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钟馗启示(木刻钟馗中心主旨114句)
一、木刻钟馗
1、清咸丰四年四川《云阳县志》记:四月初八清晨,各家自书纸条:“佛生四月毛虫今日嫁,嫁往深山去,永远不归家。”人们说,将纸条贴在门窗上,可避毛虫。
2、名片之名,晚清已广泛使用。俞樾于光绪年间写《茶香室丛抄》,有“今人所用名片”之语。而那时运用名刺一类物件的场所,仍然主要是在门前——“属官见长官,辕门外降舆马,自左门入。初见具名柬,呈履行”,这是《清史稿》写入《礼志》的。
3、元代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写了三种具有法力的神镜:
4、台湾《苗栗县志》说,“客家风俗,端午之日,门上并挂葛藤,相传出于黄巢故事”。故事情节同上述山西传说基本一致。
5、此外,《后汉书》记:延景五年,太学门无故自坏。襄楷以为“太学所居,其门自坏,文德将丧,教化废也”。由太学大门,联想到文德教化。
6、鲁班尺的尺寸有所变化。天一阁所藏明代《鲁般营造正式》记:
7、立雪程门能够传为熟典,在于故事里的师生都是历史名人,事因人而传;同时更在于,“立雪”做为这一故事的主体,是由另一个著名故事借来的。那便是“立雪传经”——地点:千年名刹少林寺;教派:禅宗,中国独有的一个佛教大宗派;师:面壁十年、影入石中的禅宗初祖达摩;徒:后来做了禅宗二祖的神光和尚。这是不折不扣的门前故事。
8、●时间:6月2日晚上7点
9、明朝以“明”为国号,慎用“明”字,所以立门称“公生”。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说:“我朝立石于府州县两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镌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俸尔禄,民青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明代的刻石,将宋时的“公生明”三字,易为“戒石”二字。这使得人们淡忘了“公生明”的箴规。京城里的公生门,也只是口头上叫,并没有门名匾额,人们以同音讹传,把“公生”传丢了。
10、?动物园——“端午·大放粽”
11、看门虽是仆人活计,守在那里却是主子的耳目,“权”很不小。有来访、来谒者,通报与否,留下的名刺,呈递与否,全看他的心气。他若瞧着不顺眼,一梗脖子一绷脸,来者就吃上了闭门羹。自然,所以惹他不高兴,往往是因为上门者不晓事,没能意思意思。“遇有徒客,薄其穷酸,竟不传刺。又或客称有事欲面语,彼懒于伺候,主人在家亦说外出”,说的即是这回事。
12、“无财之谓贫”。《韩诗外传》描写原宪之贫,着笔于他的居住条件和服饰。其屋门“蓬户瓮牖,揉桑而为枢”,很是简陋;可是,原宪并不因此而自卑,他自恃精神世界的富有。《史记·陈丞相世家》写陈平发迹前穷得叮当响,家居陋巷,挂破席为门,门外却多有长者车辙,有人就此判定会鸡窝飞出凤凰来。挂席为门的陈平,门户寒酸,却怀治国之才。原宪的言辞,陈平的事迹,体现着一个古老的话题:清贫不碍品行才华,矮门小户藏君子,出能人。
13、石敢当……县俗人家少埋石者,多于中门钉一虎头牌,中书“泰山石敢当”,或立石刻此字,犹古意。虎头,俗名之曰“吞口”。
14、拴马桩头刻石猴,且成为一类,具有民俗文化学的含蕴。就数量而言,大约不止10%这个比例。出为,归入他类的一些拴马石,如露齿笑口背猴人、负猴架鹰人等,是有猴的;一件人骑人造形,那人上之人的肩头,也坐着只小猴。单独雕为拴马石桩顶的猴,或顾盼扭转不失猴气,或正襟危坐近于滑稽,或大猴小猴亲热戏耍,或坐鼓吃桃翘着腿,一派猴态可掬。然而,就在这看似随意之中,却隐含着古老的说法:猴辟马瘟。
15、廖廖几字的门名,可以是文化的浓缩。
16、门口水坑,家破伶订。大树当门,主道天瘟。墙头冲门,常被人论。交路夹门,人口不存。众路相冲,家无老翁。门被水射,家散人哑。神社对门,常病时瘟。门下出水,财物不聚。门著井水,家抬邪鬼。……水路冲门,忤逆子孙。……门前垂柳,非是吉祥。
