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精选好句65句)

2023-05-26 03:28:07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1、一本导论性著作首先要在内容上大体上再现它的研究对象的完整性与内在逻辑。虽然黑格尔生前仅只出版了四本书,其中有两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著作,而只是讲义,所以在书名上都还保留了“纲要”的字样(即《哲学百科全书纲要》和《法哲学纲要》),但是黑格尔哲学却无所不包。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最后一个写作哲学百科全书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最后一个试图把人类世界—历史的全部内容哲学化的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这种复杂性与广阔性就要求它的研究者具有相应的广博学识,并且能够理解他的思想内容之间的本质关联。与此相应,一本黑格尔的导论就不能像柯耶夫的《黑格尔导读》或者彼得·辛格的《黑格尔》那样,只是重点讨论黑格尔的某一方面的思想,虽然在他们所讨论的那一点上不无创见,但是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容易导致对于黑格尔的歪曲,因为没有谁比黑格尔更强调“真理是全体”这一命题。

2、真正的教养必须要求在最初避免出风头,犹如毕达哥拉斯的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在最初的五年里保持缄默。(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3、《哲学全书》把哲学体系分为“逻辑科学”(第19节到244节)、“自然哲学”(从第245节到376节)和“精神哲学”(从第377节到577节)三大部分,这种区分是将现代哲学的“科学”要求嫁接在自斯多亚(也称之为“斯多葛”)学派以来确立的人类知识体系概念上:逻辑学、自然学和伦理学。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也接受这一科学体系概念,称逻辑学为研究人类纯粹思维规律的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质料化的科学只有两门:物理学(等同于“自然学”)和“伦理学”,前者研究自然的因果律,后者研究自由的因果律。黑格尔一直追寻哲学作为科学体系,显然也是在这一脉络之上,只是他不认为逻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是规定为“纯粹理念的科学,这就是在思维的抽象要素中的理念的科学”,它是存在与虚无的逻辑学、生成变化的逻辑学、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哲学作为这样的“科学体系”,也就是整个人类的知识总体,康德所追求而从未完成的作为人类知识总体的形而上学体系,也就在黑格尔这里出现了,而且是作为“科学”而出现。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完成”。

4、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必然要经历的领域,不经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绝对精神就没有外在的丰富多彩的形态,就不能最终成为真正自由的精神。

5、导致浪漫派们滑向了最终的有神论,正是因为他们所构造的“合题”缺少了一个维度,而这个维度时黑格尔哲学最重要的维度,那就是“理性的深度”,正是理性使黑格尔最终分裂于浪漫派,并从“分享着的渴望”中脱颖而出。(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6、然而启蒙运动在德国就有了自己的思想风气,激进的启蒙是在假定了人的主体性和力量的齐列信心中发展了起来,然而正如泰勒所言这种“信心”却并不存在于资产阶级缓慢的发展,在宗教上体现在了由埃克哈特到丢勒经过泼墨的虔信派的宗教,虔信派在一开始就与法国的标准的启蒙运动有了鸿沟,它促成一些最伟大的启蒙运动者的思想,比如莱辛的《智者纳坦》是对超越教条差异,独立于“冷漠的书本知识”的某种理性的和人道教的一份呼吁书,那种宗教既有来自启蒙运动的理性,又有来自虔信派的灵性因素,而《智者纳坦》对于青年黑格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表现主义的传统成为了被摧毁的对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和宇宙观遭到了布鲁诺,伽利略的攻击,经验主义的教条确立了偶然关系潜在的取决于经验的观察,那种表现主义寻找意义和秩序的活动被理解为了人的既可悲而又可理解的弱点,是人的随心所欲的品性。科学的真理和发现需要一种严肃的品格,一种被培根称为“人心灵幻想”进行英勇斗争的精神。泰勒也认为这是一场现代自我观念的转折,是笛卡尔对于自我存在的证明,去除秩序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去重新规定自我的过程,笛卡尔对于自我存在的证明所要做的也就是为近代哲学确立黑格尔所言的“地基”和“大陆”亦即“自我意识”,正如黑格尔所言“近代哲学所达到的第一个原则,亦即古代哲学所达到的最后一个原则即自我意识的确立”,这种主体性的确立紧接着带来的就是人不在作为宇宙秩序下的自我呈现,现代的自我观念在古代的伊壁鸠鲁哲学和怀疑论中找到了养分,自我摆脱了所有的秩序的束缚。

