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语录被收录为(孔子的语录体86句)
一、孔子的语录
1、解释: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
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3、补充一下: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修养: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三)
4、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5、《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6、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7、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斗,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9、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1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与人为善”的大道。
12、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3、(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4、解释:“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5、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1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17、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国学|古籍|名碑|名帖|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二、孔子的语录体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孔子自我评价)他这个人,发愤用功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虑,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2、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3、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5、(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念佛人个个身上都有佛光,神奇、不可思议!
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生无所息。(出处)《列子·天瑞第一》(译文)人生是没有什么休息的。
11、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12、以约失之者鲜矣。
1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5、·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奢侈了就会傲慢无礼,节俭了就会显得寒酸。与其傲慢无礼,我宁可寒酸。
1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8、解释: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诉自己所去的地方。
19、(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20、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孔子的语录被收录为
1、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3、解释: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遂事不谏: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有毛病不改,他这一生也就改不了了。
10、(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11、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12、(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3、(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1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6、(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17、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8、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1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20、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四、孔子的语录结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德不孤,必有邻。(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5、(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6、(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7、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8、(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处)《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11、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12、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1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译文)君主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14、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16、·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17、郭德纲手撕爱徒后,我又开始为“师道”担心了
18、22句经典国学诗句,教你如何修身养性
19、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2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带头走正路,谁敢不正呢?
五、孔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什么
1、(语意)“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2、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深有体会,一本书读第一遍时可能不太理解作者的意图,但多读几遍后,往往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3、·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我不报怨天,也不责备别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啊!
4、(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