17、石狮变得喜庆活泼有余,凶猛威严不足,是民众的审美趣味使然。把门的石狮,似乎同蹈了门神由辟邪走向兼管祈福的路子。美学理论家王朝闻,又是卓有成就的雕塑家。他注意到民间石狮的造型风格,有别于“清宫石狮的一般化”,在《东方既白》一书中评论浙江海宁海神庙石狮说:庙门外那对石狮,可能是雍正年间的民间艺术。其头部造型近似狮子灯的神态,活泼多于凶猛,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审美观念。特征形体避免了清宫石狮的一般化,装饰趣味并不削弱想象中的狮子的人情味。公狮、母狮,都以卷曲的尾巴掩住有性别特征的那一局部,雕刻者有意削弱了不必引起关注的细节。这些,都是民间工匠的高明所在。
18、钟馗本是俗人,其身份成谜。有一说法是南朝女子,怎么知道的?涉北宋时一起盗墓。
19、世族门阀要维护优越的社会地位,使高门不衰;尚未跻身上层社会的人们,望子成龙,光宗耀祖。将攀升的愿望,形象地表达出来,古人选择了门户。《南史·垣护之传》,垣崇祖年方有干略,伯父垣护之说:“此儿必大吾门。”同书《王茂传》,王茂才几岁就受夸奖:“此吾家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所言“大吾门”、“成门户”,均是光耀门庭、光宗耀祖的意思。
20、孔子后裔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记录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出生,时在1920年正月初为助产也是诸门大开的:
二、木刻钟馗中心主旨
1、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讲狱门画兽头,引述两种说法。其陆容《菽园杂记》:“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另李东阳《怀麓堂集》:“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而与李东阳同时的杨慎《升庵集》义说:“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2、待到时过境迁,与门庭若市形成强烈反差:门可罗雀。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感叹世态炎凉,有段“太史公曰”:“夫以汲(黯)、郑(当时)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同马迁还举了翟公的例子:
3、正月十五上元节,又是灯之节。赏灯的古俗,曾使得门禁“放夜”,如宋代《事物纪原》说:
4、右下角,您点一下在看+
5、秦琼持锏,敬德握鞭,这样一对门补画,有些地方就径称“抱鞭锏”。
6、以上录自《新唐书》,较《旧唐书》的记载简短。先被斩杀的是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率骑兵七十骑,杀向玄武门。这期间,李世民坠马,险些遭齐王李元吉的毒手。幸亏尉迟敬德马到,一声怒喝,救了驾。元吉逃,被尉迟敬德追杀,中箭殒命。玄武门前展开激战,尉迟敬德以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血淋淋的首级示众,大有效果。尉迟敬德又披甲执矛去见高祖李渊,高祖大惊。此时,双方士兵仍在混战。尉迟敬德请高祖写了一道诏令,令诸军兵均要服从李世民的指挥,战事方才上息。
7、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囗,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
8、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口,故立于门上,今呼“鼓了”非也。……词曲有“门迎驷马车,户列八椒图”之句,八椒图,人皆不能晓,今观椒图之名义,亦有出也。