8、但在《逻辑学》,黑格尔不认为这个客体为客体,因为黑格尔认为,客体的对立面是“主体”。而作为逻辑理念的应该是“绝对”——那个完全的、自足的,不需要主体存在就存在的那个东西——作为绝对的东西。所以,黑格尔认为,逻辑的对象,作为前提的是“绝对”——那个作为无限的东西——自己限制自己的东西。而这个作为绝对的东西,作为思维对立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尚未被规定的东西”,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一种“无规定性”的“绝对”,而这样的一种“无规定性”,它同思维对立,这样的一种对立就是作为“直接性”。这样的一种“直接性”,就是作为思维的对象。或者说,对《逻辑学》的开端而言,作为“绝对”,它呈现给思维的就是这个“无规定的”“直接性”。

9、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他这句名言,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打开了进入他那宏大体系的大门。“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而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那么凡是现存的,都是要走向灭亡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历史就是变化必然发生的舞台,变化总是从不完整朝向完整发展——朝向整体性、同一性和自由。

10、本书译事本来是姜佑福君承接下来的,但是由于他诸事缠身,遂在译了一部分之后,邀我加盟,约定各译一半,后来,他职务变动,更是日不暇给,无心眷顾翻译一事,又和我商定,接下来由我单独负责译完。具体地说,本书导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章前二节由姜佑福翻译,经我校订,剩下所有部分都由我翻译。感谢我的学生姜超,通读了译稿,并在行文上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尤其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罗庆兄,他的敬业精神和耐心,让我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感觉非常愉快!由于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理解、我们的外语能力以及翻译过程颇多曲折,译文容有错误,还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11、黑格尔对国家的神化是有前提的。他承认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国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通过君主的经验单一性表现出来,而市民社会通过人民的经验普遍性表现出来。二律背反在现实中造成了专制君主与人民的对立,需要君主立宪制把这两个极端联系起来。他把三权分立制度改造为君主的决断性权、政府的行政权和等级会议组成的立法权的统一。君主权是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起点,政府和等级会议是君主权的两部分。革命或专制的极端主张都仅仅从情绪和主观想法出发,既不合理,也无现实性。

12、这是黑格尔精神哲学最高的“理想”,最高顶峰。如果我们仅仅从这最高处去理解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那么显然并不能够领略它的魅力。黑格尔精神哲学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对各种精神现象、尤其是最低等的、病态的、无意识的、非科学的精神活动的深刻把握力和理解力,在这方面,恐怕至今无人能与之比肩。在《精神哲学》中占了二分之一篇幅的“人类学”部分,探究的就是“精神”的“灵魂”阶段,从“自然灵魂”、“感觉灵魂”到“现实灵魂”,最后才过渡到“精神现象学”的“意识”阶段。

13、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一本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导论性著作,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黑格尔哲学特有的复杂与深刻,在绝大多数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中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要么他变成了它的某一部分的专家,比如,虽然可以对黑格尔哲学中的“现象学”部分推崇备至,但是对于它的“逻辑学”部分却不屑一顾,或者把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看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政治思考,却把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贬得一无是处;要么他站在某一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以一种僵化甚至偏执的眼光来评判它,誉之者将他视为全部西方思想史上最深刻的哲学家,毁之者则满怀厌恶地将他看作是江湖骗子、专制政府的极力支持者、谢林哲学的剽窃者等等,不一而足。在对黑格尔的研究与评价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黑格尔的效果史如此具有戏剧性,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最起码,它意味着,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理解还极为欠缺,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真实意义仍旧处于一种猜度之中。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一本黑格尔的导论性著作,它既能广泛而充分地介绍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轮廓,又能够揭示出它的主要思想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停留在外在的绍述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弗里德里克·拜塞尔的《黑格尔》一书作为一种尝试应运而生。

14、                     逻各斯

15、图宾根时期(1788-1793)是学徒时期,也是其哲学和神学思想孕育时期。每一个取得助学金而进入图宾根神学院的学生,学制5年,2年哲学,3年神学。这所公爵们建立的神学院,目标当然是培养为正统宗教和公爵服务的神职人员,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狭隘目标非常明确,因此学院实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各种清规戒律限制着理性精神的公开运用。但这毕竟是一个启蒙时代,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个体自由、反对专制、发展科学、遵从理性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16、绝对理念是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的完全统一形式。它以扬弃的方式把所有范畴包含于自身,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绝对理念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全体的运动。构成理念的内容和意义的,乃是整个展开的过程。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作为辩证法运动的顶点和最高范畴,扬弃了一切矛盾,一切对立面统一其中。它再也不能作为纯范畴而继续发展了,于是绝对精神就超出纯思想的领域,转化为同自身相反的自然界。

