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精选115句】

2024-04-17 07:46:59

一、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

1、(初中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所有资料至今天全部完成。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小纰漏,敬请见谅。需要完整版资料,请关注相关图书。)

2、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

3、(1)通“向”,从前(2)停止,放弃(3)为什么.....地样子

4、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5、本段主要采用、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2分)

6、②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

7、(以上内容可上下滑动查看)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9、(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11、(1)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2)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A

12、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13、(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14、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15、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16、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

17、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18、万钟: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二、

1、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4分)

2、(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3、“嗟来之食”个人理解为带有侮辱性的帮助,所以典故中的受助人宁愿饿死,也不受恩,施善者的态度直接粉碎受助人仅有的尊严。人穷或需要帮助时,已经是走投无路、亳无办法、或一无所有,仅有的就剩一点尊严,这点尊严就像仅有一件衣服,再也不能失去,在现实生活中帮人也得有技巧,人穷时心特别敏感,所以有诚心帮助别人,注意态度以及说话方式,否则即使帮了,人家也末必会感激你,还有可能招恨,人往往都是这样对你好,你不一定常记心中,但有一点不好,你却总上心。

4、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9、《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文章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10、课外:杯水车薪不言而喻夜以继日五十步笑百

11、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亦往看。虎承间③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12、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13、✦亦:也。✦欲:喜爱。✦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舍:舍弃。✦取:选取。

14、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5、其实自尊心人人皆有。我们要看准自己的位置,要做到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在众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众人之下,把自己当人。

16、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

17、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18、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鱼我所欲也》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

1、“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3分)

3、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4、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5、(1)二者不可得兼()

6、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醉翁亭记》

7、(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8、此文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9、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

10、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予)

11、得兼:“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

12、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jiē)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翻译: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乐羊子有一回在路上走,拾得(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回家后拿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喂,来吃’的食物(即不敬的施舍)。何况捡别人丢失的东西贪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行为呢

13、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4、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15、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应指哪些事情?请举一实例说明之。(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

16、③公被狐白之裘被:④乃令出裘发粟裘:

1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18、是亦不可以已乎(指示代词,这个)

19、⑤得之则生(代词,指“一箪食,一豆羹”)

20、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即是孟子对他主张的“性善说”的进一步辩论。

四、

1、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3、①所恶有甚于死者(介词,比)

4、点“赞”和“在看”让我看到

5、《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6、《鱼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7、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8、(3)句意: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用脚踢。

9、《礼记》里有一个小故事:

10、“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1、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12、(4分)①舍生取义②本心

13、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岳阳楼记》

14、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5、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16、③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17、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18、⑤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语有“退避三舍”。

19、舍:舍弃。取:选取。义:大义。

20、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五、

1、有段时间我在断舍离,打包了一堆不怎么穿的衣服准备丢掉。虽然不是很好的衣服,不过也是干净完好的。我想起每晚有一位清洁阿姨会在小区垃圾分类箱那里整理垃圾,于是我把衣服打包好,拿到她旁边,悄悄放下就走了。我没有开口问她,怕她尴尬,我想如果她有需要可以直接拎走,不需要就顺手丢进垃圾箱吧。

2、文章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3、(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4、④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5、④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6、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7、课内: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

9、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10、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

11、✦如使:假如,假使。✦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莫:没有。✦则:那么。✦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12、思想链接:孟子的主要思想

1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15、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1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17、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8、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

19、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

20、((注释)①王戎: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②折枝:压断枝条。③承间:趁机。

六、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

1、作者链接: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2、✦而:但是。✦是故:这是因为。

3、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4、(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

5、②人皆有之(代词,指“是心”)

6、有饭吃才能活,没饭吃就会死。可是呼喝着给别人,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叫别人吃,即使是乞丐也不屑。见到丰厚的俸禄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收下,即使再多的钱对我又有什么益处?难道是为了住所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宁死也不愿受施舍,如今却为住所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宁死也不愿受施舍,如今却为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宁死也不愿受施舍,如今却为让所认识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难道不可以停止这种行为吗?这就是所谓丧失人的本心。

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8、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9、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0、(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1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12、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13、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4、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精选5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