9、“竹锁桥边卖酒家”,宋代的画家作命题画,平庸者尽费笔墨画酒馆,唯有一高手只画酒帘出竹丛,帘上书“酒”字。
10、送穷是古风。唐代姚合《晦日送穷》诗,“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可入风俗史。唐代于正月的最后一天送穷。韩愈《送穷文》,结柳作车,缚草为船,送穷鬼去故就新,虽是戏墟之文,却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穷神又称“穷子”,相传“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颛顼为传说远古五帝之是黄帝之孙。依此说来,穷和送穷,都可算“来历”久远了。
11、锁有异名叫“叉手铁龙”。《清异录》说,石守信库奴萧云,常开库私取钱币,仓皇失锁所在,有敢明言,但云不见“叉手铁龙”。
12、古典文学作品里,同高门大户、朱门彤扉相反衬的,是蓬门荜户、柴门柴扉,是衡门即民间所谓“光棍大门”,是挂席为门。社会分为阶层,这是反映;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反映于门户。
13、端午门饰多取植物,其中草药反映了这种关注,例如悬艾。
14、“四月毛虫瞎”,这是立夏前后福建一些地方传唱的民谚。1919年《政和县志》记:“人家每户书‘四月毛虫瞎’六字逢门张贴,以禁毛馅虫。”门扇贴上这样的字条,以求避虫害。
15、“新鲜中一年”,与清翰林院编修蒋士铨《门神》“面目随年改”,都是一年一度贴门神的风俗写照。蒋士铨诗如下:
16、花门柳户。明代康海《王兰卿》第一折:“做一个三从四德的好人妻,不强如朝云暮雨花门妇。”又:“谁想这妮子情性贞良,全无花门柳户之气。”花门、柳户都指娼家。还有“柳户花门”,元代马致远套曲《青杏子·悟迷》:“柳户花门从潇洒,不再囗,一任教人道情分寡。”
17、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一书,“桃符获罪”条:
18、悬匾额以明志向,题字寓意往往见性格。那些具有文化容量和韵味的匾额,为人们所乐道。岳珂《(木呈)史·见一堂》:
19、这里所说的求雨止雨之法,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
20、(原文)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经常有奇思妙想,曾经用木头刻过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沿着手爬上去吃,钟馗像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
三、木刻钟馗启示
1、城市的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各设三座城门,每座城门又有三个门洞。城里的主要街道或东西向,或南北向,直通这些城门洞,形成经纬交叉状。这样一来,城中干线道路与城市的出入口衔接一体,城门不仅同城墙互为依存,还做了道路塞、行的卡口。这成为历代尊崇的古制。宋代聂崇义《三礼图》将这一形制描画得规整匀称(图55)。
2、这类故事在晋时重又上演。《晋书·王沈传》载,王沈字处道,其子王浚以“处道”即为“当途高”,视为“应王者之谶”,而谋僭号称尊,结果下场不佳。
3、塾设闾门之地,这里是一闾人家进进出出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各间之间显示形象的“门脸”地带,既方便于就读,又是一种外向的形象展示——在塾施教,以塾为荣,体现了重视教育的优良民风。
4、杂剧保留的这一条民俗材料很珍贵,它记录了由桃符到春联的演变过程。这是演变的中间环节,很典型:一方面,仍为木质,是桃符;一方面,四字相对,已近对联;重要的是,处于转变中的桃符虽存“辟邪祟”的古义,但“宜入新年”和“长命富贵”已是更具节日喜气的春联内容了。
5、朱漆大门,曾是至尊至贵的标志,个好随便使用的。由此,朱户被纳入“九锡”之列。所谓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韩诗外传》讲:
6、《天津志略》载迎娶风俗,“轿至女家,必关门,令作乐,故意迟延,谓可减新郎之暴性,过门后不至虐待其妇。女家启门时,尊长出怀中铜钱向门掷之,曰‘满天星’”。迎娶的轿子到了门前,新娘家故意缓开门。所取象征意义,是磨一磨夫婿的性子,让他平和地待妻。
7、后赵石勒是个有作为的帝王。他微服出行,检察都城夜间的警卫情况,还行贿赂以考验城门候。结果,差点被守永昌门的问候王假所收捕,多亏侍从及时赶到,才救了驾。转天早晨,石勒召见王假,加官进爵。
8、“宁与人家造十坟,不与人家修一门”,这是一句“古人云”——清代所编《古今图书集成》所引的“昔人云”。
9、主办:第十八届苏州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组委会
10、李瓶儿丧葬时,“批书”忌属龙属虎属鸡属蛇的人。“批书”又涉及避煞陋俗,有“煞高一丈”云云。
11、惟本门与财门相接最吉,义门惟寺观学含义聚之所可装,官门惟官府可装,其余民俗只装本门与财门,相接最吉。
12、门匾:建筑物的文字点缀
13、劝阻的话听多了,孟尝君已厌烦。就有来人不说人事说鬼事,讲了个寓言故事,内容是土捏的泥人与桃木削的木人之间的对话。为什么称此为“鬼事”呢?上偶又叫涌,始作俑者为何?为殉葬。土偶人自然属于鬼事。削桃木为人叫桃梗,这桃木人的身世,神荼郁垒神话已有解说,它来自“鬼门”前的大桃木,又专能治鬼,也算是“鬼事”范畴,或者说简直就是以“鬼”治鬼。《战国策》的这段文字说明,战国时代已有削刻桃梗、饰为门神的风俗。
14、今登闻鼓院,初供职吏,具须知单状,称:“本院元管鼓一面,在东京宣德门外,被太学生陈东等击碎,不曾搬取前来。”
15、这一习俗也见于贵州,印行于1932年的《八寨县志稿》记:
16、民宅镇厌凶煞,相提并论有门前立石敢当刻石、门楣悬挂绘太极八卦的圆木即吞口、门上贴字。而1921年四川《合川县志》说:
17、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恰逢省级非遗项目——甪直萝卜起缸在即,甪直古镇特举办“第五届甪直镇非遗文化宣传周”系列活动,带大家共同品味江南文化的雅韵!
18、门槛下埋装有钱财、药材的“宝瓶”,钱财代表富足,药材表示驱除疾患。以这两样稳于门下,正应合了一句俗语:“有么,别有病;没么,别没钱。’门槛下埋了,门梁上还要凿洞装粮装钱,此外青砖狮子辟邪,这些属于厌胜物。
19、苏州将围绕这一传统节日
20、中轴线是子午线。《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这就区别了中轴线的首和尾。老年代里,北京人称地安门为“后门”,便因为它处于中轴线的末端,且坐南向北。
四、木制钟馗
1、清代扬州。“南门关帝庙在子城内,有周将军灵异最著”,《扬州画舫录》记。关羽被尊为神而“称”帝,关平、周仓也被塑为将军像。周仓的显灵云云,据传是降服了狐妖。大约此等小事、不必惊动关帝,求周将军出马即可手到擒来了。
2、内容:介绍端午的知识和《千里江山图》的知识,一起探讨其中的文化知识;把相关元素提炼出来,创作一幅粽子版千里江山图的局部作品,来传承传统文化。
3、午假期间,圆融天幕播放水晶石大片,带你感受天与地的沉浸式视觉冲击与氛围。
4、刖跪者守门,《晏子春秋》描写了一个敢于直言批评齐景公的人,被晏子誉为“君之福也”。福的对立面是祸,却也难免。祸人者,《韩非子·内储说下》有一例:
5、特别鸣谢谷卿博士为《钟馗》版画题签。
6、勒尝夜微行,检察营卫,赍缯帛金银以赂门者求出。永昌门门候王假欲收捕之,从者至,乃止。旦召假以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
7、以守门驱邪为“本职”者,有些也担负起祈福的“兼职”。山东平度“恨福来迟”门神画,持剑的守门神左右相对,分别指着一只蝙蝠,蝠即福,让它进门来。清光绪八年《孝感县志》记春节习俗:
8、以上送穷,皆为河北民俗,大同而小异。所同者:送穷送到门外去。门——领域感、象征性,此与彼之间的界线,这一风俗的基本形式,就是以家家大门为标志,把“穷”送到自家的生活圈外去。