17、作为这样的一种绝对,黑格尔就说,它就是“纯有”,一般也称之为“有”。而这个“有”,它对思维而言,只不过是对这个“绝对”的一种肯定,也就是说,这个作为开端的“有”。而这个有,它只不过是说“绝对”已经是被思维所“摄入”,作为思维的对象。这样的一种“摄入”,就是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把那个“无规定”的“绝对”的“无规定性”给否定了。换言之,作为一种对象,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就呈现为一种“对象性”——直接性,而这个直接性,它把“无规定性”给否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接性作为“有”是对“无规定性”的一种抽象或者说是一种“转化”。

18、由于强调黑格尔哲学中逻辑学或形而上学的基础性地位,它渗透在全部黑格尔的哲学思考中,所以拜塞尔为我们呈现出来的黑格尔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和那些只从某种意识形态出发的黑格尔研究者提出的形象不同,也和那些据守一方只从部门哲学的角度出发的黑格尔研究者提出的形象不同。这尤其表现在本书第四第五部分之中。比如,在拜塞尔看来,黑格尔不仅不是自由的背叛者,或者只是积极自由的支持者,而且简直就是消极自由的最早发现者之“重要的是承认,黑格尔对消极自由的辩护并非他晚期思想的发展,而是他思想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事,是所有他的政治著述的始终如一的标志”(238页);黑格尔根本不是如梅涅克等人指责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实在政治的拥护者,黑格尔既说过“人应该把他的存在归功于国家,他只有在国家中才拥有他的生命。无论他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和精神实在,都是他单单凭借国家取得的”,又说过“对于政府而言,真正神圣不可侵犯之事应该是像保证和保护公民的自由行动这样的事情,而非这一点(组织和维持权威机构)”,必须从概念出发,把这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黑格尔的国家观;拜塞尔还让人大跌眼镜,提出黑格尔根本不是一个历史主义者,“黑格尔不是一个历史主义者,事实上,他是反对这个学派的中坚人物。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支持理性的权威,以反对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因此,他的认识论想方设法要恢复理性的批判,而他的法哲学则是面临历史主义时再次尝试自然法的重新建构”(307-8页)。这些提法绝非拜塞尔刻意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他深入而细致地解读黑格尔的著作文本,并且坚持形而上学的基础地位得出的真实结论。据笔者所知,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在2019年“欧亚首届国际黑格尔论坛:黑格尔实践哲学中的行动与正义”学术会议中,张汝伦教授以“黑格尔是一个实践哲学家么?”为题对非逻辑化的、非形而上学化的黑格尔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19、对于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惟有认真的阅读和理会,方可对得起笔耕者的“精神”。

20、本质最初只在内部反映自身,分为同差异、矛盾三个环节。同一不是抽象的、形式的同而是包含着差异的具体的同一。外在的、杂多的差异与内在的同一相互反思,不仅同中有异,而且异种有同。而本质的差异就是对立,在对立中,双方相互对立、否定和排斥‘(同时又相互依存、互相包含,这种关系就是矛盾,它是双方的扬弃。扬弃有舍弃和保存的双重意义。矛盾的双方被扬弃的结果产生根据,根据既包含同一又包含差别在自身内作为扬弃了的东西,并把它们降低为单纯观念性的环节。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21、在拜塞尔看来,如果不能理解形而上学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意义,我们甚至不能正确地理解黑格尔最为生动最为流行的美学思想。只有从艺术的概念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黑格尔认为艺术尽管低于宗教和哲学,但是艺术作品不应该服务于任何外在的目的,每一种艺术的形式或者媒介有它自身的特质,艺术属于一种独立的认识形式,艺术作品“意味着精神之自我意识的一个阶段;不仅艺术家通过其作品意识到自己,而且全部历史和自然的精神也通过他意识到自己”(349页)。黑格尔之所以强调哲学高于艺术,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首先,他反对浪漫派把艺术置于哲学之上的做法,因为虽然浪漫派正确认识到感性的作用和现象的地位,但是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哲学认识局限于知性的抽象概念之内。其次,黑格尔认为,我们身处其中的反思文化,不利于艺术,因为艺术表达了我们的感性,而我们现代人更想要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真理。

