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精选好句40句)

2023-05-25 03:15:30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在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2、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3、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4、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5、  萨特的上述哲学论证,一开始可能会使读者感到生疏难懂,尤其是他的哲学用语,如“虚无”、“自发的意识”、“人的本质”等更易令人感到困惑。那就请暂时存疑,问题将引导您去读这本书,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大致概括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探讨的本体论和人生观。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使萨特得以首尾一致地完成他的自由哲学体系:从主、客体关系入手,提出人的自由问题,并将解决自由问题作为全书的最后归宿。虽然萨特不是论述自由问题的第一位哲学家,然而从哲学宗旨、哲学基本主题、哲学重心和归宿、哲学解决方法来看,他却是对自由问题论述得最多的一个哲学家。(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6、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7、首先,我们所谓的焦虑是什么意思呢?存在主义者坦白地说人是处于焦虑之中,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当一个人有所行动时,他充分地自觉他不只是选择他所意愿的,同时也是一个为全人类裁决的立法者——在这时刻,一个人就不能从一种整体与沉重的责任感中逃避开来。有许多人确实是没有这种焦虑。但是我们可以断言他们仅仅是在掩饰他们的苦闷或由其中逃避开来。必然地,有许多人会以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除了他们自己之外,和别人无关。如果你问他们,“假使每个人都这么做又曾如何呢?”他们会耸耸肩膀回答说:“不会每个人都这么做。”但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应该问他自己假如每一个都像他一样的做时,会如何呢?一个人除了自欺之外,不可能由这种烦恼的思想中逃避开去。

8、萨特的小说,分量最重的固然是《自由之路》三部曲,但写的精彩的是他的成名作《恶心》和短篇小说《墙》;戏剧是萨特文学创作最受大众欢迎,干预生活最直接,社会影响也最广泛的部分,《死无葬身之地》和独幕剧《隔离审讯》《恭顺的妓女》篇幅较短且较易理解和接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被认为了代表萨特的最高艺术成就。萨特的生活以“读书”、“写作”四字便可概括:“我的生活从书本开始,大约也要在书本中结束。”这一点是萨特其人的重要特征。

9、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10、Therainfallsoftuponyourfields.

11、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2、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13、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因为如果每一条解决事物之道被阻断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视在这世界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最后就会走到一种冥想的哲学里去。而更甚的是,由于冥想是一种奢侈,因此我们的学说就不过是另一种布尔乔亚的哲学而已。在这方面,是特别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指责。

14、哲学非但不帮助人武装正视存在,还提供了各种方便的借口,让人远离存在。他们如是指控哲学。也因而他们追求一条脱离旧式哲学的道路。

15、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16、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17、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18、ItstatesthatifGoddoesnotexist,thereisatleastonebeinginwhomexistenceprecedesessence,abeingwhoexistsbeforehecanbedefinedbyanyconcept,andthatbeingisman,orasHeideggersays,humanreality.

19、存在主义者坦然说人是痛苦的。他的意思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诚然,有许多人并不表现有这种内疚。但是我们肯定他们只是掩盖或者逃避这种痛苦。

20、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21、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22、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以研究西方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对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同时又继承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即无神论背景下的存在主义思想。

23、  《存在与虚无》全书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的存在”问题,而人的自由问题则是贯穿全书的中心议题。抓住了这一思想线索,就能提纲挈领,把握全书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容。

24、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最先提出存在主义的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马丁·海德格尔。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存在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50年代在美国逐渐风行,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让·保罗·萨特、梅洛·庞蒂 、阿尔贝·加缪等。

25、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26、存在主义的中心意旨就是自由行动的绝对性质。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使得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27、萨特有许多深刻洞见,其理论是哲学、心理学、以实践为目的的行为伦理学的混合产物。因此很难构建成一个自洽的(价值)行为体系。萨特曾承诺过要写一本有关价值、道德的书,一直没有兑现。虽然构建价值体系如此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萨特的哲学里得到一些鼓舞与振奋,以及一些关键词:绝对的自由选择;不自欺;人类的共通性。至少已经不再是零了!

28、当我们说一个人选择他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他自己。但是由此我们也意指选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为所有的人作选择。因为实际上,在我们选择一个我们所想要做的人的时候,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无非是在创造一个为我们认为当然的人的形象。我们在两者之中作选择时,同时也就是在肯定我们所选择的对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永远选择没有价值的。我们所选择的常常是较为有价值的,同时没有对我们更有价值的,除非对大家都更有价值。进言之,如果存在先于本质,而当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在创造我们的形象,则这个形象是适用于所有人类和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的。我们的责任因此较我们想象的更为重大,因为它关涉到人类全体。比如,假使我是一个工人,我可选择一个基督徒的工会,而不加入一个共党的工会。假如由于这个会员的资格,我要表示,为人处世最好是忍让为先,人的国度并不在这世界上,那么我并不是独自一个人归依于这个观点。

29、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要做的,就是回到原点,从只有人的瞬间意识可以被把握的绝对起始上,只靠这样的意识现象关系,重新建立一套不一样的哲学,一套面对活着没有活着这件事以外的任何其它保障条件的哲学,一套勇敢拿掉各式幻觉拐杖,单只凭着人自己的意识与意义站起来的哲学。

30、不过他们毕竟无法彻底离开自己原有的背景,不管是出于残存的虚荣,或出于熟悉的习惯,他们的反对,往往还是只能在原有的菁英教育、文化架构下表达。像萨特这样的哲学菁英,他拿来反叛过去的哲学的方式,毕竟还是要回到哲学上,用新的、不同的、叛逆的前提与推论,建构一套完整的新世代哲学。他们没有办法真正扬弃哲学,就是简单地回到一种不需要哲学、不需要思辨的“存在态度”,就是主张用不需要哲学、不探究主义的方式存在着。

31、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32、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

33、结合上文所述,所谓的自由行动就体现在选择上,“选择是可能的,不做选择是不可能的。我对这选择负有责任,在约束了我自己时,也就约束了全人类”;由是人不仅对他个人的本质负责,而对所有的人负责。当他选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为所有的人做了选择(似乎与康德的“无上命令”类似)。我的行动也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我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塑造了别人。萨特承认,“虽然道德的内容是变动不居的,道德的某些形式则是普遍的”。不过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康德以为形式与普遍性足以构成道德体系。我们的意见却相反,当我们限定一个行动时,过于抽象的原则是不中用的……实际情形是具体而不可预测的,它永远必须是创造的”

34、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5、  其次,《存在与虚无》的语言,也是颇受人们指责的,包括萨特哲学的拥护者(如美国学者A•C•丹图)也认为,萨特的许多重要论述,“与其说是受害于表达的混乱,不如说是受害于语言技巧的滥用。”即使萨特本人,后来也颇为不满自己这本著作所使用的语言。.

36、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37、《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38、和萨特名字密切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其起源第一义,实则是法国哲学菁英青年对既有哲学传统的反击。“存在主义”始于尖锐地点出传统哲学最严重的问题——努力解释生命,寻索生命背后的抽象原理原则,却对于解决人活着的实质困扰无能为力。

39、这可使我们了解下面这些名词的意义——或许有一点夸大——例如焦虑(anguish)、舍弃(abandonment)和绝望(despair)。你立刻可以看出,这是非常明了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一吸白的空间爱情说说(爱一个人要适度,和爱人的距离)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