9、华夏早期城市的空间布局,可以举为三大构件,即宫、市、门,后者为城门。先秦名著《管子·大匡》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10、占林乡村民居的简陋院门,俗称“光棍大门”,无门扇。它立在院子的出入口,照样向庄稼院的主人和外人显示领域分界。
11、康熙朝陈清恪、陈文勤父子相继入阁,所谓“一邑巨族”。这样的人家深宅大院,门多,礼仪说法也多。陈文勤的生母因是妾,生时住偏房,死后灵柩也不能出正门。陈文勤要为亲娘争一争,于是有卧棺拼争的一幕,结果是“由正门而出”。当时陈清恪夫妇已逝,不然,那次出丧会出由哪门,还真不好说。
12、此说见于江南江北地方志。明眼,使目明。关于清明柳的这一说法,大约起于“青盲日”禁忌——如《临晋县志》记:“清明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就是说,这天是妇女们的休假日,请放下手里的活儿;若不然,于视力会大有不利的。
13、作为一种风俗,东汉之际磔鸡祭门时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传至魏晋,这项岁时活动逐渐融入年俗,《晋书·礼志上》:
14、除夕贴门神,如何贴,说到了;如何清除贴了一年的旧画,也说到了。除旧布新,过年的节目,换门神是一项。喜新弃旧的哀怨,那是关于爱情的借题发挥,不必管它。贴上对门神画,撑立门庭,闲神野鬼难进门,获得一年的心理慰藉,这能说不值得吗?
15、明代末年,在太和县当县令的吴世济,汇辑他在崇祯七年和八年写的公文,名曰《太和县御寇始末》。所言之寇,指从陕西挺进河南、江北地区的以闯王高迎祥为盟主的农民起义军。书中言及“游门”。
16、宋代赵升《朝野类要·杂制》说:“百司门首谒禁者,不许接客也。若大理寺官,则又加禁谒,及亦不许出谒也。”清代《茶香室丛抄》卷六引录这条材料,并说:“按此条,似谒禁、禁谒有别。谒禁者,人来谒见则有禁;禁谒者,禁其谒人也。今京官官都察院,辄署门曰:‘文武官员私宅免见。’似即谒禁之遗制。”
17、以钟馗为主角的门神戏,还有《钟馗嫁妹》。后者更见性格。钟馗降鬼是高手,却偏好役小鬼为奴仆。朝夕相处,很难总是正气凛然的模样。小鬼也就敢灌醉他,戏弄他,与他没大没小。或许正因为此,人家门旁一左一有的“岗位”,让秦琼和尉迟恭占据了,钟馗被派去守后门。
18、主要具有实用价值的门环,又往往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即铺首——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汉书·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
19、下囗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0、旧时守孝,有倚庐之说。《礼记·丧大记》:“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囗,非丧事不言。”郑玄注:“倚庐,倚木为庐,在中门外,东方北户。”倚庐,要盖在东墙下,向北开门,以草为屏障,不加泥涂,门上没有横梁和柱子。以示所居简陋,哀思悲痛。
五、木刻钟馗文言文注释
1、与此近似,山西临汾一带风俗,“谷雨,画张天师符贴门,名‘禁蝎’”,40年代的《吉县志》有录。旧时,陕西凤翔一带的禁蝎咒符(图42),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囗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
2、古城多城门。就说北京,如今城墙已无,但城门的影子却保存于地名中。有个故事讲,明代修建京城,所依蓝图为“八臂哪咤城”。正阳门居中,是哪咤的头;瓮城东西开门,是哪咤的耳朵;正阳门里两眼井,是哪咤的眼睛;东城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咤半边身子的四臂;西城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和西直门,是另半面身子的四臂;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咤的两只脚。这无疑是缘于空间布局的联想。