22、“我是斯皮尔伯格,头号玩家,带你找回年少时贪玩的自己”

23、黑格尔强调哲学作为世界的历史最内在的核心,以思想自由为前提,自觉地实现精神的自由目标。哲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逻辑学和哲学史是哲学真理全体或科学体系的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纯范畴的推演不再时空之中,而哲学史上的一个范畴需要时间。

24、黑格尔说这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其实黑格尔本人不信基督教,为什么黑格尔将这么重要的绝对精神说成是上帝呢?其实,“上帝”一词在哲学家们那边不是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可能是哲学家们都想让自己创设的这种“终极范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吧。另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个“上帝”可以保护哲学家们免受迫害。

25、Hegel’sCritiqueofLiberalism

26、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似乎就是应用的逻辑学。应用并不是把逻辑范畴简单套用在自然界、人的意识和社会,而是具体描述、分析和揭示绝对精神在纯范畴以外领域辩证的、历史的运动。如果说逻辑学描述的是绝对精神的逻辑结构,自然哲学描述的是绝对精神异化在自然过程中,那么精神哲学则描述了绝对精神在人类的最终实现。

27、朱炳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 

28、当然二者之间的冲突也同样深刻,康德的激进自由只能以同自然的决裂为代价才成为可能,而其发生于自身内部的感性和理性的分离,其激烈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唯物论者,功利主义者和启蒙运动者曾经梦想的程度,这与表现主义统和谐的渴望是截然对立的。

29、《美国政治学评论》(1989年)最近的读者一般都会熟悉史密斯的论点。它之受惠于科耶夫既不言而喻,也很清楚,尽管史密斯也仔细指出并强调科耶夫方法的夸张之处,正如乔治·凯利等人所勾勒的那样。史密斯在这里的解读相当清晰,而他的博学,据我所知,也无可挑剔。这是一部成熟而睿智的学术作品。

30、在说清楚了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和启蒙激进自由的渴望之后,我们应该说一下那个“统一的渴望”,“蕴含了上面两个渴望的渴望”,那个在文章的开头里“被某些人所分享的渴望”。

31、黑格尔所说的道德阶段指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精神。他把康德哲学体系归结为道德世界观,认为其中的道德意识和现实世界充满矛盾:纯粹义务没有现实性,现实世界中没有道德意识。纯粹义务的完成被推倒是永远达不到的无限;道德世界观被颠倒为伪善和道德行为的不可能,精神怀着厌恶逃回自身来了。它是纯粹的良心。

32、这种观念论的目的论维度既体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也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中。“理性统治世界”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但是它的意思并不是说,理念是某种心灵的内容或意图,某种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精神统治世界,统治世界的目的只是世界的形式或者结构,它并不必然意味着某些行动者的意图。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一向受到最大的奚落,尤其在我们习惯了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理解自然的时代。卡尔·波普就说过,他在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看到的只是“夸夸其谈的、迷惑人的黑话”,刘创馥也认为,“无可否认,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系统中最弱和最被轻视的部分,因为当中包括的不少论述,从今天的科学知识看来非常可笑,这点笔者没有异议”(《黑格尔新释》,27页)。实际上,黑格尔并不否认现代科学中的机械主义,而只是认为,主张自然只有依据机械发展的自然主义对于理解自然的本性来说是不够的。黑格尔的自然观来自于他的形而上学,亦即他的逻辑学中所确立的一种理解生命的基本方式,把生命理解为自我生成和自我组织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黑格尔据此拒斥了主观——客观、实在论——观念论的简单对立,它们本质上来源于同一个东西。

