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精选好句83句)

2023-06-03 09:09:33

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

1、  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2、 这四句话,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表述,关系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阳明哲学以“心学”而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心学”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只研究客观世界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空白,对后世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王阳明“心学”不是简单地强调人的意识的作用,不是单就精神的方面强调人对周围事物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客观事物、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强调精神对物质、精神现象转化为物质变化的完整的过程和统是从精神到物质、主观到客观、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运动的完整体系。(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

3、 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则是一种修养。

4、“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5、心之体无善无恶,这就是本来清净,无分别所以不执著,而能安然自在。人要与他人交往,会受外在环境的制约,要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借助意识,于是有了意念之动。意念的特点和依靠是分辨,善恶的区分由此产生,区分清楚明白了,便是良知。人遵循良知而行便是格物,所谓格物就是致知,依所知而行,便是王阳明心学的根本——知行合一。

6、  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7、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8、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9、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谈话的邹守益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其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却记为“至善无恶者心”。他们当时认为,用“无善无恶”与“至善至恶”来描述心之作,意义是一致的。

10、这个道理还适用于方方面面,比如不同的行业与职业,不同的出身和背景,以及不同的人。拿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都有值得别人赞美和欣赏的地方,人人能够懂得和秉持此点,人与人的疏远和矛盾也能缓和很多。

11、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心所动,也就是心动的状态。心为什么要动呢?心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动,肯定有一定的境遇,这个状态就是一种现实的经验状态,瞬间向经验状态转变。必须有一个第三者的出现,也就是肯定有境和物出现,心与物没有构成关系之前,心处于寂的状态,一旦有境物出现,心就脱离了原本的状态,向经验的状态转换,体现心的经验状态,一旦体现在价值的经验状态,就落于善或者恶,因为价值一定是在经验之中的。心之动如果合乎本心就落实到善的方面,一旦受物欲的诱惑,脱离本心就落到恶的方面。善与恶一定是在经验价值方面的体现,而不是抽象存在的。

12、 王阳明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3、(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4、  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15、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16、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17、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8、所以阳明心学四句教的侧重点还是落在安顿自心上的,心不得安顿,之后的一切都谈不上,永远做不彻底。但做本身却是安顿自心的最好方式,王阳明所谓事上磨练。怎么做?王阳明这四句话说白了,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件平实的事:无事时心中少些杂念、但求清静安稳,有事时要明辨其中是非善恶,然后守住自己的良心,并遵从自己的良心去行事为人。

19、 谦逊是一种尊重。他们对万事万物持怀有一颗敬畏的心,不会飞扬跋扈,不会自以为是,懂得保持敬重。

20、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21、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22、  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23、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24、而且我还要郑重地提醒一点——人最终的差距,也许正是源自一开始大家都穷时,人心中的格局和气象。

25、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26、  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7、中国文化博大如海、精神似渊,诸子百家并驾齐驱,儒释道三足鼎立,大智之言不可胜数。但就算如此,如果要谈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五句话。

28、到底什么是良知?世间善恶是非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以前三妻四妾是不违道德的,如今却已不是。但一个时代的道德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为一个时代的人心中所明了,为人行事时自己心中是明白的,纵然是恶人行恶,他心中其实也自知是恶,只是有更强大的执念左右着他,而这份自知,正是良知。

29、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造原子弹,飞机大炮也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30、“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31、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32、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33、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34、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35、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36、王阳明:靠山山倒,靠河河枯;唯靠自己,事在心上练,方成!

37、 我们对待亲近的人很容易迁怒。工作学习中的不痛快,憋在心里,然后找个借口,发泄到朋友、家人身上。

38、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39、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40、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41、 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曾国藩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杨修恃才傲物,被曹操所杀。无人为之求情,人缘可谓是差到家了。

42、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43、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44、  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45、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46、(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7、 以诚换诚,以心换心。朋友之间的交情丝毫不能取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地对待别人,才可以敲开别人的心扉,获得别人的真心。

48、 阳明先生回答说:“当你萌动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私意刚开始萌动之时,恰恰是彻底革除之机,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

49、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

50、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51、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52、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53、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54、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5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善去恶就是从人本心出发、到改善世界的过程。阳明先生在这里用了“格物”这样一个儒家传统概念,但是这个“格物”概念和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之理,而王阳明所说的“格物”,是从本心良知出发,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最终达到为善去恶目标。

56、假如每个民族和国家的人都能真正领会、接受和遵循这句话,那么民族和国家的误解和矛盾也就没有了,至少会少很多。孔老夫子所说的“和而不同”,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57、  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58、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59、这是何等方便,何等及时!这就像带了一只罗盘,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只要坚持修炼,自然就距离成贤成圣而不远。

60、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61、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62、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63、  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6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5、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66、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

67、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68、即使朋友间的互相帮衬时,帮衬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去帮助朋友,才能让彼此心无隔阂。

69、 心之本体就是太虚,“太虚”其实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的“无”。太虚并非我们个人私有,却又构成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基础,所以,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

70、  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71、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72、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73、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74、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75、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

76、人活着,不论多与少、高与低,还是要有一点崇高的志趣和追求,否则这一辈子就为了钱和现实转,未免也太悲哀了;临终那一天,你确定不会悔恨?

77、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78、这四句教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下卷,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浓缩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

79、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80、  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81、  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82、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学会感恩作文500字(精选好句10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