3、凡宅门前不许开新塘,主绝无子,谓之血盆照镜。门稍远,可开半月塘。
4、这“打门歌”是祈求,也是怨气的发泄。以棒打门,其象征意义,大约在于拨云见日的联想吧。
5、押牙,武职今有押衙之目。“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今又有押节者之类是也。案兵书云,牙旗者,将军之旌,故必竖牙旗于门。是以史传成作牙门字。今者押牙即作押衙,而牙门亦为衙门乎。
6、唐代李匡人《资暇集》讲到押牙、押衙,提供了衙门来源的材料:
7、这首古代歌谣,在河北大名流传了几百年。人们将明朝时这里文风旺盛,归功于文庙前的小南门招得好风水。进入清代,有一任知府用砖封砌了文庙的小南门,说是此门对府署不利。知府老爷有权势,乡绅们争不过他,只好干生气,埋怨这一方好风水被破坏了。人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歌谣传到本世纪30年代,被采入县志。
8、小儿受到惊吓,哭闹不止,对此有种并不科学的说法,说是“丢魂”了。所谓“魂”是不可见的,要找回来,先要设法表示失而复得这样一种状态。选门户为标志。从院落大门,到房屋门、内室门,由门外向门内,一门一门地敲着门楣,唤着家来家来,门内有人应着来了来了——这就叫做“收魂”,只能这样由门外向门内,绝不可从门里向门外去收。
9、画钟馗的第一人是吴道子,李晶彬此次的创作技法便完全取法于吴道子的艺术风格体系,根据民间对于钟馗的传统认识和解读,加上自己的理解,完成了这件带有自己艺术印记的《钟馗》。
10、俗说:鸡鸣将旦,为人起居;门亦昏闭晨开,扦难守固;礼贵报功,故门户用鸡也。
11、磔是残忍的肢体分裂。磔狗,因为视它为“阳畜”。溽暑难当的烦躁,借磔狗而发泄;阳畜狗——热毒气,由此及彼的联想,更增屠割撕裂的力度。磔狗在城门进行,城门是空间意义上的出入口,所以要在此实施对热毒气的禳却;同时,城门还被视为喉舌——城乡借此发表宣言,而它的对象则是大地长空。
12、吉时到来前,主人焚香化裱,告慰先人。门框立起来后,在木坎上浇上早晨挑来的水,匠人站在门框上向下抛撒枣、糖、钱、馍馍等,众人纷抢。而后,祝贺的客人才鱼贯进门,入席就座。
13、这段传说对于风俗的解释,只讲了团圆,尚欠周全。
14、门匾上“之”并没有因此而绝迹。若不然,便不会有元代张(羽中)《日闻录》的再谈“之”字:
15、在步入夏季的时候,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乾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
16、纸上的联语,辞岁时贴到门上,语句可以岁岁出新,为新年应景;木上写的或刻的对联,一油即新,语句呢,年年不变,大约已超越除旧迎新的内容——严格地讲,它是楹联而非春联。它既适于迎春的喜庆,又是面向四季的。
17、黑虎白虎,门前的静物;同时还有活剧在门前上演,从一进腊月直演到除夕。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说:腊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
18、成都出士的汉代画像砖(图14),画面是阙。高高两阙之间,以大门的檐罩相连。这是汉阙的形式之即门、阙合一的阙。
19、北京的四合院,大门以内建有二门,此门通常为垂花门。河北张家口一带称为“闪门”,旧时《阳原县志》:“东西屋与南屋中隔一门,谓之间门,即北平之垂花门”。闪门之称,很可能是着眼于“闪”字字形,二门起着屏蔽内宅的作用,就像“门”挡住了外“人”的视线。