33、在某种意义上,写一本黑格尔哲学的导论意味着首先必须对于黑格尔学术史谙熟于胸,对于学术史上关于黑格尔的最重要的论争了如指掌。从黑格尔去世之日起,他的思想就成了学术争论的渊薮,越往后,这种争论就越深入、盛大,阅读和思考黑格尔的著作不得不面对那些歧义纷呈的讨论,唯有“上穷碧落下黄泉”,把它们搜罗殆尽并“自作主张”才可能真正进入黑格尔的思想世界。我们不得不佩服拜塞尔学识之渊博,裁断之精审,从他对每一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无论是黑格尔本人思想之来龙去脉,还是学术史上关于黑格尔的诸种争论,他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第四章“有机自然观”为例说明这一点。在这一章中,拜塞尔不仅从逻辑学的角度阐述了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本性,而且结合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说明黑格尔重提它的重要意义,不仅追溯了黑格尔这一观点和亚里士多德的关联,也指出了黑格尔有机自然概念和黑格尔基督教研究之间的直接关系;不仅探讨了有机世界观的一元论基础是如何通过斯宾诺莎中经谢林的媒介,最终在黑格尔的《差异论文》中通过生命的概念表现出来,而且考察了黑格尔如何受惠于康德第三批判与谢林《自然哲学》中的自然观,最后还极力讲清楚,黑格尔并不是无视现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而是要从根本上重建人可以在其中生活并通过它而获得对于自己本性的真正理解的自然。

34、莱布尼兹的单子观念是自我展示的主体观念的胚胎。但是对赫德尔和赫德尔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尽管斯宾诺莎看起来远离表现主义的主体性观念,然而整个启蒙运动把斯宾诺莎推向了普遍生命力的某种的泛神论,有限的主体迎合了普遍生命力的一种泛神论。最终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哲学支持之下,

35、对于黑格尔而言,表现主义绝不仅仅是人全面的反映自然,而是宇宙精神借以完成自我表现的手段。泰勒指出,黑格尔的上帝并不是传统有神论的上帝,而只是一个精神,精神只能通过人而活着,但是人只有在把他看成是一个较大的精神的手段的时候,人才能成为他自己。

36、站在潮头的青年学生,往往心目中都容易形成革命理想,黑格尔也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理想在图宾根神学院激起了一阵反抗的微风。这一“微风”在黑格尔这位依据自身(soi par soi)为原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身上,随之变成了一种反叛的激情。他们从法国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中体验到了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迈,他们对大革命者的崇拜,随之上升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高度。这种爱国主义乃是一种从被专制主义破坏的传统道德中的觉醒:蔑视世俗的利益和权力,将身心献给普遍性,为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革命理想,大公无私、忘我牺牲、勇往直前、积极上进。正统神学的假话已经无法“灌输”进入他们的大脑,康德、斯宾诺莎、卢梭、孟德斯鸠成为滋养黑格尔精神的养料。

37、加拿大著名的社群主义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其梳理黑格尔思想的思想史著作《黑格尔》中曾经这样判断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部份:

38、偶然的战争胜负不足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强盛和衰亡,各民族精神才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世界法庭。世界历史的精神依次从自由意识水平较低的国家转移到水平较高的国家。历史的目的是自由的理性,以历史人物为手段。历史的目的及其实现被黑格尔解释为上帝的计划。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神正论。

39、康德之被载入史册,因其创立了“批判哲学”,费希特之被载入史册,因其创立了先验“知识学”,谢林之被载入史册,因其创立了“自然哲学”,而黑格尔之被载入史册,就是因其创立了“精神哲学”!

40、阿里森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评述(李淳玲译)

41、也许这本书在“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早已不是问题的年代算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入门书,让他们大致了解黑格尔哲学的粗糙轮廓,也可以作为研究指南,让汉语学人管中窥豹,从中瞥见英语学界黑格尔研究状况之一斑。

42、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终点,亦成为最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它自身之时。这样一来,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

43、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哲学前提的直观性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结合起来。如果说,传统的形式逻辑的证明是直线式的推理,那么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就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贫乏到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44、所以,从“变易”出发的这个“实有”,它还是这个“绝对”本身。不过这个时候,作为实有的开端,它是同时具有“有”和“无”。但是,这个“实有”,它不是有和无的那种统而是在这种意义上的一种实有“有直接和无合一”。也就是说,这个实有,它是作为有,而那个“无”,是作为一种实有自身的“非有”而被统摄到实有本身中去。这个实有,它是有和非有的统一。而不是有和无的统一。这样一来,这个“非有”它是原来那个“无”的一种转化,

45、立法理性按照某些社会集团和行业的常识来制定法律,它本身需要审核法律的理性。但审核的理性仅仅对法律进行形式逻辑前后一惯性的审核,这种审核总有一个未经审核的前提,因而只是空洞的形式。审核法律的局限性暴露了它和精神的矛盾。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习俗、秩序,而且是伦理实体。

46、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47、而《精神哲学》中的“人类学”(以“灵魂”为对象)部分是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包容的,因为这个阶段是“精神”的“潜意识”(灵魂)阶段,处在“前科学”的水平上,是“精神”的时睡时醒,有时在“梦”中呈现,有时表现为“精神”的“痴呆”、“涣散”、“傻”甚至“癫狂”。就此而言,《精神哲学》包容了《精神现象学》,尽管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更全面地阐述了整个“精 ”的发生和发展。

48、客观精神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普遍精神,也就是人类精神所创造的社会、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49、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我人对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或者现象的反映即:“概念”都是具有自身内在不停地自身否定自身的特性!

