何压迫人民、奴役人民的时候,最终他对朝廷、对皇上极为失望,他彻底破除了对朝廷的幻想,不再期待“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他的凌云之志、匡世之心,被湮没在时代的混乱里。他递交了辞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官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赠刘景文翻译全文简单(赠刘景文翻译的意思13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