20、就从专设卷帘将这一点来看,天宫之帘似乎并不怎么高级。而苍天之下的帝王宫殿,倒有绝妙的门帘子。如《古今图书集成》引录的材料说:“徐福为始皇作自然之帘,悬于宫门。始皇抱文珠置膝上,其帘便下。去之,则帘自卷不事钩也,故又名‘不钩’。”徐福为诡秘的方士,曾自称可为秦始皇去海上仙山寻长生不老药。这里所谓“自然之帘”,可以自动卷起或垂下,《古今图书集成》将其归入“巧工”。另有《独异志》的材料说,石虎在宫中造楼,“以珠为帘,五色玉为佩。每风至即惊触,似音乐在空”。清代王士祯《分甘余话》“虾须帘”:“帘名虾须,……海中大虾也,长二三丈,游则竖其须,须长数尺,可为帘,故以为名。”讲的是用虾须编就的帘子。
六、木刻钟馗
1、大约到了魏晋,鸡开始成为守门辟邪的门上神物。南朝《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风俗:
2、北京有句老话:“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称赞了两家老字号药店。鹤年堂匾今仍存,据说为明代奸相严嵩手书。严嵩字写得很好。有段传说故事讲,权倾一时的严嵩写了“鹤年堂”牌匾,字又不俗,一经挂出,众人皆言佳,却有一个老举子横看竖瞧,说道:“字是好字,只是笔锋转折处,时不时透出一股奸气。”严嵩所作所为,即便朝无评,野也会有议。因此那一番论字,该视为借字说人,如果把它当做确有其事的话。严嵩写的店匾,在北京还有“六必居”酱菜园,名人写匾,也是一种名人效应。天津的老字号正兴德茶庄,不仅有书法家华世奎书写的牌匾,还有军阀吴佩孚、下野总统徐世昌写的店匾。
3、宋代沿袭唐朝制度。此外,还以箭代鱼,用在皇帝郊祀礼毕,回宫时的礼仪,称为“勘箭”。
4、“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还有如下的例子。男到女家称“赘婿”,文绉绉的;民间叫“倒插门”,语言的形象性超过前者。在广西,又有“上门郎”之称,1936年广西《融县志》:当地人讲赘婿难为,有句谚语:“上门郎,大凳扛。”
5、除日,图镇殿将军像,或书神荼、郁垒,或书“囗”,驱魑魅。
6、然而,功名、荣誉毕竟不是坏东西。门额上的匾,题写着表彰字眼的匾,到底能让主人荣耀,令旁人艳羡。乡下城里,均是如此。30年代初所修辽宁《义县志》有段话,言及匾额对于地方民风方面的影响:
7、世代生活于严格门禁之中的人们,习惯成自然。因此,当唐代那么几个年份,在新年第一次月圆时,欢乐取代了门禁,给人们给历史何等强烈的新鲜感。宋代《事物纪原》“夜放”条说:
8、世传晋室欲立阙,王指牛头山云,“此天阙也”。是则未明立阙之意。阙者谓之象魏,悬法于其上,浃日而收之。象者法也,魏者当途而高大貌也。
9、中国的门神往往成双成对,且是固定的搭档。古罗马文化创造的门神却仅一位。中国的门神画在贴在两扇门板上,门扇成双,门神自然成对;雅努斯不以门扇为岗位,也就不必比肩结对了。这可以是一种解释。然而,这单双的差异之中,是否包含着审美的差异呢?比如,华夏文明更讲究形式的对称。
10、此俗并非仅存于史籍里。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1964年修《宾县县志》,也记录了这一风俗。照搬县志里的话,“邑为辽旧,故犹存此俗”。
11、民间传说关羽本不是“红脸关公”,他姓冯名贤,脸色也非红若重枣。解州恶霸名熊虎,为非作歹。冯贤打抱不平,在公堂上杀死熊虎及袒护恶霸的县令,亡命在外。逃至潼关,官府缉拿他的公告贴在城门上,上面画着他的图像。危急之际,观音点化清泉,冯贤洗面,脸色变红。又指关为姓,蒙混过关。戏剧《关公出世》搬演这一故事,使其家喻户晓。
12、说过非常时期,再来说日常出入城门的规矩。明代陆容《寂园杂记》谈及出丧过城门和空棺进城门:
13、门扇贴着金牛,人们说这也是在提醒大家,年已经过了,该准备春耕了。这项农耕时代留下的风俗,“一牛”两用,它既驮着驱瘟免灾的祈望,又驮着丰收的期冀。
14、除虫害,昔时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有关习俗的岁时定位,不一而足。有些地方置于早春二月;有些地方则包含于惊蛰风俗之中,惊蛰一般在农历二月初或一月末;而一些地方,则有四月初八“嫁毛虫”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