50、生命是自我在本能的欲望中追求自身满足,这是初步的自我意识,当一个自我承认欲望对象也是与自身相等同的自我,自我意识就成为类意识。黑格尔从相互承认的欲望中出发,阐述自我意识的生命本质和社会存在。在世界历史中展开自我意识从自在的主奴关系到自为的自由意识和苦恼意识的发展。

51、在这一点上,拜塞尔深知“导论性著作”必须加以剪裁,既不能从心所欲,写起来恣肆汪洋而在篇幅上过于庞大,又不能任意挑拣,只在几个题目上大做文章,而让人见木不见林。从横的角度上,他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基础、社会和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加以讨论,几乎涵括了黑格尔哲学的所有内容;从纵的角度上,他不仅讨论了成熟时期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且并不因此就遗忘了黑格尔早期思想这一重要的阶段与其身后的重大影响和迅速衰落。从狄尔泰和卢卡奇关注青年黑格尔的思想以来,早期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成为黑格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拜塞尔比任何人都更加强调黑格尔早期和浪漫派的关系,在他看来,唯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一方面,黑格尔哲学有在沉思之外的实践目的,“他之成为一个哲学家,是服务于道德、政治和宗教的目的的”(38页),另一方面,“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他的有机自然概念、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他提倡社群主义的理想、他对斯宾诺莎主义的重新激活、他的辩证法概念、他综合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努力——所有这些理念有时被视为黑格尔独具的;但它们其实是浪漫主义的共同遗产的一部分”(40页)。在解释黑格尔哲学很快就衰落下去的时候,拜塞尔强调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践特征和历史特征所带来的致命一击,历史形势的变化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之进行证明,由于黑格尔哲学被断定和普鲁士政府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关联,它之被抛弃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在笔者看来,究根结底,无论是黑格尔生前被钦定为“官方哲学家”,还是死后被当作死狗对待,都只能证明,尽管黑格尔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哲学是被把握在它的思想中的时代”,但是,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在任何时代都不合时宜的思想。因为黑格尔到底是一个“沉思世界”的哲学家还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家,这并不是一个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问题。

52、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这本书,对于学过西方哲学史的人而言,应该是不会陌生的。但是,大多数人恐怕会像我一样,以前并没有认真地读过它。1986年张世英先生出版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并给我们五位研究德国哲学的硕士生每人一本。对于张先生的这份宝贵礼物,我们都不敢怠慢、抓紧学习,记了许多笔记并进行了几次热烈的争论。

53、麦克道威尔虽然与布兰顿一道被归为匹兹堡学派的成员,并且也一同受惠于塞拉斯的工作,但他接近黑格尔的方式明显与布兰顿不同。麦克道威尔认为,黑格尔对康德先验框架的驱逐方式及其成果使其成为当代分析哲学在讨论知识问题时可资利用的资源,关于康德的自发统一性与直观的统一性的关系的论述是黑格尔观念论工作的开端。据此,麦克道威尔同意皮平对康德与黑格尔关系的评价,即认为黑格尔的观念论是“对康德的彻底化”。麦克道威尔认为,在康德的“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的诸条件同时就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的诸条件”这一论述,以及他在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在之间取得的平衡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某些早期黑格尔主义的影子。但麦克道威尔经过进一步分析而得出,康德这种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取得平衡的早期黑格尔主义式许诺是虚妄的,非时空的自在之物的不可同化性使平衡不可能实现。为了重建客观性并走出先验框架,我们需要不再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东西看作直接所予,我们需要把在康德那里作为知性的外部限制的东西理解为理性自由的自我发展中的一个要素,即走上黑格尔所开辟的路径。

54、黑格尔的《逻辑学》三大理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55、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对语言那么重视。

