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大全原文(精选好句89句)

2023-06-01 02:41:35

孔子论语大全原文

1、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注释)(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3)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4)《诔》:音lěi,祈祷文。(5)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3、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论语大全原文)。

4、注释)①也:语气词。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侥幸.

5、(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7、(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8、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9、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10、(译文)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11、(注释)①逝:通“折”,摧折。② 欺、罔:《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人;“罔” 则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话去愚弄人。

12、(注释)(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3)齐:同斋。

13、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4、  (译文)每天都学习一些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或所不懂的道理,每月都不忘记所学会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15、(注释)(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2)菲:菲薄,不丰厚。(3)致:致力、努力。(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5)卑:低矮。(6)沟洫:洫,音xù,沟渠。

16、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7、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像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19、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0、(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21、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2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4、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

25、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德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26、(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27、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味,就可以做老师了。

28、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29、  译文:贵族区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博学多才,样样都是专家。”孔子听说后,对学生说:“我的专长是什麽?是驾驶?是射击?大概是驾驶吧。”

30、 (翻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1、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32、(注释)(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

33、(译文)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34、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35、(注释)①泰伯:也写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他的两个弟弟依次为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为姬昌。传说周太土预见到姬昌有圣德,就想打破长子继承王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泰伯为实现父亲的意愿,他与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自号为勾吴,立为吴泰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周太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姬昌,便是周文王。②三以天下让:指;泰伯出走一间天下;太王死后不回来奔丧,以便让季历继承王位二间天下;季历死后也不回来,以便让姬昌继承王位三让天下。③无得:同“无能”无法的意思。

36、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7、(译文)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38、  (译文)(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39、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40、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41、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42、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3、(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44、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46、(译文)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47、(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48、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49、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0、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51、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52、傅教授治学严谨,其学识更是融贯古今中西,迭出创见。潜心研究传统经典,撇开成见和定论,求真务实,追本溯源,多有建树,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展现温故而知新的哲学智慧,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另有《哲学与人生》《儒道天论发微》《儒家哲学新论》《易经入门》《国学的天空》《西方哲学史》等专业著作共一百余种。

53、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边的学生们志向远大而无所约束,文采斐然,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

5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5、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5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7、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58、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9、  (译文)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60、(注释)(1)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2)履阈:阈,音yù,门槛,脚踩门坎。(3)摄齐: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5)逞:舒展开,松口气。(6)没阶:走完了台阶。

61、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3、  (译文)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64、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孔子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65、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6、(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67、(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68、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9、(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70、(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流于虚伪、浮夸。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1、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2、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73、(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74、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他人的视角去看孔子,却不知道孔子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然而,孔子并无任何亲自写就的著述传世。幸好,我们还有《论语》。

75、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6、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77、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78、(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79、(注释)(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80、曾子介绍: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8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82、(注释)(1)齐衰: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3)瞽:音gǔ,盲。(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83、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84、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85、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86、(注释)(1)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2)饐:音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3)餲:音ài,变味了。(4)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5)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6)饪:烹调制作饭菜。(7)不时:应时,时鲜。(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9)气:同“饩”,音xì,即粮食。(10)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11)脯:音fǔ,熟肉干。

87、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88、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文言文大全摘抄(精选好句2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