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精选好句36句)

2023-05-20 03:10:42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1、 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2、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入声字已全部归入到今四声之中,几乎每个声调中都有,但是在很多方言中依然存在。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有很多成语、熟语古时候就是符合声律的(如:高风亮节、感恩戴德、忠君报国、迎春接福、苍松翠竹、 逢凶化吉、不拘一格、风烛残年、斑驳陆离 等等)如果按今四声就不合律了。目前,诗联界仍然奉《平水韵》为圭臬,视其为正宗。因此入声有较为重要的存在和使用价值,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作品时要注意区分和使用。

3、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口诀):大哥好自私,与ei(A)相拼古皆入。

5、词去对形容词,词性要归类,如“打”对“敲"

6、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7、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8、这是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其出处可谓众说纷纭,姑且采用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这样的:相传北宋年间,宋辽关系紧张,辽国派了一位使者到宋探听虚实。这位使者自认为读了几本汉文化的书,在朝堂上竟然出了一个对联上句“三光日月星”来考试文武百官。这个出句看似简单其实难度很大,因为第一个字是“三”,根据对联规则对句要“文字相别”,首字就不能再用“三”了。可是后文又必须用三种事物来对“日月星”,首字不用“三”那又如何能概括呢?如果对句不说三样事物,那么上下联的字数就会不相等,真是有些两难。据说苏东坡学士误了上朝时辰刚刚赶到,闻知此联后随口对道:“四诗风雅颂”。辽国使者忙摇头道:“不对,不对,你的下联只有风雅颂三样,怎么叫做四诗?”苏学士道:“阁下既然号称精通汉学,又何以不知雅分大雅和小雅呢?岂不是正好四诗吗?”辽使无语,灰溜溜地回国了。

9、(3)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所谓调马蹄,是从骈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

10、要有群众观点。魏传统说:“在艺术技巧上要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和发展,但目前更重要的是普及,要面向大众,保护群众喜爱对联的积极性。对于群众的对联创作,在格律上要放宽限制,要区别不同的对象,逐步提高。”

11、对联为什么要上仄下平呢?这可能与人们的听觉心理有关,正像音乐一样,乐句的上句多以不稳定的音作结,下句则多以较稳定的音作结,乐曲终了大都结束在稳重的主音上。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联与音乐在此处发生了共鸣。

12、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换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13、例如:“妈”字为阴平,“麻”字为阳平,“马”字为上声,“骂”字为去声。

14、风吹花,月移栏,看花日,烟初散,含宿雨,嫩霜寒,桐花雨,月满湖,歌风曲,彩虹垂,清和月,百六辰。

15、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的这副自勉联,从字面上看,好象是两句不相干的话,一经分析,始觉其中自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旧时治学、修行的人常用“面壁十年”来表明自己的潜心追求、刻苦钻研,只有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坐了十年冷板凳,才能学得书中真谛,因为联又讲究韵律,故将“要坐十年冷板凳”写作“板凳要做十年冷”,“冷”字是仄声,故而把它调正到字尾,是为符合对联的规则。这副联的主语是“文章不写一句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刻苦学习,坐十年冷板凳。

16、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17、《联律通则》规定:“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实行“双轨制”。划分平仄既可以按古代“平水韵”,以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但在同一作品中,二者不可混用。

18、最难忘 最可怜 最无端 最堪怜 最妙处 只赢得 只落得 只留得  写不尽 望不断 流不尽 看不尽 禁不住 赏不尽 全不念 君不见只不过 倒不如 哪管他 休论他 谁管它 且任我 才领得 好领取 莫辜负 都付与 且探寻 且看那 请看那   犹剩得 犹记得 再休提 再休说 再休管 无怪乎 又还是 又何妨 无非是 又谁料 又谁知 又添得 又何必 又奚必 更能消消受得 更何须 何须问 况更有 更有些 应有些 正有待 待他年 看今日 回溯那 更忆及 忆几番 听几番 怎脱去 怎抛却 怎识得 便怎地岂徒览 切莫要 说什么 皆因是 可直作 看破那 还须要 未曾闻 唯此地 都幻作 尽收归 焉能免 要争个 安排着 才觉出 有多少 休忘却

19、表示动词的论,一律读平声。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0、冠,带,珠,斗,刀,剑,灯,帐,茶,草,松,杏,梅,马,禽。

21、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五不论,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即上下联在二四六位置上必须平仄相对,一三五是放宽的(不是都可以,参照第四条)。

22、日照树,云出岫,斗草天,露未乾,带朝霞,香雾湿,楝花风,星临户,咏雪诗,晴日映,料峭天,重三节。

23、  介词一般与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因其无实际意义,故允许词性和平仄从宽。

24、续炎黄梦,扬世纪帆,十九大/筹谋,小康决胜展宏图。

25、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快速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答案就是根据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调来确定。绝大多数情况下,春联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必须是平声字。如:

26、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27、擎马列旗,走中国路,一百年/探索,理论创新凝特色;

28、      本文参考文献:叶子彤《联律通则解读》

29、如:“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式和“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式,倒数第三字不能改为仄声,否则出现“三仄尾”。按《联律通则》要求,仄收句应尽量避免尾三仄。

30、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31、简单地说,古人将汉字的读音分为两类,一是平声字,二是仄声字。古代的平声字,大致对应我们今天普通话的第二声汉字。而仄声字呢,大致对应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第四声汉字。

32、二四六字巧分明。(二四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33、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34、其对联中的成语平仄相间可以放宽。汉语中的成语极其丰富,它们精练的文字与丰富的内涵用在对联中,既引人注目又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有一些成语的四个字并非是平仄相间的,诸如:黔驴技穷、愚公移山、去粗取精、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总不能把这些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35、其字越少的对联(如三字联或四字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最好是每个字都严格按平仄要求落实,这就好比干活的人越少越不要偷懒,否则很容易被人察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珍爱生命的谚语(精选好句3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