56、但这种“自由”,黑格尔强调,不是逃避外物而遁入内心,相反,必须是经历“理念”的“异化”即首先要外化为自身的对立面,从“反面”表现自身给自己“看”,然后要经历“千辛万苦”的曲斗争,“克服”并“保存”外化之物,再返回到自身,这才真正认识了“自身”,才真正是不依赖于外物的自由,才真正是“精神”。“真正的精神”,需要有对自身、对理想、对理念的“真理”性认识,“真理使精神自由,自由使精神真实”。

57、也就是说,这个自身是作为实有的“同一性”,而这个同一性,就是对那个“非有”的否定。

58、Miss徐应该会一直记得上课时坐在角落里看《小逻辑》的秦大神。

59、表现主义的思潮被看作是人性的对象化活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要通过表现主义创建人的主体性,然而作为潮流启蒙运动也开始创建激进自由的道德主体性,由卢梭开始,最重要的是伊曼努尔.康德。重建激进自由的道德主体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动机。康德采用了一个产生影响的策略,以先验论证来定义主体。经验回溯到了经验的主体即“我思”的主体。经验世界分裂于终极实在,同终极实在的分离对于康德的后继者来说是不可忍受,但是这种分离对于康德而言挽救了道德主体的核心统一和自由。对于康德的理解在激进的意义上,自我是自由的,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纯粹的,道德的意志,自我是自我决定的。“自律”即“合乎道德的生活等同于自由”,这是“自律”,这是康德哲学最激动人心的伦理学观念,自由在与嗜好的对比中得到了规定,康德的哲学没有解决嗜好和理性的终极对比,这受到了黑格尔的嘲讽,但是不管怎样一种贯彻到完美的激进自由的表达,是启蒙以来激进对象化的渴望的最强音,在承认尘世的神圣性不可能达到的前提下,在回避完美而斗争的无止境的任务的前提下。

60、辩证法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事物固有的矛盾。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黑格尔辩证逻辑的三段形式为正题、反题、合题。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而当合题表现为正题时,又被更高级的反题否定,如此螺旋式上升,直到达到终极目标。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的表面形式罢了。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法的东西,但辩证法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获得具体规定性的扬弃。扬弃否定前一阶段的消极因素同时保留其积极因素,因而是推动事物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的转折点。辩证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去把握对立面,这个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

61、简·波特自然作为理性: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杨天江译)

62、陈述这种统一的方式正如泰勒所言即是:”根据历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温克尔曼以来,一代德意志人对于古希腊的推崇备至,希腊人是表现主义的完美典范,”做一个人只要顺乎自然就行了“(《黑格尔》),随着希腊美丽的综合的死亡,现代人面对理智与情感和直观的脱离,不得不想他自身开战,完成了激进自由的过程”,所以“根据历史”,“合题”可以被看作是延续下来的对于古希腊之美的强烈缅怀,和一个复兴的筹划,而这一点在谢林、施莱格尔、青年黑格尔、荷尔德林以及许多其他人身上都可以发现,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依据历史”的复兴是不存在的,因为“希腊人的总和统一是非反思的,反思开始于人自身的内在分离,新的统一又要“充分活的反思意识”的悖论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正如泰勒所言,这种“根据历史”的缅怀的统一和复兴的统恰恰精准表达了激进自由和必然表现之间的对立和屏障。

63、谢林对于自然哲学的理解是将自然的无意识的主体性纳入到最充分的主体性中来,是让有意识的主体性扩张融入到自然之中,而这要从艺术中获得,艺术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一点,是自由和自然的合一点,自然和意识都被奠基在了主体性之上,这就是浪漫派诗意见解的哲学表达,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都曾认为自然是被遮蔽的精神。

64、他最不满意康德的,就是他从道德出发来解决现代性问题,当然也就更不满意他关于道德律至上性的阐释。他把现代问题首先看作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政治问题需要政治地解决,经济问题需要经济地解决,而道德只能归于主观意志的内心立法,这是他解决现代问题的出发点。而这一出发点源于他对现代性的自觉意识:正统天主教信仰的衰微和个人自由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因此,哈贝马斯说黑格尔是第一个把现代性作为哲学问题来思考的哲学家。个人自由与权利、民族精神和自然伦理、伦理国家和世界历史,都必须放在现代性的处境中重新思考。这一思考不是切断历史,而是在历史中发现其真正的生命力。通过对《耶稣传》的重写,他形成了不同于康德的伦理视角:爱、生命、精神这些伦理的东西,是克服外部世界二元分裂的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3刘继芬的微博心累说说(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